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泉港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主要工作回顾
2013年是我区经受挑战、走过艰辛的一年,也是全区砥砺奋进、大有作为的一年。最难得的成绩是,面对外部复杂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和区内联合石化等重点企业停产检修的严峻考验,全区上下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开展“增强忧患意识、推动长远发展”大讨论,扎实推进“二次创业”提升年系列活动,较好完成了区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0亿元(预计数,下同)、增长3%,公共财政总收入74亿元、增长8.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8亿元、增长15.2%。最显著的突破是,产业提升迈出历史性步伐,联合石化“脱瓶颈”工程进展顺利,南山片区首批8个石化项目落地建设,“两院三中心”等公共配套体系逐步健全,泉港石化工业区跻身中国化工园区第六强。最可喜的收获是,民生改善成果丰硕、亮点纷呈,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全省文明城区考评,荣膺全省第二个“中国长寿之乡”、泉州首个“福建省森林县城”,获评“省平安先行区”,再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荣誉,实现全省双拥模范城“四连冠”,顺利通过首批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市、区)评估验收。
一年来,政府的主要工作及成效是:
(一)经济发展在转型提升中稳步上扬。积极为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创造条件,全力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化、传统产业高新化、第三产业现代化。工业经济支撑有力。完成工业总产值105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04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83.2亿元;实现石化产值680亿元,凸显出“石化强省”排头兵的地位和作为。工业投资增势强劲,完成工业投资73亿元、增长25.2%。纺织鞋服、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实现出口商品交货总值(不含联合石化公司)55.1亿元、增长12.1%,自营出口额7300万美元、增长12%。第三产业迎头赶上。101个第三产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9.2亿元,实现三产增加值77.3亿元、增长7%。物流业持续增长,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3155万吨、海关关税100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2.5亿元、增长13%。房地产投资额和商品房销售面积均增长50%以上。电子商务迅速崛起,初步建成青年网商创业园。技术创新快步跟进。企业技改力度加大,完成技改投资40亿元,新增产值81.2亿元。开展省级石化新材料高新区创建工作,着力推进省级科技孵化基地建设,新获国家创新基金项目3个、火炬计划3个,新增省级科技型企业28家,授权专利400件、增长187%,2家企业被评为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
(二)城乡面貌在统筹联动中明显改善。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部署,统筹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致力彰显城市特色、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形象。城区建设扩容提质。深化“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83个城建项目、8个“点线面”项目分别完成投资48.15亿元、1.2亿元。启动城区主干道景观设计,完成4个片区控规及户外广告、市政工程、绿道系统等专规编制。龙山片区改造、7条道路和总部经济区建设全面推进,峰尾滨海新区启动建设,文化中心建成,万星影城、会议中心投入使用,南山中路综合整治全面完成。城市经营管理有序,启用“数字城管”,强化卫生考评、市容管控和市政维护,建立城区主干道广告使用权经营机制。城乡统筹步伐加快。出台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实施意见,全区城镇化率达44%。新增道路亮化79.6公里,铺设雨污管道10.8公里,湄丰水厂二期扩建、尾水排海管道修复更新等工程全面完成。前欧新区、前黄镇区、界山新城等小城镇项目规划建设序时推进,界山客运站、红星体育公园等一批项目建成或投入使用。宜居水平较大提升。积极创建省级生态区,7个镇(街)全部通过国家级生态镇省级评估,81个行政村获得市级生态村命名。加快实施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续建锦绣公园、植物园等项目,建成沈海高速泉港段森林生态景观通道,完成绿化造林10557亩。开展细微颗粒物(PM2.5)自动监测,编制完成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锦川小区防洪排涝等规划,重点流域整治及泗洲水库周边水源地保护工程顺利推进。
(三)项目推进在有为运作中攻坚突破。牢牢把握项目引擎,完善区领导挂钩、重点项目调度、“五单”督查等做法,促进要素聚集、投资增长,夯实经济基础,增强发展后劲。“五大战役”实现新突破。144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8.8亿元,其中,领亿新材料、恒河二期等38个项目开工建设,福海二期、氯碱PBT等25个项目建成投产、新增产值20.9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0亿元、增长30.7%。南山片区基础设施、公用配套、防洪排涝和物流基地“四大类”项目建设全面启动,完成投资10.5亿元,为打造千亿石化产业集群提供良好平台。招商选资取得新成效。深入开展石化招商“百日会战”活动,举办泉港石化工业区招商推介会,签约项目20个,总投资额308亿元,预计新增产值572.7亿元、税收31.1亿元。出台招商引资奖励规定,新引进13个民企和5个侨资项目、总投资124.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历史可比口径)27424万美元、增长32.3%。要素保障得到新加强。积极争取财政体制上解返还等政策支持,仅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量上解返还和成品油价格改革税费逐月清算两项政策,每年就保存本级财力约2亿元。鼓励向上争取资金,争取上级各类专项补助资金3.65亿元,落实地方政府债券资金3.13亿元,石化工业区二期债券报批、水利水务公司组建等工作顺利推进;加强政银企对接,27家中小企业获16.7亿元授信,实现小微企业信贷投放“两个不低于”,支持企业土地融资11.4亿元。全年征地2463.8亩、征海6337亩、搬迁房屋8万平方米,用地、用林获批面积分别为年初省级下达指标的6.4倍、8.8倍;出台被征迁群众购买区内商品房补助政策,加快锦川、聚福安置区建设,完成柳山安置区(三期)工程。
