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发展规划
泉港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泉州市泉港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来源: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2016-08-01 22:04 阅读人数:1

 

 

 

 

 

 

 

泉港政综〔2016〕101号

 

 

泉港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泉州市泉港区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的通知

 

石化工业园区管委会,各镇人民政府、山腰街道办事处,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山腰盐场、石化产业开发建设公司、投资总公司、建设发展公司、水利水务建设发展公司:

    《泉州市泉港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区三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完成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泉州市泉港区人民政府

                         2016年7月15日


 

 

 

 

泉州市泉港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5年12月23日区三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

 

 

 

 

 

 

 

 

 

 

 

 

 


目  录

 

第一章      抢抓机遇 推动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2

第一节      发展基础…………………………………………………………………2

第二节      发展环境…………………………………………………………………7

第三节      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9

第二章      转型升级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14

第一节      推动石化主导产业高端发展…………………………………………14

第二节      推动三大支柱产业集聚发展…………………………………………16

第三节      推动五大配套产业规模发展…………………………………………19

第三章      扩大开放 打造海丝石化先行区…………………………25

第一节      促进开放差异发展……………………………………………………26

第二节      优化开放园区功能……………………………………………………27

第三节      融入海丝开放先行……………………………………………………27

第四章      统筹协调 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29

第一节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29

第二节      构建产城融合的协调发展格局………………………………………32

第三节      稳步推进人的城镇化…………………………………………………34

第四节      优先推进扶贫开发……………………………………………………36

第五章      节能减排 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区…………………………37

第一节      推进产业绿色发展……………………………………………………37

第二节      强化生态基础设施建设………………………………………………38

第三节      加强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40

第六章      创新驱动 打造自主创新特色区…………………………41

第一节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41

第二节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43

第三节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44

第七章      富民优先 打造民生普惠共享区…………………………45

第一节      提高居民就业和收入水平……………………………………………45

第二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47

第三节      完善医疗卫计服务……………………………………………………48

第四节      发展文体事业和产业…………………………………………………49

第五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50

第八章      深化改革 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52

第一节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52

第二节      激发市场实体活力……………………………………………………53

第九章      城乡一体 统筹基础设施建设……………………………55

第一节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55

第二节      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建设………………………………………………57

第三节      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工作……………………………………………58

第四节      完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60

第五节      重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60

第十章      依法治区 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61

第一节      推动依法治区…………………………………………………………61

第二节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62

第三节      完善公共安全体系……………………………………………………64

第十一章     强化保障 为实现目标而奋斗…………………………66

第一节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66

第二节      加强项目要素支撑……………………………………………………66

第三节      健全检测考评体系……………………………………………………67

 


前 

“十三五”时期,是泉港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加快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攻坚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三五”规划,对于积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要求、明确新方向,指导全区人民紧抓机遇、奋力赶超,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实现“五区同创”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纲要》根据《中共泉州市泉港区委关于制定泉港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未来五年泉港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制订实施各级各类规划和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全区人民为之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抢抓机遇 推动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十二五”时期,泉港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迎来重大历史机遇并取得重大发展成就。“十三五”时期是泉港加快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最为紧要和关键的时期,要主动适应、把握新常态,发挥优势,挖掘潜力,拓展空间,着力化解经济社会发展面对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我区围绕“全面打造绿色石化港口新城升级版,争当‘石化强省’建设排头兵”的发展定位,深入开展“二次创业四年行动计划”,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十三五”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发展实力快速提升。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333.4亿元,年均增长9.25%。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达120.73亿元,年均增长10.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64亿元,年均增长23%,比2010年翻一番。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94.37亿元,年均增长25%。现代农业发展初具规模,特色农业加快发展。石化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2015年实现石化产值672亿元,泉港石化工业区连续3年位居中国化工园区前8强。商贸流通、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档次不断提升,现代物流、楼宇经济、金融服务等新兴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基本形成“135”现代产业体系。

    二、城乡协调发展统筹推进。加快推进以“产城融合发展”为主题的新型城镇化建设,2.5平方公里的城市核心区初具规模、形象明显改观,城镇化率从40.82%提升到48.3%,先后荣获全省文明城区、全国卫生城市称号。交通、能源、市政、水利、信息、环境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城镇资源集聚能力、人口吸纳能力和综合承载力显着增强。学府北段等一批市政道路建成通车,双溪水库、凤阳水厂等城乡供水设施加快推进,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污水、垃圾收集系统投入使用。大力实施产城联动“135”行动计划,推进城市建设从由条状开发向块状开发、片区开发方向发展。201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2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12万人。行政中心区、总部经济区、龙山片区等片区开发建设全面推进,南山中路、驿峰路等城市主干道改造提升,锦绣市民广场、锦绣公园、泉港植物园等一批群众文化休闲场所投入使用。前黄、涂岭、界山等市(区)小城镇试点初显成效,黄田村、惠屿村、东张村等一批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实施城乡石结构房屋改造五年工作计划。

    三、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支持企业全方位创新,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用明显增强,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区荣誉称号。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开工建设福大化工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泉港石化研究院等“两院两中心”,新增一批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11家,省级创新型企业3家、创新型试点企业5家,80%以上中小科技型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建立产学研用合作关系,石化高新技术孵化基地获批“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普安新材料园区列入国家高新技术园区。

    四、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显着。五年完成造林绿化3.6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1.17%,成为福建森林县城。生态区创建力度加大,启动石化工业区安全控制区建设。节能减排全面推进,从重查处偷排、漏排等环境违法行为,严格实施项目环保准入,协调推进落后产能淘汰、集中供热、清洁能源替代、企业污染深度治理等重点减排项目。地表流域、近海水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深化,建立健全全区饮用水源保护的长效机制,落实近海水域和重点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着力建设“四绿”工程,植被恢复治理率达95%以上,7个镇街均获评国家级生态镇,80个行政村获得市级生态村。循环绿色经济体系初步构建,石化工业区入选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环境监管能力不断提高,加强环境应急防控体系建设,环境监控、监测体系不断完善。“十二五”期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保持良好、饮用水源地水质、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区域环境噪声基本达标。

    五、社会民生取得长足进步。把改善民生放在社会事业优先位置,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小学城区扩容、农村改薄和校安工程顺利推进,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和多媒体教学“班班通”,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教育公平充分保障,成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泉港医院、妇幼保健院晋升“二甲”,启动区级公立医院改革,区级公立医院全部实行药品和耗材零差率销售,新农合参合实现农业人口全覆盖。万星影城、文化中心等一批文化服务公用设施投入使用,荣膺中国海港文化之乡、中国北管音乐文化之乡、中国水密隔舱福船文化之乡、中国海盐文化之乡称号。制止“两违”成效显现,和谐征迁工作进展顺利,社会大局安定稳定,“平安泉港”建设有序推进。建立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建立三重养老体系,城乡低保、社会救助、基本养老金等制度巩固扎实,社会养老保险缴费率居省市前列。残疾人服务中心投入使用,福利中心、中心敬老院、居家养老服务站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成为全省第二个“中国长寿之乡”。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指导企业调委会开展劳资双方矛盾纠纷调处。

    六、改革开放迈出全新步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整合加强卫计、市场监督等大部门制管理,政府机构进一步精简。区级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公布实施。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启动“先照后证 ”、注册资本认缴制度等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放宽市场主体准入管制。民营企业综合配套改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改革持续推进,设立企业应急保障周转专项资金、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共担资金。“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服务模式、“跨村联带”党建模式等具有泉港特色的改革创新项目走在全省前列。主动融入泉州“海丝”先行区建设,加快推动石化工业、港口物流、特色农业与台湾地区的对接合作,泉州石化能源改扩建、中石化非油品配送中心等大型央企项目落户我区。社会资本准入领域不断拓宽。

专栏1:“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2010年

“十二五”规划目标

“十二五”完成情况

总量

增长(%)

目标

年均增长或提高(%)

2015年总量

年均增长(%)

经济发展

(8项)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91.85

18.6

400以上

12以上

333.4

9.25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美元)

8997

15000

16496

3

公共财政总收入(亿元)

74.38

48.19

120

10.1

120.73

10.2

 

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7.8

16.2

16.3

16

21.64

22.6

4

工业总产值(亿元)

795.39

40.4

1530

15以上

1104.47

10.58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亿元)

758.92

23.6

1520

15以上

1098.86

10.58

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五年累计479.13

五年累计500

12以上

五年累计694.37

24.65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42.98

16.79

60

10.5

70.3

10.34

7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历史可比口径)

五年累计6.91

五年累计10.8

五年累计13.19

8

出口商品交货总值(不含炼化)(亿元)

33.43

14.3

53.8

10

62.124

12.31

结构调整(3项)

9

三次产业结构

4.2:67.1:28.7

2:68:30

3.2:69.2:27.6

10

城镇化率(%)

40.82

50

48.3

11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54.98

10.3

 

11

92.075

8.52

人民

生活

(6项)

12

年末总人口(万人)

38.78

控制在42万人以内

40.2

13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47.75

36%以下

37.5

14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44.77

45%以下

37.5

15

人口自然增长率(‰)

8

8‰以内

8.53

1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6361

8.79

25175

9

28268

17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9570

8.68

14725

9

人均可支配收入15595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2010年

“十二五”规划目标

“十二五”完成情况

总量

增长(%)

目标

年均增长或提高(%)

2015年总量

年均增长(%)

社会

事业

(5项)

18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9以上

9.4

19

五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人)

27000

2万人以上

34694

20

医疗保险综合参保率(%)

94

98以上

99.9

21

养老保险综合参保率(%)

 

90以上

99.6

22

城镇登记失业率(%)

1.98

1.5以内

1.92

生态

环境

(5项)

23

森林覆盖率(%)

38.1

46以上

41.17

24

二氧化硫排放量(吨)

13057

控制在市下达指标范围

控制在市下达指标范围

25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吨)

6377

控制在市下达指标范围

控制在市下达指标范围

26

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8

99以上

100

27

城市污水处理率(%)

47

80以上

91.7

                     

