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政府工作报告
泉港区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2-01-09 00:00 阅读人数:1

 

更高起点    更大作为

奋力推进海西绿色石化港口新城跨越发展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泉港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两品牌、三步走、四战略、五园区”的发展思路,团结带领全区干部群众,雷厉风行,抢占先机,开拓奋进,全面完成了既定的目标和任务,全区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五年,是泉港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受益更多、社会事业持续发展的五年,是在建设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征程中迈出坚实步伐的五年。

──坚持在全局中先行先试。泉港已成为福建经济的重要新增长极、全省千亿石化产业集群的重点区域和泉州“一湾两翼三带”格局中北翼新城的重要主体,获得中国石油化工(泉港)园区称号。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工业总产值(预计数,下同)分别比2006年增加136.63亿元、58.76亿元、6.20亿元、654.95亿元,增长1.07倍、6.1倍、2.44倍、1.42倍,年均增长分别达15.71%、43.55%、19.55%、19.35%。

──坚持在发展中阔步前进。泉港已基本实现从“小地方”向“大基地”的跨越,从“小渔港”向“枢纽港”的崛起,从“小村镇”向“新城区”的变迁。石化园区已开发近11平方公里,2011年石化产值达676亿元,比2006年增长2.98倍。港口优势日益凸显,五年累计港口吞吐量突破1亿吨,贡献海关关税271亿元、占泉州关区95.4%。城市建设从条状开发向块状开发、片区开发滚动,基本建成12平方公里城市南部生活区。

──坚持在改革中转变提升。泉港已初步形成富有区域特色的经济结构,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2011年全区三产比例4.4∶66.5∶29.1,呈现“一稳、二强、三提速”的良好态势。石化产业发展逐步由单一向多样、由速度向效益转变,积极构建“八大产业链”。自然资源集约利用,循环经济加快发展,被列入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

──坚持在开拓中奋力前行。泉港已在实践中坚定了开拓奋进的信心,凝聚了创新突破的合力,形成了“领导在一线推动、责任在一线落实”的攻坚氛围。五年来,共投入26.79亿元,完成征地1.13万亩,搬迁房屋40万平方米,动迁群众达2500户8900人;共有198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竣工投产,总投资550亿元,新增产值390多亿元,区域竞争力明显增强。

──坚持在统筹中协调互动。泉港已从民生保障“重补缺”向公共服务“普惠化”、社会事业“均衡化”发展,逐步迈向“共享富区”。五年累计投入2.2亿元,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97件;投入近3亿元,实施“六大民生工程”。先后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四连冠”、“富民强县”示范区、科普示范区、省级双拥模范区“三连冠”、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区,顺利通过省级“双高普九”和“森林城市”评估验收,实现省级“平安区”创建目标。

 

2011年工作总结

 

2011年,区政府深入贯彻区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克服经济内外冲击影响,坚持好中求快、优化升级、统筹并进,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经济发展好中求快。积极应对国际经济形势严峻、原油价格大幅波动和国内土地、资金政策紧缩带来的挑战,克服联合石化停产检修造成的影响,较好完成全年既定目标任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0亿元、财政总收入74亿元、工业总产值920亿元。完成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11.5亿元、增长47.44%,增幅居全市首位;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不含联合石化)320亿元、增长37.96%,增幅居全市第二位。市场主体持续活跃壮大,新增内资企业280家、增长27.2%,新增注册资本7.17亿元、增长21.42%。纳川管材成为全市首家创业板上市企业,泰山石化、百川化工等企业增资扩营,新增产值17亿元。南山片区开发建设全面提速,平整土地3560亩,完成投资3.4亿元,首批拟入驻项目26个、总投资251.94亿元,为经济增长积蓄新的动力源。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港口物流业迅猛发展,泰山、东港石化码头及仓储(储运)工程投入使用,5#、6#泊位、富源石化仓储、福讯码头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物流企业新增12家,为历年登记之最,总量达85家,并实现物流注册集团零的突破。全年物流业税收3244.86万元、增长11.37%;港口货物吞吐量2700万吨、增长12.5%。商贸服务业日趋繁荣,个体工商户新增1073户、增长16.3%;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63.1亿元,增幅居全市首位。普安制革企业加快转产转型,供销系统资产逐步盘活。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申报国家、省重大创新项目8项。商标品牌创建有新进展,新增注册商标166枚,实现中国驰名商标零的突破。

