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走进泉港 > 文化积淀 > 历史人物
肖碧川
来源:《泉港历史人物》 阅读人数:1

    肖碧川(1893—1967年),字为德,今泉港区南埔镇肖厝村人。是民国时期开发肖厝港的先驱者。

    肖碧川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父亲开杉行,经营杉木生意。虽然当时清王朝已檐倾瓦散,但传统的儒家教育思想仍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认为读书才是走向仕途的唯一道路。稍有家底的父亲并不希望儿子继承父业,肖碧川小小年纪就被送入私塾。

    肖碧川自幼聪颖过人,立志发愤读书。1926年,肖碧川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燕京法政大学,是当时惠北的才子之一。他年少时的塾师坝头后张人张棣生闻讯后写了“二三里内无双士,千百年前第一家”的对联赠予他,激励他应不辜负众望,有所造就。这年,肖碧川就任福安县承审员(旧时在未设法院的地方由县长兼理司法;代表县长受理诉讼的专职人员叫承审员)一职。他不畏强权,极力为民伸冤,在任期间受到了当地百姓的普遍称颂。

    当时政治黑暗,时局混乱,正义得不到伸张,法律只是一纸空文,肖碧川深深感到个人力量的渺小,他对现实感到愤怒,对前途觉得迷惘。上任一年后,便挂冠返梓,旋即弃政从商。

    其后不久发生的“林寿国”事件,奠定了肖碧川在肖厝村民中的威望。民国十七年(1928年),仙游商会一艘商船贩运油蚝干,因偷税被肖厝厘金局(税务机关)缉获。之后,下朱尾(今界山镇下朱村)商人林小气之子驾船行至湄洲海面,拒绝当地厘金局海上税检,在逃走时遭厘金局人员枪击毙命。林小气投诉于原国民党海军陆战队旅长林寿国。谁知林寿国早已暗中参与油蚝干生意,从中牟取暴利,被肖厝厘金局缉获的仙游商船就与他有瓜葛。林寿国非但没有秉公受理林小气之子一案,反因事发而恼羞成怒,迁怒于肖厝民众。为报私怨,林寿国滥用军权,出动一个营兵力,先后两次从厝后处、沙格、埔路岭三处入肖厝村围剿,纵火焚烧房屋,掠夺财物不计其数,抓走三十五个无辜乡民,扣留三艘在海上的肖厝商船。乡民纷纷弃家逃亡,整个肖厝村十室九空,景况惨不忍睹。

    肖碧川时在上海,闻讯后,立即函电齐发,求助于当年同窗好友吴铁城(时任上海市市长)以及松沪警备司令钱大钧,由他们转托当时福建省政府主席杨树藏查办此案。林寿国最终因擅自兴兵,枉害无辜而被撤职查办。被捕乡民及被扣商船才得以平安获释,肖厝一村由此转危为安。肖碧川热心为乡亲排危解难的义举,当时在惠北一带广为传扬,时至今日,曾经历此事的老人们仍念念不忘。

    肖碧川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开发肖厝港。肖厝位于湄洲湾南岸,依山傍海,水天开阔。肖厝人向来以海为田,以渔为生,除渔业外,尚以航海经商闻名于泉港一带。从明代起,即有商船专业从事海上贸易,东抵台湾、南下广汕、北上关东,北上渔船也是亦渔亦商,“冬易浙米而南,春易广米而北”。肖厝村之所以能渔商并举,皆因拥有肖厝港。肖厝港地处台湾海峡西岸,位于广州、上海两大国际港口之中部,是东南海上航线之辐射中心,以不淤不冻、港阔水深而著称于世。1919年,孙中山先生于《建国方略》一书中关于中国经济建设的设计部分称肖厝港为“中国不多,世界少见”之天然良港,并提出建设此港的宏伟设想。

    1927年,肖碧川辞职返乡,便在肖厝开设“振成商行”,随后往上海开设“建成商行”,在泉州开设“金成商行”,租用上海招商局轮船公司的轮船从事海运,起先是把地方产品运往江北,后来运输经营米、面粉、豆饼、干蔬等食用品。为开拓海运事业,1935年,肖碧川又通过上海市市长吴铁城的帮助,在上海十六铺与龙华之间开辟福建码头(刻有石碑),为当时福建的海运商业开拓了在上海的据点,也为福建商人提供了更好的经商条件。因此,肖碧川在上海被惠晋同乡会推举为会长,此时,他已是当时惠安、上海赫赫有名的实业家。

    肖碧川早已看到肖厝港是通往国际商场之良港。1936年,他开始规划开发肖厝港,经反复测量,联蝦屿与黄牛穴(肖厝港最深处)建为港头,划葫芦尾厝前石埕为码头,定柳厝街为商埠。在测量海港与建设过程中,肖碧川身体力行,亲自参与实地考察与工程指挥,但见风和日丽之际,碧波连天,霞光灿烂,遂将港口取名为“碧霞洲”(即今肖厝港),后来肖碧川在临海处筑堤建房,亦取此名,护甲楼门楣楹匾上镌有当时江西著名书法家临川李澄手书的“碧霞洲”三个大字(今仅存“碧”字)。

    港口建设基本完成后,肖碧川亲自往南京向当时国民政府交通部申请营运,经当年法政大学校长于右任的协助,“碧霞洲”方正式获批为商港,照章注册并载入国际航海图。

    嗣后,肖碧川又在柳厝开设“肖益记轮船代理行”,租用英国太古轮船公司数艘轮船经营海运。因为当时并无机械装置,装卸货物只能雇请民工,为保证航运安全,肖碧川在货物的科学合理装载方面的要求极其严格,对民工一律平等,按劳取酬,并不因关系而徇私。这种公正认真的为人处事态度,赢得了当时商界及下层百姓的好评与尊重。

    肖碧川一生精于经商,但没有一般商人的唯利是图,他乐于助人,济危扶贫。他常于青黄不接时季,出钱购粮,解民饥苦,即使在寓居上海期间,也不忘托人寄来数千钱币,救济乡亲。迁徙台湾后,虽身处异乡,仍心系故梓,连年汇捐港币达上万元,救贫济困。此外,肖碧川一生热心于家乡的教育事业,认为教育才是富强之本,早在大学毕业后不久,即捐资兴办兰陵小学(即今肖厝小学前身),如今,他的儿子继父亲遗愿,屡次捐资予肖厝小学,发展家乡教育事业。

    1967年,肖碧川先生病逝于台北市。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