第二节          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再制造业化”、“再工业化”战略,新兴经济体则通过产业升级和对外直接投资延伸、扩展产业链,全球价值链重构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深化和区域利益融合,这为泉港经济转型升级带来了重要的契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孕育着巨大发展潜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随着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发展的力度加大,福建全面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和泉州创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国制造2025”样板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步伐加快,政策叠加效应将进一步显现,不断激发新动力、释放新红利、拓展新空间。随着城际铁路、高速铁路泉港段(站)的开工动建,我区交通条件将得到极大改善,大工业、大港口和对台、开放等优势进一步凸显,城市建设基本具备承接大规模的产业人口和农业转移人口条件、局部区域不乏亮点,石化产业的发展和管理累积大量经验、在全省继续保持先发优势,十分有利于“十三五”时期的改革发展和产业布局。

    二、严峻挑战。当前,全球进入能源和大宗商品下行周期,国内经济增长进入换档期、结构调整进入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进入消化期,国家有效投资的投资内涵、投资方式和组织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保持经济较快增长与要素成本上升、产业结构单一与产业转型升级、工业化快速发展与城镇化相对滞后等突出矛盾,存在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支撑乏力、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和难度加大、社会矛盾更加凸显,以及港口、侨台和体制机制优势发挥不够等突出问题,加快创新转型和跨越发展任重道远。省内外石化基地(园区)之间政策、项目竞争较为激烈,我区在全省石化产业发展上先发和竞争优势逐渐减弱。国土资源、水资源等要素供求关系日益趋紧,碳排放权、排污权实行市场交易,这对以石化为主导产业的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较大影响。石化园区安全控制区建设搬迁工作量重、需求资金量大,成为泉港区财政难于承受之重,既影响了泉港城市建设,同时也影响着石化企业在园区落户及安全生产。

    “十三五”时期,泉港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强化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更高站位谋划区域发展,在更大范围集聚生产要素,以跨越发展树立开发建设形象,不断开拓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新里程。

第三节             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省委、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升级、产城融合为抓手,以“产业链条延得长、城市建设提品质、民生大计得改善、党建科学作保障”为主线,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努力建设成为海丝石化先行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绿色发展样板区、自主创新特色区、民生普惠共享区。

    二、基本原则                        

    ——转型提质,创新发展。主动适应、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高创新自主性、自觉性和原创性,使创新成为推动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促进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调整优化。加强质量管理工作,打造质量强区。

    ——统筹联动,协调发展。坚持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山海联动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实施精准扶贫开发,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产业和城市联动发展,促进中心城区和各乡镇同步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注重生态,绿色发展。深入实施生态区战略,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推进“多规合一”,加快石化工业区安全控制区建设。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推进石化工业区循环化改造,倡导节约健康环保生活方式,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增强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

    ——深化合作,开放发展。积极融入泉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主动争取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辐射,深化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扎实推动与周边地区联动发展,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以开放促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发展活力。

    ——民生为本,共享发展。坚持富民政策,巩固共亨富区建设成果。切实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优先民生项目,关心弱势群体,实现富民与强区的有机统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加强社会现代化治理能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共享发展成果。

    三、发展目标

    坚持“好”字优先、能快则快,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到2020年,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人均GDP突破15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134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达16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3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亿元;外贸自营出口值达1.1亿美元。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2010年翻两番,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基本实现“五区同创”的奋斗目标。

    ——打造“海丝石化先行区”实现石化产值至2020年超1800亿元、比2015年翻一番,“石化强省”、“石化强市”排头兵作用更加凸显。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石化产业交流合作更加密切,贸易规模效益不断提升。

    ——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争取纳入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工业化和城镇化融合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城市功能、品位和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迈上新台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全覆盖,中心城区人口承载力显著提高。“四星拱月”的城市格局基本成型,行政中心区、岩山片区、总部经济区等片区基本建成,龙山、荷池等社区石结构房改造基本完成。至2020年,中心城区建成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20万人,城镇化率达60%以上,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

    ——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区”生态区建设深入推进,单位GDP综合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市下达指标范围内,土地、水等资源要素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生态环保安全体系更加健全,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全面实施石化园区安全控制区建设,进一步优化全区国土空间开发,森林覆盖率达41.41%,耕地保有量不低于市下达的指标。

    ——打造“自主创新特色区”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要求的发展环境,区域创新创业体系更趋完善,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石化科技服务辐射能力明显增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若干领域走在全省、全市前列,成为集科技研发、产学研对接、人才培养、应急救援、质量检验为一体的石化科技服务高地。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2%,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1.45%,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达4件。

    ——打造“民生普惠共享区”覆盖城乡居民的普惠型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人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法治平安建设全面推进,人民生活品质明显提高。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达4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生数达1.6人,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城乡居民寿命、住房、就业、受教育等水平稳步提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2万元,贫困发生率降低到0.2%,2018年实现市级标准下全面脱贫,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6%以内。

专栏2:“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表

 

分类

序号

指标名称

2015年基数(预计)

五年年均

增长(%)

2020年目标

五年年均

增长(%)

指标

属性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333.4

9.25

510

9

预期性

2

人均GDP(万元)

10.27

8.61

15

8.5

预期性

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五年累计694.37

25

五年累计1340

10

预期性

4

三次产业结构

3.3:68.9:27.8

3:75:22

预期性

5

公共财政总收入(亿元)

120.73

10.2

160

6

预期性

6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21.64

22.6

33

9

预期性

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70.3

13

114

10

预期性

8

外贸自营出口值(万美元)

9001

22.37

11000

6

预期性

9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验资口径)

五年累计3.88

16.36

五年累计4

3

预期性

10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1.1

1.45

预期性

11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2

4

预期性

城市建设

12

中心城区建成面积(平方公里)

12

20

预期性

13

中心城区人口数(万人)

12

20

预期性

14

城镇化率(%)

48.3

60

预期性

15

湄洲湾南岸港口货物吞吐量(万吨)

4550

7000

预期性

 

其中:肖厝港区港口货物吞吐量(万吨)

1800

2800

预期性

民生福祉

16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

2.08

2.92

7

预期性

17

恩格尔系数(%)

37.3

35

预期性

18

城镇调查失业率(%)

 

<6

预期性

19

贫困发生率(%)

0.4

0.2

预期性

20

每万人口接受高等教育人数

708

750

预期性

21

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张)(常住)

2.74

4

预期性

22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生数(人)(常住)

1.14

1.6

预期性

23

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张)

23

38

预期性

生态文明

24

森林覆盖率(%)

41.17

41.41

约束性

25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控制在市下达指标范围

控制在市下达指标范围

约束性

26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控制在市下达指标范围

控制在市下达指标范围

约束性

27

城市空气颗粒物(PM2.5)降低(%)

控制在市下达指标范围

控制在市下达指标范围

约束性

28

二氧化硫(%)

14.4

控制在市下达指标范围

约束性

29

化学需氧量(%)

7.8

控制在市下达指标范围

约束性

30

氮氧化物(%)

34.5

控制在市下达指标范围

约束性

31

氨氮(%)

10.1

控制在市下达指标范围

约束性

                                                                                                            第二章         转型升级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轻重并举、三产繁荣、深度融合的“135”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泉港产业升级版。

第一节           推动石化主导产业高端发展

    一、加快产业延伸发展。坚持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深入实施“产业龙头促进计划”,加快产业链的填平补齐、衍生开发和关联性发展,推动石化产业从“油头”向“化身、轻纺尾”延伸,形成产品门类比较齐全的石化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精细、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强、替代进口、填补国内空白的高端石化产品;积极引进低能耗低排放的高端石化产品生产技术,适度发展附加值高、当地相关产业需求旺盛、供需缺口大的特种/专用化学品;延伸发展乙烯、丙烯、C4烃、C5烃、芳烃、C9烃下游主要产品链;重点发展乙烯下游产品、积极引入或开发制烯烃工艺路线、发展甲醇制烯烃项目。以石化大项目为载体,全力服务联合石化原油改造工程、泉州石化能源改扩建等项目落地动建,壮大产业龙头,推进石化产业集群实现新跃升。

    二、加强产业关联发展。全力推动石化产业与关联产业的互促互动,重点引导发展新型管材、型材、涂料、防水材料、粘合剂等化工关联产业。同步打造“千亿石化”、“生态石化”、“科技石化”、“循环石化”,加快提升石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层级,在规模总量、生产工艺技术、科技创新能力、产品结构层次、市场占有率、综合竞争力等方面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

    三、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以科技创新引领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博士后工作站、石化科研实验中心等载体作用,加大高端石化人才引进,建立石化人才培训基地,鼓励石化企业建设企业研发中心,打造研发支撑平台。加强对石化大企业的服务协调,提升区域内石化产业的发展规模和产品结构,建成国家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

    四、发展配套生产性服务业。鼓励石化企业将仓储、包装、运输、配送等物流环节分离出来并外包给专业第三方物流企业,重点发展物流仓储、交通运输、质量监督、安全培训、维修维护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抓好湄洲湾石化物流基地建设,打造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石化产业服务高地。

专栏3:石化产业发展重点

仙境片:“十三五”期间重点推进联合石化结构调整和挖潜改造,包括:汽油质量升级项目(GB VI ) --- 新建30万吨/年烷基化装置、酸性气排放标准升级项目---新建硫磺回收装置、普柴质量升级改造项目(GBV)、锅炉、燃机烟气脱硝改造等项目。

南垦片:建设福建炼化一体化一期延伸产业链,如己内酰胺、尼龙6 、己二酸、120万吨重油热裂解等项目;并配套建设乙二醇、苯乙烯、ABS、丙烯腈、聚丙烯酰胺、腈纶、MMA等装置。推动福建炼化一体化二期扩建项目及下游产品链等项目建设。规划建设多元化原料加工项目。做好氯碱片区整体搬迁接纳工作,发展氯碱、环氧丙烷等产业链。

第二节           推动三大支柱产业集聚发展

    一、提升发展现代港口物流商贸业

    ——大力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产业。创新以港航服务为龙头的现代港口物流发展机制,着力发展以液体化工、固体化工、大宗工业品散杂货为主的港口运输业和港口服务业,加快港口物流信息平台和商务平台建设,鼓励船代、货代集聚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品牌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至2020年港口物流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0%以上。拓展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功能,推动港货区物流腹地向江西、南平等内陆省市延伸。大力提升集疏运能力,加快肖厝作业区5-10#泊位等项目建设,力争港口吞吐能力大幅提升。积极引进全球知名物流企业和国内50强物流企业,大力扶持区内物流仓储龙头企业发展。

