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政府工作报告
泉港区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0-02-04 00:00 阅读人数:1

把握机遇  再造优势  推动石化基地在海峡西岸率先发展

——2010年2月3日在泉港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泉港区人民政府区长  林华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政府主要工作回顾

2009年是我区在应对全球经济危机中加快发展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在区人大和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团结和依靠全区干部群众,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把握机遇,持续有为运作,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社会迈向科学发展轨道,较好地完成了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实现生产总值148.3亿元,增长16.5%;财政总收入46.96亿元,增长254.13%,增加33.7亿元,增量占全市新增财政收入的64.1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11亿元,增长3.09%;工业总产值503.6亿元,增长26.8%。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工业总产值三项指标增幅均居全市首位。

——经济大盘在有效应对中回升向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从“稳住大盘”出发,做一切能够“稳住大盘”的事,坚持项目为纲、项目为先、项目拉动,强化“五个一”工作机制,及时、有效、强力保障发展、推动发展。工业经济稳步上行,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95.5亿元,增长27.22%。石化行业支撑有力,实现产值317.52亿元,增长63.7%,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点。重点建设扎实推进,38个在建项目完成投资63.34亿元;中国首个一次性规划投资最大的中外合资石化项目──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顺利投入商业运行,预计年销售收入超过600亿元,为海西建设注入强劲动力;一体化二期完成项目方案规划和可研报告,投资总额14.2亿美元的台湾石化专区年产100万吨乙烯项目完成签约,并已分别上报国家发改委;1,4-丁二醇、林德气体、东鑫石化、泉宁塑胶等16个项目已经竣工或投产。110KV港区变投入运行,110KV峰尾变、220KV凤阳变等输变电线路走廊扎实推进;疏港高速公路完成项目预可研编制,省道201线连接段、向莆铁路湄南支线完成施工准备,化工铁路、高速铁路投入运行,化工新区隔离带、高速公路扩建等项目征拆工作顺利完成;南垦片区控制性详规通过审查,完成土方回填平整325.9亩,建设公用管廊3.59公里。全区累计征用土地1860亩、拆迁房屋736幢17.73万平方米,搬迁群众涉及7镇46村12964人,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发展质量在主动作为中持续提升。出台扶持企业发展的十大方面60条具体措施,以及促进石化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和企业上市、石化高新技术孵化基地、自主知识产权等优惠政策,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增强区域发展后劲。临港优势更加凸显,编制完成区域建设用海总体规划和肖厝港后区控制性详规,在建5座万吨级以上码头完成投资2.41亿元;肖厝作业区5-10#泊位、泉州海巡基地正式启动建设;成立全市首个物流同业公会,吸纳54家物流企业和团体加入,扶持隆汉、爱德利、环球伟业等各类物流企业不断发展。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1998.5万吨,海关关税49.77亿元,占泉州海关关税约95%。要素保障充分,通过各种渠道重组资产,降低融资成本,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力保重点项目实施;利用土地抵押帮助企业融资26亿元;积极争取石化园区10亿元企业债券发行权;15个国家扩大内需项目获各级补助资金7117万元。循环经济初显成效,联合石化废气、湄洲湾氯碱固体废弃物、方兴化工聚苯树脂等综合利用项目深入实施,7家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11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企业主体活力增强,14家重点企业增资扩营7.3亿美元,2家企业列入市级上市重点后备企业,5家企业纳入市级成长型企业,2家企业品牌获得省著名商标,17家企业被评为省市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培育发展顺荣建设工程公司等6家建筑施工企业,填补建筑承包二级企业的空白。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新增省级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15家企业18个项目申报自主创新奖项,对接57个“6.18”项目成果,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全国“富民强县”示范县(区)。

