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政府工作报告
泉港区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1-01-10 00:00 阅读人数:1

 

 

加快转变  跨越发展

努力建设海峡西岸绿色石化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泉港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暨2010年工作回顾

五年来,我们全力实施“以港立区、石化强区、科教兴区、依法治区”四大战略,着力打造“五大园区”和“三条繁荣带”,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基本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既定目标任务。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两项指标增幅连续四年居全市首位,年均增长分别为17.85%、22.94%。农民年均纯收入增幅连续三年居全市第一,年均增长10.9%。财政总收入增幅连续两年居全市第一,年均增长137%。突出的成就是打基础、上规模,实现区域发展从“小地方”向“大基地”的跨越。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9.8亿元,投资30多亿元建设高标准基础配套工程。获得“中国石油化工(泉港)园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泉港)园区”两个“国字号”品牌,被列入国家石化产业振兴规划九大炼油基地。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投入运行,湄洲湾氯碱公司1,4-丁二醇、林德气体等一批石化项目建成投产。最鲜明的特征是调结构、促提升,实现产业布局从“粗放型”向“集聚化”的转变。全区三次产业比例由2006年的8.3:63.5:28.2提升至2010年的4.7∶65.3∶30,化产业发展逐步由单一向多样、由速度向效益转变。循环经济取得成效,催化烟气、二氧化碳和硫磺回收利用、集中供热等节能降耗项目投入运行。泉港石化园区已开发近10平方公里,投产石化企业57家,产值超亿元石化企业11家,石化产业在全省占据着龙头地位和规模优势。最显著的亮点是高站位、大手笔,实现口岸功能从“小渔港”向“枢纽港”的崛起。基本形成以油气化工储运为特色,以深水泊位码头为主体,配套比较完善、功能比较齐全的码头泊位群。已建和在建的11座码头完成投资16.6亿元,实现港口吞吐量8515万吨。最明显的转变是扩体量、抓配套实现城乡面貌从“小村镇”向“新城区”的变迁。建成“三横三纵”的城区道路主框架以及10条城区次干道和城市街道,基本形成以东南部城市生活组团8平方公里区域为中心的城市主体框架,且大部分市政道路同步配套给水、排污、雨水管道、路灯亮化、绿化美化等设施,城市化率达42.1%,城市管理日趋规范。最可喜的收获是惠民生、促和谐,实现社会事业从“重补缺”向“普惠化”的提升。累计投资2.2亿元,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97件;投入近3亿元用于实施就业、安居、帮困、医保、助学等“五大民生工程”,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四连冠”、科技部“富民强县示范县(区)”、全省双拥模范区“三连冠”、省人口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区和省级科普先进区、平安区等称号,通过国家卫生城市(作为泉州市区参与创建)检查验收和全省教育“双高普九”评估验收。最有力的作为是促规范、求创新,实现政府建设从“重管理”向“强服务”的转型。在全省率先开展规范自由裁量权工作,成立全省首家县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规范行政服务中心运作。强化绩效管理和政务信息公开,加快政务网络公共平台建设,2007年度政府绩效考评总分位居全市第一名,2009年度政府网站绩效评估获全省县级第二名。五年来,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620件、政协委员提案618件,办复率和综合满意率达100%。

2010年,是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十二五”发展打好基础的关键一年。区政府坚持雷厉风行、立说立行、奋力前行,凝全区之智、集全区之力打好“五大战役”,开展“项目建设年”、“市政建设年”、“生态环境建设年”三大活动,实施“两季度、双十场”会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强劲发展。

──奋力前行谋发展,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牢牢抓住国务院支持加快海西建设的机遇,积极担当海西石化主导产业龙头基地、最具发展潜力和后劲的“两集两散”港口之一及能源基地的重要角色,努力提升经济实力。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190亿元,增长20.5%;财政总收入74.38亿元,增长58.4%,其中: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7.8亿元,增长27.68%;工业总产值768.71亿元,增长4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58.71亿元,增长40.15%。产业集群效应凸显,石化工业实现产值600亿元,增长88.96%;港口物流业快速发展,完成港口吞吐量2400万吨,增长20%;海关关税达70亿元,增长40.65%。能源基地渐成规模,国电南埔火电厂二期两台67万千瓦发电机组正抓紧建设,全区化工油品码头吞吐能力达1850万吨、贮罐容积134万立方米,LNG燃气全年供气1283万立方米,海上、陆上风电资源及无患子生物柴油技术应用项目顺利启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快速推进,3家企业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4家企业被列为全市知识产权示范试点企业,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增幅居全市前列。