──项目驱动强劲有力。全力打好“五大战役”,130个战役项目完成投资75.2亿元,25个项目基本竣工。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2亿元、增长26.07%,42个在建超亿元项目完成投资40.58亿元,工业投资占比达51.1%。石化园区列入省级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安全隔离带仑头、后田片区安征迁顺利推进,氯碱公司和福橡项目、丙烯及丁二烯管廊、联合石化输油管安全隔离带征迁工作基本完成。争取省财政石化专项补助资金5亿元,洽谈BT合作项目13个、意向投资77.75亿元;“三维”对接成效显著,引进外资项目7个、总投资14.85亿美元,内资项目9个、总投资246亿元;发挥9家异地商会作用,引进回归项目20个、总投资47.8亿元。全面开展“一清理两促进”活动,完成40宗2956.58亩“批而未征”项目用地处置,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开工率和投产率。

──城市建管改善提升。坚持改旧与建新并举,全面启动2.5平方公里行政中心区建设,加速城乡结合部与建成区的融合。实现绿化与美化同步,投入2.5亿元建设生态园林和植物园、锦绣公园等13个园林景观,完成南山中路、城区街景绿地提级改造和5条交通主干道绿化。城区道路沿街58个主要建筑节点夜景工程和西海路、兴福路、祥云路等市政道路路灯建成投入使用;南山路、学府路、金山街污水管道与南部截污管道实现并网。出台实施“新泉港人”战略,规划建设总部经济区,城区集聚效应积蓄待发。规范社区物业管理,美化居民生活环境,锦祥社区被评为泉州市十佳“最美社区”。城乡交通网络进一步健全,新开通公交线路2条,建成公交候车亭20座。涂岭、前黄小城镇试点建设扎实推进,南埔、界山等新镇区综合开发步入加快发展阶段。

──三农工作联动互促。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试点示范村建设累计投入9500万元。农村面貌较大改观,乡村道路逐步亮化,“一镇(街道)一公厕”建设基本完工,家园清洁行动通过省级验收。农业“五万工程”加快推进,其中蔬菜播种面积达1.2万亩、鲍鱼养殖规模达3000万粒、海藻养殖面积达1.3万亩、黑山羊养殖突破2万头。农业产业化效益明显,龙头企业实现总产值54.89亿元,带动农户1.13万户。前黄镇饮水工程等12个水利项目建设和黄田至洛江、寨后至仙游园庄公路提级改造及19个上衔下延公路项目全面完成。用足用活水库移民扶持政策,惠及移民群众6797人。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44个,完成投资1584万元。全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0795元、增长12.8%。

──惠民举措更广更实。投入6000万元,完成14项24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城区肉联厂、界山卫生院、公安分局备勤楼和后龙派出所办公用房等4个项目正按序时进度推进。强化就业公共服务,全年培训各类劳动力1.57万人,完成技能鉴定1061人,转移就业7061人。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健全,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列入国家级试点,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有序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95.32%,并向符合条件的60周岁以上对象发放基础养老金和被征地养老保障金。城乡低保人数突破1万人,全年发放低保金2169万元。安置区、保障性住房建设全面加快,低保户、计生二女户、受灾户和贫困归侨安居工程顺利实施。区社会福利中心、泉港中心敬老院建设正式启动,10个职工服务站和15个社区服务站、居家养老服务站全面完成,106个避灾点基本完工。设立突发事件临时救助基金,完善教育贫困生扶助体系,救助机制不断完善。蔬菜、粮油、食品市场稳定、价格有序。

──社会建设统筹并进。教育教学水平稳步提升,校安工程和标准化学校建设顺利推进,学校布局更加优化,教师分流安置有序开展,全区高考成绩再创新高,本科上线率突破50%。科技创新驱动能力增强,在全市率先推广“世纪之村”信息化平台应用,顺利通过2011年全国县(区)科技进步考核。文体广电事业蓬勃发展,区文化中心主体落成,万星影城项目顺利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全面完成。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泉港医院住院大楼即将投入使用,30所村级卫生所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快实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口计生基层基础夯实,全面完成市定责任目标。生态建设投入加大,环保“创模”攻坚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恢复运行,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置,石化园区空气自动监测系统投入运行,环保安全体系更加健全。地方志编撰步伐加快,《泉港区军事志》修纂出版。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程深入实施。社会局面和谐稳定,“平安泉港”深入创建,“清网行动”战果居全市前列,群众治安满意率达91.3%。“防违、控违、拆违”机制进一步健全,个人建房更加规范,非法开采和乱建坟墓行为有效遏止。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校园环境和各类安全、治安等专项整治活动持续开展。第二批已建工业项目房屋确权发证、转业士官安置等遗留问题妥善解决。福橡公司皂化水外泄事件处置果断、及时,社会反映较好。此外,侨台外事、民族宗教、海防打私、人防、支前、地震、保密、妇女儿童、慈善、文联、残联等工作均取得较大进步。

