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QZ04101-0300-2023-00011
    • 备注/文号:泉港政办〔2023〕2号
    • 发布机构:泉港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公文生成日期:2023-01-06
    泉港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泉州市泉港区“十四五”水土保持专项规划的通知
    来源:泉港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时间:2023-01-17 17:28
     泉港政办〔2023〕2号

     

     

    泉港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泉州市泉港区“十四五”水土保持专项规划的通知

     

    石化工业园区,各镇人民政府、山腰街道办事处,区直有关单位,省市直驻泉港有关单位:

    泉州市泉港区“十四五”水土保持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区政府第15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附件:泉州市泉港区“十四五”水土保持专项规划

     

     

                                                                                                                                                                            泉港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1月6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

     

     

     

     

    泉州市泉港区十四五

     

    水土保持专项规划

     

     

     

     

     

     

     

     

     

     

    泉港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

    厦门市国水水务咨询有限公司

    O二二


      

    泉港区十四五水土保持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拟定十四五水土流失防治的目标和任务,即十四五期间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83km2,实施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7项;规划总投资2745.00万元。至十四五期末全区水土保持率控制在93.15%以上水土流失率在6.85%以下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288.92t以上,全区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1.41%

    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治水事业的根本措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有效手段。十三五期间泉港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水土流失治理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对水土保持工作做出系列决策部署,水利水保部门积极作为、狠抓落实,扎实推进水土保持治理、监测、预防监督等工作水土流失状况持续好转,水土流失面积及强度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

    十四五时期是泉港区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起步期,是泉港区全方位推进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关键期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对泉港区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新任务。按照《福建省十四五水土保持专项规划》《泉州市十四五水土保持专项规划》等规划要求,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全面评价泉港区水土保持规划十三五时期实施情况,综合分析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情况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水土保持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具体举措,形成本《专项规划》,是指导推动十四五时期泉港区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据

     


     

    1  规划概要 9

    1.1 基本情况 9

    1.2 现状评价及需求分析 11

    1.3 规划目标、任务、规模 14

    1.4 总体布局 14

    1.5 预防规划 17

    1.6 治理规划 17

    1.7 监测规划 18

    1.8 综合监管规划 20

    1.9 信息化建设 21

    1.10 实施进度与投资匡算 21

    1.11 实施效果分析 22

    1.12 保障措施 23

    2  基本情况 24

    2.1 自然条件 24

    2.2 经济社会 29

    2.3 水土流失状况 32

    2.4 水土保持现状 38

    3  现状评价及需求分析 39

    3.1 现状评价 39

    3.2 水土保持需求分析 43

    4  规划目标、任务和规模 47

    4.1 指导思想 47

    4.2 规划原则 47

    4.3 规划依据 49

    4.4 规划水平年 51

    4.5 规划目标 51

    4.6 规划任务 53

    4.7 建设规模 54

    5  总体布局 56

    5.1 全区布局 56

    5.2 区域布局 57

    5.3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 60

    5.4 重点布局 62

    6  预防规划 64

    6.1 预防范围与对象 64

    6.2 预防保护措施与模式 66

    6.3 重点项目规划 74

    7  治理规划 76

    7.1 治理范围与对象 76

    7.2 措施体系与配置 76

    8  监测规划 85

    8.1 监测任务与内容 85

    8.2 监测目标 87

    8.3 重点监测项目 88

    9  综合监管规划 90

    9.1 综合管理 90

    9.2 能力建设 97

    9.3 科技支撑 100

    10  信息化建设 104

    10.1 信息化建设目标 104

    10.2 主要建设任务 104

    11  实施进度与投资匡算 106

    11.1 实施进度 106

    11.2 重点项目 106

    11.3 投资匡算 110

    12  实施效果分析 119

    12.1 分析依据和方法 119

    12.2 效益分析 120

    13  保障措施 126

    13.1 加强组织领导 126

    13.2 完善项目管理 127

    13.3 严格依法行政 129

    13.4 稳定增加投入 130

    13.5 创新体制机制 131

    13.6 强化人才培养 132

    13.7 加强宣传教育 133

    附表 134

    附表1:泉港区气象特征

    附表2:泉港区土地利用现状表

    附表3:泉港区耕地坡度组成表

    附表4:泉港区各/街道水土流失现状表

    附表5:泉港区各/街道水土流失现状表

    附表6:泉港区水土保持区划成果表

    附表7重要饮水水源地工程重点项目规划表 

    附表8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重点项目规划表

    附表9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重点项目规划表

    附图:

    附图1泉州市泉港区行政区划图

    附图2泉州市泉港区水系图

    附图3泉州市泉港区水土流失现状图

    附图4:泉州市泉港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附图5:泉州市泉港区水土保持区划图

    附图6:泉州市泉港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图

    附图7:泉州市泉港区重点项目分布图

    附件1:《泉州市泉港区十四五水土保持专项规划(送审稿)》技术审查意见

    附件2:《泉州市泉港区十四五水土保持专项规划(送审稿)》技术审查意见响应

    附件3:《泉州市泉港区十四五水土保持专项规划(报批稿)》征求意见回复

    附件4:《泉州市泉港区十四五水土保持专项规划(报批稿)》复核意见


    1  规划概要

    1.1 基本情况

    1.1.1 自然概况

    泉港区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的湄洲湾南岸,泉州市东部东海之滨,东经118°41′119°01′,北纬25°03′25°15′,东临湄洲湾,隔海与惠安县净峰镇、东桥镇相望,东北隔湾与莆田市秀屿区相望,西北与仙游县毗邻,西南与洛江区、惠安县紫山镇接壤,南与辋川镇相连陆路距福州、厦门各约145km,区位条件尤为优越。泉港区是国家规划建设中的现代化石化港口城市,是福建省实施闽东南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区和福建省石化工业的龙头地区,也是泉州市确定的四大经济区域之首。辖区陆域面积306km2(国土最新陆域面积296.68km2,本次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因此采用2020年数据,下同)1个街道、6个镇;即山腰街道、后龙镇、南埔镇、涂岭镇、前黄镇、峰尾镇、界山镇。共有9个社区居委会、92个行政村。泉港区地貌由低山、低丘、高丘、台地和滨海平原等类型构成,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戴云山东延支脉从涂岭西北部的大林山入境,并向南延伸,横贯区域西南部,构成全区地形骨架,东南部则为剥蚀低丘红土台地和滨海海积冲积平原,地势较为平