    ——积极发展批发零售业。引导大型批发市场向物流配送中心转变、集贸市场向超市发展、超市向连锁经营靠拢、连锁经营逐步实现规模集团化。将专业市场和总部经济建设纳入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促进批发零售贸易业的快速发展。

    ——加快发展住宿餐饮业。发展壮大餐饮业,引进餐饮管理集团,开发农家生态餐馆、渔村美食馆等乡村特色饮食业,形成健康特色美食产品系列。做好各大酒店的提星晋级工作,积极支持本地酒店集团化、网络化、规模化发展,同时鼓励乡村特色型旅馆的发展。

专栏4:现代港口物流商贸业发展重点

现代物流产业:规划建设石化物流基地,争取打造洋屿石化物流聚散基地、南山片区石化物流园区、沙格大宗散货物流基地、峰尾海洋渔业冷链物流基地、山腰前黄综合商贸物流基地的物流载体网络。

批发零售业:积极引进永辉、大润发等大型连锁超市入驻;依托石化大工业、诚峰一级渔港建设石化交易中心和海产品交易市场等专业市场。扶持发展栖霞电商一条街、湄洲湾创客汇、新辉大电子商务园区等电商企业。

    二、做强粮油食品加工产业

鼓励引导粮油食品行业龙头企业向高端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注重做好下游产品的延伸开发。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生产规模、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和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推进粮油食品精深加工和副产品循环利用,促进产品系列化、多元化,培育形成粮油食品加工“百亿产业”。支持企业发展高附加值营养健康食品饮料、功能性食品、休闲食品、水产品加工,做大产业规模。积极扶持名优特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大产品推介,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至2020年实现粮油食品年产值超150亿元。

专栏5:粮油食品业发展重点

粮油产业:充分发挥福海粮油龙头带动效应,加快植物油、大米、面粉、小麦及各种专用油脂以及油脂精炼副产品等新产品加工,重点推进福海三期项目建设,加快建设粮油食品产业加工基地。

食品产业:以天线宝宝、金燕海洋、泉怡饮料等企业为龙头,壮大发展食品饮料和食品添加剂行业,力争在食品加工业优势企业培育和名优食品开发推广方面上档次上规模。扶持壮大涂岭红茶、泉港海带等名优特产品加工业发展。

    三、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

加快泉港新材料高新区开发建设,重点发展新型管材建材、高分子材料和新型纺织材料,鼓励建立以优势企业为龙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的产业联盟,形成以新材料为主体、上下游紧密结合的产业体系。高分子材料重点发展特种橡胶、工程塑料和高性能合成纤维、聚氨酯功能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新型建筑材料重点发展功能性涂层材料、水性涂料、新型无机节能建筑材料、新型工业民用管道和新型钢结构建筑材料;纺织材料着力发展功能性差别化纤维、高档面料、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推进差别化纤维、功能性面料开发等项目建设。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在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能源材料、节能环保材料等领域深化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促进新材料尽快形成规模化、产业化。至2020年实现新材料年产值超150亿元。

 

专栏6: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

先进高分子材料: 以福橡化工丁苯橡胶、顺丁橡胶项目为代表,加快推进福建炼化异戊橡胶、环球化工三元乙丙橡胶项目建设,加大聚氨酯橡胶、丁基橡胶、丁腈橡胶以及氟硅橡胶等产品开发,扶持发展PBT、PTT、PA、特种环氧树脂等新型功能材料,大力发展低VOC水性或无溶剂型聚氨酯涂层树脂、胶黏剂、水性汽车涂料及高性能新型水性聚氨酯防水材料。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重点推进纳川HDPE复合材料缠绕及大口径交流聚乙烯(PE-X)给排水管、本益人造石英石扩建、领亿木塑复合材料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新型功能建筑墙体和屋面系统等材料及产品。

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加快引进碳纤维(PAN)、芳纶纤维、含氟纤维、高性能聚乙烯纤维及碳/碳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等。

第三节           推动五大配套产业规模发展

    一、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品牌等现代特色农业,使农业效益在土地、海域面积逐年减少的情况下得到巩固和提升。通过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培育新型农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土地流转、推广“五新”技术、扩大农业“三品一标”认证等方式,大力培育智能农业、生态有机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创意农业,推动农业生产企业与设施装备、生物医药、冷链物流、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组团发展,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休,引导农民开展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鼓励发展家庭农场。支持和鼓励利用山垅地、山坡地、林地和杂地以及坝头溪流域等自然资源,着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重点培育油茶产业和特色经济林,引导种植林参、林药、林菌等名优经济林,推动林下经济发展。

专栏7:农业发展重点

绿色农业:重点扶持利园农业蔬菜育苗、培育大象药材、园艺繁育基地建设,做大做强界山东张片区、发展建设溪西片区蔬菜大棚,推广金线莲、铁皮石斛等名贵中草药种植,壮大林下经济产业。

休闲农业:支持绿笛山庄农家乐、红星生态游等项目建设,引导大象农业优质葡萄种植与高端葡萄酿造,打造坝头溪流域现代农业新片区。

特色农业: 打造金燕琼脂、惠屿鲍鱼、鑫盛海带、涂岭红茶等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农产品。

    二、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

    积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加快文化旅游设施建设,培育打造多样化精品旅游路线,引导和扩大文化消费、旅游消费,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文化旅游业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积极发展海丝文化产业。大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彰显深厚文化底蕴,形成泉港独特人文气质。以万星影城、文化中心、锦绣广场为依托,着力发展集文化培训、交流、创作、影视、会展、休闲以及商贸、餐饮等为一体的海丝文化综合体。积极发展一艘船(福船古船模)、一台戏(泉港北管和山腰戏曲)、一幅画(东张油画)、一把盐(山腰盐文化)、一座寨(小坝蒙古族村寨)、一个园(文化产业创意园)“六个一”文化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广播影视、演艺娱乐、工艺美术、广告信息、文化传媒等重点产业,推进文化软件服务、广告服务业等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文化、体育产业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山海休闲旅游业。充分发挥“中国长寿之乡”品牌效应,突出“绿色、生态、低碳”特色,优化旅游产业布局,力争形成“一城集散”(即东部“滨海石化城市旅游区”)、“两带支撑”(即中部“宗教朝觐旅游带”和西部“生态休闲旅游带”)的旅游产业布局。注重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特色风貌、传统技艺、海盐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开发,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策划、包装、宣传和推介力度,打造乡村游、工业游、红色游、民俗文化游等多样性旅游产品。大力实施五大提升工程(即景区品质提升工程、文旅融合工程、配套设施提升工程、服务品质提升工程、乡村休闲旅游提升工程)。大力推动旅游产业管理体制改革,引进大型旅游综合集团,推进国有旅游资源经营权改革,探索文化遗产经营权和监管权分离的机制。至2020年,全区接待游客1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5亿元,年增幅达到10%以上,推出1-2条区域性旅游精品路线,成为融入“海丝泉州”闽南文化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栏8:文化旅游业发展重点

特色文化产业:积极发展“六个一”特色文化产业,培育维真油画、峰尾福船模制作等市级示范基地,推进峰尾海国文化旅游城、山腰盐场海盐文化产业园和中心工业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旅游文化产业:大力实施五大提升工程,培育涂岭生态休闲、峰尾滨海文化旅游特色镇,建设惠屿、樟脚、小坝、黄田、东张等一批旅游特色村,重点推进峰尾古城、土坑历史文化名村、正大生态园、金钟潭等项目建设,加快构建“山海泉港·康寿福地”旅游产品体系、营销体系和服务体系。

    三、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

    着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大发展,坚持生产性与生活性并重、新老业态与线上线下并举,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实现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以上。突出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特别是石化产业的融合发展,重点打造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现代服务一体化体系,加快电子商务、创新金融、健康服务、商贸流通,以及培育商业新兴态发展。结合三旧改造,为文化创意、时尚消费等高端服务业留足发展空间,结合新片区建设,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业留足发展空间,结合中心工业区“退二进三”,为休闲娱乐、商务办公留足空间。

专栏9: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

电子商务:扶持58食品网、农产品产销联盟“邮乐网”等网络平台建设,引导平台由信息流服务向信息流、商流、物流和资金流结合的综合服务发展。做强做大现有电子商务园区,发挥栖霞、龙山电子商务街优势,引进一批代理网络销售企业和网商。建设跨境电子商务园区,推进两岸农副产品电子商务基地,支持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相关服务试点工作,促进跨境电子商务集聚发展。

创新金融: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金融租赁等新型业态,鼓励申报全国性网络支付牌照或者引入具有全国性互联网支付资质的第三支付机构,适时推进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建设,探索开展股权众筹试点,规范发展P2P互联网金融业态,支持电商企业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

健康服务:依托社会福利中心等载体,加快推进金岭硒都国际养生旅游度假区、健康城及体检中心等项目建设,组织实施、策划储备一批健康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和体育健身设施项目,积极创建省级健康产业示范园区。

商贸流通:依托“一基地五中心”和“两院两中心”项目,建设总部经济区等特色街区、中石化森美(福建)非油品物流中心、泉港火车站站前物流集散中心、泉港渔港经济区、隆汉物流信息中心(二期)等项目,打造集教育培训、产品检测、业务咨询、技术对接、化工质监、专业清洗、工业物业、特种检测为一体的省级重要服务业发展基地,统筹发展航运代理、工业设计、中介咨询等新兴业态。

    四、稳步发展房地产业

    认真贯彻中央、省、市房地产相关政策,保持房地产健康持续发展。加快城市核心区开发,努力建成一批呼应产业发展的上档次、高品位的城市综合体、商贸综合体和中心商务区,完善生活服务功能,健全覆盖全城的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扶持总部经济发展壮大,努力促进我区本地龙头企业总部汇聚并吸引区域外企业总部回归。完善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增加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供应,进一步活跃住房二级市场,扩大存量房在住房市场中的比例。加快城乡石结构房改造,通过石结构房屋改造实行异地成片重建,鼓励征迁户、企业员工在城区购房。发展和规范房地产咨询、评估、经纪代理等中介服务,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专栏10:房地产业发展重点

商品房:加速环锦绣湖2.5平方公里核心区建设,推进行政中心区、总部经济南区、500亩锦绣城市综合体开发建设。

石结构改造等政策性住房: 通过石结构房屋改造实行异地成片重建,加快龙山、荷池等石结构成片改造,引导居民转变购房观念,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区转移,加速城区人口集聚。加快界山新城、前黄镇城镇综合体等项目建设。