──比学赶超争一流,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坚持项目为先、项目为纲、项目带动,开展“比学赶超”竞赛、创先争优等活动,全力打好重点项目建设、城市建设、小城镇和新村建设、民生工程、要素保障等“五大战役”。确定138个战役项目,总投资606.55亿元,完成投资59.3亿元,超年度计划30个百分点。全区固定资产投资达65亿元,呈现投资规模大、生产性占比高的特点,53个区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6亿元,超年度计划55个百分点;东鑫石化6万吨/年环己酮、协力二氧化碳废气综合利用(一期)、恒河化工10万吨/年二甲醚等6家超亿元工业项目提前投产,年产值超过20亿元;全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3.3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6.7%国内百强工业企业中平神马新增1万吨/年尼龙66盐生产线投产。泰山石化、东港石化码头建设基本竣工;肖厝作业区5#、6#两个10万吨级泊位动工建设。产业链招商成效明显15万吨/年己二酸、20万吨/年丁辛醇、20万吨/年聚氨酯等10个项目参加“9·8”签约,拟利用外资额12.9亿美元,居全市前列。洽谈签约石化大项目19个,总投资235亿元。外商实际到资额1.63亿美元,增长13.68%。

──立说立行破瓶颈,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建立工业项目调度会、重点项目推进会制度,深化“一线工作法”,推行项目建设“保姆式”服务、行政审批“容缺预审”,开展“企业接待日”活动,营造服务发展的和谐环境。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千方百计保障建设资金。出台项目BT建设工作指导意见,洽谈引进中水、中交、中广核等大央企、大集团参与10个生态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总投资92.29亿元。积极争取中央增投项目补助资金2637万元。出台扶持现代物流业发展十大方面35条具体措施,鼓励港口物流业发展,开展福建海西物流中心暨福建海西石化专业市场规划造地等前期工作,已引进65家物流公司,注册资本13亿元。制定政策措施,加大国有资产、土地资源盘活整理力度,开展工业用地“一清理、两促进”专项整治,着力盘活驿峰路两侧项目用地,基本完成经营性项目用地遗留问题处置,增强了社会各界对泉港发展的信心

──千方百计扩体量,城市配套逐步完善。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城市中心区(一期)控规顺利实施,行政中心区控规及城市设计扎实推进。以“市政建设年”活动为契机,投资9.3亿元建设市政项目20个,已完成投资3.16亿元,其中,祥云中路(南北三路生活区段)、锦绣街、埭沙路(川沙路东段)改造工程和锦绣广场基本建成,学府路(南北四路)南段、山腰盐场盐田蓄水系统工程、会议中心(万星影城)启动建设,城区南部排洪沟整治工程、文化中心、石化安置区(柳山小区三期)等三个项目完成前期工作,正在抓紧推进。实施城区绿化亮化工程,新增(改造)道路绿化面积4.2万平方米,完成南山路、柳山街等7条城市道路17.28公里路灯建设。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91亿元,增长9%。

──攻坚克难促和谐,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高度重视石化基地的环境压力,盯紧盯牢事关生态环境安全的关键问题,扎实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投入5725万元全力推进城市污水管网系统、垃圾填埋场规范化项目、坝头溪清水续建工程等16个生态环境项目。完成城市污水处理厂修复和加盖工程,新建污水管道2.25公里,铺设垃圾填埋场尾水排放管道14.4公里。全面落实创模减排任务,依法关闭普安集控区8家皮革企业生产线,切实加强企业环境监管,有效整治化解一批环境隐患和突发环境问题,全区空气、地表水、海域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实施城乡“四绿”工程,完成造林4500亩,建设绿色村庄14个、珍贵树种示范村13个。深化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完成投资3000万元、租地造林4500亩、疏林地补植8000亩;大力推进卫生防护带建设,实施北部海域湿地、小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城区植物园初具规模

──多措并举夯基础,三农改革持续深入。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目标,持续推动三农改革和发展。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建设全市最大的潘南垦区现代设施农业基地3000亩。畜禽特色养殖逐步兴起,建成标准化养殖场4个、“猪(禽)—沼—果(稻)”养殖模式86家。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全区支农投入7642万元,有效拉动农民增收,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9570元,增长8.68%。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投入8521万元,培育省级示范村3个、市级示范村2个、区级重点村3个、示范村10个。实施乡村道路照明工程,新建、增补50个村,亮化105公里。实施群众饮水工程投入资金276.9万元,铺设供水管道12.4公里,解决2.4万名群众饮水难问题。着力打造西部生态宜居综合体,启动小城镇建设试点,完成西部158平方公里的生态休闲旅游规划和64.25平方公里的涂岭小城镇规划。