    缓开阔。泉港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暖湿润,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台风频繁。山腰地区年平均气温20.3℃,年平均最高气温20.7℃,年平均最低气温19.6℃,年均气温变幅为1.1℃。极端最高气温39.0℃;极端最低气温0.3℃区域内无大河流,坝头溪、菱溪、龙马溪为区域内最大的三条溪流,径流短,流量的季节性变化大。全区土壤共6个土类,即砖红壤性红壤、红壤、潮土、风沙土、盐土及水稻土,植被有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荒山草坡及海岸红树林等类型,全区森林覆盖率为41.41%

    1.1.2 社会经济

    根据《泉州市统计年鉴2021》,截止2020泉港区户籍人口42.25万人,常住人口35.5万人,城镇化率55.7%2020年泉港区生产总值734.44亿元、增长2.5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8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87.1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36.41亿元。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57元。

    1.1.3 水土流失现状

    根据泉港区2020年度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数据,泉州市泉港区水土流失总面积为23.17k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306km27.57%。其中:轻度流失20.13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86.88%;中度流失2.11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9.11%;强烈流失0.78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3.37%;极强烈流失0.15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0.65%剧烈流失。

    1.1.4 水土保持现状

    泉港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水土流失治理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扎实推进水土保持治理、监测、预防监督等工作。十三五期间,全区共投入资金2992.94,完成界山镇重点乡镇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和黄田溪、龙马溪清新流域等市级水土流失治理项目,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404.54hm2。全区共审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88件,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570.93万元,严格落实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1.41%

    1.2 现状评价及需求分析

    1.2.1 现状评价

    1泉港区处于东南沿海,受台风暴雨影响较大,降雨是造成区域内水力侵蚀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地表植被等保护尤其重要。林地、建设用地和耕地等地类,约占国土面积的75.93%林地占比最大,为36.39%,其次是建设用地占比22.44%,耕地占比17.10%建设用地占比远超全省建设用地的平均占比5.66%,人为水土流失地块占比面积偏大。因此,注重林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耕地和建设用地水土保持为本次规划的重点。

    2水土流失消长评价:根据2020年度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数据,泉港水土流失总面积为23.17km2,水土流失率为7.57%2015年水土流失总面积为23.59km2,水土流失率为7.71%。与2015年相比,中度及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均呈下降趋势,轻度水土流失面积呈上升趋势,说明泉港区水土流失强度正逐渐恢复为轻度

    3水土保持现状评价:十三五期间,全区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404.54hm2,投入资金2992.94万元。完成2016年度、2019年度界山镇重点乡镇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和黄田溪、龙马溪清新流域等市级水土流失治理项目,生态治理成效显著,取得良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生态环境逐步好转。

    1.2.2 需求分析

    1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对水土保持需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重要论断,十四五期间,将秉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支撑、互融互促的思维方式,继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

    2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对水土保持需求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二十字方针,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此,水土保持工作必须科学把握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使相关政策和举措产生真正的效率,并且切合当地乡村发展的实际。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有机结合,不断改善乡村的生态环境基础。

    3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对水土保持需求

    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生态过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十四五期间,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的系统观念,以区域、流域为单元,统筹各自然生态要素,实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突出自然地理单元的完整性、生态系统的关联性和修复目标的综合性。

    4实现巩固推进乡村振兴对水土保持需求

    泉港区土地资源压力大,坡耕地的水土流失面积大,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十四五期间,以科学理论和决策指导水土保持工作,探索水土保持推进乡村振兴,促进水土资源的有效治理与保护,夯实农业生产发展基础,加快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巩固和推进乡村振兴,促进水土保持工作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新步伐。

    5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对水土保持需求

    水土流失是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较突出的制约性因素。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加大生态良好区域水土保持的预防监督力度,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维护生态安全,推进宜居环境建设,打造水清、天蓝、山绿、气爽的生态美的新福建是水土保持必须担当的重要任务。

    1.3 规划目标、任务、规模

    1.3.1 规划水平年

    本规划现状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水平年为2025年。

    1.3.2 规划目标

    2025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83km2其中水土流失重点治理面积7.11km2水土保持率达93.15%以上水土流失率在6.85%以下,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288.92t以上,全区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1.41%

    1.3.3 建设规模

    规划预防保护面积24.57km2,本规划重点项目预防面积6.63km2

    规划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83km2,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7项。其中重点项目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11km2,结合安全生态水系建设重点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2,建设安全生态水系2.84km,建设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7项。

    1.4 总体布局

    1.4.1 全区布局

    以《泉州市十四五水土保持专项规划》水土保持区划成果和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成果为基础,根据泉港区现状评价和需求分析结论,围绕全区水土流失防治总体目标和任务,通盘考虑,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各分区水土保持发展的方向及重点。

    区域布局上,山丘区着重配置小流域治理、坡耕地改造、坡面水系工程、林下水土流失治理等措施。江河源头、水源地等保护区则着重加强预防保护措施,配置植被带、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等。城镇及周边地区着重配置有利于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的各种水土保持措施,并加强水土保持的预防保护和监督执法工作。

    在水土保持监管方面,建立系统完整、职责明确、严格高效、规范有序的监管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水土保持监管,充分应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人为水土流失常态化监管,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在监测和信息化应用方面,优化调整监测站网布局,形成科学有效的监测支撑体系,发挥监测对管理的支撑作用。全面推进信息技术手段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应用,依托信息化建设,力争建成互联共享的水土保持信息平台,提升水土保持现代化水平。

    在科技支撑方面,着重引进和培养优质人才队伍,加强水土保持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示范,建立完善有利于促进水土保持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的制度体系。

    1.4.2 区域布局

    泉港区水土保持区域包含所辖的山腰街道、后龙镇、南埔镇、涂岭镇、前黄镇、峰尾镇、界山镇等1个街道、6个镇,参

    照福建省和泉州市水土保持区划分区方案,对泉港区进行水土保持功能分区,共划分为3个水土保持功能区,分别为西部丘陵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中部丘陵人居环境提升水质维护区、东南部沿海土壤保持水质维护区。