——城市建设在完善规划中不断推进。立足于做大做优城市生活园区,加快市政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促进形成与石化基地和港城联动相配套的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城市规划不断完善,总体规划通过市政府审议,城市中心区控规设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等各项成果全面完成,全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基本完成,锦绣公园及滞洪排涝系统工程完成初步方案。市政配套相继启动,10个市政项目总投资1.5亿元,改造、新建川沙路东段、盐田路等6条城区道路连接线,建设镇级垃圾转运站4个,完成配套市政管网改造4条,新增道路绿化12.79万平方米,城区主干道路灯亮化率达98%。完成柳亭花卉盆景园总体规划修编,建设绿化隔离带15公里,新建城市生态园林4平方公里。城市管理循序规范,文明城区创建、环保创模、创卫迎检工作扎实开展,城管执法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道路卫生、城市保洁逐步市场化运作,市容市貌明显改观。住宅产业加快发展,出台房地产扶持政策,经营性项目用地遗留问题分期分批稳妥处置,新建安置房、廉租房面积9万多平方米,柳山安置区一期9幢安置房全部封顶并通过初验;商贸流通日益繁荣,市场服务功能增强,南北五路培植成为商贸示范街,新民街西段形成餐饮一条街。全区新登记企业增长26.39%,个体户增长100.07%,创历史新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8亿元,增长16.6%。

——农村发展在深化改革中彰显活力。 深入挖掘农村发展潜力,确立农村改革重点,促进农村繁荣。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共投入资金8521万元,着力扶持10个省、市、区新农村建设示范试点和1个市级、10个区级重点帮扶村。以科技服务促进新农村建设,新建信息服务点100个、“三农”实用新技术培训实践基地6个。实施强农惠民工程,投入753.9万元解决5个镇18个行政村2.81万人饮水难问题,完成农村公路提级改造35公里、乡村路灯建设60.5公里、造林绿化9550亩、封山育林6993亩。深入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全面整治农村脏、乱、差现象,乡村文明明显提高。村集体“三资”管理取得突破,建成区级监管中心1个,镇级分中心7个,村级工作站7个。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建设涂岭邱后片区高标准农田1500亩,潘南垦区蔬菜基地扩大至2000亩;鲍鱼养殖规模突破2000万粒,年产值超亿元。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9家,肖厝网箱养鱼协会、惠屿村海水养殖合作社被列入市级示范社建设。农业规模化、品牌化经营成效明显,全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215万元。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8806元,增长7.7%。

——社会建设在稳定和谐中协调推进。实现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四连冠”、国家卫生城市(作为泉州市区参与创建)和省级双拥模范区“三连冠”、教育“双高普九”、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区等“五大目标”。完成18件23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实施就业、安居、帮困、医保、助学等“五大民生工程”,全年投入5500多万元,补助7500多名困难群众,纳入城乡低保8544人,推行低保金国库发放,在界山镇开展被征地人员养老试点工作; 组织15442人参加技术培训,帮助7299名待业群众就业,为2830名失地失海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推进教育制度改革,加大财政投入,实行绩效工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师待遇逐步提高,教育成果再创佳绩,实验幼儿园通过省级示范园验收,全区高考本科上线率达37.8%,比上一年增加近7个百分点。文体事业全面繁荣,成功举办首届海峡传统文化(北管)交流研讨会,成立农民体育协会,新建31个“农家书屋”、22个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点和5个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医疗服务保障有力,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疫情防控积极有效;新农合制度不断完善,全区参保人数32.53万人,参合率达98.6%。扎实推进“五五”普法和依法治区工作,深入开展人民调解,积极化解信访积案和历史遗留问题,妥善处置“8·31”事件。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泉港建设,建成区、镇视频监控中心和450个“全球眼”监控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2.8%,平安建设知晓率86%。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建成环境监控中心和重大危险源监控平台,建立区域环境状况分析、评价、通报机制,全面开展环境污染隐患排查工作,完成污水管网、在线监测监控系统等9个近海水域污染整治项目。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四项安全指数全部下降。成立区慈善总会,募集资金4060万元,广泛开展助残、助困、助学等活动。广电中心正式启用,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加快推进。此外,民族宗教、侨台外事、海防打私、人防、统计、粮食、物价、质量监督、档案、方志、老龄、妇女儿童、残联等各项工作都有新的进步。