──同心并力保稳定,社会事业共建共享。全面完成17项26件为民办实事项目。教育资源稳步优化,校园安保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持续提高,中考成绩创历史新高,高考本科上线率首次突破40%。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虎岩寺生态公园等一批特色旅游项目启动招商前期工作。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城乡文体活动更加丰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顺利开展,计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全面完成。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升,新农合参保率99.8%,个人统筹基金由100元提高到150元,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并走在全市前列。社会保障更加健全,居家养老服务全面开展,免费培训各类劳动力1.5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7112个,帮助6287名待业群众实现就业,9046名特困对象纳入城乡低保,344户1346人领取廉租住房补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扎实推进,整合建立南埔、施厝等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站),分类建设6个社区和13个农村警务室,新装视频监控系统183个;平安村居创建面达97.1%,平安家庭创建面达92.38%。依法治区深入实施,区司法局被评为全省“十百千万”人民调解示范司法局,山腰街道安泰调解工作室受到央、省、市政法部门的充分肯定。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落实,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菜篮子”等物价监管力度加大,粮油食品市场有序流通。正视历史遗留问题,芳烃项目、化工新区安全卫生隔离带、栖霞小区拆迁安置等遗留问题取得较大突破。依法维护台商权益,一批积案达成处置共识。认真做好劳动争议调节与仲裁,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全面遏制非法占地、违法建设、非法采矿、乱建坟墓行为,规范个人建房管理,受理住宅危房户、住房困难户建房申请,惠及计生“二女户”、农村低保户、受灾特困户等545个家庭。殡葬改革持续深入,遗体火化率和骨灰寄存率均达100%。此外,地方志、审计、民族宗教、妇女儿童、优抚双拥、海防打私、人防、档案、慈善、老龄、残联等各项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雷厉风行抓作风,政府面貌焕然一新。坚持和完善政府向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和向区政协通报情况制度,自觉接受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人民团体的意见。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发扬“五加二”、“白加黑”的革命精神,形成“晚上议工作,白天抓落实”的工作氛围。完善政府决策沟通协调机制,细化绩效考核标准,形成日常评估、年终集中考评和综合评价“三位一体”机制,政府效能整体提升。规范工程招投标、用地招拍挂、政府采购和房产交易等制度,营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稳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全面开展。深入开展纠风工作,扎实推进政务公开,创新行政监察机制,建设行政综合电子监察系统,公共资源、“三资”管理、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绩效评估等五项工作纳入电子监察范围,对全区74个部门2893项行政事项进行公开监测。加强农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全面推行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全区上下想干事、比学赶超的氛围日益浓厚,展现出新的精神面貌、工作状态和执政形象,形成了八方宾客纷至沓来的发展局面。

各位代表!我们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区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上级驻泉港单位,驻泉港部队、武警官兵和支持参与泉港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产业结构有待优化。石化上游原料供应受到制约,影响了石化产业链招商;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影响了区域就业和经济活力。二是港口功能有待挖掘。港口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疏运条件有限,经济腹地有待拓展,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三是城市建设有待加快。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影响城市服务业、房地产业等第三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任务繁重,与石化基地相匹配的生产、生活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四是民生民利有待跟进。失地失海群众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突出,项目安征拆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一些化工企业周边厂居混杂,环保和安全问题需进一步解决。五是融资渠道有待拓宽。宏观金融环境总体趋紧,银行放贷规模逐步缩减,区内金融机构存贷比历来较高,资金筹措难度加大。六是行政效能有待提升。个别干部工作落实不到位,办事效率不高,开拓创新和协同协作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

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心全意为泉港人民服务,全心全意谋泉港发展大业,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积极创造推动跨越发展的条件和优势必须统筹考虑当前利益和长远发展,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解决事关长远的重大问题,一步一个脚印,议一件定一件、干一件成一件必须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主动倾听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兼顾各个方面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实现包容性增长;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矛盾和遗留问题的排查和化解,逐条逐项逐事梳理处置,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必须发扬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精神,开拓创新,奋发图强,用改革的思路和发展的办法破解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全面提高为民执政、干事创业的能力和水平。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要点

“十二五”期间,恰逢国家支持加快海西建设与海峡两岸合作发展的大好机遇。泉港区作为福建十个新增长区域和千亿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牢牢抓住当前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紧紧围绕建设海西绿色石化城的发展目标,用好用活两个“国字号”品牌优势,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解放思想、先行先试,民生为本、构建和谐,绿色低碳、宜业宜居,坚定不移地实施产业基地化、物流园区化、城市公园化、人居社区化、民生工程制度化的发展战略,以更远大的抱负、更开阔的视野、更大气的手笔,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必将在更高平台上推动泉港实现新的跨越、新的提升,为海西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十二五”期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提出的“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和市委提出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经济强市”的总要求以及区委的决策部署,着力构建以港口为依托、以石化为支撑、以城区为配套的联动发展格局,着力解决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统筹和民生改善问题,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把泉港建设成为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现代化的集液体化工品、散货、集装箱为一体的综合性大港,东南沿海重要的能源之都,宜居宜业生态和谐城市,努力实现在海西建设中跨越式、包容性发展。