──政府运作规范高效。坚持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大经贸、大交通、大文化、大住建”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公务员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和绩效工资改革顺利推进。出台鼓励公务员提前退休政策,公务员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建立村干部生活补贴财政保障和正常增长机制,农村基层组织活力进一步激发。加快服务转型,推进“简政放权”,民主评议百名科(股)长,大力整治“中梗阻”现象,政务环境更加优化。规范政府议定事项研究程序和公文运转,行政效率进一步提升。全年共办结人大建议81件、政协提案142件。行政服务中心收件突破28万件,公共资源交易额突破24亿元,工程招投标节约6020万元。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深化政务公开,初步建成行政电子综合监察系统,建立勤廉风险防控体系,全面构建权力监督平台、风险预警平台和绩效评估平台。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任制,强化审计监督、行政监察和效能问责,政风行风更加清新。

各位代表!我们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区人民同心同德、不懈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向驻泉港单位,驻泉港部队、武警官兵和支持参与泉港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五年的发展历程,五年的生动实践。我们深深地感到,必须树立科学发展的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对人民负责、为现实服务、谋未来发展;必须强化比学赶超的意识,要有“比”的盯劲、“学”的韧劲、“赶”的拼劲和“超”的争劲,在海西提速发展中争创一流,树立更多典型,打造更多亮点;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的理念,用创新的思维、改革的办法、市场的机制,不断丰富完善思路,突破瓶颈制约,闯出可持续发展新路;必须牢记为民至上的宗旨,真抓实干、务求实效,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区人民共享。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困难:一是转变提升的压力依然很大。经济发展没有根本摆脱主要靠要素投入、靠投资拉动的粗放式增长模式,石化基地的生态压力持续加大,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二是产业带动的功能还须强化。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石化产业和重点企业,但石化中下游产业链尚未真正形成,非主导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民营经济数量较少、规模不大,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明显。三是港口物流的作用有待整合。港口岸线资源大部分为“业主码头”或物流中转码头,公共服务职能较为弱化,直接财税贡献较少,且缺乏统筹规划和整体协调,集疏运系统尚不完善。四是城市体量的扩大亟须提速。城市建设明显滞后于产业经济发展,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集聚作用还不明显,土地、房产经济较不活跃,城市与港口、产业发展联动不够紧密。五是共享富区的目标尚需奋斗。民生保障和福利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不尽同步,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的矛盾依然突出。六是服务发展的理念必须强化。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基层基础工作尚需夯实,干部队伍执行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上述困难和挑战,我们将采取措施,切实解决,决不辜负全区人民的重托和期望。

 

今后五年的目标和任务

 

新的五年,是泉港站在新起点、迈向新征程,大有可期、大有可为的重要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我们要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大工业、大配套、大产业的规模优势和集聚效应,坚定不移地推进“二次创业”,努力实现新的跨越。

总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组织实施“十二五”规划,围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要求,以“产业链条延得长、城市建设翻个个、民生大计得改善、科学党建作保障”为主线,加快转变提升,统筹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和民生保障,努力把泉港建设成为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现代化综合性大港、宜居宜业现代城区、生态文明示范园区,实现海西绿色石化港口新城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

主要奋斗目标是:在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和“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基础上,至2016年,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工业总产值等主要指标比2011年翻一番,经济发展在泉州建设经济强市中走前列、挑大梁。力争石化工业产值达1500亿元,在全省牢牢占据龙头地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超50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倍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构建,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和城市文明程度达到全省先进地区水平。

──建设产业集聚的经济强区。深入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全力打响“两大品牌”,建好“四大石化片区”,构筑“八大石化产业链”,实施“亿元企业倍增计划”,致力打造石化产业集群,凸显石化产业龙头地位和规模优势。全面实施“港口兴区”战略,加快建设“九大码头”和“四大物流园区”,大力促进临港经济崛起,全力冲刺亿吨大港,把泉港建设成为经济总量大、竞争实力强、发展后劲足的经济强区。