——政务环境在职能转变中更加优化。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制定对接海西政策的实施意见,谋划“思路对接、政策对接、产业对接、项目对接”的思路和举措,努力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建设海西“两个先行区”的动力和成效。坚持和完善政府向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和向区政协通报情况制度,自觉接受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11件、政协委员提案115件,办复率达100%。深入开展依法行政,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村(居)委会换届选举顺利完成。成立全省首家县区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创新择优随机定标方式,政府采购节约率达12.6%,工程招投标节约率达7.7%。整合32个单位566项服务事项入驻行政服务中心,审批集中率达96%。强化政府信息公开,建设政务网络公共平台,政府网站绩效评估获全省县级第2名。稳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深化工资体制改革,规范公务员津补贴。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发挥审计监督职能,完善绩效评估机制,深化效能作风建设,在全市率先全面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加大行政问责力度,努力破解熟人经济,政府工作效能不断提高,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

各位代表!我们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区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上级驻泉港单位,驻泉港部队、武警官兵和支持参与泉港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一年来的工作实践,一年来的奋进历程,让我们深刻体会到:

——信心决定发展。始终坚持在服务发展大局中找准位置,明晰发展的方向、目标和思路,从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平台、更深的层次引领泉港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现在,大项目大工业的拉动作用、各类要素的聚集效应开始凸显。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努力工作,就一定能够促进全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责任决定事业。始终倡导“为民负责、敢于负责、善于负责”的精神,建立健全一套科学规范的督促检查、考评奖惩和责任追究机制,形成督查到位、考核到人、一抓到底的责任体系,直面困难,勇挑重担,同心同德,尽力尽职,这是推动工作、加快发展、维护稳定、构建和谐的决定性因素。

——运作决定成效。面对发展任务重、资金压力大、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必须始终突出关键点、抓住薄弱点、培育新亮点,直面困难,精心策划,科学运作,着力推进政策、项目、资金的落实,以有效的机制、务实的举措和创新的办法,进一步持续石化基地建设的良好态势。

——作风决定行动。只有以落实工作检验作风,以落实工作锻炼干部,以落实工作体现政绩,引导广大干部把精力集中在想干事上,把本领体现在会干事上,把目标锁定在干成事上,才能营造有利于发展的舆论环境;才能形成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社会氛围;才能形成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政风民风。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经济发展受到产业结构影响。目前区内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影响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二是城市发展面临生态环境压力。城市规模、环保基础设施总体上滞后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管网配套建设、企业污染防治设施建设、环境监控和监测能力提升等方面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实际需求差距较大。三是农村改革制约因素依然存在。我区农业发展正在进入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但农业经营方式尚处在转型阶段,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四是民生民利保障压力较大。当前区级财力有限,解决失地失海群众的安置、生产、生活、就业、医保、社保等问题,任务仍然非常繁重。五是个别部门协同协作意识不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超前性还不够;个别公职人员不作为、乱作为现象仍有发生等。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解决。

二、2010年工作安排

2010年是全面总结“十一五”规划、衔接谋划“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贯彻实施海西意见、实现我区“三年打基础、六年上规模、十年基本建成石化基地”第二步奋斗目标的关键一年。泉港是泉州“一湾两翼三带”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支持加快海西建设,对于加快泉港石化产业、港口物流和城市功能三大要素集聚,将是极大的契机。我区石化基地基础配套比较完善,具备承接大项目、大港口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条件和能力,以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为龙头的大工业、大项目的相继投产,将产生强大的集聚带动作用。我们要在区委的领导下,充分发挥石化产业“先行、龙头、示范、支撑”作用,再创石化上游原料形成的产业链延伸开发优势,再创散货和液体化工专用枢纽港优势,再创对台交流合作优势,再创与石化基地相适应的配套服务优势,推动泉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总体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市委“项目带动、转变提升、和谐进步、奋力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及区委的总体安排,全力发展石化、港口两大经济板块,组织开展“市政建设年”、“生态环境建设年”两大活动,推进产业、港口、城市协调发展,加快建设科学发展、改革开放、文明祥和、民生宽裕、生态优美的现代化石化港口新城,努力实现在海西建设中率先发展。

预期目标:力争实现生产总值170.2亿元,增长16%;工业总产值658亿元,增长30.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50亿元,增长31.2%;财政总收入64.8亿元,增长38%;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6.93亿元,增长13.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2.7亿元,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42元,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9510元,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出口商品交货值26.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历史可比口径)1.45亿美元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9%以内;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12‰、8‰以内,政策符合率不低于92%。