(四)三农工作在固本强基中加快推进。坚持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中来谋划,将市场机制和市场行为贯穿、渗透于农村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出台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远洋捕捞取得新突破,新增2艘400千瓦钢质渔船;惠屿岛整治修复与保护项目完工,诚峰一级渔港项目获农业部批复。双溪水库建设、前烧水库除险加固等20个水利工程扎实推进,荣获全省冬春修水利建设先进单位。农业“五万工程”规模效应初显,建成1个省级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引进2家设施农业龙头企业,11家企业获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农业“五新”技术有效推广,新增省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1个。落实农业帮扶项目74个,对接专项信贷7430万元。农村建设局面喜人。“美丽乡村”建设特色纷呈,23个示范村181个项目完成投资8361万元。完成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33个村庄规划和中小河流整治规划编制。落实卫生保洁“一清一保一机制”,3个村被评为省级卫生村(居)。农村土地流转加快,新增规模流转2268亩。个人建房管理逐步规范,制止“两违”657宗7.6万平方米。实施农村公路上衔下延项目20公里,农村公路提级改造、安保工程和危病桥改造、生态坟墓建设等年度任务全面完成。农民生活保障有力。坚持就业优先,转移农村劳动力7528人,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3481元、增长11%。继续推进社会保险提标扩面,新农合参合率99.8%、新农保参保率98.9%;医保、新农保、城乡低保、基本养老金等标准实现新提高,发放养老、优抚、慈善、低保等资金8100万元。重视老龄工作,扩大高龄补贴发放范围,80周岁以上老人全部受惠,建成3个居家养老服务站,区社会福利中心、中心敬老院主体工程完工。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新惠及群众1.13万人。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建成全省首个县级肉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加强粮食储备轮换,市场价稳货足。
(五)民生质量在普惠共享中全面提升。带着感情、责任、追求,坚持把更多资源投到公共服务、用于改善民生,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各项事业更加协调。投入8608万元,全面完成16项27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快“教育强区”创建步伐,完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和省校安工程任务,泉港一中、五中分别获省一级、二级达标,第二实小通过省级素质教育先进校评估验收,第二实幼建成招生;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深化“小片区”管理和课堂教学改革实验,中考及格率、优秀率明显提高,本科上线率连续六年保持上升势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泉港医院、仁爱医院分别晋升“二甲、二乙”,设立省级针灸临床实践基地,泉港医院病房大楼附属楼、泉港第三医院投入使用;成功举办第11届中国泉州-东南亚中医药学术研讨会,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和村卫生所基本药物制度,在全国首推全县域“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服务模式。深入开展生育关怀服务活动,人口计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年度综合考评成绩大幅跃升。开编泉港区志、月志。文体活动更加丰富。文化旅游发展“156”计划全面启动。建成14个文体示范点、篮球场亮化工程点及9个乡村休闲公园,实现全区文体网点、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成功举办锦绣广场、峰尾古城文化节、涂岭猪脚美食文化节和海国文明研讨会等特色活动,新增省市文保单位和非遗名录13个,小坝蒙古族村列入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实现新的提升。成功举办首届新加坡华裔青少年“寻根谒祖”泉港冬令营活动。社会管理更加和谐。治安网格化防控体系完善健全,依法有力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全年刑事案件下降39.9%、破案率上升15.8%。开展区领导大接访,严格落实领导包案、专线轮值等制度,畅通信访渠道,全年接访群众103起317人次、化解89起。推进“六五”普法,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等工作扎实有效。安全生产总体平稳,各类事故四项指数全面下降,山腰、峰尾、普安被评为省级安全社(园)区。突发公共事件有效预防、妥善处置。“铁腕”治污力度加大,实施省市重点节能、循环经济项目13个,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市下达指标范围内。注重加强应急体系、防汛抗旱、森林防火、防震减灾、动物防疫等工作。顺利完成首度秋季征兵任务。扎实做好侨台外事、档案、统计、保密、口岸、海防、打私、国防动员等工作,积极发展工青妇、民族宗教等各项事业。