“十二五”期间主要发展目标是:至2015年,实现生产总值300亿元,年均增长10.5%;工业总产值1270亿元,年均增长10.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60亿元,年均增长10.6%;财政总收入120亿元,年均增长10.1%,其中: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16.3亿元,年均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0亿元,年均增长1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75元,年均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14725元,年均增长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430亿元,年均增长10%;出口商品交货总值52.55亿元,年均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历史可比口径)五年累计10.8亿美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是:

——优化产业布局,形成千亿石化产业集群。围绕建成国家级石化工业基地,加快石化园区载体建设,着力推进产业集群、产业配套、产业项目的科学布局延伸构筑乙烯产业链、丙烯产业链、碳四抽余液产业链、碳五综合利用产业链、碳九综合利用产业链、苯产业链、烯烃原料产业链、煤制合成气(氢)产业链、聚脲弹性体产业链等九大石化产业链,逐步完善石化工业生产体系,打造千亿石化产业集群。创新石化园区管理运作机制,实施配套服务一体化。加快普安组团开发建设步伐,建成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壮大临港经济,打造海西港口物流中心。加快码头泊位建设,推动湄洲湾南岸主枢纽港形成规模效益,打造东南沿海独具特色的石化专业码头群。完善港区配套设施,打造东南沿海能源基地,力争建成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努力建成我省大型煤电基地和泉州电网的主电源。发展临港产业集群,加快物流运输基础设施、信息网络服务、市场服务平台建设。规划建设福建海西物流中心暨福建海西石化专业市场,在更高层次上推进石化产业、港口物流、城区建设三大集聚。

——加快城乡建设,提升区域综合服务功能。立足泉州“一湾两翼三带”战略格局,增强泉港城市总体功能,推进城市组团开发,加速建成区与城乡结合部的融合,促进城区功能向周边城镇延伸。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着重抓好“农业防灾减灾、社会化服务、农业生态、农产品质量标准和农业投入”等五大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商贸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培植形成若干特色商业街,建设大型商贸综合体。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力争2011年实现“创建文明城区工作先进城区”目标,2014年实现“文明城区”目标。

——培育特色产业,引领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积极引导和扶持发展新型建材、高品质塑料管道、改性塑料等石化下游加工业。大力发展粮油加工业,建成一批大豆纤维、生物柴油等高附加值、带动农副产品深加工的骨干项目。引导推动花卉盆景产业化发展。整合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全力扶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和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科技密集型并重的产业转型。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保护生态环境,构建绿色低碳经济城区。认真组织实施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加快建成炼化一体化及其下游、精细化工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全面构建生态文明,鼓励发展低碳经济,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妥善解决好石化基地环保设施建设、近海治污、重点流域治理、工业排污监管、厂居混杂整治等问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逐步建成网、带、片、环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力争在2015年进入国家级森林城市行列。

——注重民生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围绕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新增财力向保障民生倾斜,每年办成一批利民惠民事业,推进“贡献大区”成为“共享富区”大力推动科技进步,持续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依法确保教育投入“三个增长”,实现“教育强区”目标。全面繁荣文体事业凸显“湄洲湾海洋文化”、“闽南文化”等地域文化特色。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争取进入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行列。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深化新一轮平安创建活动,维护社会安定稳定。至2013年,实现省级双拥模范城“四连冠”目标。同时,全面拓展对外交流领域,积极推进体制改革,构建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

2011年政府工作安排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对“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至关重要。新的一年,区政府将紧紧围绕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区委二届八次全体会议的决策部署,坚决执行区人大二届六次会议的决议决定,按照“项目带动,转变提升,和谐进步,跨越发展”的工作思路,继续打好“五大战役”,大干“十二五”开局之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力争实现生产总值220亿元,增长15%;工业总产值890亿元,增长15.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80亿元,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1.25亿元,增长25%;财政总收入81.82亿元,增长1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9.60亿元,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1亿元,增长1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25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10718元,增长12%;实际利用外资(历史可比口径)1.87亿美元,增长15%;出口商品交货总值35.9亿元,增长1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5‰以内,政策符合率不低于91%。

围绕上述目标,2011年区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一)转变发展方式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实施产业基地化战略,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强石化产业,实现由单一依靠项目投入向产业集聚、创新投融资机制并重优化。