围绕上述目标和要求,2010年区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一)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坚持不懈地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推进“三农”工作再上新水平,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格局。

加快建设新农村。围绕“抓两头,带中间”的思路,选准、选好、建好省、市、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整治村和村级财源建设试点示范村,继续开展“三百”活动,抓好新型“三农”服务体系试点,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引导、集中扶持“一村一品”和土地股份制合作社试点的发展。鼓励发展各类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购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扶持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和特色产业。加强村组集体“三资”监管,推行“阳光村务”。规范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引导农民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加大农村投入,倾斜扶持革命老区、少数民族、海岛等欠发达地区发展,建设朝阳公路延伸段,实施乡村道路照明工程和农村电能质量优化工程。探索建立农业综合融资平台,推行信贷支农模式,发展小额涉农信贷和林权、农房抵押贷款,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保障农村生产资金投入。

扎实推进现代农业。落实强农支农政策,健全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优势产业培植、品牌农业、特色基地的财政投入。全面修复水利水毁工程,建设加固峥嵘防潮海堤、山腰盐场海堤和东方海堤,推进双溪水库建设。扎实做好农资供应服务工作。深化拓展农业产业化“2367”工程,加强病虫监测预报,建立良种示范片1万亩;实施畜禽养殖标准化建设,打造特色养殖基地;整合农业旅游资源,打造“农家游”品牌,推进生态休闲区建设;优化海洋渔业产业,规划建设诚峰二级渔港和肖厝避风澳,建设惠屿海带、鲍鱼养殖示范区,做强做大鲍鱼养殖业,推广鲍鱼海参混养模式,引导扶持渔业生产贸易、转产转型。

着力培育新型农民。深入实施文化惠民服务工程,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技校、社区学校、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建设,深入开展“泉港之夏”文艺巡演,丰富群众生活,提升农民文化素质。以“干部下乡、科技下乡、家电下乡”和“六送”活动为载体,进一步落实“五帮五带”,用科学技术武装农民,推广农业“五新”技术,落实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科普专项行动;实施“百千万”培训计划,完善“培训、就业、创业”三大工程,强化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提高失地失海农民就业、再就业和创业能力,促进多元化就业,逐步解决失地失海群众、零就业家庭、农村“4050”群体的就业问题。进一步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开展文明、法制宣教活动,提倡“村规民约”。宣传推广新型农民、文明家庭、和谐村居,通过典型的示范和带动,引导农民传承优良传统、弘扬文明新风。

 (二)再创石化基地集群优势

遵循“大型、先进、系列、集约”的原则,坚持产业项目、公用设施、物流传输、环保安全、管理服务五个一体化,以上游带动中下游,以中下游促进上游,加快建设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

着力完善基础配套。突出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作用,完善石化园区规划,根据炼化一体化二期及台湾石化专区等项目的产业布局,调整南垦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积极申报省级开发区。努力扩大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为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围绕实现石化园区“公用工程岛”的目标,争取发行石化园区10亿元企业债券,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做好南垦片区项目拆迁安置前期准备、用地规划调整报批、土方回填平整、片区道路规划设计等工作;启动建设西海路延伸段及南垦片区南埔支线,推动南垦片区周边、区间道路和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石化园区热电联供,续建公用管廊二期,着手固体废弃物填埋场和园区污水集中处理、排污管线规划前期工作,推进LNG泉港分门站、电力设施、石化园区安置区等配套工程建设。

着力打造产业集群。认真筹办第三届海峡两岸(泉州)石化产业发展论坛,构建和完善海峡两岸石化产业信息交流、科技合作的全新服务平台。以扩大炼油能力和烯烃生产能力为突破口,推进联合石化扩建年产400万吨炼油和20万吨乙烯、福炼二期新建年产1200万吨炼油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壮大石化经济板块。全力促成台湾石化专区年产100万吨乙烯项目及其下游环氧乙烷、苯酚/丙酮、聚丙烯等17个项目尽快核准落地,推动年产10万吨丁苯橡胶、5万吨顺丁橡胶、6万吨环己酮、10万吨二甲醚、3万吨甲乙酮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围绕联合石化、湄洲湾氯碱等区内石化企业的化工原料,加快形成上中下游配套合理、竞争力强的湄洲湾石化基地先导区,为推动全省石化产业进入全国先进水平作出积极贡献。

