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长孺,号愧两,明末清初·原惠安县仙塘埔沙格(今泉港区南埔镇沙格村)人。据王孔仁《王氏谱系》载,王忠孝生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卒于南明·永历二十年(清·康熙五年,1666年),享年七十四岁。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主事王愧两先生忠孝》据雍正九年《郡志稿》为作《传》,但附郑抗清事全部回避。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5·人物列传·明列传12·王忠孝》(同治补刊本)、《惠安县志》有《传》,比较完整详尽。连横《台湾通史·史卷29·诸老列传·王忠孝》亦有《传》。
户部主事:督运大通桥
乾隆《泉州府志·王忠孝》:
“王忠孝,字长孺,号愧两,惠安人。性介慎,不轻取与。
天启丁卯(天启七年,1627年)举人,崇祯戊辰(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授户部主事。
时北事亟,朝议欲尽输津、通外储以实京师。忠孝督运大通桥,设法催儧,日运米三万石。屡奉温旨,大司农重之。
一日,詗事者获盗粮及窝主以闻,有旨:‘经管官所司何事?’大司农(户部尚书)怵。忠孝曰:‘明主可以理夺。’疏谓:‘臣所司者,运耳;运之不前,臣之罪也。刺奸缉盗,自有司存。米在号房,运官自应炤管,臣不能分身代守,亦不能分身缉捕也。’帝复是之。”
《闽中理学渊源考·主事王愧两先生忠孝》:“王忠孝,字长孺,号愧两,惠安人。崇祯元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时朝议输通津外储以实京师,忠孝督运大通桥,催攒有法,日输三万石。”
连横《台湾通史·王忠孝》:“王忠孝,字长孺,号愧两,福建惠安人。崇祯 元年登进士,以户部主事榷关。”
督蓟储:遭监视太监邓希诏陷害系狱
蓟州漕储是重要部门,谚云:“蓟州饶衙,主事肥缺。”许多人费巨金找关系,以求此任。
乾隆《泉州府志·王忠孝》:
“(崇祯三年,1630年)会蓟督贻书户部,谓:‘边储重任,安得廉慎明决可共事者?’大司农(户部尚书)曰:‘此无逾王主事矣。’遂题督蓟储。
是时不右文治,新寄膂内珰。蓟监视太监(坐镇蓟州节制漕运漕储)邓希诏张甚,数以难事相窘,忠孝不为动。
希诏(图谋不轨)欲自置兵设饷,就庾索耗羡。忠孝曰:‘升斗皆官,安得耗羡!’希诏曰:‘饷司能保无额外之升斗耶?’忠孝正色曰:‘吾戴吾头来也,岂以头易升斗哉!’希诏语塞。
希诏初至蓟,蓟督往拜,坐上座。而督署为徐中山王旧莅,上有高帝敕谕;蓟督谋相见礼,忠孝曰:‘邓监视,奴也;决无上坐之理!惟正告之,而别设一屏风。’已有泄之者。
正旦朝贺,希诏争班次,语侵蓟督。忠孝(引《轨书》)徐折之,益衔刺骨,遂摭拾其未兑湿米(劾以受吏翁九进赃万计,且忤旨病民而又欺君),疏上御览。大相希珰意,且以‘通运时为其姻请越帮先兑不许’为憾,拟旨云:‘锦衣缇骑逮治。’
缇帅王世盛素闻忠孝名,乃择大校手之愿者,详令详詗以报。校至蓟,居外数日,所见皆愤珰虐而誉忠孝不容口。入见,忠孝拜命毕,曰:‘吾迟诸君久矣,第主人不能具一餐,奈何!’校曰:‘官一泓秋水,下走辈宁非人耶!’乃尽去其银铛,得具舆从以行。
故事:缇骑所至,不厌则楚毒随之。忠孝索署中不能满十金,校曰:‘以代吾辈橐饘可也。’终不受一钱。京师相传,以为怪事。”
《闽中理学渊源考·主事王愧两先生忠孝》:“会蓟督咨部欲得廉慎明决者与共事,部推无如忠孝,遂提督蓟储。监督内官邓希诏数以难事相窘,欲自置兵设饷,索仓耗羡。忠孝曰:‘升斗皆官物,安得耗羡。’希诏曰:‘饷司能保无额外征耶?’忠孝正色曰:‘吾戴吾头来,岂以头易升斗哉!’希诏大愠,遂拾其未兑湿米疏上之,旨逮下狱。”
连横《台湾通史·王忠孝》:“劾太监,忤旨,廷杖下狱。”
王忠孝被押解入京后,受廷杖,被缚在麻袋中以乱棍击打,但他“犹挺闽人气质,抗不服罪”。
狱辩
乾隆《泉州府志·王忠孝》:
“入狱置对,忠孝抗辨无挠;部堂、蓟督各疏言其冤。
希诏迫,乃行金与部之胥吏,别求可罗织此狱者。皆曰:‘王公所行事,铁瓮城也,难攻矣!’
一老猾吏大笑曰:‘与我多金,吾法能使彼自入瓮中,何虑不承!仓有脚价(搬运工价),相沿为饷司公费。蓟储三百万,脚价几千两;夫十两以上皆赃,况千百乎!彼升合不染,此镪万无存留,足以死矣!’