    1)西部丘陵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该区水土保持主导基础功能为生态维护,其次为水源涵养社会经济功能为发展现代农业、鼓励绿色生态型产业,促进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推进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水土流失防治重点为:强化河流源头区和水源地的保护,控制山地农业开发规模,加强林下及坡耕(园)地水土流失防治

    2)中部丘陵人居环境提升水质维护区:该区水土保持主导基础功能为人居环境维护,其次为水质维护。社会经济功能以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水土流失防治重点为:强化城市水土保持,加强生产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和水源地保护,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推进安全生态水系和清洁型小流域建设

    3)东南部沿海土壤保持水质维护区:该区水土保持主导基础功能为土壤保持,其次为生态维护、水质维护。社会经济功能以综合性产业和海洋经济为主。水土流失防治重点为:加强工业园区生产建设过程中的水土保持,规划园区的绿化率并及时恢复地表的植被覆盖;强化耕地、水源地的保护;注重山地开发的审批、管理

    1.4.3 重点布局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思维,工程、林草和耕作措施有机结合、因地制宜、科学配置、沟坡兼治,生态与经济并重,优化水土资源配置,提高土地生产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乡村振兴,持续改善生态。

    1.5 预防规划

    1.5.1 预防范围

    泉港区预防保护对象主要涉及重要饮用水水源区。规划拟实施预防保护总面积24.57km2,其中重点项目预防面积6.63km2

    1.5.2 预防保护建设规模

    十四五期间,泉港区预防保护总面积24.57km2均位于西部丘陵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其中预防措施22.85km2(封育保护21.02km2,农业保土耕作1.83km2),治理措施1.72km2(封禁1.35km2,水保林0.09km2,种草0.07km2,坡改梯0.21km2,蓄水池10口,道路4.78km,排水沟4.82km,护岸护坡0.31km)。

    泉港区预防保护规划重点项目主要为重要饮用水水源地项目重要饮用水水源地重点项目为泗洲水库水源地,防治面积6.63km2

    1.6 治理规划

    十四五期间,规划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总面积14.83km2,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7项。

    1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4.83km2,其中:坡改梯1.46km2,水保林0.93km2,封禁12.44km2,道路7.86km,排灌沟渠14.53km,蓄水池48口,安全生态水系5.93km,护岸护坡4.75km

    其中,小流域重点项目规划综合治理面积7.11km2,其中:坡改梯0.7km2,水保林0.44km2,封禁5.97km2,道路3.77km,排灌沟渠6.97km,蓄水池22口,安全生态水系2.84km,护岸护坡2.28km

    2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是一项需多部门参与的项目,包括优化人居环境(绿色社区);美丽乡村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污水处理;生态农业工程;畜禽养殖污染控制;创建海绵城镇水土保持生态村(园)等部分。水土保持部门可结合小流域治理,重点参与绿色社区、美丽乡村、生态农业、创建海绵城镇工程、水土保持生态村(园)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规划2021年到2025年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7项。

    1.7 监测规划

    水土保持动态监测主要任务有:配合省级、市级组织开展水土保持普查年度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水土保持监管重点监测,以及水土保持监测评价和纠纷仲裁等,获取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情况,分析水土流失成因、危害及消长情况,评价水土保持措施效益,配合发布水土保持公报,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决策、管理、目标考核和执法提供有力支撑。

    1年度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年度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采用遥感监测、野外调查、模型计算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2m空间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和相应精度的地理数据为基础信息源,开展水土流失因子提取、模数计算和动态分析评价。动态监测任务主要包括:一是全面查清水土流失现状,掌握各类水土流失的分布、面积、强度和危害;二是全面了解和掌握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情况;三是更新水土保持基础数据库,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水土保持规划、行政管理和综合治理服务。泉港区应积极配合省水土保持监测站组织开展年度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并协助开展现场复核确认

    2加强开展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性监测工作为严格控制生产建设活动过程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开展水土保持监督性监测,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水土保持依法行政工作的需要,在各自职权范围内自行组织开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性监测工作及时掌握在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防治情况,为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提供科学依据。针对审批在建的生产建设项目,采用卫星遥感调查、无人机和移动终端现场信息采集相结合的方法,对生产建设项目扰动土地情

    况、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及防治成效、水土流失状况及危害等开展监测。并根据监测成果对建设单位上报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成果的真实性进行检查,核实三色评价结论;及时向本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反馈监督性监测过程中发现违规违法行为和三色评价结论复核的情况。为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严肃追究生产建设单位、水土保持技术服务单位、施工单位等相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提供依据。

    3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配合省水土保持监测站组织开展年度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重点监测,为水土保持公报提供基础资料。

    1.8 综合监管规划

    1.8.1 综合管理

    监督执法是督促建设单位落实水土保持方案、防治水土流失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是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的核心环节,应长抓不懈。主要通过加强执法监督、预防监督管理、治理监督管理、监测监督管理、监督管理等措施。

    1.8.2 能力建设

    加强机构与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体系,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要充实配备与执法任务相适应的专职监督管理人员,配置相关必要交通和取证装备。加强政策与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水土保持配套法规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

    全面提高水土保持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推进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落实,切实减少生产建设中的人为水土流失,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8.3 科技支撑

    积极协助和配合省级水土保持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做好茶园生态退化及修复机制、林地侵蚀及生态修复、生产建设项目侵蚀过程及机制等基础研究;力争在茶果园裸露地表覆盖技术、侵蚀林地生态恢复技术、生态清洁小流域高效构建技术等关键技术有所突破;重点示范推广林地生态综合治理技术、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模式;重点参与地方技术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

    1.9 信息化建设

    通过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依托互联网+、人工智能、遥感及地理信息大数据平台、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生产建设活动扰动即时监测和动态监管;提升综合治理决策的智能化水平;全面推动水土流失监测定量化、标准化;提升综合展示能力,打造水土保持线上宣传阵地。

    1.10 实施进度与投资匡算

    1.10.1 重点项目安排

    十四五重点项目预防面积6.63km2重点项目规划治理面积7.11km2

    1重要饮水水源地工程。重要饮水水源地工程重点项目规划防治总面积6.63km2,其中预防面积6.17km2,治理面积0.46km2。项目涉及泗洲水库重要饮水水源地保护范围。

    2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重点项目规划治理小流域2,治理面积7.11km2,建设安全生态水系2.84km。项目涉及泉港区的涂岭镇以及前黄镇