(六)政务环境在职能转变中不断优化。着力积聚改革正能量,提高政府效能和效率,营造良好政务环境。政策导向及时明晰。开展“十二五”规划、“二次创业”配套政策中期评估和产业发展规划提升等工作,全力支持企业增资扩营、技改创新、品牌创建、改制上市,兑现扶持资金3000万元。落实“新泉港人”优惠政策,启动石化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加快创建石化产业人才聚集区,加强优秀和紧缺人才队伍建设,新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266人。制度改革纵深推进。强化“金改区”、“综改区”政策对接,策划实施37个“金改”项目,筹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泉州银行泉港支行,泰山石化甲醇期货交割仓库正式启用。扎实推进“营改增”工作,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探索建立行政审批标准体系,推行“马上就办”和“月嫂式”服务,审批提速30%,即办件提高至60%以上,公共服务便民高效。行政机制阳光运行。办结人大建议290件、政协提案299件,满意率100%。加强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建立效能电子综合监察系统,开展制度廉洁性评估,勤廉风险防控体系、效能问责制度健全完善。强化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和监督,节约财政资金近4000万元。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三公经费”支出减少11.5%。开展首次规范性文件清理,共清理规范性文件491份。推进政务公开,加强政府合同管理,筹建行政复议咨询委员会,政务诚信、司法公信体系不断完善。
各位代表!一年来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区人民齐心协力、激情创业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泉港区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支持泉港建设的驻泉港单位、部队、武警官兵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本级财力与财税贡献极不相称,短期内难有实质性突破;二是产业集聚效应不够明显,尤其是第三产业“短板”问题十分突出;三是新一轮发展受到土地、资金、人才、环保容量等要素制约日益凸显;四是城市建设历史欠账多,城市形象和品位的综合提升还需要全民共同努力;五是民生保障任务十分艰巨,影响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的因素仍然存在;六是个别单位和干部思想不够解放,责任意识不强,服务发展的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等等。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采取积极措施,尽最大努力克服、尽一切办法解决。
二、扎实推进2014年工作
2014年,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的开局之年,是我区“二次创业”四年行动计划的跨越年和冲刺“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攻坚年。新的一年,我们要吹响改革冲锋号,勇于担当“石化强省”排头兵,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省市对泉港寄予前所未有的厚望,我们完全有信心在周边石化基地竞相崛起的角逐中脱颖而出、领跑先行。随着石化行业整体形势向好,联合石化“脱瓶颈”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区域优势和发展潜力进一步显现,我们完全有条件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产城联动”大发展、新崛起。只要我们坚定信念,解放思想,务实进取,锐意攻坚,就一定能够开创泉港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2014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和区委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总基调,以“产业链条延得长、城市建设翻个个、民生大计得改善、科学党建作保障”为主线,以开展“二次创业”跨越年、“产业提升年”、“城建提速年”等活动为载体,围绕实现“产业提升、城建提速、品质提标、服务提效、民生提质”五大目标,实施“港城崛起五年行动计划”,加快“五位一体”建设,阔步迈向国家级重点石化基地,努力打造海西绿色石化港口新城升级版。
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3亿元,增长11.5%;公共财政总收入82.14亿元,增长11%,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98亿元,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88元,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14762元,增长9.5%;工业总产值122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214亿元,分别增长16%、16.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8亿元,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8.88亿元,增长12%;实际利用外资(历史可比口径)27424万美元,与2013年持平;出口商品交货总值(不含联合石化公司)61.45亿元,增长11.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政策符合率不低于82%。在执行中,力争更好更快。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做大产业集群,打造优势领先、更具特色的经济强区
坚持走高端化、现代化、多元化产业发展道路,把创新转型、项目带动、配套支撑放在优先地位,推动产业扩张升级、企业壮大成长,着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竞争力强的产业高地。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构建“143”产业体系,深入开展“产业提升年”活动,形成“主业突出、多元并举”的产业新格局。实施主导产业集群计划,抓龙头、铸链条,重点推进EO/EG、裂解C5分离及衍生物利用等中下游项目建设,提升石化产业集群竞争力。实施支柱产业扩张计划,大力发展企业物流、基地物流,力争实现港口吞吐量超3800万吨;发挥福海、明恒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培育粮油食品、纺织鞋服两个超百亿元产业;出台新型材料发展规划,引导关联企业向普安工业区集聚发展。实施配套产业提速计划,支持房地产业开拓新业态,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鼓励发展“山村、文化、工业、滨海”等特色生态旅游业,打造有影响力的成长性旅游目的地;出台扶持现代农业发展实施意见,着力培育设施农业,推动“五万工程”等特色农业扩大规模,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19.5亿元。同时扶持壮大海洋经济、商贸服务等行业企业,支持信息软件、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物联网等新兴业态发展。