1、致力推进园区建设。遵循“大型、先进、系列、集约”发展战略,协调推进仙境、南垦、洋屿、氯碱四个片区建设。按照“高度集中、一体化公用工程岛”的建设模式,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原则,重点推进南垦片区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建设,开展一期地块回填平整,建设东港至泰山石化段公用管廊、南枫路(南埔路)、施厝路和南线排洪渠。完成泉港石化工业区污水集中处理项目可研、环评等前期工作,启动BOT建设。争取肖南围垦和潘南盐场用地性质变更,规划建设潘南精细化工区。围绕建设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理顺普安园区管理体制,加大驿峰路两侧市政配套工程投入,鼓励引导集控区8家制革企业转型转产,充分盘活利用600余亩厂房设施等闲置资源。

2、加快构筑产业集群不断延伸石化产业链,加快推进联合石化“脱瓶颈”项目,抓紧做好环氧乙烷、碳五、碳九、碳十深加工等项目前期工作,策划引进甲醇制烯烃和轻烯烃回收装置,打破单一依赖石油生产烯烃的格局。加快培育石化、粮油加工2个千百亿产业链(群)和湄洲湾氯碱、东鑫石化等5个超10亿产值大企业;全力确保林德气体、福海粮油(二期)、中平神马尼龙-66切片(二期)等增资扩容项目建成投产;加快推进北新脱硫石膏板、明恒纺织(五、六期)、恒昂工贸(二期)等项目建设;力促南埔火电厂(二期)、石化合成橡胶等项目早日投产;积极引进中粮30万吨/年制粮、甲醇制烯烃等一批规模大、带动性强的产业项目,在加快建设福建十大新增长区域中彰显活力、引领发展。

3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牢固树立财源经济思想,强化财政调控功能,狠抓税收监管。继续争取理顺财政管理体制,努力增加税收返还比例。摸准吃透国家政策,积极申请国债及各级预算内资金补助继续做好石化工业区10亿元企业债券发行工作。扶持纳川管材、新文行灯饰、东鑫石化、金燕海洋生物和明恒纺织等企业上市。探索建立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建立成长型企业扶持机制。强化对台招商引资,谋求对台合作先行先试鼓励有实力的投资开发商通过BOT或BT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市政工程的投资、建设和管理。探索土地、林权、海域使用证抵押贷款办法,稳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试点建设。

(二)整合提升优势,用活用好港口资源

坚持码头、库区、加工、贸易一体化的发展方针,实施物流园区化战略,做好港口资源整合、规划、建设,实现由单纯集疏功能向物流体系、临港工业、商贸枢纽综合开发并重发展。

1、加快港口配套建设。全力抓好肖厝7—10#泊位征海征地工作,推进5#、6#泊位、富源仓储、方通储运等项目建设,建成泰山石化、东港石化码头及仓储工程。增强港口辐射能力,推进省道201线泉港至仙游连接段、湄洲湾南岸铁路支线(泉港段)及铁路场站货运枢纽建设,抓紧福厦高速泉港接肖厝作业区支线、进港通道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三大海事工程”和“电子口岸”建设,构建港区安全保障体系,积极争取检验检疫局石化产品检测实验室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提升口岸通关效率和整体运作水平。

2推动临港经济崛起依托靠近港口、临近公路和铁路枢纽的交通优势和现有产业优势,着重发展化工工业、港口物流业、粮油加工业等主导产业。发挥海上、公路、铁路、管道等运输网络优势,建立铁矿石、煤炭、粮油、原油和化工品的集疏运中心。依托泉州港务、肖厝港等码头,积极推进益海嘉里30万吨/年大米及面粉加工等一批“大进大出”型临港工业项目建设,以重大临港工业项目带动临港产业集群的崛起。规划建设福建海西物流中心暨福建海西石化专业市场,为石化行业提供化学产品交易、仓储、物流等综合性服务。跟踪完成海洋功能区域调整,申报建设峰尾一级渔港,启动建设峥嵘外海堤围垦工程和峰尾环岛路。

3、扶持物流行业发展。抓好物流园区规划编制,着手对沙格、洋屿、峰尾片区进行临港物流园区控规编制。积极筹建和申报保税物流中心,全力争取“区港联动试点”或保税港政策,力争一批物流企业入驻园区。落实资金、用地、物流园区建设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促进与台湾物流企业的项目对接,推动两岸物流信息网络互相衔接。发挥物流同业公会作用,积极鼓励和吸引本地民营资本进入港口经济,扶优扶强物流龙头企业。壮大航运经济,力争开通集装箱航线,大力发展油轮运输和港航疏浚企业。拓宽货运企业经营领域,向大型化、厢式化、专用化、社会化方向调整提升运力结构。