着力推动延伸开发。积极发挥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鼓励发展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配套协作企业,以及新型化工材料、新型纺织原料、新型防水材料和管、型材、粘合剂、涂料等石化下游产品。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做好北部工业园规划建设前期工作,重点发展聚碳酸脂、聚氨脂等新材料领域。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引导石化产业技术创新、资源整合,推进石化星火密集区创建工作,发挥博士后工作站、石化研发中心的技术纽带作用和商标品牌带动效应,强化石化产业孵化与创业服务,扶持市场容量大、科技含量高的名牌产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发展自主品牌,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三)强化港口物流集疏功能

承接湄洲湾港口体制改革的有利契机,整合港口岸线资源,打造立体交通枢纽,加快形成港口物流、临港工业、配套服务一体化的港口经济体系。

提升口岸集疏运能力。加快建设航运、公路和铁路三个集疏运通道,推进向莆铁路湄南支线建设和漳泉肖铁路提速改造,建设比较完善的铁路货运场站节点;推进福厦高速公路泉港段拓宽建设、龙头岭至肖厝港区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尽快形成通达泉州中心市区和周边地区快速通道;推进联合石化乙烯和成品油、泰山石化33万立方米储罐和10万吨级泊位、富源石化、东港石化等码头泊位和仓储项目建设,协同加快肖厝作业区5-10#泊位整体连片开发,尽早发挥大港口的规模效应。强化联检协作机制,配套建设堆场、锚地、仓储等公用基础设施及“海事三大工程”等项目,提升港区支持保障水平和货物吞吐能力。

加快临港产业带开发。完善相关港口投资企业在资金、用地、物流园区建设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以重大临港工业项目带动临港产业集群的崛起。把握海西对台经贸合作的政策机遇,加强与台湾企业、央属企业和国际财团的对接合作,主动承接台湾石化新一轮转移,同时做好内联工作,有效拓展招商平台。大力发展石化、粮油、加工等临港工业项目,推动福海粮油年产30万吨面粉加工项目建设,培育大豆纤维、生物柴油等高附加值、带动农副产品深加工的骨干企业。加大港后区开发力度,规划建设198.5公顷(一期)肖厝港物流园区,引进、引导临港龙头企业及关联项目入驻,推动形成技术密集型“智能港”。扶持发展以液体化工品、石化设备等为重点的专业批发市场,为石化行业提供化学产品交易、仓储、物流等综合性服务。

扶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编制港口物流发展规划,打造符合第三代港口特征的物流平台,形成以港口为支撑的物流体系。壮大航运经济,重点发展油品、液化气、化学品、散货运输,开辟近远洋集装箱班轮运输;拓宽货运企业经营领域,向大型化、厢式化、专用化、社会化方向调整提升运力结构。发挥物流同业公会作用,扶优扶强物流龙头企业,培育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改造提升传统物流企业,发展城市一体化配送网络。优化配置港口物流资源,培育船代、货代、咨询等物流服务业,拓展港口装卸仓储、中转换装、运输组织以及保税商贸等服务功能,使港口经济在海西建设和两岸“大三通”中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四)提升区域环境承载能力

坚持不懈地完善和优化环境生态安全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节能减排,积极构建生态文明,推动石化基地与城市生活园区、石化企业与周边居民、人与自然友好和谐。

持续优化生态环境。组织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年”活动,推进石化基地生态工程建设。着手涂岭片区生态规划,继续推进城市生态园林,启动建设石化园区绿化带,实施北部海域湿地、小流域生态修复、非煤矿山治理工程和沿路、沿溪、沿厂“三沿”绿化工程,抓好沿海防护林建设,争创省级绿化模范区。规范镇级垃圾中转站运营管理,抓好农业面源、饮用水源、近海水域和坝头溪等重点流域的整治。强化重点污染源监管,开展石化、石材、食品、堆场仓储、畜禽养殖等重点行业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强化项目环保评估和审查,坚持环保审批前置、专家论证和公众参与制度,严格执行减排责任制。