强化多元化项目支撑。坚持以项目攻坚支撑产业发展,实施交通、能源、市政、水利、信息、环保等六项提升工程,扎实推进147个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抓好催化油浆减压抽提、恒河二期等19个工业新增长点项目。坚持以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全速推进南山片区开发建设,完成一期土地回填和污水处理厂、重件码头等“十大公用工程”;加快普安工业区土地开发,抓紧区间道路等市政工程建设,提高项目承载能力。坚持以招商选资增强产业后劲,扎实开展“大招商、招大商”活动,推进“三维”对接,力争引进一批龙头型、旗舰型项目落户,促进产业层次优化提升;跟踪落实“6·18”、“9·8”、石化专项招商会等重大经贸活动签约项目,确保项目早日落地、发挥效益。
完善综合性产业配套。盯紧盯牢产业发展的关键配套环节,加速构建日臻完善的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围绕解决生产性服务业缺失问题,扶持发展信息咨询、金融保险、货代船代、工业设计等,支持制造业企业剥离生产性服务业,建设自我配套完善的产业发展环境。围绕解决物流配送网络辐射能力不强问题,加快肖厝作业区5-6#泊位、诚峰一级渔港等码头泊位建设,扎实推进联检大楼、湄洲湾南岸铁路支线等项目建设,扶持发展第三方物流,构建不同能级的现代物流圈。围绕解决园区生活配套薄弱问题,加快建设企业办公、文体、休闲、商贸等生活设施,着力提高园区开发品质。围绕解决检测检验等平台建设滞后问题,加快“两院三中心”建设,完成国家阀门产品质检中心、石化应急救援中心(一期)等项目建设,完善产业发展的公共技术服务体系。
(二)突出产城联动,打造宜居宜业、更显魅力的北翼新城
以泉港列入全市“产城联动新城区”试点为契机,主动融入泉州“一湾两翼三带”格局,积极探索“产城联动、产城融合”发展新路径,彰显区域特色活力,展现宜居宜业魅力。
高水平修编规划。深化实施“东拓南进、沿湾向海”战略,聘请高手名家完成城市规划修编,推动“港口、产业、城市”联动发展。总规方面,开展城市总体规划中期评估,完善城市建设思路和重点,策划生成一批拉动作用大、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控规方面,开展城市东南部生活组团主干道、节点两侧的城市设计、景观设计,有序开发锦绣湖核心区、后龙湾、滨海新区、后龙片区、郭厝片区等;开展石化工业区、普安工业区、道口经济区和盐田片区利用控规编制,实现对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的合理引导和控制。专规方面,完善市容环卫、燃气发展、绿道系统、商业网点、教育设施、文体旅游配套设施等专项规划编制,促进城市商业、公共服务、医疗教育等合理布局。镇村规划方面,支持前黄镇申报全国重点镇,分期完成涂岭前欧新区、前黄镇区、界山新城等项目建设,推进后龙、峰尾等中心镇区建设,努力打造城镇新地标、新地貌;全面完成村庄规划,开展农村住宅集中区试点,引导村民向中心村、中心镇、城区聚集。
大手笔重点开发。开展“城建提速年”活动,全力实施路网畅通、精品培育、市政建设、配套完善“四大工程”,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与品位。坚持以路网畅通拉大城市框架,加快驿峰路改造、东西二路(一期)、学府路北段、公园东路(二期)、学院路等道路建设,启动南迎宾大道、祥云路南段等道路贯通前期工作并争取尽快实施,促进“七横五纵”路网衔接畅通。坚持以精品培育彰显城市品位,启动500亩锦绣城市综合体开发建设,加快总部经济区、滨海新区建设,推进龙山、荷池及后龙、峰尾镇区“三旧改造”,打造东方伟业、为为国际、香槟公馆等一批上档次、高品位的城市综合体和商住小区。坚持以市政建设优化宜居环境,持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点线面”攻坚,扎实推进城区南部排洪沟整治等试点项目建设,优化美化城市景观;推进第二水厂、涂岭界山供水工程建设,加快健全城市供水系统;加快城区污水收集管网、涂岭324国道污水管道建设,开展南部截污管道清淤修复工作,推进雨污混接、城市内涝问题整改;开展城区路灯LED灯头更换、燃气管道安装,做好出租车投放、公交车更新、界山客运站运行工作,启动建设前黄客运西站。坚持以配套完善提升城市功能,加快以锦绣公园、植物园、岩山公园、塔山公园为核心的城市景观项目建设,全力打造高档酒店、餐饮娱乐、金融服务等配套设施完善的现代中心商务区。
全方位经营管理。坚持市场化、企业化运作,组建产城联动开发公司,通过先造环境、后搞开发,盘活提升土地资源价值;整合盘活管网、道路等各类城市基础设施存量资产,变资产为资本,实现滚动投入建设;推行无形资产商业化运作,通过户外广告设置权拍卖及公用设施冠名等方式,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继续探索经济实体参与、项目开发、统征储备“三位一体”等城建运作模式。引导中心工业区企业“退二进三”,推进南山北路改拓建,加快重大项目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带动片区繁荣。深入开展市容市貌专项整治,完善市容环卫、市政维护、园林绿化等市场化运作机制;改进生活垃圾集运体系和卫生考评网格化管理,健全城市卫生环境管理长效机制。加强个人建房管理,严厉打击“两违”行为,促进城乡建设规范有序;依托“数字城管”,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搭建综合性城市管理平台。推进示范社区建设,提升物业管理水平。规范城建档案,探索建立地下设施管理平台,避免道路反复开挖。
(三)注重品质建设,打造文明进步、更有内涵的康寿福地
牢固树立“品质优先”理念,更加注重生态建设、文化引领和“美丽乡村”创建,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着力打造乡风文明、生活舒适、环境优美的康寿福地。