    五、积极发展新兴产业

    积极推进两化融合,突出新兴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推广智能制造,积极发展互联网经济,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至2020年培育“专特精”、科技型“小巨人”企业30家。

    ——加快推广智能制造。贯彻落实全面推进“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和“泉州制造2025”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计划,培育和推广智能制造业发展和先进智能数控产品应用,扶持企业开展数控机械研发,规划石化装备制造及维护基地,促进智能制造业发展和应用。

    ——积极发展互联网经济。积极实施“互联网+”行动,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传统产业结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形成一批电子商务、众创空间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快网络经济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大中企业、农产品、海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网上商城,推进建设电子商务集聚区,鼓励民营企业、行业协会参与电子商务集聚区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电子商务发展的信贷支持,鼓励国内知名的电子商务物流企业来泉港开设分支机构。到2020年全区企业电商应用比例超过80%,力争实现30%以上的专业市场建立网上交易平台,线上交易比例显著提高。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坚持“陆海统筹、人海和谐”的发展理念,以海洋功能区划为开发利用依据,以保护海洋资源为前提,以构建海洋特色产业体系为核心,以重点海洋产业区块为载体,以体制机制与海洋科技创新为动力,着力构建“一带三区五大产业”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打造泉港临海蓝色产业带,以石化工业区、港口物流区和海洋生物产业区为引领,推动石化产业、港口物流业、现代临港产业、滨海旅游业和现代海洋渔业“五大产业”联动发展。实施科技兴海,推进海洋经济产学研结合。创新海洋资源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岸线、海域和海岛等资源,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综合竞争力较强、空间配置合理、生态环境良好、体制机制灵活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到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75%以上。

专栏11:海洋经济产业发展重点

——加快发展现代渔业。加快诚峰一级渔港建设,规划建设渔港经济区。优化养殖结构,优先发展高效生态养殖,推广绿盘鲍等新品种养殖,提高养殖综合效益。

——积极培育海洋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海洋运输业、港口服务业和滨海旅游业,推进海洋相关产业全面发展。鼓励福建省金燕海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海藻类资源高值化、琼胶多元化升级产品及富含DHA海藻粉研发生产,扶持海洋生物制药和海洋生物食品产业发展。以山腰盐场为中心,规划建设海盐产业园区,大力发展海盐产品、医药用盐、卤水提取新工艺,提高海水和卤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加快“海丝”土坑港市遗址申遗工作,加强惠屿岛海岛旅游开发,推进峰尾古城旅游发展,规范五里海沙、肖厝渔乡餐饮业发展。

                                                                                                      第三章         扩大开放 打造海丝石化先行区

    紧抓福建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和泉州市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的战略机遇,依托石化基地发展壮大开放型经济,在海丝石化产业交流合作中先行先试。

第一节           促进开放差异发展

    一、加快区内产业调优。统筹考虑城市总体规划、安全控制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有效衔接,推动湄洲湾石化基地总体规划修编,进一步优化石化工业区空间布局,促进产业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土地开发利用更加集约高效。积极推进氯碱片区整体搬迁,结合企业异地搬迁,大力实施技改提升,推进企业结构调整和产品提升,推进石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

    二、面向区外错位发展。着眼区外,以“有所侧重、差别发展”为理念,根据福建及周边地区的市场空白点、需求增长点、产业链缺失点,充分利用联合石化、氯碱等区内龙头企业可提供的基础原料,围绕构建多元化烯烃、苯、乙烯、丙烯、芳烃、环氧乙烷、煤制合成气、聚脲弹性体等八大产业链,先行发展高端精细化工品、特种工程塑料、高端合成橡胶等化工新材料,引导发展石化装备制造、维修维护、质量检测等产业,实现与其它石化基地的错位竞争。

    三、对接区域开放发展。充分发挥石化产业先发优势,加强公共平台和配套设施布局和建设,立足区内、服务全省,力争在石化人才培养、员工培训、科研服务、产品检测、设备检测、港口物流等与其它园区共建共享。积极对接泉州与厦漳泉同城化发展分工合作,高起点推动建设泉州北翼新城,积极推进一批市场前景好、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重大临港工业项目,大力延伸石化、港口、新材料等产业链。拓展与珠三角区域经济的互动融合,主动承接其产业、资金、技术及人才转移,增强要素的吸纳与集聚能力。

第二节           优化开放园区功能

    一、推进石化园区开发建设。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石化工业园区建设,积极申报国家级开发区。继续推进基础设施、防洪排涝和物流基地建设,打牢承接项目落地的基础配套条件,基本完成南山片区一期万亩土地开发。按照产业发展、公用工程、物流运输、环保安全、管理服务“五个一体化”理念,启动南山片区二期万亩土地开发和项目布局。加快氯碱片区整体搬迁至南山片区,有保有压,促进企业产业升级和效益提升。

    二、加快示范试点园区建设。抓好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实施,重点推进15个循环化改造项目建设。把单位土地的投资强度、财税贡献额度、能源消耗指数作为项目入驻的重要指标,调整各类用地标准,严格项目准入和选址,引导入驻企业尽可能利用园区公用配套设施,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打好打响中国石油化工(泉港)园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的品牌,增强项目吸引力。

第三节           融入海丝开放先行

    一、拓展海丝投资贸易空间。积极吸引“海上丝路”沿线国家企业来泉港投资,依托联合石化与沙特建立的良好合作基础,引进先进制造业和先进技术,加快筹建“一基地五中心”,争取设立“中国—阿拉伯”石化产业合作泉港园区。扶持做大一批石化外贸经营主体,组织企业参加境外的展览会、博览会,支持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资源、供应链和价值链整合,参与国际并购,拓展海外营销网络,拓宽海外劳务输出渠道。依托湄洲湾,争取与海丝沿线主要港口城市缔结友好港口、拓展代理业务,成为中阿石化贸易的重要支撑港区。

    二、持续深化对台交流合作。加强两岸石化界的交流合作,深化与台湾百大企业、石化龙头企业的对接,有效承接台湾石化产业外移。推进与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的对接合作,大力引进台湾龙头企业、优秀人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和双向投资。率先在医疗、健康、养老、金融、教育、文化、旅游、农业等方面开展对台深入交流与合作。建设泉港与台湾人才交流合作示范区。积极稳妥推进招聘台湾人才工作,吸引台湾企业、研发机构及台资服务业在泉港设立企业总部和研发基地,打造台湾人才集聚区。

    三、发挥侨力共建新丝路。扎实做好新时期侨务工作,动员泉港籍华侨华人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进一步密切与泉港籍华侨华人集中地在文化、经贸、金融、科技、教育、新闻、海洋、旅游及中医药等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密切与海外社团、异地商会的沟通联系,深入实施“回归工程”,更好地吸引泉港籍侨亲回乡投资创业。

    四、完善海丝开放服务平台。主动接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辐射,加强与自贸区的协同协作,为自贸区提供货物中转、综合配套等服务。积极推动“负面清单”、“一照一码”等投资贸易便利化政策在泉港落地,加强泉港与厦门自贸区港口之间的密切协作,争取在自贸区设立招商办事处、企业分支机构。

                                                                                                      第四章         统筹协调 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

    坚持产城融合、城乡一体,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增强城乡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城区现代品质,增强产业竞争力,力争成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

第一节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定位要求,推进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基础设施、海洋开发、生态环境等规划多规融合,着力推进区域空间开发创新。加快推进城区“东拓南进、沿湾向海”步伐,积极发展周边的重点城镇,打造“一中心四组团”的区域空间布局,增强区域统筹能力和发展活力。

专栏12:泉港功能区划

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的要求,结合泉港自身实际,依据现有开发强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合理布局功能区划,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空间开发格局。

——优化开发区域:东南部主城区,包括山腰街道、山腰盐场东部、后龙镇南部、前黄镇东部和峰尾镇等区域。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土地、水资源较为紧张,必须优化开发,在量的扩张基础上更要注重质的提升。要强化区域规划的约束力,完善和提高城区功能,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以服务业和滨海旅游业为发展重点的同时强化民生工程建设。

——重点开发区域:东北部工业园区,包括南埔镇、前黄镇西部与南部、界山镇东部、后龙镇北部等区域。优势产业明显,急需延伸壮大,成为泉港“十三五”跨越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必须延伸扩展石化产业链,大力发展与石化产业相关的临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同时兼顾民生工程建设。

——适度开发区域:西部生态功能区、水源保护区,包括涂岭镇、界山镇西部等区域。资源环境好、生态保护美、现代农业相对发达、旅游资源丰富,要确保环境政策的执行力,在以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业为发展重点的同时惠及民生工程建设。

——禁止开发区域:分布于各乡镇,包括17.1平方公里的石化园区安全控制区、位于石化园区下风向至少1公里范围内的生态隔离带等安全控制区,是全区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要充分发挥禁止开发区环境保护、安全隔离等功能,在以生态建设为核心的基础上辅助民生工程建设。

专栏13:泉港“一中心四组团”区域空间布局

按照城镇化“一中心四组团”的空间布局,促进城镇科学布局、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调发展。

——“一中心”:以山腰街道为中心,向峰尾镇、后龙镇、前黄镇延伸拓展,加快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建成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环境优良的现代化滨海中心城区。

——“产城融合组团”:以前黄镇、普安工业区为主体,打造国家重点小城镇新亮点、石化科技服务集中区、新材料高新技术开发区、产学研结合示范区、创新创业综合平台,力争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增长极。

——“绿色石化组团”:主要包括南埔镇、界山镇东部、后龙镇北部、前黄镇东部北部等区域,以石化工业园区为重点,建成以绿色石化产业为主导的新型组团。

——“滨海经济组团”:主要包括滨海资源丰富的南埔镇、后龙镇、峰尾镇、山腰盐场等沿海区域,充分挖掘和做大做强海洋经济、文化创意、滨海旅游等优势产业、潜力产业,加快建设渔港经济区,形成滨海经济繁荣带。

——“生态旅游组团”:主要包括涂岭镇、界山镇西部等区域,重点发展绿色现代农业、健康产业和生态休闲旅游业,打造独具特色的卫星镇,把涂岭镇建成生态旅游特色型城镇,使界山镇成为泉州市美丽“北大门”。