    3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重点项目规划建设水土保持生态村7项,涉及泉港区3个镇7个行政村。

    1.10.2 投资匡算

    规划总投资2745万元,其中预防规划投资732万元,治理规划投资1624万元,监测规划投资78万元,综合监管投资200万元,信息化建设投资110万元。

    重点项目总投资1592万元,其中预防规划重点项目投资197万元,治理规划重点项目投资1006万元,监测规划投资78万元,综合监管投资200万元,信息化建设投资110万元。

    1.11 实施效果分析

    各项治理措施全部发挥效益后,每年可增加蓄水效益2.22m3。减少水土流失量:各项治理措施全部发挥效益后,每年可减少土壤侵蚀288.92t。实施项目全部发挥效益年,平均可获得直接经济效益99.82元。

    1.12 保障措施

    主要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项目管理、严格依法行政、稳定增加投入、创新体制机制、强化人才培养、加强宣传教育等方面保障规划实施。

     


    2  基本情况

    2.1 自然条件

    2.1.1 地理位置

    泉港区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的湄洲湾南岸,泉州市东部东海之滨,东经118°41′119°01′,北纬25°03′25°15′,东临湄洲湾,隔海与惠安县净峰镇、东桥镇相望,东北隔湾与莆田市秀屿区相望,西北与仙游县毗邻,西南与洛江区、惠安县紫山镇接壤,南与辋川镇相连。陆路距福州、厦门各约145km,区位条件尤为优越。泉港区是国家规划建设中的现代化石化港口城市,是福建省实施闽东南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区和福建省石化工业的龙头地区,也是泉州市确定的四大经济区域之首陆域面积306km2

     

    2.1-1  地理位置图

    2.1.2 地质地貌

    泉港区地貌由低山、低丘、高丘、台地和滨海平原等类型构成,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戴云山东延支脉从涂岭西北部的大林山入境,并向南延伸,横贯区域西南部,构成全区地形骨架,东南部则为剥蚀低丘红土台地和滨海海积冲积平原,地势较为平缓开阔。

    泉港区陆域形似橄榄状,东西长31km,南北宽18km。本区地处戴云山系东南麓,戴云山东延支脉从涂岭西北部的照船山、大林山逶迤入境,并继续向南延伸,由鸡笼山、烟倒山(燕山)、观音山、大雾山、笔架山连成一脉。其地形地貌总趋势由西向东倾斜,以福厦公路为界,西部由中低山为主构成的山地地形,间有海拔200m-100m的山间盆地、河谷盆地(分布于黄田、陈田、樟脚、寨后、小坝),其中高于海拔700m的山峰有:大雾山797.5m(为全区最高峰)、笔架山752.3m,高于海拔300m的山峰计有40多座。福厦公路以东海拔高于300m以上的山峰仅有虎岩山322.3m;其余为海拔61.6161.7m的山峰;除此,绝大部分为剥蚀矮丘红土台地和滨海海积---冲积平原(滨海平原的其中一部分其前身为海湾内的滩涂围垦),地势较为平缓开阔,土地贫瘠,但地质条件好,适宜作为城市和工业建设用地。

    2.1.3 气候

    泉港区地处东亚季风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常年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季分明。全区年平均气温20.3℃,最冷月份二月平均气温11.4℃,最热月份七月平均气温28.5℃。山腰地区极端最高气温39.0℃(出现于1966816日);极端最低气温0.3℃(出现于1957212日)。

    整个湄洲湾区域年平均气温及年平均最高气温由海岛及沿海平原低丘向内陆中低山区方向递增;年平均最低气温分布趋势由海岛、沿岸向内陆方向递减。

    泉港区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6月系雨季高峰期,雨日多雨量大,相对湿度就大,最高6月份为86.1%78月结束(台风雨除外),本区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天空晴朗,温度急剧上升,相对湿度变小,最低11月份为69.1%38月份湿度较大,相对湿度大于80%,其余月份较小,相对湿度70%左右。

    据坝头溪上游泗洲水库自1960年以来的实测资料统计,年均降雨量1400mm降雨在年际间变化较大,最大的1973年降雨量1942.1mm,最小的1967年降雨量854.33mm,大小比值2.27。降雨在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雨旱季明显24月为春雨期,56月为梅雨期,710月为台风期,降雨主要集中在4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5%左右。夏秋台风活动期,常有台风正面袭击或侧面影响,并带来强度大的降雨,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泉港区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频率为31%1月份东北风最高风频可达61%68月以西南风为主,多年平均风速5.45m/s,台风期最大风速40m/s

    湄洲湾区域年平均风速为2.6~7.1m/s,分布趋势呈海面大于陆地,沿海大于内陆。据山腰盐场气象站观测资料统计,年平均风速为4.79m/s,月平均风速以秋冬季(10~11月)最大,10月为5.56m/s;春、夏两季平均风速较小,6月为4.11m/s

    2.1.4 水文、水资源

    泉港区属于山海型丘陵地区,区域内无大河流,坝头溪、菱溪、龙马溪为区域内最大的三条溪流,径流短,流量的季节性变化大。境内低山高丘较多,坡度峭,溪流多,密度大。其中较为主要的溪流有三条:

    1)坝头溪:坝头溪流域发源于涂岭镇吊船山,流域总面积97.785km2,干流长23.51km,自北向南穿过泉港地理中心,向南方向经涂岭、南埔、前黄、山腰及山腰盐场入海,沿途保护12个行政村、19万人、4.6万亩耕地,素有泉港区母亲河之称。流域地势呈西北向南部海面倾斜,地形以盆地、丘陵为主。流域内有中型水库1座(泗洲),小(1)型水库3座(红星、山外、石门坑),小(2)型水库2座(四清、丰收),及中型水闸5座、拦水坝4座。

    2)菱溪:源于小架山,止于惠安许厝闸,汇入林辋溪,全长27.93km,多年平均径流量6280m3,流域面积102.35km2。其中:菱溪干渠泉港段总长5.24km,灌溉了沿岸涂岭镇的驿坂、路口、邱后、溪西、五社5个行政村14912人和近2万亩的农田。