筑牢生态文明基础。积极创建省级生态区,加快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实施国道、省道两侧林带修复工程,加强主干道沿线一重山绿化美化彩化,完成造林1万亩以上;持续推进“四绿”工程,夯实生态基础。完善蓄水保水设施,加快峰尾、鸠林海堤修复等城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重点水源地周边保护力度,逐年更新改造速生林,综合整治坝头溪锦川支流、正古溪、大埭溪、郭厝溪等溪流河道。强化节能减排,保障污水处理厂、火电厂等设施稳定运行,抓好集中供热供气、清洁能源替代等工作。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推进公用火炬尾气回收利用、公用管廊等项目建设,争取石化工业区列入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完善环境安全防控体系,严格落实环保“三同时”,深入开展重点行业污染专项治理,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完善环境自动监测监控系统,筹建环境监控信息中心和环境应急指挥平台,增设前黄空气自动监测站。注重山体生态保护,加强无证非法矿山清理整顿。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
提升文化发展品位。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全面实施文化旅游发展“156”计划持续发展年活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抓好镇(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基层文化载体建设。主动承接“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的人文辐射,做好泉港历史文化挖掘传承和展示,开展海国文明研究、两岸北管学术和姓氏谱牒文化交流等系列活动。推动“一镇一特色”建设,塑造群众文化品牌,打造“五项”文化精品,办好泉港之夏、芗剧巡演,策划运营“中国长寿之乡”品牌,推广康寿文化。加强重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申报2-3个国家和省级非遗保护名录,抓好蚁山遗址、峰尾古城、黄素石楼和土坑、樟脚古民居等保护工作,新增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示范点20个。培育壮大“六个一”文化产业品牌,加快建设锦绣文化创意园、盐田生态观光区及峰尾、樟脚摄影写生基地,促进闽南戏曲、北管、盐文化、油画、古船模制作等产业化发展,培育维真工艺等一批文化骨干企业;提升1-2日精品线路游,加快推进惠屿岛、金钟潭、小坝特色村寨等项目景区配套建设;规划建设体育一场一馆,普及全民健身运动,提升竞技体育水平,争创体育工作先进区。出版泉港姓氏志、物产志。深化文明创建,强化文化市场监管,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继续开展“五好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
打造美丽乡村样板。深化“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区财政安排2000万元以上,巩固创建成果,新增培育10个区级示范村,努力打造3-5个精品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规划建设惠屿陆岛交通码头,推进乡村公园、危桥改造及农村道路硬化亮化。深化“家园清洁行动”,有效处置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和畜禽养殖废弃物,持续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继续实施水改工程,启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三年行动计划”。落实基层经费保障制度,健全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土地连片整治开发,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000亩以上。深入实施“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工程,大力引导村级集体发展“资产型、服务型”经济,壮大村财实力。加快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农村实用人才自主创业,引导农民开展股份合作,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一批经营主体,拓宽村民增收空间。深化移风易俗工作,让文明新风走进乡村。
(四)加快改革创新,打造活力迸发、更富朝气的创业乐园
坚持以改革增活力,以创新求突破,以服务拓空间,突出要素保障和发展环境优化,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为“二次创业”实现跨越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着力保障要素需求。继续争取中央及省市资金倾斜,落实石化工业区二期债券发行、融资租赁项目等工作。总结推广水利水务公司运作经验,加快国有资产重组整合和国企改革,打造区级投融资主体,推动国企转机建制,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深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改革,鼓励金融机构在泉港设立分支机构,成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鼓励支持金融产品创新,推动金融资本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扩大银企合作,推广商标权、股权、动产质押贷款,灵活运用联保、互保等方式,保障企业资金需求。强化节约集约用地,执行项目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控制标准,建立土地使用与效益挂钩机制,加大闲置用地清理力度,推行“零地招商”和低效用地二次开发。积极争取用林、用海和环境容量等政策倾斜,拓宽发展空间。发挥各类人才协会和专家团队作用,大力培育和引进创新型人才,加强技能型、服务型实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切实为发展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撑。
着力提升创新能力。深化科技创新“五清零、六提升”专项行动,支持企业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企业研发投入倒逼机制,着力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8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科技型企业10家、科研机构3个;推进孵化基地、博士后工作站、石化科研实验中心等平台建设,加快福大石化学院(泉港校区)建设,构建“创新源-创新孵化-产业化”梯度推进的创新链。积极打造泉港石化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争取纳入泉州国家高新区和省级高新区管理。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争实现专利申请、授权量增长15%以上。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鼓励企业开展商标注册、出口认证和宣传推广。创新营销模式,扶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完善网商创业园建设,争取新入驻电商企业30家以上。