    一、提升主中心城区。实施“东拓南进、沿湾向海”战略,加速环锦绣湖2.5平方公里核心区建设,大力推进规划提升、路网畅通、市政配套、城市片区开发、房地产开发等城建工程,建成集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总部经济、文化娱乐、体育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区。推进行政办公聚集区、总部经济区、500亩锦绣城市综合体、3000亩盐田综合开发,加快龙山、荷池等核心区“城中村”改造,实现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快道路、公共交通、供水供电、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布局建设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商业网点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发展创新金融、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家庭服务、市政服务、中介服务等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提升城市宜居宜业的服务功能,带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向中心城区集聚。完善与石化基地相匹配的生产、生活服务体系,促进商务气氛的汇集与现代服务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发挥对石化基地、港口的高效服务作用。全力打造宜居环境,致力提升城市功能配套,重视技术创新引领,破解要素制约瓶颈,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创业型城区。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培育发展南埔工业强镇、后龙和峰尾商贸重镇,加快涂岭旅游名镇、前黄、涂岭和界山等全国重点镇发展。积极组织全国特色小镇创建申报,加快市(区)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发展,推动各镇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小城镇发展成为“小城市”。提升小城镇基础设施和民生服务功能,注重文化传承和特色发展,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城镇风貌。发展特色乡镇经济,加快文化与生态、旅游资源有机融合。推进强镇扩权,完善治理机制。

    三、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六个提升工程”建设,抓好村庄环境整治,强化环境卫生日常保洁,推进生活污水整治,加强村庄水系、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业污染源排放治理。继续实施农村公路提升计划,推广节能路灯,实现村村通公路。做好历史名村、特色建筑和各级文保单位及非遗传承点的传承和保护,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大力创建绿色乡镇、绿色村庄、水保生态村,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延伸提升“跨村联带”模式,推动基层组织互联互通、联片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乡村成片建设新农村综合体,推动形成一批农村精品片区。落实财政增加投入、涉农信贷增加投放、农村土地收益返还等政策措施,多渠道筹措美丽乡村建设资金。

第二节           构建产城融合的协调发展格局

    一、建立现代城乡管理体系。运用信息化手段巩固城市建设成果,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常态化和市场化。扩容完善“数字城管”系统,动态更新地形测绘信息,整合公安、交警、城管等视频监控资源,在市政运行、物业管理、道路交通、行政执法等领域实行智能化、自动化管理。加大市容市貌、交通秩序、“两违”治理等城市综合管理执法力度,营造整洁、便捷、舒心的人居环境。健全卫生保洁和环境管理机制,逐步把道路养护、路灯管护、绿化管养、垃圾清运、街路保洁等纳入市场化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区、镇(街道)、村(居)”三级管理网络,加强市政基础设施运行安全监管,完善应急处置措施,强化环境卫生、占道经营、拆违治乱等市容市貌专项整治,实现城市管理的制度化、长效化。

    二、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根据泉州北翼新城定位,探索产城融合新模式,合理引导和优化产业、城市、生态的空间布局,推进产业规划、城市规划、港口规划、土地规划、生态规划等“多规合一”,完善城市各大片区、各个综合组团的控制性详规以及各项专项规划、村庄规划,实现城乡规划全域覆盖。策划生成、加快推进一批产城融合项目,推进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的有机渗透、融合发展,使各个主体功能区块之间相互支持、互为依托、无缝衔接。在普安工业区、港口物流园区等产业园区建设中融入办公、生活、商业等城市功能,推动单一产业园区向综合性产业新区转变,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统筹推进城市交通网络、市政、信息等配套设施向产业园区辐射延伸,加快形成产城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促进产业园区、城区、农村互通互联。

    三、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乡统筹发展,逐步推动市政道路、路灯照明、地下管网、公交客运等向农村延伸,构筑城区、镇区、村居“三位一体、同步推进”的城镇化总体框架。加强中心镇规划与农村发展规划衔接,合理安排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各类空间。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自由流动机制的建立,加快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实现城乡居民在经济、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对接、产业分工协作,实现产业发展与城乡建设良性互动,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同步发展。

第三节           稳步推进人的城镇化

    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围绕“中心城区”战略,实施中心城区人口倍增计划,提升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功能。

    一、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结合项目征迁、石化园区安全控制区带房屋搬迁、石结构房屋改造等,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区、镇区转移。对征迁户农民和旧村改造的农民实行安置房的建设向城镇集中,引导和鼓励农民购买商品房,推动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加速人口向中心城区、重点城镇集聚。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逐步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加快中心城区规划区范围内撤乡镇建街道步伐,完善中心城区、街道两级管理体制,促进城区周边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加快探索和建立“五位一体”的人口城镇化机制和路径,加大户籍、住房、就业、土地、公共服务和社保等制度的改革力度。鼓励引导住宅小区向高档居住小区提升,促进所在辖区学校优质办学,增强人口向城区集聚的吸引力。稳步推进城中村、园中村“村改居”工作,探索在大型企业生活区、搬迁安置集中区设立新型社区。

    二、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深入实施“新泉港人”战略,积极探索新型户籍管理、“同城同待遇”等政策举措,加快推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让“农业人”有序转移、“产业人”顺利融入、“新泉港人”大量集聚。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解决城区人气不旺问题,创新人口管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放宽城市落户条件,对临近城镇的村庄,推行“迁村并点”创新尝试。实施无门槛居住证制度,探索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办法,认真落实流动人口均等化《实施意见》和“新泉港人”11条优惠政策,积极向“新泉港人”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

    三、优化城镇综合管理。结合小城镇综合改革和美丽乡村建设,突出城镇“三边三节点”(即山边、水边、路边、城市中心节点、市民活动节点、交通枢纽节点)提升、“两违”治理等工作。全面清查工业用地闲置、浪费土地资源等问题,依法依规处置,盘活挖潜存量土地。不断完善石化工业区的生活和社会服务功能,以产业促进就业、创业、置业、兴业,深入实施“新泉港人”战略,积极吸引外来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商贸流向城区聚集,提升凝聚城市人气。探索新型社区管理模式,重视解决征迁群众市民化等问题,让广大动迁群众安顿下来、融入城市、幸福回巢。按照占补平衡的原则,充分利用山荒地、丘陵地、废弃地以及农民搬入社区后拆除旧宅整理出的土地等,有效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

第四节           优先推进扶贫开发

    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因人因地施策,“精准滴灌”加大扶贫攻坚力度。

    一、大力推进产业扶贫。深化“跨村联带”模式,大力扶持革命老区、少数民族、海岛等欠发达地区和薄弱村加快发展,培育特色产业,加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提升贫困地区自我造血能力。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贫困地区生产效率。鼓励企业与贫困村结对子,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等形式,合作开发农业项目,努力形成一村一品,打造脱贫的内生动力。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改革和金融体制创新,探索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户自立服务社的资金支持,持续推进小额信贷扶贫工程,向农户发放扶贫资金发展特色农业、经营项目。

    二、完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深入落实“六个精准”和“四个一批”要求,建立健全“六联八帮二兜底”工作机制,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推动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衔接”,实现市级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创新挂钩联系、产业引领、项目带动、资金扶持、救助帮困、社会参与等扶贫开发方式,完善山海协作机制,推进与对口帮扶县的联动发展。实施脱贫工作责任制,强化脱贫工作责任考核。

                                                                                                      第五章         节能减排 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区

    以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为引领,推进国土空间科学开发,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引导生态环境和城市、产业发展相互促进,促进石化园区与生活园区、石化企业与周边居民、人与自然的友好和谐,建设生态型港口新城。

第一节           推进产业绿色发展

    一、全力推进节能减排。实行最严格的项目准入制度,坚决杜绝高耗能高污染项目落户。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强化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企业节能监控。突出抓好工业、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实施节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等重点工程,发展节能建筑、绿色建筑。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完善落后和过剩产能市场化退出机制。深化行业能效对标活动,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加快节能产品技术推广。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循环经济发展引领计划,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强石化工业区循环化改造,推进产业链互相藕合、公共设施集中供应、废弃物交换利用、污染物集中处理体系。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推进石化、建筑建材、粮油加工等重点行业企业清洁生产认证。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积极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加强餐厨废弃物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支持建设一批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

    三、深入推动低碳发展。积极控制工业企业碳排放,完善数据核算制度办法,推行碳排放权交易,支持发展一批CO2、综合工业废气利用企业。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办法,扩大绿色、低碳、节能型产业采购。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加强绿色消费宣传引导。大力发展低碳交通,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

第二节           强化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快石化园区安全控制区建设。全面实施石化园区安全控制区整体推进计划,合理界定村庄搬迁范围,逐年分片实施搬迁计划,在城区与园区之间强化空间上的生态隔离和功能上的有机联动。建立安全控制区建设、居民搬迁、管理养护成本分摊机制,多渠道筹措建设、搬迁、管理资金。制定并实施安全控制区建设规划,推进土地空间适度开发。

    二、加大环保设施建设力度。继续推进空气自动监测系统、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筹建环境监控信息中心和环境应急指挥平台。加强城市中心区、区内主干道、各工业小区污水管道建设和修复,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完善区内污水收集系统。加快石化园区的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继续完善城乡垃圾收集、转运系统,做好渗滤液达标处理。推进工业固体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建设,建立完善工业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系统。

    三、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行动。扎实推进生态城市、生态村镇、绿色社区创建工作,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区。持续推进水土流失和矿山生态恢复治理,严格实行建筑石材矿山开采全面退出制度,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加强造林绿化和森林抚育。深化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抓好泗洲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问题,加强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工作,建立健全饮用水源安全预警制度和饮用水源地水质发布制度,加大对畜禽养殖业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持续加强坝头溪、菱溪等重点流域综合整治工作,全面开展区域内小溪流、内沟河的疏浚拓宽、河岸固化、清淤、绿化等工作。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和饮用水源保护,推进土壤修复试点,切实改善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

专栏14:生态环保工程

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快推进以锦绣、岩山、塔山、植物园为核心的城市公园景观建设,加强坝头溪下游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盘活西部郊野森林资源。加快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实施国道、省道两侧林带修复工程,加强主干道沿线一重山绿化美化彩化。全力抓好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海岸带资源环境保护和城市生活岸线的开发利用,加快建设五里海沙海岸景观带、环湄洲湾南岸绿道系统。