    3)龙马溪:源于涂岭镇天马山北侧,向东北方向经涂岭镇白潼村,界山镇玉山、玉湖、槐山、大前、狮东和潘南盐场,经潘南盐场六孔闸入海。集雨面积16.8km2,主河道长7.87km,灌溉0.35万亩耕地,保护2.35万人口和3500万工农业产值。沿溪有中型水闸两座,分别是东方水闸和潘南盐场六孔闸以及数座小型水闸。

    2.1-1               泉港区内主要河流特征表

    河名

    流域面积km2

    主河道长km

    平均比降%o

    多年平均流量m3/s

    平均径流深mm

    不同保证率下年径流量亿m3

    平均

    10%

    50%

    90%

    97%

    菱溪

    102

    27.93

    10.47

    1.99

    613.85

    0.60

    0.96

    0.56

    0.29

    0.21

    坝头溪

    86.42

    23.33

    4.18

    1.69

    617.10

    0.51

    0.82

    0.47

    0.24

    0.18

    龙马溪

    16.8

    7.87

    4

    0.32

    615.20

    0.10

    0.16

    0.09

    0.05

    0.035

    2.1.5 土壤与植被

    全区土壤共6个土类,即砖红壤性红壤、红壤、潮土、风沙土、盐土及水稻土,分别占耕地面积的54.29%21%3.64%3.17%2.42%15.42%。泉港区地带性植被属于亚热带雨林,区内植被有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荒山草坡及海岸红树林等类型。森林植被的主要特征是:群落结构比较单纯、种类少、盖度低、质量差、林相单调、不稳定。目前全区的森林覆盖率为41.41%

    2.2 经济社会

    2.2.1 总人口

    港区陆域面积306km21个街道、6个镇;即山腰街道、后龙镇、南埔镇、涂岭镇、前黄镇、峰尾镇、界山镇。共有9个社区居委会、92个行政村。根据《泉州市统计年鉴2021》,截止2020泉港区户籍人口42.25万人,常住人口35.5万人,城镇化率55.7%。人口主要以汉族为主,兼有回族、畲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

    2.2.2 土地利用结构和现状

    根据2020年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遥感解译数据,泉港区陆域面积30600hm2,其中耕地面积523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7.10%;园地面积2464hm2,占8.05%;林地面积11134hm2,占36.39%;草地1601hm2,占5.23%交通运输用地944hm2,占3.08%建设用地6868hm2,占22.44%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341hm2,占7.65%其他用地14hm2,占0.05%

    2.2.3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泉港区原隶属惠安县(惠北片4乡、1盐场)。1985411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肖厝镇,199631日,

    福建省民政厅批准撤销肖厝镇,设立后龙、山腰、南埔、涂岭、埭港5个镇。1996421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泉州市肖厝经济开发管理委员会(简称肖厝管委会),2000412日,国务院批准同意设立泉州市泉港区,1个街道、6个镇。泉港是闽南著名的侨乡,是侨台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与全区总人口数相当,华侨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南亚,而以马来西亚最多,其次为新加坡。同时,泉港与台湾隔海相望,泉港的繁荣与发展对加强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将发挥着重大作用。

    根据《泉州市统计年鉴2021》,2020年泉港区生产总值734.44亿元、增长2.5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8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87.1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36.41亿元。三大产业比例为1.4∶80∶18.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58亿元、增加1.0%,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89.40亿元、降低7.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57元,增长5.6%;全区城镇化率55.7%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07亿元、增加1.6%;工业增加值517.75亿元、增加5.2%;建筑业增加值69.58亿元、增加7.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83.37亿元、增加3.0%;工业用电量41.52亿千瓦时,增加1.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2%

    2.2.4 泉港区重要产业园区

    泉港区拥有一处泉港石化工业园区,是20079月省政府批准的《福建省湄洲湾石化基地发展规划》确定的湄洲湾石化基地先导区。泉港石化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约25.98平方公里,工业园区位于湄洲湾西岸,国道228线(泉港段)两侧,按照产业链条类型分为基础石化产业项目区、石化深加工项目区、冷能综合利用项目区和物流仓储区;按照所属区位分为南山(主要为石化深加工项目区)、仙境(主要为基础石化产业项目区)、洋屿(主要为冷能综合利用项目区和物流仓储区)三个片区。其中仙境片区6.33平方公里,洋屿片区2.77平方公里,南山片区16.88平方公里。仙境片区主要发展联合石化一体化项目和相关中下游项目。已投产的项目有福建联合化工公司炼油乙烯一体化1400万吨/年炼油和110万吨/年乙烯项目、林德气体24万立方米/小时空分装置等项目、凯美特火炬气综合利用项目。洋屿片区主要发展发展石化码头和仓储物流及保税区。已建成的有福建联合石化公司10 万吨原油码头及配套库区、宏海石化10万吨码头及总库容达51万立方米的成品油罐区(福建省唯一的化工品保税仓库)、华星石化液化石油气仓储项目。南山片区主要发展石化深加工项目。已建成投产项目22家,包括福建百宏石化250万吨/年精对苯二甲酸项目、联合石化EO/EG项目、钟山化工表面活性剂项目、立亚化学特种陶瓷先驱体项目等,在建项目9家,包括泉州国亨化学有限公司66万吨/PDH45万吨/PP项目、中化学天辰公司项目、佳化二期项目等,筹备建设百宏新材料项目等。

    2.3 水土流失状况

    2.3.1 水土流失现状

    据全国水土流失类型区的划分,泉港区属于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水力侵蚀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坡面面状侵蚀,丘陵地区亦有浅沟侵蚀及切沟侵蚀。水土流失强度以轻流失为主,空间分布上表现出块状不连续分布的规律

    根据泉港区2020年度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数据,泉州市泉港区水土流失总面积为23.17k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306km27.57%。其中:轻度流失20.13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86.88%;中度流失2.11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9.11%;强烈流失0.78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3.37%;极强烈流失0.15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0.65%剧烈流失。具体详见表2.3-1及图2.3-1

    2.3-1        泉州市泉港区2020年水土流失强度现状

    级别

    土壤侵蚀模数t/km2?a

    流失面积km2

    占土地总面积%

    占流失总面积%

    轻度

    500~2500

    20.13

    6.58

    86.88

    中度

    2500~5000

    2.11

    0.69

    9.11

    强烈

    5000~8000

    0.78

    0.25

    3.37

    极强烈

    8000~15000

    0.15

    0.05

    0.65

    剧烈

    >15000

    0

    0.00

    0.00

    合计

    23.17

    7.57

    100.00

     