着力优化创业环境。持续开展服务“二次创业”活动,推动营改增、结构性减税、用电奖励等惠企政策落实,让企业减轻负担、轻装上阵。推进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建设“网上办事大厅”,健全“直通直达、预约服务、首问负责”等制度,力争行政审批承诺事项控制在法定时限60%以内,即办件提高至80%以上。完善领导挂钩、工业调度等协调机制,主动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实施“百名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举办两期企业家高级培训班。加强用工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问题,规范劳动合同签订,不断优化用工环境。支持行业协会、商会在服务同业、信息交流、行业自律、政策传导等方面发挥作用。推进中小企业服务网信息平台建设,引进创业辅导、管理咨询、法律咨询等社会中介组织,为中小企业提供高效服务。落实甲供甲控政策,优先采购本地名优产品。支持天线宝宝、金燕海洋等企业上市。
(五)致力成果共享,打造公平普惠、更加和谐的幸福家园
围绕“全覆盖、多层次、均等化”,把更多注意力和财力用于改善民生,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让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持续完善保障体系。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发展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培训各类劳动力1.5万人,新增城镇就业70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7500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继续推进“五险”提标扩面,确保新农合参合率98%以上、新农保续缴率90%以上。注重区域环保安全能力建设,循序推进石化工业区周边卫生安全隔离带安征迁,逐步解决厂居混杂问题,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推进231套保障性住房配租;稳步推进城乡石结构房、城市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切实改善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建立社会救助统筹联动机制,促进扶老救孤、助残济困、帮学送医等资源有效整合,实现救助效应最大化;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支持红十字会工作,发动更多人参与志愿服务、爱心公益。积极探索养老社会化机制,实施社会福利中心二期工程,启动运营镇级敬老院,新建5个居家养老服务站;规范村级老协会登记和管理,支持老年教育、老年体育发展,营造尊老爱老浓厚氛围。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推进山海协作,倾斜扶持老少边远地区和10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
统筹推进各项事业。投入9623万元,完成16项33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围绕实现省级“教育强区”目标,继续加大投入,启动新一轮中小学校舍抗震改造,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优化城区学校布局,推进山腰中学改扩建、益海实小异地重建等城区扩容项目建设,启动学前教育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加大农村边远地区教学点、办园点标准化建设;深化“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促进师资资源均衡化配置;巩固提高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成果,推进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不断完善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加强教育督导,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实施医疗卫生“335”计划,加快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强薄弱医疗学科建设,迁址新建区妇幼保健院,筹建区中医院,建成界山镇卫生院,健全医疗卫生网格化管理机制。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持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计生“三高”问题。同时,做好民族宗教、侨台外事、广电、统计、保密、档案、海防、打私、口岸、工青妇等工作。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持续深入创建平安泉港,强化巡逻管控,提高路面见警率,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快“两所一基地”等政法基础设施建设,启用公安业务技术用房,保持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完善重点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医患纠纷提前介入等矛盾预防化解机制,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联动体系,做好司法救助、法律援助、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等工作,建立“源头预防、过程控制、积案化解”三道防线,避免各类矛盾叠加升级。全面推行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深化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加快推进石化应急救援中心和安全宣教基地建设,持续开展省级安全社(园)区创建活动,抓好道安、校安、消防、危化品、非煤矿山等专项整治,巩固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加强抗震减灾、防汛抗旱、森林防火、海上救援等应急演练,有效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抓好“米袋子”、“菜篮子”,确保市场货足价稳。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管体系。重视网络舆情监测引导。加强国防动员、双拥工作,支持驻泉港部队建设。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牢记政府前面“人民”二字,坚守“改革创新、勤政为民、践行法治、清正廉洁”行为准则,进一步改进作风、提升效能,努力建设人民群众更加信任、更加满意的政府。