(三)拓展城市空间,全打造宜居环境

实施城市公园化战略,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构建和谐生态环境,改造与新建并举,绿化、美化、亮化并行,着力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营造更具吸引力的就业、创业和发展环境。

1、促进城乡融合互动。围绕实现城市翻个“个”,深化“市政建设年”活动,完成行政中心区和山腰、峰尾片区控规,完善岩山片区控规编制,启动建设国家炼油基地服务中心,规划建设岩山、塔山、千亿、柳山等四个公园。继续实施路网畅通工程,完善建成区道路网络,打通学府路(南北四路)南段、驿峰路东段和东西六路,开工建设东西二路、公园东路和学府路北段工程。规划建设总部经济区,加快行政中心区和双锦片区(山腰旧街改造工程)开发建设,启动荷池、陈庄、奎璧等“城中村”改造项目。加快推进中心城区重点水系、排洪沟渠整治和疏浚工作。抓好城区绿化、亮化和景观美化,完成西海路、兴福路(疏港路)和通港路(港区段)等亮化工程以及锦绣公园景观绿化工程。加快推进涂岭小城镇建设,完成道路、给水、排水等各类专项规划,启动前欧起步区建设。加快前黄镇区、南埔镇区石化园区配套服务区)开发,推进界山新镇区规划建设。

2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促进房地产业发展,引导开发上档次、成规模的精品楼盘,跟踪督促已征未建特别是驿峰路两侧房地产项目加快建设步伐,完成聚福小区北区建设,推进锦祥沿街二期、鑫润房地产等一批商住楼建设。繁荣商贸流通服务,推进大型商业入驻,大力培育专业批发市场启动建设泉州泉港农贸城,着力改造峰尾水产品综合市场,整合福炼生活区商业圈,建设建配龙商业广场,加快湄洲湾农产品交易中心和界山东张农贸中心建设。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引导农村超市、农家店规范经营,构建农村社区综合维修服务体系。培育文化旅游产业,推进文化中心和万星影城建设,规划开发虎岩寺景区,开展海峡银泰山庄项目前期工作

3构建和谐生态环境。积极推行城市立体绿化,加快推进城市生态园林、锦绣公园、城市植物园建设,治理“青山挂白”,开展墓园绿化,争创省级森林城市。着力实施绿色行动计划,继续推进北部海域湿地(红树林)、沿海防护林等建设,完成造林更新1.3万亩。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地整治,完善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抓好创模整改,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深海管道、垃圾填埋场膜处理工程、石化园区空气自动检测系统、城市生活污水配套管网等建设,确保作为泉州市区参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检顺利通过。推进节能减排,强化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努力控制排污总量。扎实推进涂岭省级生态镇试点建设,深化家园清洁行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健全生活垃圾中转站运作机制,抓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切实改善生活环境质量。继续加强近海水域环境综合治理,不断提高区域海洋环境质量。注重环保宣传,形成正面舆论导向。

(四)立足强基固本,统筹推进三农工作

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的目标,充分发挥小城镇建设试点的政策优势和发展机遇,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有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注重培育现代农业。全面落实惠农强农政策,按照农业特色化、基地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的思路,加大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化扶持力度,加快建设万头黑山羊、万亩油茶、万亩蔬菜、万亩花卉盆景、万亩海带、万箱网箱等“六类万亩”种养基地。大力推广农业高产高效新品种,优势品种覆盖率达90%以上,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上档次、上水平。全面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渔业,新建人工渔礁生态养殖区150亩。创建15个“一村一品”特色村,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引导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建设原料生产基地。引导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休闲农业。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实施坝头溪水资源治理及其下游河道整治工程,推进双溪水库、泗洲水库引水渠、石门坑水库加固等水利工程建设。

2、力促农民有效增收。深入实施“百千万”培训计划和劳动“培训、就业、创业”三大工程,完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和就业援助体系,强化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开发公益性岗位,引导和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和拆迁安置劳动力就业。充分利用泉港航运学校和前亭航海学校等培训基地,加大渔工培训力度,规范劳务中介市场,做好劳务输出的组织、指导和服务工作。鼓励发展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其扩大就业主渠道的作用。拓宽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空间,鼓励发展商贸流通和餐饮服务,推动特色小吃、传统美食产业化发展。建立创业小额信贷机制,引导劳动者自主创业,提倡和支持多形式就业。鼓励支持发展村集体经济,探索推行村集体发展留用地政策试点,积极盘活村集体资产资源,培植、稳定收入来源。