    2.3-1  泉港区2020年水土流失强度面积比例构成图

    总体来看,泉港区水土流失强度以轻度流失为主,流失面积占到总流失面积的86.88%中度~极强烈侵蚀的面积仅占总流失面积的13.12%剧烈流失

    从行政区分布情况看,全区水土流失面积主要分布在涂岭、界山南埔及前黄等4个镇,占全区水土流失面积的82.82%。从水土流失面积来看,各/街道水土流失面积大小顺序依次为(表2.3-2,图2.3-2):涂岭镇(7.98km2>界山镇(3.98km2>南埔镇(3.94km2>前黄镇(3.29km2>后龙镇(1.99km2>山腰街道(1.24km2>峰尾镇(0.75km2)。从水土流失率来看,大小顺序依次为:界山镇(12.72%>后龙镇(11.26%>南埔镇(10.45%>前黄镇(10.11%>峰尾镇(6.63%>涂岭镇(5.5%>山腰街道(4.07%)。

     

    2.3-2          各镇/街道水土流失面积与流失率情况表

    按流失面积排序

     

    按流失率排序

    排序

    地区

    流失面积(km2

    排序

    地区

    流失率(%

    1

    涂岭镇

    7.98

    1

    界山镇

    12.72

    2

    界山镇

    3.98

    2

    后龙镇

    11.26

    3

    南埔镇

    3.94

    3

    南埔镇

    10.45

    4

    前黄镇

    3.29

    4

    前黄镇

    10.11

    5

    后龙镇

    1.99

    5

    峰尾镇

    6.63

    6

    山腰街道

    1.24

    6

    涂岭镇

    5.5

    7

    峰尾镇

    0.75

    7

    山腰街道

    4.07

     

    2.3-2   泉港区/街道水土流失对比图

    从宏观区域的分布来看,侵蚀面积总体上由西部向东部沿海下降,在空间分布上强烈及以下强度的水土流失呈现出块状不连续分布的特点,多集中在人类生活区附近极强烈水土流失块状集中生产建设项目。


    2.3-3            2020泉港区水土流失分布表

    行政区名称

    土地总

    面积(hm2

    流失面积(hm2

    流失率(%

    水土流失强度及面积(hm2

    轻度

    中度

    强烈

    极强烈

    剧烈

    泉港区

    峰尾镇

    1131

    75

    6.63

    57

    16

    2

    0

    0

    山腰街道

    3045

    124

    4.07

    101

    16

    6

    1

    0

    界山镇

    3128

    398

    12.72

    360

    26

    10

    2

    0

    后龙镇

    1767

    199

    11.26

    177

    17

    4

    1

    0

    前黄镇

    3253

    329

    10.11

    278

    32

    16

    3

    0

    南埔镇

    3770

    394

    10.45

    349

    32

    10

    3

    0

    涂岭镇

    14506

    798

    5.5

    691

    72

    30

    5

    0

     

    30600

    2317

    7.57

    2013

    211

    78

    15

    0

    2.3.2 水土流失成因

    1)自然因素

    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因素有降水、地形、地质、土壤类型和植被等,其中地形、地质、土壤类型和植被等方面是内在因素,而降水是主要动力因素。泉港区受戴云山的影响,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倾斜,加之花岗岩土壤母质抗侵蚀抗风化能力差等,是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其次降雨量大且集中,且受台风雨影响较大,为土壤侵蚀提供了动能。

    2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发生的潜在因素,而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则是产生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泉港区主要的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有两大类;第一是基础设施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包括公路、铁路、工业园区和开发区的建设,生产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是阶段性的,主要集中在建设过程中;第二是随着人口不断增长人地矛盾突出,农民为了增加收入,不断地扩大生产,进行山地开发,陡坡开荒,破坏植被,开发果茶园,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如园面田埂壁清耕作业,滥用除草剂,树过度矮化密植等现象导致园地水土保持功能差。同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社会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造成新水土流失的发生与发展。

    2.3.3 水土流失危害

    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水土流失是水土资源遭受严重破坏的标志,也是生态环境趋向恶化的重要原因。水土流失导致自然生态平衡失调,生态环境逆向演替,土壤肥力衰退,自然灾害频发,农林牧业产量降低。水土流失不仅成为制约当地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而且还威胁着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表土流失,肥力下降

    水土流失使耕地表土变薄,质地粗化,养分减少,肥力下降,蓄水能力降低,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威胁。土壤是人类

    生存所必需的绿色植物生长的基础。肥沃的土壤,能够不断供应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裸露坡地一经暴雨冲刷,就会使含腐殖质多的表层土壤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从而影响到林草植被的生长。

    2造成水资源的流失

    水的流失主要指土壤雨水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大。在水土流失区,除降低土壤对雨水的渗透和持水能力之外,由于森林植被破坏殆尽,大大降低涵养水源能力。森林植被素有绿色水库之称,其通过林冠层、植被层、土壤层具有对降雨截留、吸附、固土、改良土壤的作用,削弱降雨侵蚀力,减缓流速,增加入渗变为地下水,延长径流形成时间,减少地表径流量,从而达到涵养水源和保护水土资源的作用。此外,森林植被的覆盖,可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

    3破坏水利设施

    水土流失造成泥沙进入河流,其中粗砂、石砾淤积在支流河道、水渠和山塘水库等水利设施中,从而降低水利设施功能,缩短水利工程效益年限,导致加剧洪涝、干旱等灾害的发生。

    4水质恶化

    水土流失常携带大量的化肥、农药等残余有害有毒物质进入江河湖库,污染水体,使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大规模山地农业开发,水土流失严重,加之流域山地坡度陡,地表径流量大,汇流时间快,污染物极易随水土流失下泄聚集水体,对河流污染影响日益突出。

    5生态环境恶化

    水土流失不仅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带来的洪涝干旱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森林植被遭受破坏,地表土壤裸露,甚至有的百孔千疮如采石、采矿区,生态环境恶化,大雨、暴雨时常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2.4 水土保持现状

    泉港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水土流失治理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扎实推进水土保持治理、监测、预防监督等工作。十三五期间,全区共投入资金2992.94,完成界山镇重点乡镇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和黄田溪、龙马溪清新流域等市级水土流失治理项目,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404.54hm2。全区共审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88件,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570.93万元,严格落实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1.41%