安全隔离带建设工程:逐年分片实施石化园区、普安工业区、港口物流园区及环石化园区1000米范围内卫生安全防护隔离带村庄的搬迁,基本建成17.1平方公里的城市生态园林区,实现从“厂居混杂”向“厂居分离”的转变。重点发展与绿地相适应的旅游、体育、休闲项目,建设绿化景观通道与城市居民休闲活动空间,打造集环境防护、安全隔离、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大型绿色版块。

循环经济建设工程:加快泉港石化工业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建设,推进一批集中供热供气、清洁能源替代等项目。大力支持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和示范推广,加快推进公用火炬尾气回收利用、公用管廊、固废处理等项目建设,促进粉煤灰、化工废渣等工业废弃物以及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

第三节           加强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

    一、严格生态红线管控制度。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的保护红线,实行分区分类管控,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按省政府划定的生态红线要求,对全区各生态功能区域实施项目审批控制,据不同类型生态保护红线的保护目标与管理要求,制定差别化产业准入。严格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认真执行项目建设环评制度和“三同时”监管制度。敦促企业自觉开展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健全生态补偿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积极开展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交易。

    二、加强环保监测监管制度。持续加强对近海区域的企业、港口、罐区、码头和船舶等的监督管理,加强对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的监测,完善初级水产品检测体系,完善入海污水超标排放、危险化学品泄漏、溢油等环境污染和事故灾害的预警预报及应急处理系统建设。健全废水、废气自动监控信息系统、数据处理及传输系统。全面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推进环境网格化监管,严厉打击生态环境污染违法犯罪。到2020年,现代化环境监管能力明显提高,基本适应石化基地环境监管要求。

    三、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制定实施与绿色发展样板区建设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评价体系和干部考核办法。完善环境污染追责和治理机制,探索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建立企业环境风险评估、责任认定、事故处理、事故定损、保险理赔等制度。建立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工作机制。

                                                                                                      第六章         创新驱动 打造自主创新特色区

    针对泉港的产业体系和产业发展需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建设为抓手,以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创造力,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区。

第一节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一、提升石化科技创新辐射能力。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服务链”,全力打造以“两院两中心”(即福大石化学院、福师大泉港石化研究院、国家阀门产品质检中心、福建石化产品质检中心)为核心的科技服务公用配套支撑体系,形成“政-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模式。加强石化产业技术交易平台建设,健全技术转移机制,鼓励技术开发、技术转让、集成化服务等技术交易,提高技术研发成果市场转化效率。着力提升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石化科研实验中心、石化科技众创园等科研机构的运作水平,突出发展石化核心技术、专有技术,以技术创新带动研发升级、工艺升级、产品升级,不断增强泉港石化基地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加快建设成为集科技研发、产学研对接、人才培养、应急救援、质量检验为一体的石化科技服务高地,并辐射到全市、全省乃至周边省份。积极推进泉港新材料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加快新材料高新企业引进步伐。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力争到2020年,完成1家省级、2家市级众创示范空间。

    二、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持续开展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系列专项行动,鼓励企业推动技术、产品、营销、管理的全面升级,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开发,推广智能制造、“数控一代”应用,加快“机器换工”、自动化生产线、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的建设和运营。支持企业以需求为导向,加快工艺更新,培育特色产品,争创更多驰名、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鼓励企业强化“互联网+”思维和品牌运作思维,创新电子商务、大数据分析等商业模式,形成线上与线下、制造与服务、科技与市场、产业与金融深度融合的发展态势。2020年,新增各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和优势企业10家,每万人口专利授权数50件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0件。鼓励专业化、市场化新型研发组织发展,培育更多市场导向的创新型企业。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提高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覆盖面,扶持和培育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织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联合攻坚,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到2020年,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家、创新型企业5家以上。

第二节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一、引进培养科技领军和紧缺人才。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培养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实施更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着力创建石化产业人才聚集区,积极推进青年创业园和石化人才园区综合体建设,更大力度引进石油化工、生态环保、安全监管、市政管理、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急需紧缺人才。建立泉港籍域外人才库,进一步落实科研人员技术入股、研发人员持股、知识产权归属等激励措施,吸引国内外泉港籍人才回泉港创新创业。加大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力度,抓好创新团队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通过联合办学、订单式培训等模式强化实用型技术人才培养。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推广“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等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培养高质量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到2020年,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达6.13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2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0.34万人。

    二、完善创新人才使用激励机制。加快构建科技人才资源支撑体系,促进内生增长和引领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提升。加快推进“人才公寓”建设,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良好环境。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建成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捷高效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鼓励探索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探索有利于创新人才发挥作用的多种分配方式,支持企业创新人才以股权、期权等多种形式参与收益分配。建立人才自由流动、自行择业体制机制,切实解决好相关人才的住房、医疗、就业、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优化人才资本配置,消除人才流动阻碍,提高社会横向和纵向流动性。

第三节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发挥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加快推进科技企业孵化中心建设,构建开放、共享、互动的创新网络。

    一、打造专业开放众创空间。整合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和创新创业社区,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与活力。实施创新创业工程,建设企业孵化平台、研发平台、资源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创新平台,推广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加快泉港区石化科技众创园建设。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支持举办创业沙龙、创业训练营、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挖掘优秀的创业项目及团队。广泛开展媒体宣传,展示推介众创空间典型模式、创新创业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广泛传播创业文化。

    二、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强化创业引导支持,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健全创业风险分担机制。强化财税优惠政策和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整合各项扶持资金,重点投向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技术创新等关键领域。加大政企银对接,鼓励金融机构对产业升级、企业技改、先进装备制造业等领域的重大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创造优惠条件和激励政策环境,吸引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到泉港创办分支机构,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建研发机构,联合科技攻关,不断提高我区科研整体水平。落实好国务院“停薪留职”2.0版政策,鼓励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科研人员自主创业。营造众创氛围,完善和落实鼓励自主创业的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有效机制。

                                                                                                      第七章         富民优先 打造民生普惠共享区

第一节           提高居民就业和收入水平

    一、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政策扶持、成业培训、创业服务一条龙工作机制。落实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扩大创业担保基金规模。强化创业服务功能,支持建设创业服务平台。落实大学生回乡创业计划,鼓励和支持创业园及创业社团建设。

    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术培训制度,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发展农村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民营经济对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加快推进农民转移就业,重点解决失地失海群众、农村“4050”群体、“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加快推进“金保工程”建设,继续加强“三基”建设工作,形成高效的区、镇、村三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加大劳动维权力度,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十三五”期间,全区实现新增城镇就业2.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

    三、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拓宽城乡居民创业、投资、置业渠道,全面提高居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坚持发展经济,努力扩大就业,增加居民工资性收入。加强创业政策保障,放宽创业门槛,加大创业融资扶持,提高居民经营性收入。加强投资政策保障,拓宽居民的投资理财渠道,探索打通安置房和商品房通道,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继续实施增加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城乡低保标准等民生政策,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水平,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第二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一、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增加公办幼儿园学位,鼓励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实施学前教育政府购买服务,到2020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8%。健全完善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和农村薄弱校“委托管理”等管理制度。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先在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加快校园配套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突出办好农村边远学校,逐步缩小城乡、校际差距。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教师“县管校用”,推行校长教师校际交流,加强名校长和名师培养。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城乡教育教学质量。到2020年,全面普及15年基础教育。

    二、创新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加快建设与区域产业、城区、港口发展、人才需求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统筹规划各类职业教育发展,完善区职教中心工作制度。全面实行中职教育免学费制度,将泉港职专办成有专业特色、有办学品位、有发展后劲的职业中专学校。

    三、统筹兼顾其它教育发展。建设以泉港社区学院为龙头、镇(街道)社区学校为骨干、村(居)社区学习点为基础的社区教育网络,整合区电大工作站、镇(街道)文化技术学校、老年大学、市民学校等教育资源,形成比较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中职业教育学段衔接、普特融合、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服务体系,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支持和规范发展民办教育,扩大民办职业学校办学效益。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第三节           完善医疗卫计服务

    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区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公立医院科学补偿机制,成立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实现差别化的财政投入、医保支付、医疗价格、组织人事、绩效考评政策,建立以医疗绩效评价机制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人事薪酬制度,试行编制使用备案制,实现同岗同酬、优绩优酬。取消以药补医,理顺医药价格,建立科学补偿机制。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全面实行总额控制下的按月预付、按病种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等多种复合付费方式。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落实院长经营管理自主权,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全完善分级诊疗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医疗机构。

    二、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实施“健康强区”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联合办医,巩固完善基层医疗服务模式。落实床位发展规划,强化医疗卫生机构改造升级。统筹城乡卫生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技术水平,2020年全区千人口床位数和卫技人员数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强化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治,加大公共卫生服务保障力度,提高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能力。

    三、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产前筛查诊断、新生儿代谢性疾病筛查和听力筛查等专项技术服务网络建设,健全筛查、诊断、康复、随访和管理服务等衔接机制。严厉打击“两非”行为,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积极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防治措施,开展优生优育咨询服务,持续开展发放叶酸、农村和城市低保孕妇的免费产前诊断等孕前服务工作,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第四节           发展文体事业和产业

    一、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发挥泉港文化中心“五馆三中心”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强乡村文化站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扶持民间文艺团体、文化示范户、书香之家等,发展民间文化社会组织,加快培养文艺人才,提升文艺创作和演艺水平,繁荣和活跃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加快推进地方志鉴编纂工作,推动出版《泉港区志》。

    二、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实施“康寿泉港”工程,广泛开展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激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热情。积极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健身休闲业、体育培训业等体育服务业。大力推广校园足球和社会足球。统筹规划体育设施建设,盘活存量资源,加强构建体育设施、社区健身场地、各类俱乐部相结合的群众体育活动网络。加快“一场两馆”(即区体育场、游泳馆、体育馆)建设,不断完善区文体中心设施。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

第五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一、完善社会保险体系。推进完善“五险统征”,逐步提高补助标准,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征地收海人员养老保障从制度全覆盖向人员全覆盖。健全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多缴多得、长缴多得、丧葬补助奖励机制;探索失海养老保障,促进农保向城乡居民保衔接过渡;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顺畅城乡居民保关系转移接续,实现城镇职工与城乡居民保险制度平稳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大病住院保障为主、兼顾门诊补偿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推动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提高住院补偿比例,完善门诊特殊病种补偿和普通门诊统筹补偿,开展重大疾病住院大额医疗费用补充补偿工作,做好参合农民异地就医即时结报和城镇职工医保、新农合、城乡医疗救助之间的有效衔接。确保“十三五”末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100%。