培育发展循环经济。深化实施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探索发展低碳经济,引导清洁生产,推行清洁能源,加快淘汰“两高一资”等落后产能,做好普安皮革集控区企业转型转产工作。用活用足循环经济产业政策,鼓励污染深度治理和废物综合利用,推行中水回用,推进粉煤灰砌块等项目建设。推动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建设,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重点抓好联合石化、南埔电厂等重点耗能企业和城区公共照明的节能工作。探索建立循环供应链和共生产业链模式,加快炼化一体化及其下游产业、精细化工产业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促进热电联供、二氧化碳精制等节能环保项目形成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加强农村沼气工程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

注重提升环保能力。大力宣传环保知识,强化企业环保责任。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制度,加强环境监察监测标准化建设,增强环保科技管理实力,强化教育培训,努力提高环境安全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和应急处理能力。加快垃圾填埋场市场化步伐,建设垃圾填埋场尾水排放工程;恢复、规范污水处理厂运营。完善环境自动监测监控体系,对重点污染源实行在线、实时、自动监测,并与省市互联互通,提高监管效率和水平。规划建设北部工业区和背景点空气自动监测站,及时发布区域环境质量报告。建立“绿色信贷”、登报承诺等约束机制,促进企业自觉治污。坚持勤查重罚,坚决查处环保措施落实不到位和违法排污行为。

(五)构建城市配套服务体系

突出“港城、石化、滨海”特色,加快拓展城市规模,完善市政设施,繁荣城区商贸,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文化品位,力促形成与石化基地和港城联动相配套的服务体系,营造更具吸引力的就业、创业、发展环境。

推进城市组团开发。加强城市规划编制、报批工作,完成泉港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中心区(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推动行政中心区建设,引导324国道以西区域规划建设。启动市政工程专项规划修编,分期建设锦绣公园、柳亭花卉盆景园。深化“区镇联动”,推进城镇规划建设,加快“城中村”改造,加速建成区与城乡结合部的融合,促进城区功能向周边城镇延伸。稳步建设城区和重点城镇的基础设施,带动周边镇区繁荣。加快省道201线连接段、农村公路“上衔下延”项目建设,规范道路命名、标识,优化公交线路和站点配置,形成通畅、便捷的城区交通网络。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疏堵结合,坚决制止“两违”,支持农村成片规划、改造和建设。

优化市政功能配套。以“市政建设年”活动为主线,实施路网畅通工程,完成南北五路延伸至沿海大通道、南北三路生活区段拓宽改造、驿峰路中心工业区段非机动车道改造、南北四路南段、川沙路东拓等一批市政道路建设。实施市政配套工程,加快湄南供水二期、第二水厂等供水工程和驿峰路东段、南北四路南段、川沙路东段、金山街南端等供排水(污)管网建设。规划建设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加大内河沟整治力度。实施亮化绿化工程,加快建设西海路、南北三路北段、海南街、南山路、新民街东段等道路亮化(照明)工程。巩固文明城区、卫生城市创建成效,深化垃圾清运、路面保洁等市场化运作,建立健全城市卫生长效管理机制,落实分片管理责任制,努力提高日常管理、源头管理、目标管理和自治管理成效。

促进商贸流通繁荣。发展房地产业,推进柳山小区、聚福小区等拆迁安置区、安置房和廉租房建设,引导发展一批现代住宅小区。加大政策引导力度,规范房地产交易市场,促进物业管理机构健康发展。扶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建筑施工企业,充分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培植壮大城市商业圈,尽快形成各类特色商业街,鼓励发展经营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繁荣发展城郊旅游业,加快发展各种中介服务机构。加强物价监督,提升价格公共服务职能。加强粮食产销协作,保障粮食安全。激发国有企业活力,有效盘活闲置资产。引导农村超市、农家店规范经营。鼓励群众将闲散资金集中投资兴办经济实体,深入开展家电、汽车、摩托车等下乡活动,扩大市场内需。

(六)构建惠民利民和谐社会

突出以人为本,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解决影响民生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保障民生的能力和水平,让发展成果普惠于民。