希诏大喜,补疏如猾吏教。及鞫,忠孝曰:‘脚价以无开销,然铢两皆朝廷物,某何敢私!银概贮密云库,可问也。’缇师抚几废然者久之,曰:‘公廉洁如此,吾亦何爱一官!’遂传轻牍具上。有旨切责,镌二秩。
都察院王志道疏言:‘王某被逮之日,不能具一餐、一鐶。’上怒,明日召对,面质曰:‘王某不能具一餐、一鐶,汝何得知?’志道曰:‘内外臣僚皆知之,京师百万口能言之,不独臣也。’上意稍解,遂得改刑部繋,拟戍。
【王忠孝“系刑部狱三载”,与黄道周、王仑初、王思任、马思理等人同系一狱,时号“六君子”。
刑部初拟流放,户部属僚齐集都门吁请免议,密云州兵民亦成群结队赴京诉冤,朝野为之震动。】
其明年,希诏所为不法事,验皆有据,内大珰恐为外廷所藉口,参逮诏狱,论斩。而忠孝亦遂登启事,然终不肯以赫蹄入帝城,事竟寝。”
《闽中理学渊源考·主事王愧两先生忠孝》:“及置对,抗辞不挠。希诏乃罗织成狱以上部堂。蓟督皆疏言其冤,都察院王志道复力为辨,上意稍解,得削籍遣戌。明年希诏所为不法事露论斩,忠孝乃得白,归。”
连横《台湾通史·王忠孝》:“复戍边,士卒千余赴都送留。三年免。”
坚持抗清复明
乾隆《泉州府志·王忠孝》 :
“甲申(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清兵入关,明亡)闻变,哭呕血。
(清·顺治二年,1645年)福王(朱由崧)监国金陵(即位南京,改元弘光,是为南明),史可法特疏首举。(朱由崧下诏授王忠孝绍兴知府,擢副都御吏。)
是时(邪正混杂)诸废谪皆骤陟清华,劝驾旁午,忠孝曰:‘区区江左,而营综如此。今文于文贰、武于武构,吾将为陆大夫乎?为李侍郎乎?’终以疾请。”
连横《台湾通史·王忠孝》:
“福王立,授绍兴知府,擢副都御史。
隆武元年,召见,陈光复策。帝大喜,授兵部左侍郎,总督军务,赐尚方剑,便宜行事。
已而福京 (福州) 破,家居,杜门不出。”
南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闰六月,唐王·朱聿键称帝于福州,建号隆武,是为隆武帝,召见王忠孝,授光禄寺少卿。
王忠孝陈述光复策略,隆武帝大喜,特命巡关,赐尚方宝剑,便宜行事。但当时兵权完全掌握在郑芝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芝龙》)一人手中,王忠孝无一兵一卒,他审时度势,“回奏称旨”。
顺治三年丙戍(1646年)十一月十五日郑芝龙降清,三十日清军进劫安平,郑成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愤而举义抗清;十一月十八日桂王·朱由榔即位广东肇庆,次年丁亥(顺治四年,1647年)改元南明·永历元年,诏拜王忠孝为兵部右侍郎兼太常寺卿。
王忠孝对抗清复明事业十分关心,曾先后向南明·唐王(隆武帝)、鲁王(鲁监国)、桂王(永历帝)等上疏,力图匡复明室,并经常与郑成功的抗清将领郑鸿逵(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鸿逵》)、郑泰、甘辉等和唐王抗清将领张煌言、周鹤之诸人书札联系,其中给郑成功书札18次,竭尽心智筹划抗清,颇多建树。
依附郑成功
乾隆《泉州府志·王忠孝》:“丙戌(顺治三年,1646年)、丁亥(顺治四年,1647年)之岁,入海不返。”
连横《台湾通史·王忠孝》:“延平郡王在厦门设储贤馆,礼待避乱缙绅。忠孝往见,欲官之,辞,乃待以宾礼。时遗老多往来厦门,而忠孝与辜朝荐、沈佺期、卢若腾等均为幕上客,军国大事,时询问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辜朝荐、沈佺期、卢若腾》)
王、郑意气相投,成为知己,郑成功多次要委以官职,不受。郑成功时常向王忠孝征询军国大计,王忠孝虽未受官职,但对军国大事则时常建言,并推荐同安教谕陈鼎之子陈永华给郑成功,说陈有“经济之才”,即被用为参军。后陈永华在开发和建设台湾中果然立下不朽功勋。
辅助郑经守厦门
清·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渡海东征台湾,王忠孝与沈佺期等人留下,辅助世子郑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经》)守厦门,调度各岛。
王忠孝在厦门曾厝住了12年,后来移居金门。
病殁于台湾
乾隆《泉州府志·王忠孝》:“卒于台湾。”
连横《台湾通史·王忠孝》:“(南明)永历十八年(清·康熙二年,1663年),偕 若腾入台,经(郑经)厚待之,日与诸寓公肆意诗酒。居四年卒。”
据传,王忠孝的棺柩是由施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施琅》)用船送往沙格村的,当船到后龙前亭村海边时,有人认为海边有块“五虎下山”的风水宝地,就在那儿秘密埋葬了他。
著述
据王忠孝《遗嘱(一)》、王孔仁《王氏谱系》、洪旭《王忠孝传》等载,王忠孝著有《回居录》、《孝经解》、《易经测略》、《诗经语录》、《四书语录》及奏议、诗文若干卷,俱未梓行。后人集成《王忠孝全集》12卷。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