    通过综合治理,使泉港区水土流失强度得到改善,全区中度及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均呈下降趋势,轻度水土流失面积呈上升趋势,说明泉港区水土流失强度正逐渐恢复为轻度


    3  现状评价及需求分析

    3.1 现状评价

    水土保持现状评价主要对土地利用及土地适宜性、水土流失消长、水土保持现状、水土保持监测与监督管理等进行评价。

    3.1.1 土地利用和土地适宜性评价

    泉港区地貌由低山、低丘、高丘、台地和滨海平原等类型构成,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戴云山东延支脉从涂岭西北部的大林山入境,并向南延伸,横贯区域西南部,构成全区地形骨架,东南部则为剥蚀低丘红土台地和滨海海积冲积平原,地势较为平缓开阔。从土地坡度来看(表3.1-1),全区坡度≤2°的土地面积所占比例为82.19%2°~6°的土地面积所占比例为17.81%,泉港区处于东南沿海,受台风暴雨影响较大,降雨是造成区域内水力侵蚀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地表植被的保护尤其重要。

    3.1-1              泉港区土地坡度组成表          单位:hm2

    土地总面积

    坡度组成

    耕地

    ≤2°

    2°~6°

    6°~15°

    15°~25°

    25°

    面积

    比例(%

    面积

    比例(%

    面积

    比例(%

    面积

    比例(%

    面积

    比例(%

    面积

    比例(%

    30600

    5234

    17.1

    4302

    82.19

    932

    17.81

    0

    0

    0

    0

    0

    0


    3.1-2             泉港区土地利用分类占比表

    项目

    耕地

    园地

    林地

    草地

    建设

    用地

    交通运输用地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其它用地

    合计

    土地面积

    数量

    hm2

    5234

    2464

    11134

    1601

    6868

    944

    2341

    14

    30600.00

    比例

    %

    17.10%

    8.05%

    36.39%

    5.23%

    22.44%

    3.08%

    7.65%

    0.05%

    100.00%

    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3.1-2泉港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林地、建设用地和耕地,约占国土面积的75.93%。林地占比最大,为36.39%,其次是建设用地占比22.44%,耕地占比17.10%建设用地占比远超全省建设用地的平均占比5.66%,人为水土流失地块占比面积偏大。因此,注重林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耕地和建设用地水土保持为本次规划的重点。

    3.1.2 水土流失消长评价

    根据2020年度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数据,泉港水土流失总面积为23.17km2,水土流失率为7.57%2015年水土流失总面积为23.59km2,水土流失率为7.71%。与2015年相比,中度及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均呈下降趋势,轻度水土流失面积呈上升趋势,说明泉港区水土流失强度正逐渐恢复为轻度详见表3.1-3

    3.1-3            泉港区水土流失面积消长对照表  

    项目

    流失面积(km2

    流失率(%

    轻度

    km2

    中度

    km2

    强烈

    km2

    极强烈

    km2

    剧烈

    km2

    2015

    23.59

    7.71

    14.65

    5.75

    2.26

    0.82

    0.11

    2020

    23.17

    7.57

    20.13

    2.11

    0.78

    0.15

    /

    削减值

    -0.42

    0.65

    5.48

    -3.64

    -1.48

    -0.67

    0.11

    泉港区水土流失主要以下几个特点:

    (1)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仍然艰巨。虽然近年防治成效显著,但泉港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比例7.57%治理工作仍然艰巨。

    2林地水土流失依然存在。经过多年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区域的林地得到一定的恢复,地表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林地的水土流失得到初步的遏制。但仍有部分的林地,由于土壤条件差,水土流失现象依然存在。

    3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突出。城市建设、开发区拓展等建设活动造成较大面积土地扰动,弃土弃渣不够规范,水土保持措施落实不够到位,由此产生的水土流失较严重。

    3.1.3 水土保持现状评价

    泉港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水土流失治理重要批示精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扎实推进水土保持治理、监测、预防监督等工作。十三五期间,全区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404.54hm2,投入资金2992.94万元。完成2016年度、2019年度界山镇重点乡镇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和黄田溪、龙马溪清新流域等市级水土流失治理项目,生态治理成效显著,取得良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生态环境逐步好转。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水土保持工作仍然存在薄弱环节与问题,主要有: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依然繁重;人为水土流失难以有效遏制;水土保持监测评价与科技支撑相对薄弱;水土保持制度与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因此,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践行生态兴则文明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理念,紧紧抓住历史性机遇,深化改革,依法防治,大力推进水土保持工作,促进泉港区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1.4 水土保持监测与监督管理评价

    十三五期间,泉港区水土保持监测与监督工作稳步推进,完成了年度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及时掌握全区水土流失情况和动态变化,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利用天地一体化区域监管、项目监管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性监测等工作推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有效的控制人为水土流失。

    虽然工作成效显著,但人为造成的新水土流失时有发生,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有待加强,水土保持监测评价与科技支撑仍需加强。泉港区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严格控制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等区域的开发建设活动。与发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规划、林业等部门密切配合,严格要求生产建设项目做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有效遏制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

    3.2 水土保持需求分析

    3.2.1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对水土保持需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重要论断,为我们在新时代营造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有力思想指引。绿水青山作为可持续发展、成就金山银山的最大本钱,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不断丰富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之间的辩证关系。十四五期间,将秉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支撑、互融互促的思维方式,倡导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给人民群众创造更为优越的生活品质。同时,扎实推进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继续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结合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继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

    3.2.2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对水土保持需求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二十字方针,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此,水土保持工作必须科学把握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使相关政策和举措产生真正的效率,并且切合当地乡村发展的实际。十四五期间,泉港区水土保持工作要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有机结合,着眼于接二连三、一二三产融合、功能多样的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与兴旺,体现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有机结合的产业发展与兴旺。不断改善乡村的生态环境基础,加强封山育林及陡坡地开垦管理,研究制定山坡地农业综合开发水土流失防治技术规范;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程建设,加快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治理,实施水源地隔离防护,禁止在坡度25度以上、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的山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退茶退果还林,严防山地农业无序开发等现象。