    二、强化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社会救助统筹联动机制,扩大全国“救急难”综合试点工作成效。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及时发放物价补贴。加强医疗救助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有效衔接,推行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大力推进司法救助。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老龄、残疾人事业,培育公益慈善组织,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维护妇女、儿童、老年人合法权益。完善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孤儿信息动态管理,规范流浪乞讨人员临时救助制度。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落实重度残疾人生活补助制度。

    三、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老年健康医疗福利事业,加强康复护理救助等面向老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十三五”期间,全区80%以上的村级老人协会建成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综合性老年服务中心。加快区、镇养老机构建设步伐,大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和村级幸福园建设。积极探索“医养结合、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运营管理模式,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委托管理等方式,规范运营公有产权的养老服务设施。深化“中国长寿之乡”品牌运营,加强对台养老产业交流合作,在打造海峡两岸养老产业合作开发示范区中发挥积极作用。

专栏15:社会事业建设重点

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城区中小学扩容建设,加快推进泉港二中(原山腰中学校区)改建、第五(益海)实验小学二期扩建工程。加快推进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建设,持续提升办学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

医疗卫生: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区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重点推泉港区妇幼保健院迁址重建项目(一期)、泉港区医院医技楼及病房大楼、泉港区中医院综合大楼等项目建设。

社会保障: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推进泉港区儿童福利中心、泉港区社会福利中心、亲亲家园养老院、泉港健康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其它:新建泉港体育中心(“一场两馆”)、泉港区殡仪馆等项目,续建泉州市泉港区看守所、拘留所配套及附属工程等项目。

                                                                                                 第八章         深化改革 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第一节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一、着力提高政府行政效能。落实好“简政提速”、“马上就办”,切实为民众提供零距离、零障碍服务,推进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区的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提高行政运行效率。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一口受理”服务模式,完善“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提升“网上办事大厅”运作水平。建立边界清晰的政府“权力清单”和权责统一的“责任清单”,明确权力主体和权力运行流程,规范行政量权,部门责任目录化,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实施“负面清单”,规范统一市场准入,缩短清单条目,保障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

    二、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并联审批和“三集中”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动行政审批提速增效,全面推行“一窗受理、信息共享、同步审批、限时办结、统一发证”的并联审批模式,建立重大项目审批代办服务制度,实行特事特办和全程无偿代办服务。建立涉企收费动态目录清单,对行政事业性收费进行全面清理,实行“涉企收费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收费”。

    三、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落实各项税制改革,全面扎实推进“营改增”工作,进一步理顺收入划分。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政府举债融资管理机制,进一步扩大预决算公开范围,逐步建立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财政体制。健全预算信息公开制度,推进预决算公开工作。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高绩效管理覆盖率,探索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机制。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

第二节           激发市场实体活力

    一、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促进耕地、山林地向龙头企业、专业组织流转,提高土地的经营效益。提升耕地保护水平,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探索建立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流转和产权置换有效机制,推进农村旧宅基地复垦整治工作。积极探索被征地农民“留地”、“换地”、“入股”等安置方式,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和宅基地发证工作。开展农民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的确权登记,试点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进城落户农民承包地流转和宅基地退出机制,还权赋能促进农村资源有效流转。

    二、深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改革。促进票据服务、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准金融机构加快发展,推动符合条件的各类金融机构来泉港设立分支机构、区域总部,引进培育第三方支付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等配套服务机构。创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在基础产业、特许经营、社会事业等领域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继续探索创新政府购买服务、PPP合作等模式。引导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债等债务融资工具。推动企业上市融资,支持企业到“新三板”和海峡股权泉州交易中心挂牌。支持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探索科技信用贷款,推广信托、融资租赁、保理等新型融资方式。加大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建立民间借贷市场监测体系,严厉打击非法金融行为,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三、完善市场决定价格机制。进一步减少政府定价项目,建立完善居民用电、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制度和企业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以及差别化电价、水价和超限额能耗惩罚性电价、水价制度。完善天然气价格调整会商联席会议制度。推进环保收费制度改革,完善污水处理收费制度,试点小区垃圾分类收费,探索建筑垃圾、餐厨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及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使用制度。加快旅游、区级公立医院、自然资源及其产品等重要领域价格改革。

    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盘活国有资产,力争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快推进区属国有企业改革,以管资本为主,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做大做强做优国有企业。鼓励非国有资本投资主体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股权置换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以及企业经营管理。推进区属企业股份制改革,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筹建区国有文化旅游公司,推进金钟潭、土坑历史文化名村等一批项目利用市场化方式运作。稳妥推进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制度改革,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成立区公交运营机构,依托建立区本级机关公务用车综合服务平台。

                                                                                                            第九章         城乡一体 统筹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快港口集疏体系建设。加大港口及物流园区集疏运体系的建设,主动融入湄洲湾港口管理体制一体化,推动湄洲湾南岸主枢纽港建设。加快肖厝岸线5#-10#泊位建设,推动鲤鱼尾、南山片区液体化工码头群开发,形成肖厝和鲤鱼尾两大作业区之间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的新格局,为石化基地发展提供服务支撑。加快湄洲湾航道三、四期工程,进一步拓展公共航道瓶颈。推进石化物流“一基地五中心”建设,加强港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商务平台建设,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二、完善铁路和公路交通体系。完成湄洲湾南岸铁路支线(泉港段)建设,推进漳泉肖与吉永泉铁路并轨互通,进一步拓展进港铁路,提升港口集疏能力。完善干线公路的路网结构,加快主干道、乡村公路建设和改造升级,完善以“客”为主、便捷舒适的公众出行服务体系和以“货”为主、经济高效的现代交通物流体系。完善干线公路的路网结构,做到不同道路不同运输方式的“零乘换,无缝连接”。实施农村公路提升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的通达深度。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加大公共交通投入力度。着手城市公交改制公营工作,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农村客运,力争实现“一镇一站”的农村客运服务体系。

专栏16: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

铁路交通:建设福厦高铁(客运专线)泉港段及站点等项目、泉厦漳城际铁路(泉港段)、继续推进湄洲湾南岸铁路支线(泉港段)建设

港口航道:围绕肖厝作业区5-6#、14#(A、B、C)至18#(A、B、C)泊位、福讯化工码头、富源石化码头及储运工程等码头泊位和湄洲湾航道三、四期工程、肖厝港区鲤鱼尾作业区4#泊位及库区工程等项目建设,实现亿吨大港发展目标。

普通公路:完善干线公路的路网结构,重点推进第二疏港大道、联十线(泉港段)、界山东张至山腰普安公路(凤凰大道)等项目建设;实施农村公路提升工程,加快南埔镇辖区农村道路综合改造提升工程、群山路改扩建工程、大雾山通秀溪公路、朝阳路拓宽等工程建设。

第二节           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一、完善市政路网建设。通过拓、改、延、建等形式,尽快贯通部分路段建设,推进区内道路综合改造,分批推进市政道路“白改黑”改造,实现“七横五纵”路网衔接畅通。落实公共交通发展战略,建设客运西站,合理布局长短途客运站和公交场站。加强城区公共停车场规划建设。做好城市桥梁的安全监测和维护工作。

    二、提高市政配套能力。加强地下管网建设,推行地下管道综合管廊模式,提升市政管线的输送能力。开展全区雨污水管网普查和整修,加强中心城区低洼积水路段改造和雨污分流改造,加快城区排水管网、排涝泵站和排涝河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提高城市蓄水、排水能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建成凤阳水厂和配套管网,推进双溪水库等应急备用水源,提高城市供水保障和水质检测能力。推进天然气管网向城区近郊延伸,组建泉港区燃气协会,建立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完善城乡垃圾收集、运输系统,探索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加强公园和绿地建设,增加中心城区公共绿地面积,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优化社区生活设施布局,搞好社区商业规划。

专栏17: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重点

市政道路:贯通中兴街西段、锦绣街西段、海南路东西段、金山街北段等路段,启动凤凰大道等主干道建设,推进锦绣街、南山南路、祥云路等道路综合改造、兴街道路改造及景观提升工程、新民街道路改造及景观提升工程等项目建设。

供排水电气工程:以泉港凤阳水厂及其配套工程为重点,加大管网布局,建设泉港北部城区供水工程、涂岭小城镇饮水工程、经济总部片区及峰尾片区供水管道工程,实现主管道全区全覆盖。促进泉港区北部城区供水和排污管道工程、泉港区配套电力及供配电设施改扩建工程、天燃气管道工程(LNG)等项目建设。

垃圾处理:新建泉港石化工业区固废综合处置项目。

园林景观:建设植物园、岩山公园、石化园区生态休闲公园(三期)、九峰山公园建设、柳山公园、东山郊野公园、塔山公园、前黄山地郊野公园、三朱红色主题公园、坝头综合公园、大雾山森林公园等项目。

第三节           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工作

    一、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城乡水利保障体系,完成一批病险水库、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建设高标准农田。进一步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水质合格率和供水保障程度。加快城镇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改造,提升防洪排涝能力。积极争取将坝头溪列入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项目,加大坝头溪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围绕“两违”治理、道路绿化美化硬化、溪流清洁等重点,着力推进坝头溪流域周边村河道清淤整治、坝头溪流域重点支流整治、堤岸加固工程、水闸拆除及重建工程等工作,多措并举优化坝头溪流域环境。

专栏18:水利设施建设重点

坝头溪整治工程:从涂岭324国道至山腰盐场出海口(下五孔闸)全线进行疏浚拓宽,在河道两侧建设集滞洪排涝、文化、休闲、旅游、观赏功能于一体的闽南水乡式亲水走廊。

蓄供水工程:加快推进新建水源双溪水库建设,完成我区13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验收并启动20座山围塘除险加固工作,完成泗洲水库水源地水资源保护建设项目和库底清淤工程,做好蓄水保水工程建设。

引调水工程:以泉州市七库连通工程陈田水库至泗洲水库段为重点,做好泗洲水库至湄南调节池供水管道工程、菱溪水库至泉港区南山片区供水工程建设,优化配置双溪水库至湄南管线、菱溪水库至泗洲水库等输配水工程,完善我区引调水及应急供水管网设置。