──建设转变提升的先行之区。着力转变石化工业“上游产品占比大、下游加工占比小”的产业现象,全面实施“四大工程”,发挥骨干企业的主体优势和带动作用,壮大、提升工业规模和效益,积极培育新兴特色产业,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品牌化进程,繁荣发展第三产业,着力打造多元化的地方经济,培育壮大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实现在转变中提升、在提升中跨越。

──建设城乡统筹的现代城区。加快城乡统筹进程,基本建成集行政办公、商贸服务、生活居住、文化休闲为一体的城市东南部生活组团,形成配套齐全、与国家级石化基地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加快城市要素集聚,实施路网畅通、城市洁净、景观美化、服务便民工程,让更多的居民进社区,实现人居社区化。扎实推进小城镇试点建设,全力打造“规划先行、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保障一体”的新型城镇。

──建设生态文明的示范园区。坚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分步实施,扎实推进城市生态园林建设,让森林进入城区、让绿化覆盖村庄,构建遍布城乡的绿色林网,实现城市公园化。更大力度推进化工企业周边安全卫生防护隔离带搬迁,着力解决化工企业与周边民居混杂问题。大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经济与社会、工业与生态、人与自然友好和谐。

──建设全民共享的和谐新区。继续实施就业、安居、医保、农保、帮困、助学等六大民生工程,用制度来保障,用项目来推进,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各项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全区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建立健全更加完备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普惠型社会保障体系,推动“贡献大区”向“共享富区”转变。

 

2012年工作安排

 

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履职的第一年,是全区上下“二次创业”的开局之年。我们将坚持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第九次、市第十一次、区第三次党代会精神的指引下,坚决执行区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决议决定,继续打好“五大战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推动产业、港口、城市联动发展,走特色发展之路,走统筹发展之路,在更高起点上推动海西绿色石化港口新城建设。

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力争实现生产总值246亿元,增长12%;财政总收入80亿元,增长8.1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3.05亿元,增长13.5%;工业总产值1045亿元,增长13.5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035亿元,增长13.7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2亿元,增长12%;“五大战役”125个建设项目完成投资82.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7亿元,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80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12090元,增长12%;实际利用外资(历史可比口径)2.16亿美元,增长15%;出口商品交货总值40.56亿元,增长1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以内,政策符合率不低于91%。

围绕上述目标,2012年区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做大做强做优产业经济

立足既有产业基础,推动石化、港口两大经济版块强基固本,扩大产业集聚效应,衍生产业链条,深入实施“四大工程”,打造多元化区域经济,壮大区域综合实力。

1、凸显石化龙头地位。强化产业制高点优势,全速推进石化园区建设,完善园区规划编制,争取设立省级经济开发区,构筑承接现代产业集群的基础平台。加快联合石化“脱瓶颈”、炼化二期项目前期工作,推进炼化C5、C9分离、己二酸、甲醇制丙烯、己内酰胺和环氧乙烷、乙二醇等一批投资平均超5亿元、产值超20亿元的重大化工项目建设,推动林德气体、氯碱化工、恒河化工、东鑫石化等企业增资扩建,全面提升石化产业规模化和整体竞争力。加快南山片区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建设,完成土地回填平整8000亩和南埔路、施厝路建设。启动建设园区污水处理厂和净化水厂,加快建设连接南山片区与仙境片区的公用管廊。规划建设煤制合成气和空分装置,为园区提供公用工业气体。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HSE健康安全环保体系和环境标志认证工作,推动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建设,推广应用低碳技术、中水回用和清洁生产,增强石化产业后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壮大港口物流体量加快肖厝作业区5-10#泊位、湄南铁路支线泉港段、进港通道和方通、富源、福讯等“九大码头”建设。规划建设南山片区码头和港后仓储区,推进福海二期30万吨/年面粉加工等临港工业项目建设,带动临港产业集群崛起。加快海事“三大工程”、兴通港口溢油基地与新和隆船舶服务园区建设,打造多功能、现代化、综合性的港区配套服务和通关环境。发挥对台直航点和对台散杂货、大宗化工品的优势,发展专业运输船舶,开辟近远洋集装箱班轮运输。加快物流园区开发,做好中石化海峡石化物流中心、中轻物流园区等项目前期工作。设立物流业专项引导资金,培植物流税源。发挥物流同业公会作用,加强对各种物流活动的组织、协调、衔接,拓展仓储、保税、通关等“增值物流”服务功能,培育现代物流业。