3、改善农村发展面貌。强化发展支撑、资金帮扶、示范带动,重点扶持10个区级新农村示范村、10个区级贫困村,倾斜扶持老、少、边、岛等欠发达地区发展,逐步实现农村均衡发展。探索实行以奖代补方式,加快推进凤山、诚峰、东张等旧村改造工程,启动塘头新村建设规划,带动“两沿一中心”的改旧建新工作。推进“村村通”安保工程,改造一批农村公路危病桥和危险路段,建设一批农村“上衔下延”项目。新建、增补道路亮化30个村,提级改造山涂公路及峰大线9公里。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工程,解决万户群众饮水难问题。全面实施筹资筹劳“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积极筹建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理事会。规范审批,科学管理,有效解决危困户住房问题。

(五)关注民生民利,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高度关注民生福祉,继续实施“五大民生工程”,落实14项27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在群众最急上抓落实,在群众最盼上动脑筋,努力实现共享富区。

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立足地方财力增长,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普惠型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制度,全面推广发放社会保障卡,有序推进被征地征海人员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调整补偿方案,扩大农民受益面完善覆盖城乡困难家庭的社会救助制度,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落实孤儿最低养育标准和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为9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继续组织实施低保户、计生二女户、受灾户和贫困归侨安居工程。加快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慈善事业。深化居家养老工作,完善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促进孤儿院和养老院建设。加快人防0603工程建设。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促进关心下一代工作。

2、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优化教育布局和资源配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确保泉港一中通过省一级达标验收;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推进校安工程和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建设,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二期),推进学前教育,完成特殊学校迁移。继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和农村计生服务体系,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完成泉港医院住院大楼建设,建设界山镇卫生院,推进镇级卫生院医疗污水处理系统、30所村级卫生所规范化建设。继续开展镇(街)、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管传承与保护基地、区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全面建设农村综合活动场所,加快推进农村(社区)文体中心试点建设全面加强人口工作,抓好计生基层基础工作,争创特色;坚持打击“两非”工作常态化,加快人口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五连冠”。实施“村邮户箱”工程,增强邮政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数字泉港”建设,全面完成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加强国防教育,提高双拥工作水平。统筹做好侨台外事、民族宗教、海防打私、地方志等工作,大力提高档案、支前等工作水平。

3、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完善“大调解”、“大防控”体系建设,全面推广“村民互助110”治安联防模式,改善公安备勤、派出所办公条件,逐步推进看守所(拘留所)和民警训练营地建设。加大打黑除恶力度,完善社会利益诉求机制、协调机制和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加强信访工作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力争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进一步加强全区安全生产,加大企事业单位主体责任落实力度,全面推行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健全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和应急救援体系。继续加大整顿矿产开发秩序和打非治违工作力度,严厉查处无证开采等违法行为。及时排查化解环境隐患和纠纷,切实提高群众对环境的满意度。继续实施“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城区肉联厂;完善粮食市场供应体系,加强质量、价格监督检查,稳定物价,维护市场秩序。

(六)坚持改革创新,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依法行政为核心,以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为出发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建设责任型、服务型、法治型和廉洁型政府。

1、建设权责一致的责任政府。树立“落实是为政之要,落实是知行之本、落实是成事之基”的理念,强化重点工作专项推进、联动互动、沟通协调和执行保障等各项机制。建立健全决策评估、决策反馈纠偏和重大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提升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科学确定政府绩效评估内容和指标体系,建立政府内部考核与公众评议、专家评价相结合的考评机制。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坚持以制度管人,用制度规范,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提升政府管理规范化水平。

2、建设执政为民的服务政府。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把群众的愿望和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事权下放和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镇(街)主体作用,增强基层发展活力。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和综合服务场所建设,实施“阳光村务”工程,发挥社会组织自我管理和基层群众自治功能。深化干部人事制度和事业单位改革,加大各类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完善公共财政服务体系,加大财政对科技教育、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和三农工作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逐步提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教师、村干部的工资待遇。

3、建设依法行政的法治政府。坚持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提高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扩大政务公开的范围和层次,深入推进行政电子综合监察系统建设,全面构建权力运行监控的监督平台、风险防范的预警平台、规范高效的评估平台。加强法制工作,启动“六五”普法宣传,提升法制建设和依法管理层次。

4建设严格自律的廉洁政府。以泉港人民的利益为大,以泉港人民的利益为重,更加主动地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公众的社会监督和媒体的舆论监督。厉行勤俭节约,力戒铺张浪费,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前移廉政关口,切实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加强行政监督,完善效能问责制度,加大治庸治懒力度,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强化审计、监察职能,巩固和完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工作,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运用,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降低行政成本,树立政府廉洁清正形象。