农饮水工程:全面实施农饮全覆盖的农村饮水安全三年行动计划,以解决规划内、规划外、已通水未达标的村为重点,计划解决农村饮水不全人口75247人。结合新农村建设和造福工程、安置小区建设,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充分发挥村级集中式供水工程的示范作用,建立健全村级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制度。以保障饮水安全为目标,建立全区饮水安全监测中心,全面提升水质检测能力建设,检测面达到100%。

防洪排涝工程:重点实施南部排洪沟整治工程及北部(石化园区)防洪排涝工程建设,逐步由城区、工业区向镇、村推行。以坝头溪涝区、石化园区涝区、城东涝区整治及坝头溪流域综合整治工程为重点,完成溪流整治50公里、水闸除险加固8座,海堤除险加固5条6.18公里。加快实施防灾避险和重点治理,着力解决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的突出问题。

    二、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多部门联动机制,实现环境安全前瞻管理,健全环境生态安全应急工程处置系统。加强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制定实施海啸灾害应急预案,加快实施渔船安全应急系统。深化海洋事故污染应急体系建设,全面落实海上溢油、化学品泄漏环境事故风险预案,加大应急设施投入,加强海洋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开展海洋环境突发事故污染处置应急演练,提高综合处置能力,减小海上突发性污染事故对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强消防、地震灾害防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政府及部门监管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提升企业安全管理能力、行业安全监管执法能力、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能力、安全生产事故防范能力、安全生产服务科学发展能力。

第四节           完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一、合理配置电力资源。加强区域电网与主网联络,形成“布局合理、标准统一、技术先进、节能高效”的电网体系。推进输变电工程建设,突出超高压电网建设,进一步提高配电网的供电能力和可靠性,加快配电网智能化建设步伐,推进用电大户和发电企业直接交易,继续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稳步推进分布式能源项目建设,适度发展农业大棚、办公厂房和民用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继续推进国电南埔电厂三期气电项目前期工作。

    二、引进和推广清洁能源。加快发展新型能源,建立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强化油品能源储备能力,加快泉港海丝能源基地建设,推进联合石化油品质量升级改造。大力推动LNG(天然气)利用工程,加快泉州石化改扩建工程,推进华星石化液化石油气储库及管线改造,进一步拓展LNG、LPG气源;继续实施工业企业燃气改造、汽车油改气、船舶油改气等项目,加快推进城市燃气推广改造工程。加快实施国电南埔电厂供热二期工程,实现石化园区工业燃料清洁化和供应多样化,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

第五节           重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一、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大力推进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三网融合”,加快光纤宽带接入网络建设进程,重点推进宽带网络提速降费。继续加大4G基站的覆盖深度,打造一批“智能泉港·光网城区”示范区(居委会)。加快建设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在交通、市政设施、能源、防灾减灾等城镇公共基础设施中有序推进摄像头、传感设备、无线通信设备等各类智能终端设备的应用,推进智慧物流、智慧制造、智慧园区、智慧贸易、智慧能源、智慧公共服务等应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教育科研、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专业数据库建设,加快“金保工程”建设,完善公共场所上网环境,为公众提供便利的信息获取渠道。

    二、加强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以及无线宽带网络的安全防护能力,加大无线电安全管理和重要信息系统无线电频率保护力度。全面加强重要单位信息安全保护,建立健全数字认证、信息安全等级测评等工作机制。规范重要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营和管理等信息安全工作。加强互联网网站、域名、信息内容、接入服务单位的管理,规范互联网服务市场秩序。

                                                                                                      第十章         依法治区 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第一节           推动依法治区

    一、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加强政府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建立行政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跟踪评价机制、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强化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

    二、着力推进公正司法。积极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规范司法运行机制,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完善人民陪审员和人民监督员制度。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健全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的法律制度,完善社区矫正工作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和帮困扶助措施。

    三、构建良好的法治社会氛围。深入实施“七五”普法,引导全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提高各级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引导群众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建设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维护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介,加强普法专家库、志愿者队伍建设。

第二节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全力争创省级文明城区。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传播正能量。倡导全民阅读、终身学习,建设“书香泉港”。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着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泉港精神,深化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军民共建和“感动泉港·道德之光”人物评选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

    二、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大力推进社会组织体制改革,推动社会组织去行政化、去垄断化。逐步扩大社会组织直接登记范围,重点培育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和社区服务类组织。完善社会组织监督管理与内部治理结构,推进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增强自我发展和自我管理能力。加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力度,鼓励有条件的社会组织参与医院、学校、养老、社会救助等公益事业。

    三、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推进乡镇(街道)综治信访维稳中心、派出所、司法所、法庭、检察室等规范化建设,大力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类社会组织发挥行业自律和专业服务功能,提高社会组织自治与服务社会的能力。加强和改进城乡社区建设,规范和提升居民自治和村民自治水平,夯实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审判执行、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以政府诚信建设带动社会诚信建设。加强行业信用建设,发挥商会、协会作用,促进行业守信自律。加强企业信用建设,建立健全企业信用自律机制和信用风险防范机制。加强个人信用建设,教育引导公民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加强信用服务市场监管,建立健全守法诚信褒奖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

    五、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强党管武装工作,创新双拥工作机制,完善军民融合发展的组织管理、工作运行、政策制度、成效评估体系,规范医疗救护、消防、防化等力量建设。推进军地兼容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优势产业群与部队建设需求对接,确保基础建设军地“两用”。建成国防动员信息基础网络,推进军地信息一体化。加强国防教育,完善军民互保并进的人才共育模,切实加强海防工作。

第三节           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一、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坚持把安全生产摆在石化基地开发建设的突出位置,坚守“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党委政府及部门监管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突出危险化学品、油气管道的安全生产攻坚,完善安全监管专家库,深入开展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物品和油气管道安全生产攻坚“专家百企督导行”活动,积极推进危化品领域安全发展。深化交通运输、建筑施工、非煤矿山、民爆物品、粉尘防爆、特种设备、城镇燃气、渔业船舶、消防、学校、旅游等重点行业领域的隐患排查整治,推进职业卫生与安全生产监管一体化,持续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创建安全发展城市。

    二、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落实食品药品安全责任制,持续抓好餐桌污染治理,健全食品药品企业“黑名单”制度。强化对食品、餐饮卫生的检测和监管,保障市民食品安全。加强对药品生产和使用的监管,推进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人员密集场所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为重点对象,加强重大火灾隐患治理。建立健全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人民调解紧密衔接、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促进社会和谐。严密防范、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强化反恐防暴和反邪教工作。持续推进农村公共视频“天网”工程建设,加快构建以科技化引领、信息化支撑的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加强信访工作,畅通信访渠道,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长效机制。

    四、健全安全预警和应急机制。以预防为主,防御、处置和救助相结合,加快完善重大灾害、重大疫病和重大突发事件等社会应急体系。完善公共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各项风险。以落实综治责任为龙头,持续强化人防、物防、技防等综治基础建设,推进治安防控立体化、城乡社区服务管理网格化、矛盾纠纷调解多元化。

                                                                                                      第十一章    强化保障 为实现目标而奋斗

第一节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一、明确政府责任。注重规划编制、实施和管理的制度建设,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操作性。区发改局要跟踪分析总体规划的执行情况,定期向区政府报告,及时向社会发布。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将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重大项目分解落实到专项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财政预算计划等。

    二、统筹政策配套。实施好国家和省市出台的规划、方案、意见,衔接好区里相关行业、区域的中长期规划,以前瞻的眼光和“多规合一”的思维谋划布局好各领域、各专项规划和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标准体系,加强部门之间、区域之间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协调配合,确保规划落到实处。

第二节           加强项目要素支撑

    一、强化项目带动。建立健全招商引资责任制和团队工作机制,围绕石化产业链、海洋经济、食品加工、高新技术产业等产业体系开展专业招商,策划、生成、落地并投产一批具有竞争力、带动力和集聚力的重大项目。充分利用“9·8”投洽会、“5·18”海交会、“6·18”项目成果交易会等招商引资平台,加强“三维项目”对接。制定出台招商引资奖励办法,鼓励全民开展招商。建立项目联席会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招商工作中的重要事项和问题,形成全区招商一盘棋。健全完善项目储备库制度,建立起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各类相关规划在重大项目建设上的衔接配套机制。按照项目建设时序,分解落实年度节点任务,加快项目组织推进。强化项目管理,严格实施重大项目稽查和审计制度,落实重大项目责任制,确保项目质量安全。完善重大项目政策激励机制,在建设用地安排、手续办理等方面优先协调解决。

    二、完善资源保障。用节约集约的思维保障好规划实施项目的用地、用海、用林、环境容量以及用水、用电、用气等要素指标需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性作用,推动资金、土地、人才等资源要素集聚。进一步优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安排各类政府性资金,保障必要的政府投资工程,优先投向基本公共服务、社会发展、“三农”、公共安全、生态环保等领域,把更多财力用于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等方面。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给予的政策性支持。制定更加宽松的引智政策,用“海纳百川”的理念培养、引进、留住各类人才。

第三节           健全检测考评体系

    一、强化目标考核。将规划的落实情况纳入区委、区政府年度考核内容,通过重点考核,加强对行动计划年度实施、政策落实、项目进展等情况的督查,强化问责制度。按照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考评要求,探索建立绿色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实行差别化考评考核,建立健全本规划指标体系的统计和评价制度,确保数据权威准确、科学合理。

    二、健全奖惩机制。建立产业引导工作奖惩机制,凡未能合理引导产业布局或制约全区产业一体化发展进程,将启动问责制,追究相关部门责任。建立全面的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土地利用的激励机制来不断提高企业单位土地面积产业综合效益。建立税务、财政、招商等部门联合对新建项目税收的追踪机制,实现企业税收信息共享,共同监管。建立产业投入产出考评机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完善监督落实。完善规划编制、审批和修改机制,规划管理机构应依法对专项规划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产业项目监督管理机制,对重点项目收费,实行封闭运行管理,除环保、安全和劳动用工检查外,其它部门不得随意到重点项目建设的企业以检查为名违规收费、搭车收费。

    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泉港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汇集全区之智,凝聚全区之力,为完成“五区同创”的奋斗目标,为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抄送:区委各部门,区人武部,各人民团体。

      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区法院、区检察院。

       各民主党派泉港区总支部(支部)委员会。

 泉港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7月15日印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