3、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强化“三维”对接,积极引进一批发展前景好、战略新兴产业所需的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项目,引导发展管材、型材、涂料、新型防水材料、粘合剂等化工关联产业,重点扶持纺织、食品、建筑、建材加工等传统产业提级升级。鼓励和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推动建筑行业强强联合、“组团发展”。加快建设总部经济区,鼓励设立投资、营销、研发中心和金融网点。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加快逸涛广场二期、东方伟业城市广场等商业项目开发,扶持个体工商户发展,促进各类市场主体总量增加、规模扩大,不断繁荣商贸服务圈。

4、培育增量经济亮点。实施“品牌”工程,鼓励福海粮油、恒昂工贸、福橡化工等企业争创国内外品牌、驰名商标。实施“上市”工程,完善相关扶持政策,鼓励上市企业返程投资,重点扶持金燕海洋生物科技、天线宝宝等8家企业改制重组,形成上市梯队。实施“回归”工程,出台海内外乡贤回乡投资兴业优惠政策,发挥海外社团、异地商会的人脉、资本、桥梁、纽带作用,做好“人才回乡、信息回归、资金回流、企业回迁”文章。实施“提升”工程,鼓励支持山腰盐场转型发展,敦促帮扶普安皮革集控区企业转型转产,加快建设江南换热、LNG利用等节能环保项目,实现在发展中调结构、在转型中增效益。

──打造绿色宜居港口新城

树立经营理念,以行政中心区和小城镇建设为重点,探索创新运作模式,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城市公园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加快实现城市体量扩充和功能提升。

1、城乡建设一体化。加快实现东南部组团控规全覆盖,完成郭厝、岩山、后龙片区控规和前黄小城镇专项规划。加快推进文化活动中心、行政管理中心、万星影城等一批彰显城市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建设。完善区域交通体系,加快省道201线泉港至仙游连接段建设。优化城区路网结构,完成驿峰路东段、学府路南段、公园东路二期、驿峰路南二期、峰尾环岛路陆域段和南山中路人行天桥等道路设施建设,推进西海路北段、东西二路一期、学府路北段和祥云路南段等工程建设。改造建设城区主次干道污水管网,完成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海管道修复更新,逐步打通关键分支和节点,确保污水处理系统稳定达标运行。亮化美化道路、街区,推进324国道、201省道风光互补路灯项目建设。推动涂岭、前黄小城镇建设,发展“道口”经济,形成新地标、新地貌,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

2、城市建设公园化。基本建成锦绣公园、植物园,推进锦绣公园绿化系列工程和驿峰路城区入口公园建设,抓紧抓实岩山、塔山、柳山、滨海等公园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城市生态园林和“三沿”、“四绿”工程,有序推进“一镇一公园”、“一村一绿地”建设,完成前欧、虎石、奎峰等10个乡村公园建设。巩固提升省级“森林城市”创建成果,继续开展“绿色社区”、“优美乡镇”创建活动,积极争创省级园林城区。实施“森林围城”生态行动,开展39个市级生态村创建活动,加快324国道以西植树造林步伐,推动生态泉港更加宜居、优美。

3、城市管理精细化。坚持用先进管理涵养城市文明,健全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体制。规范商住区、安置区物业管理,建立“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物业管理协调体系。加强环境卫生考评,健全完善市容环境卫生、市政设施维护管理长效机制。稳妥推进城市公用事业改革,加快卫生保洁、绿化管养、路灯维护等项目市场化运作,提高市政及配套设施管护水平和质量。加快建设数字泉港,开展新一轮的数字化地形图测量,推进社会信息化、家居智能化和城市管理综合平台开发运用,不断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