深化改革,科学施政。要全面深化改革,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社“四分开”,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稳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抓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支持各类中介社团组织依法组建和规范活动。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努力使发展决策、工作举措更接地气,更合民心。健全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
强化效能,务实勤政。要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大力发扬“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优良作风,对区委区政府议定的事项、作出的承诺,立说立行、只争朝夕,快节奏推进、高效率完成,打造泉港效率,形成泉港速度。大力推进“四下基层”,坚决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坚决整治“中梗阻”,大力治理“庸懒散混”。进一步完善绩效考评和重点项目、重点工作奖惩制度,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热情。探索建立有效的政府工作激励约束机制,力求在一年干成几件大事,攻克几个难关,创造几个亮点。
维护公权,依法行政。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自觉接受区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高质高效办理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推进“六五”普法和依法治区“四五”规划,建立社会普法教育机制。进一步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加强执法监察,畅通行政调解、行政复议等渠道,做到公正执法、文明执法、规范执法。完善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加强电子政务、政府网站建设,深化政府信息公开,改进政府管理与服务,增进政府与广大群众的沟通联系、良性互动。
树立形象,廉洁从政。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筑牢思想防线,把握政策底线,远离法规红线。加强勤廉风险防控管理,完善行政和效能电子综合监察系统建设,创新“制度+科技”惩防机制,强化对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和关键岗位的监管,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有关要求,有效预防和坚决惩治腐败。厉行中央“八项规定”,严格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强化财政监管和审计监督,推行公务卡结算,严控“三公”经费开支,节俭办一切事情,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各位代表,艰辛成就伟业,奋斗创造辉煌。让我们在中共泉港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汇集全区之智,凝聚全区之力,同心同德,奋勇争先,扎实苦干,为加快建设海西绿色石化港口新城升级版、推动泉港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
附:名词解释
1、2013年16项27件为民办实事项目:特殊教育学校综合楼及部分康复设备项目,山腰中学运动场项目,南埔中心卫生院医技楼,提升卫生应急能力,农村文体示范点,农村球场亮化工程,开展细颗粒物(PM2.5)自动监测,农村河道清淤工程,乡村道路亮化工程,乡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乡村休闲公园建设,村居环境整洁工程,完善生活垃圾转运站设施,界山镇东风溪疏浚及两侧砌坡续建工程(系2012年续建工程),山腰白石港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实施劳动力“培训、就业、创业”工程,“光明行动”(白内障复明手术),万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计生女儿户安居工程,低保户安居工程,城乡社区服务站,残疾人托养服务,红十字应急救护知识培训站建设,农村老年体育活动中心建设,实施土地整理示范项目2328.9亩,城市安全信息系统二期工程,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规范建设。
2、2014年16项33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前黄小学教学楼,山腰中学教学楼,建设涂岭卫生院老区保健站,建设区级血库,建设文体示范点(7个),全民健身示范点(7个),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示范点(20个点),泉港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百里河道清淤(二期)项目,美丽乡村奖补资金(乡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乡村休闲公园建设,乡村道路亮化工程,村居环境卫生整治,乡村公厕提升工程,建设地埋式垃圾水平压缩站,峰尾大埭溪河道整治(一期),山腰锦川溪清水工程,坝头溪流域整治,实施“劳动力职业技能和现代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培训、促进转移就业”工程,涂岭镇农村饮水二期工程,自来水饮水安全工程,低保家庭安居房建设,关爱女孩五大工程,计划生育户医疗救助,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城乡社区服务站(25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农业科技信息供销发布平台,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修缮补助,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泉港区社会管理应急指挥中心,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服务体系。