坚持推进民生、民利工作。继续实施就业、安居、帮困、医保、助学“五大民生工程”,扎实推进16件25项为民办实事项目。着眼于完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普惠型的社会保障体系,构筑以城乡低保、五保供养、特殊救助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司法等专项救助相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城乡特困群众基本生活。积极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障等制度,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投入500万元解决群众饮水问题。扎实推进教育、卫生系统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建立公正科学的绩效工资考评体系。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创造提供就业岗位,有效吸纳周边劳动力。落实劳动合同制度,改善用工环境,坚持用工公平,加强劳动争议调解体系建设,切实维护和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强力维护安定、和谐局面。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努力创建平安泉港。扎实推进镇(街)司法所、社区(农村)警务室的规范化建设,坚持不懈开展校园周边环境、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环保隐患、网游网吧和“扫黄打非”等各类专项整治行动。坚决打击“六合彩”赌博违法犯罪活动、“两抢一盗”、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和企业周边强买强卖、阻挠施工等行为。落实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三年行动,启动重大危险源监控和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立重大危险源网络申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形成安监、监控中心和企业三级监控预警及应急救援信息网络体系。规范维护市场秩序,实施“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开展各类打假专项行动,确保广大群众放心消费、身体健康。进一步排查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加强信访工作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和预警处置机制,有效预防群体性事件,营造和谐发展环境。

持续发展公共、公益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巩固教育“双高普九”成果,完善中小学基础设施配套,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名师”工程、“骨干教师成长计划”,强化师德师风,发展职业教育,支持泉港一中创建省一级达标校,提升教育服务石化基地建设的水平。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文化场馆、全民健身设施,启动文化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项目建设。引导发展广场文化,挖掘保护北管、福船制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提升区域文化底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理顺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引进一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完善区域卫生信息化系统,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进一步做好优抚安置、老年事业、关心下一代等工作。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残疾人保障和慈善救助,建设峰尾、涂岭残疾人社区康复站,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巩固省级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区创建成果,完善计生利益导向,积极营造婚育新风。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切实加强对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华裔及其新生代的联谊和合作。加强防震减灾“三大体系”建设,推进人防工程建设。加快数字电视建设,完成数字化整体平移任务。实施移动信息化工程,建设TD基站100个,构建“无线城市”。深化双拥创建活动,大力提高档案、支前工作水平,全面做好殡葬改革、海防打私、地方志等工作。

三、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努力建设为民、务实、廉洁、高效政府。

科学执政。坚持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政府工作全过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理论、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意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建立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社情民意听取、专家咨询、公示听证和决策责任追究等制度,科学谋划“十二五”规划,在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平台上抢机遇、谋发展、争先锋。

依法行政。主动向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区政协通报情况,依法接受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全面贯彻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强司法行政支撑体系建设,做好“五五”普法总结验收工作,延伸拓展政府法制服务领域,努力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严格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全面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建设执法监督平台,健全行政复议及规范性文件审查备案制度,推行行政指导,确保行政权力公开透明、阳光运行。

从严治政。牢固树立“服务就是天职”理念,以求实的举措、优质的服务为企业排忧、为群众解困,做到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强化政府系统廉政建设,推进节约型财政建设,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实行财政公用经费定额零增长。积极向上争取理顺财政体制和政策支持,倾斜扶持镇、村发展,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改善民生。加强惠民建设资金、政府性投资建设资金、部门非生产性资金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加大审计问题的整改和处理力度。加大行政监察力度,完善电子监察预警机制,从严治理行业和部门不正之风,对以权谋私、与民争利、侵害群众利益的违法违纪案件以及行政不行为、乱作为行为,坚决查处,决不姑息。

务实从政。大力倡导雷厉风行、立说立行、奋发有为的工作作风,积极推行“领导在一线指挥、问题在一线解决、业绩在一线创造”的工作方法,努力把每个发展机遇转化为发展实效。扎实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积极探索农村干部激励和保障机制,增进农村工作活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破解“熟人经济”,不断完善并联审批、网上审批和审批绿色通道,加大政府公开采购力度,进一步提升行政服务中心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运作水平,健全公开透明、优质高效的服务机制,推动政府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各位代表!我们面临的任务繁重而艰巨,肩负的使命光荣而神圣。让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振奋精神,团结一心,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面推进现代化石化港口新城建设再上新台阶,以优异的成绩向建区10周年献礼!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