──破解要素供给制约瓶颈

坚持科学运作,主动作为,着力破解人才、技术、土地供给、资金筹措等难题,拓展项目建设空间和资金来源渠道,形成新的支撑平台,推动经济建设步入高速发展轨道。

1、重视智力支撑。全面实施“新泉港人”战略,出台《关于加快优秀和紧缺专业人才引进的若干意见》,以石油化工、环境保护、医药卫生、城市建设等类别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落实人才激励政策,筹划建设人才公寓。实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措施,引导扶持中平神马、明恒、特步等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力度,力争完成20个以上产业技术改造项目;培植3家高新技术企业,组建5家省、市级行业(企业)技术中心。发挥石化高新技术孵化基地作用,提高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2、提升土地效益分期实施石化工业区、港口物流园区及其周边村整体搬迁专项规划,完成仑头、后田片区征迁,启动先锋、仙境片区和南山路改拓建搬迁计划,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拓展建设用地空间。加快聚福、柳山、锦川小区建设,同步跟进公共配套,为项目入驻、城市开发提供保障。实施改旧村建新城区专项规划,重点推动山腰荷池、龙山和前黄凤山等10个左右“三旧”改造试点。用活土地增减挂钩试点政策,完成石化园区搬迁安置用地报批。全面推进土地项目整理,继续深化“一清理两促进”活动,鼓励企业“零增地”技改和低效土地二次开发。

3、强化资金运作盯紧盯牢上级各类财税支持和补助,全力争取联合石化上缴中央的地方城建税、教育附加费和所得税地方分成,及省政府对泉港区级财政增量返还等财税政策。继续推进石化园区10亿元企业债券发行工作。加快乡镇财政解困步伐,完善镇级财税机制。加强政银企对接,鼓励引导BOT、BT项目建设。整合优化国有资产,打造投融资新主体,策划筹融资新机制。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鼓励组建小额贷款公司、抵押担保机构,灵活运用多种金融产品,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同时,严厉打击非法融资,维护金融稳定。

──构筑三农协调发展格局

更加注重基础夯实,以打好水利翻身仗和培育农民增收点为重点,拓展三农服务支撑体系,加快农业产业化、品牌化、基地化进程,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1、补足水利建设短板。抢抓水利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成全省第六批水利化县建设,争取列入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规划。加快构建城市防洪排涝体系,重点实施山腰顶五孔水闸改造、盐田蓄水系统和南部排洪沟整治及北部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分期分段整治坝头溪流域,推进双溪水库、峥嵘围垦建设,完成泗洲水库等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整合完善水源安全供应体系,加快湄丰供水二期、第二水厂和涂岭小城镇饮水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2、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全面落实特色农业“五万工程”的扶持政策,发展农产品精细加工业,鼓励支持利农、金维他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新培育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10家,引导特色农产品开展品牌创建活动。发展海洋渔业经济,推进峰尾一级渔港和水产品综合市场建设,制定鼓励发展远洋捕捞业的优惠政策,扶持渔船技改项目,引导、规范近海养殖业发展,优化提升渔业产业结构。扶持10个新农村示范村、10个扶贫帮扶村和老少边远地区建设,鼓励发展村集体经济。继续实施乡村道路亮化提级改造和安保工程。继续扩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范围,促进农村公益事业发展。

3、促进农民创业就业。深入实施劳动“培训、就业、创业”三大工程,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巩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更加关注失地失海群众的就业问题,加强渔工劳务输出的扶持引导,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发挥15个三农实用新技术培训基地的功能,完善“世纪之村”农村数字化综合应用服务平台,加强“农家店”建设和农产品网上推广工作。探索建立农业综合融资平台,发展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逐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保障农村生产资金投入。

──共建和谐安康幸福家园

坚持把群众利益高高举过头顶,建立健全民生保障机制,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事业,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推动改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1、增进民生福祉。坚持民生优先,加大财政倾斜投入,继续实施15项25件为民办实事项目。积极推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职工医疗互助,统筹推进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制度,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整合群团组织、企业、宗教救助资源,推动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建设,大力发展社会慈善、救助和残疾人事业,加强特殊人员人群帮扶管理和流浪人员救助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完善医疗纠纷处置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社会化心理咨询和救助服务。实施“造福工程”,改善危房户、低保户、计生二女户、受灾户、残疾人和困难归侨户的住房条件。新建7个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综合社会福利中心、中心敬老院和职工服务中心、工作站。开辟新客运线路,增加公交班次和密度,方便群众出行。

2、繁荣社会事业。实施教育均衡化、现代化战略,加快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基本完成校安工程建设任务,扶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启动第二实验幼儿园建设,扩建泉港益海实验小学;实现泉港一中创省一级达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构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扶持泉港医院创建二级甲等医院,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加强50所村卫生所建设。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围绕争创计生“国优”目标,加强人口信息化建设和征地搬迁村计生管理,推行“诚信计生”和流动人口计生均等化服务。发挥涉老部门和关工委作用,加强“四失”青少年的教育服务管理,积极推动老龄事业发展。加强海外乡亲、新生代华侨的联谊联络,全力维护归侨侨眷、台胞台属和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扎实推进民族宗教、海防打私、人防、双拥、档案、保密及民兵预备役建设等各项工作。