3、“两院三中心”:即福大石油化工学院、福师大石化研究院和国家石化阀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石油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泉州市(泉港)石化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
4、8个“点线面”项目:按照省、市统一部署,我区2013年的“点线面”环境整治任务有8个,其中,“点”项目为龙山社区、东张村、诚峰村、樟脚村;“快线”为沈海高速公路泉港段;“慢线”为植物园一期工程慢线建设、城区南部排洪沟整治工程绿道建设;“面”为城区南部排洪沟整治工程(郭厝溪环境综合整治)。
5、“五单”督查:即采取列清单、发传单、开药单、对账单、给成绩单,加强项目建设的督查。
6、小微企业信贷投放“两个不低于”:指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当年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7、农业“五万工程”:即万亩蔬菜、万头黑山羊、万亩油茶、万亩花卉盆景、万亩海洋藻类养殖。
8、农业“五新”:指具有较高推广应用价值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
9、“一清一保一机制”:即村庄环境卫生清洁、公共场所专人保洁、农村长效保洁机制。
10、“二甲、二乙”:医院按其功能、任务不同划分为一、二、三级,其中,二级医院是向多个社区提供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承担一定教学、科研任务的地区性医院,共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
11、文化旅游发展“156计划”:“1”是指开展“文化旅游发展年活动”;“5”是指推进公共文化惠民、文体活动共享、文化遗产传承、文化产业培育、旅游产业开发等五大工程;“6”是指开展“知我泉港、爱我泉港”六项文化之旅活动,包括畅谈泉港文化、发现泉港文化、传播泉港文化、亲历泉港文化、传承泉港文化、创新泉港文化。
12、“八项规定”:包括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规范出访活动、改进警卫工作、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厉行勤俭节约。
13、“三公经费”:指政府部门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
14、“港城崛起五年行动计划”:根据省、市领导调研指示精神及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部署,结合我区实际,拟以“产城融合、一体化建设”为导向,突出拉框架、强功能、塑形象,力争通过五年时间的努力,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交通便捷、承载力强的北翼新城。
15、“五位一体”: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16、“143”产业体系:“1”是指石化主导产业,“4”是指现代港口物流、粮油食品加工、纺织鞋服、新型(建筑)材料四个支柱产业,“3”是指房地产、文化旅游、现代农业三个配套产业。
17、“三维对接”:指与央企、民企、外企对接。
18、“一湾两翼三带”:“一湾”即以泉州、晋江和石狮主城区为主体的环泉州湾地区。“两翼”分别是北翼环湄洲湾南岸地区和南翼环围头湾地区。“三带”指战略提升带、战略预留带和战略辐射带。
19、“三旧”改造:即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
20、“四绿”工程:即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工程。
21、环保“三同时”:即项目建设中的污染防治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22、“五项”文化精品:即一套书、一首歌、一部形象宣传片、北管传承创新、海国文明研究基地。
23、“六个一”文化产业品牌:即一台戏(闽南戏曲和北管)、一艘船(古船模制作)、一把盐(盐文化产业)、一幅画(东张油画)、一座寨(小坝蒙古族特色村寨)、一个园(文化创意产业园)。
24、体育一场一馆:即区体育场、体育馆。
25、“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指区委、区政府按照《泉州市建设“美丽乡村”五年行动计划》部署要求,立足我区实际,围绕“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向现代化转变、农村向城镇化转变、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变,努力把泉港农村建设成为具有田园风光、山海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26、“五清零、六提升”:即研发机构及人员清零、研发经费投入清零、研发活动开展清零、专利授权清零、科技政策享受清零;研发机构提升、项目带动提升、产学研结合提升、知识产权提升、信息化运用提升、创新示范提升。
27、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28、医疗卫生“335”计划:即巩固医院等级创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落实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三项成果;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卫生应急和妇幼保健三项体系建设;实现医疗服务质量、医疗保障水平、医疗卫生安全、便民服务措施和基层网底建设五大提升。
29、“两所一基地”:即看守所、拘留所和警务技能训练基地。
30、“四下基层”:指领导干部“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
泉港区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秘书处 2013年12月25日印 |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