各位代表,转变方式尤紧迫,跨越发展正当时。让我们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区委的统一领导下,紧紧依靠和团结全区人民,谋发展之势,鼓实干之劲,聚和谐之力,把加快石化基地建设的步伐迈得更稳、更快、更实,为实现在海西建设中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1、2010年17项26件为民办实事项目:残疾人复明工程、社区(农村)警务室规范化建设、劳动“培训、就业、创业”工程、中小学校舍抗震安全加固、中小学基础设施配套、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服务功能建设、农村(社区)卫生所建设、北管传承与保护基地建设、室外乒乓球桌建设、残疾人康复工程、加强市场农残检测、屠宰废水处理、石化园区和通港路周边绿化带工程、城市生态园林08和09年建设的林分改造及补植、乡村道路照明工程、镇(村)低压台区改造工程、残疾人康复救助工程、残疾人“福乐家园”工程、柳亭植物园、计生二女户安居工程、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群众饮水工程、南山路亮化建设、前黄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村低保家庭安居工程、天竺中学学生宿舍楼。

2、2011年14项27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二期)、建设残疾人服务设施、镇级卫生院医疗污水处理系统、30所规范化卫生所、界山镇卫生院、农村(社区)文体中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管传承与保护基地、区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支中心、石化园区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完善全区生活垃圾中转站、建设寨后村石峡里公路、开通界山至后龙客运站公交客运线路、建设城区肉联厂、为9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实施低保户安居工程、散居社会贫困归侨户建设侨居工程、农村计生女儿户安居工程、乡村道路路灯提级改造工程、邮政户箱工程、建设农村社区综合维修服务体系、继续实施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解决群众饮水难问题、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级综合服务场所、健全村民互助“110”治安联防模式、建设公安分局后龙派出所办公楼、公安分局备勤楼。

3、“五大园区”:指石化工业、港口物流、城市生活、生态农业、海洋经济等五大园区。

4、“三条繁荣带”:指通港路、驿峰路、滨海路(沿海大通道)等三条繁荣带。

5、“两季度、双十场”会战:区委、区政府挑选20个项目,在第三、四季度分别展开十场会战,力促这些项目建设、安征拆、周边稳定工作在最短时间内取得突破。

6、“两集两散”:即厦门港、福州港江阴港区两个集装箱干线港,福州港罗源湾港区、湄洲湾港两个散货集散中心。

7、容缺预审:凡是已具备审批基本条件、申报材料主件齐全,但其他条件和材料有所欠缺的相关审批项目,窗口先予收件办理,并一次性写明容缺的材料、时限和超期处理方法。

8、“四绿”工程:即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

9、“十百千万”: 10个人民调解示范县(市、区)、100个人民调解示范乡镇(街道)、1000个人民调解示范村居(社区)、10000名示范人民调解员。

10、“一湾两翼三带”:一湾即以泉州、晋江和石狮主城区为主体的环泉州湾地区。两翼分别是北翼环湄州湾南岸地区和南翼环围头湾地区。三带指战略提升带、战略预留带和战略辐射带

11、“三个增长”:即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平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12、BT:采取建设—移交模式,利用非政府资金建设非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的一种融资模式。

13、BOT:采取“建设—经营—移交”模式,利用非政府资金建设非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的一种融资模式。

14、“三大海事工程”:包括台湾海峡船舶溢油应急设备中心库、湄洲湾船舶交通管理系统、福建海事局海巡基地。

15、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通过安排财政资金,引导城市连锁店和超市等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发展农家店,构建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

16、新网工程:即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旨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

17、“青山挂白”:一些地方未按规划组织实施,粗放开采,导致山体严重破坏,土层岩石大面积裸露,形成青山挂白现象。

18、家园清洁行动:以农村垃圾治理为突破口,以重要流域、城市周边、主要交通线为重点,强力整治垃圾污水,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改善农村卫生环境。

19、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坚持服务三农的基本思想,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培育农村生态文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有重点、有步骤、有层次地逐步推进。

20、设施农业: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环境安全型农业生产、无毒农业,可以实现农产品反季节上市,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

21、“百千万”培训计划:组织100家企业参与培训计划,实现1000人取得初级以上职业技能鉴定证书、10000人参加岗前培训、在职提升培训、转岗转业培训或创业培训。

22、“两沿一中心”:沿路即沿驿峰路、通港路(涂岭段),沿溪即沿坝头溪、龙马溪,中心即山区中心村。

23、“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通过各级政府的奖励和补助,帮助农民解决一家一户难以办到的村内户外公益事业。

24、人防0603工程:即人民防空地下指挥所建设。

25、“两非”:即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非法选择性别终止妊娠。

26、“村邮户箱”工程:逐步推进村村建站、户户建箱、小区配套,使邮政普遍服务惠及群众。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