3、推动文化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新建6所乡村少年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基层文体设施建设,建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新建7个农村文体示范点,全面完成“村村响”工程,抓好“四百”队伍建设,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倾斜。深入挖掘本地历史文化名人资源,打造“一镇一品牌”特色文化,保护传承北管、福船制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扶持壮大民间戏剧等文化产业,发展竞技体育、休闲体育。继续支持开展地方志编纂工作。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网络管理工作。培育发展生态游、滨海游、红色游,推动海峡银泰、正大生态、金钟潭等旅游项目开发和酒店业“推星、建星”工作,抓好魅力乡村和农家乐等新兴旅游产品的宣传推广,初步构建旅游要素体系。

4、促进和谐安定。深化“平安泉港”创建活动,启动“六五”普法,落实维稳责任机制,加快泉港看守所建设,强化违法犯罪严打防控及社区矫正管理,建设镇、村综治信访维稳服务中心示范点,逐步推行社会管理“网格化”。严格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和创模复检任务,加大环保设施投入,持续整治环保问题和污染隐患,健全完善环境监控、风险防范和预警应急体系,切实维护环境安全。扎实推进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 启动建设石化应急救援中心,强化和规范村级(社区)安全生产协管员队伍建设,提高事故抢险救援和群众自救互救能力,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坚持疏堵结合,完善制止“两违”工作机制。优化城区交通环境,规范通村道路标识,开展交通、市政主干道的安全隐患整治,高度重视校车安全管理。完善市场供应体系,确保粮食、食品安全和物价稳定。加强防震减灾、抗灾防汛工作。完善信访“联调联处”、“路线图”等举措,健全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妥善处置安征迁遗留问题,确保社会安定稳定。

──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的一年,新的希望。我们要顺应改革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继续保持奋勇争先、干事创业的政风民风,广泛凝聚民心、民智、民力,努力建设高度负责、人民满意的政府。

1、解放思想,团结协作。坚持与时俱进、创新作为,勇于正视差距,敢于面对矛盾,坚决破除束缚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以更开阔视野、胸襟和思路,把握复杂形势,推动经济发展。坚决维护区委的集中统一领导,倍加珍惜和维护团结,全面落实政府与人大、政协的联络沟通和民主协商机制,积极加强政府与民主党派、工商联的对口联系。做好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重视在一线锤炼、发现、培养干部,发挥民间团体、协会等各类社会组织的沟通桥梁作用,形成推动发展的整体合力。

2、激情创业,奋力开拓。大力弘扬“二次创业”精神,提振信心,艰苦奋斗,勇争一流,营造“政府引导创业,企业自主创业、群众勤奋创业”的氛围,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增强战略思维和创新思维,用事业、用感情“稳心留根”,大力培育社会归属感、认同感。更加重视政务、商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优化市场竞争机制和创新创业环境,更多树立、宣扬创业典型。坚持以海纳百川的气魄,尊重知识,尊重创造,营造“更加宽松、更加宽容、更加宽厚”的引才用才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持。

3、依法行政,高效运作。坚持和完善政府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听取意见制度和合法性审查制度,建立权责一致、行为规范、监督有效、落实有力、保障有序的政府运行机制。完善目标管理和绩效评估指标,继续优化公共服务,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行政复议工作,提升行政管理水平。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和监督,持续做好简政放权工作,完善行政电子综合监察和效能监督。运用电子政务科技手段,进一步规范政务批办、催办、督办和查办运转机制,加强行政执行力建设。

4、执政为民,清正廉洁。认真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注重从制度上构建普惠民生的长效机制。落实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切实增强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感召力和公信力。深化政务公开和政风行风评议,主动接受新闻舆论、公众评议和监督。破解“中梗阻”和“熟人经济”现象。严格执行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建设项目公开招投标和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等制度,促进财政资金规范管理。坚决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立完善勤廉风险评价预警防控体系,落实勤政廉政问责制度,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各位代表,新的目标鼓舞人心,新的蓝图催人奋进。今天的泉港,正蓄势待发;明天的泉港,将更加辉煌。让我们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承接使命,担当重任,为泉港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隆重召开!

 

 


附:名词解释

1、2011年14项28件为民办实事项目:

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二期)、建设残疾人服务设施、镇级卫生院医疗污水处理系统、30所规范化卫生所、界山镇卫生院、农村(社区)文体中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管传承与保护基地、区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支中心、石化园区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完善全区生活垃圾中转站、建设寨后村石峡里公路、开通界山至后龙客运站公交客运线路、建设城区肉联厂、为9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实施低保户安居工程、散居社会贫困归侨户建设侨居工程、农村计生女儿户安居工程、乡村道路路灯提级改造工程、邮政户箱工程、建设农村社区综合维修服务体系、继续实施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解决群众饮水难问题、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级综合服务场所、健全村民互助“110”治安联防模式、建设公安分局后龙派出所办公楼、公安分局备勤楼。

2、2012年15项25件为民办实事项目:

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固、6所学校少年宫建设、泉港医院创建二级甲等医院配套设施及设备、乡村卫生所规范化建设、万人农村饮水工程、乡镇文化站配备设备建设、农村文体示范点(7个)、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山腰--峰尾)、泉港区中心园区职工书屋、职工服务中心工作站建设、涂岭小坝公路拓宽改造工程、配备生活垃圾清运设施、龙马溪下流东风溪疏浚及砌坡工程、白石港水闸除险加固工程、低保户安居工程、泉港区综合社会福利中心、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7个)、泉港区中心敬老院、农村计生女儿户安居工程、乡村道路路灯提级改造工程、乡村休闲公园建设、放心肉品店工程、城乡社区服务站、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惠屿岛供水工程过海管道警戒标志设置。

3、“两品牌、三步走、四战略、五园区”:两品牌指“中国石油化工(泉港)园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泉港)园区”;三步走指“三年打基础,六年上规模,十年基本建成国家级石化基地”;四战略指“以港立区、石化强区、科教兴区、依法治区”;五园区指“石化工业、港口物流、城市生活、生态农业、海洋经济”。

4、“一湾两翼三带”:“一湾”即以泉州、晋江和石狮主城区为主体的环泉州湾地区。“两翼”分别是北翼环湄州湾南岸地区和南翼环围头湾地区。“三带”指战略提升带、战略预留带和战略辐射带。

5、“八大产业链”:即根据石化龙头企业上游原料外供情况,构筑多元化烯烃原料、苯、乙烯、丙烯、1,4-丁二醇、聚脲弹性体、羰基化合成、甲苯等八大石化产业链。

6、“三维”对接:即加强与民企、央企、外资项目对接。

7、“五万工程”:即万亩蔬菜、万头黑山羊、万亩油茶、万亩花卉盆景、万亩海洋藻类养殖等“五个万工程”的种养基地。

8、“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通过各级政府的奖励和补助,帮助农民解决一家一户难以办到的村内户外公益事业。

9、“清网行动”:2011年5月26日至2012年6月,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为期一年的网上追逃专项督察,以“全国追逃、全警追逃”的力度缉捕在逃的各类犯罪嫌疑人。

10、“四大石化片区”:即南山片区、仙境片区、普安片区、氯碱片区。

11、“亿元企业倍增计划”:至2015年,建成3家百亿元企业、5家30亿元企业、10家10亿元企业。

12、“九大码头”(10个泊位):方通港口储运5万吨级化工码头(含5万吨级化工码头泊位、3000吨级液体化工码头泊位各1个)、富源石化5千吨级码头储运工程、肖厝作业区5#-10#泊位。

13、“四大物流园区”: 即洋屿、沙格、前黄、下朱四大物流园区。

14、“四大工程”:即实施“品牌工程”、“上市工程”、“回归工程”、“提升工程”。

15、海事“三大工程”:包括台湾海峡船舶溢油应急设备中心库、湄洲湾船舶交通管理系统、福建海事局海巡基地。

16、“三沿”工程:即沿路、沿溪、沿厂绿化工程。

17、“四绿”工程:即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

18、“三旧”改造:即“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

19、“一清理两促进”:清理闲置土地,促进度、促生产。

20、BT、BOT:BT即指采取“建设—移交”模式,利用非政府资金建设非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的一种融资模式;BOT即指采取“建设—经营—移交”模式,利用非政府资金建设非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的一种融资模式。

21、“四失”:失学、失业、失管、失足。

22、“村村响”工程: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

23、“四百”:即百支民俗表演队伍、百支全民健身队伍、百人文化协管员队伍和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