    3.2.3 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对水土保持需求

    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生态过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十四五期间,泉港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的系统观念,以区域、流域为单元,统筹各自然生态要素,实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突出自然地理单元的完整性、生态系统的关联性和修复目标的综合性。坚持权责对等,建立区级工作机制,进行统筹谋划、协同推进,解决水土流失治理的条条分割、条块分割和各自为战的问题。在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选择上,坚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情况,按照问题导向,将整个治理区域划分成不同的治理复单元,按照实际需要,采取保护保育、自然恢复、辅助修复、生态重建等不同的治理方式和措施,不搞整齐划一,克服工程思维和过度治理问题。

    3.2.4 实现巩固推进乡村振兴对水土保持需求

    泉港区耕地资源不足,土地资源压力大,坡耕地的水土流失面积大,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十四五期间,以科学理论和决策指导水土保持工作,探索水土保持推进乡村振兴。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以奖代补试点项目、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以及省级重点县和水保生态村等水土流失治理项目,促进水土流失的有效治理和水土资源的有效保护,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夯实农业生产发展基础,加快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增强农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全面巩固和推进乡村振兴,促进水土保持工作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新步伐。

    3.2.5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对水土保持需求

    水土流失是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导致水土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加剧,威胁生态安全、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和粮食安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较突出的制约性因素。十四五期间,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加大生态良好区域水土保持的预防监督力度,推动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人民对美丽和谐的人居环境、生产生活环境的向往。重建水土流失区域的植被生态系统,维系生态环境的安全,强化对区域内生产建设项目的监管。加快江河湖库水系连通项目建设,建设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改善山体边坡稳定性,防止河流沟道岸坡损坏。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维护生态安全,推进宜居环境建设,打造水清、天蓝、山绿、气爽的生态美的新泉港是水土保持必须担当的重要任务。

     


    4  规划目标、任务和规模

    4.1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福建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落实新发展理念和中央、福建省、泉港区重大决策部署,泉港区十四五水土保持专项规划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紧扣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大力推广长汀经验,久久为功、依法监管、系统治理,在进一步压缩水土流失斑存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新增水土流失管控,更加注重生态系统修复提升,更加注重改进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健全水土保持工作体系,提升水土保持工作水平,推进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成经济实力更强、创新活力更足、生态环境更美、城市功能更优、幸福指数更高的新泉港提供有力支撑。

    4.2 规划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和谐生态。水土保持是以人为本,发展民生水利的重要措施,是保护水土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举措。规划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2坚持统筹兼顾,全面规划。规划既要着重水土流失防治,发挥水土保持整体功能,又要统筹兼顾市级规划与省级规划、流域和区域、城市与农村、建设与保护、水利水保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形成以规划为依据、政府引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共同治理水土流失的新局面。

    3坚持因地制宜,分区防治。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调查总结不同区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模式,分区制定水土保持规划目标、对策,并据此确定水土流失防治任务及水土流失治理措施配置模式。

    4坚持分类施策,精准治理。结合乡村振兴,以区域水土流失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正确处理好重点治理区与一般区域之间的关系,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布局和配置措施。

    5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主。建立健全生态系统保护制度,进一步落实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优化林分结构改造和土壤改良,精准提升自然修复能力,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

    6坚持依法行政,综合监管。充分考虑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国家和区域重大经济战略布局,研究分析水土流失对水土资源的影响及其可能带来的重大危害,合理界定不同区域水土保持功能,制定相应的水土保持监管准则,完善水土保持综合监督管理体系,坚持管行业必须管水保,压实部门责任,强化部门横向协同和纵向指导,实施水土保持监管全覆盖。

    7坚持创新引领,强化支撑。注重发挥科技创新对水土保持改革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充分运用好现代化技术手段,推动信息技术与水土保持业务深度融合,不断创新水土保持理论、制度、技术与方法,进一步提高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效益。加强水土保持监测、信息化应用、科学研究和技术标准等基础工作,切实掌握全区水土流失状况和防治成效,突出先进技术方法手段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研究解决制约水土保持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不断提高管理效能和水平。

    4.3 规划依据

    4.3.1 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全国人大常委会,2010年修订;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全国人大常委会,2016年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人大常委会,2014年通过;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全国人大常委会,2004年修订;

    5《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全国人大常委会,2016年通过;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列》,国务院,2011年修订;

    7《福建省水土保持条例》,福建省人大常委会,2014年通过2022527日修订

    8《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进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闽水保〔202112021年通过。

    4.3.2 技术标准及指南

    1《水土保持规划编制规范》SL335-2014

    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2008

    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2008

    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2008

    5《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

    6《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

    7《防洪标准》GB50201-2014

    8《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18337.2-2001

    9《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06

    10《福建省安全生态水系建设指南》2021修订版,福建省水利厅。

    4.3.3 技术资料

    1《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成果》的通知办水保[2013]188

    2《福建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

    3《福建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复核划分》;

    4泉州市十四五水利建设专项规划》

    5泉州市十四五水土保持专项规划》

    6泉港区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

    7《泉州市泉港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1-2025

    8泉州市泉港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

    4.4 规划水平年

    本规划现状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水平年为2025年。

    4.5 规划目标

    在全省和泉州规划总体目标的框架下,根据泉港区水土流失特点,在水土保持发展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以泉港区划为基础,根据区域水土流失特点、水土保持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等,结合泉港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区域资源开发利用对水土保持的要求,将水土保持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土保持与产业结构调整、水土保持与水源保护、水土保持与资源开发保护结合起来,充分考虑整体与局部、开发与保护、近期与远期的关系,利用近期各类规划成果,吸纳其他各类规划成果,从战略高度和全局高度,拟定规划目标。

    水土保持规划目标包括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减轻山地灾害、减轻风沙灾害、维护水土保持功能等方面的定性、定量目标。

    定量指标包括:水土保持率、新增治理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水土流失重点治理面积、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林草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等。

    定性指标: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水土保持监测、水土保持设施运行维护、科技支撑等方面的定性指标。

    本次规划目标的确定,主要考虑满足《福建省十四五水土保持专项规划》和《泉州市十四五水土保持专项规划》总体目标任务中分解属于泉港区部分的指标,并结合泉港区人、财、物力实际,按照需求与可能相结合原则,进行反复论证确定。

    2025年,基本建成与泉港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科技支撑和保障体系,重点水土流失区治理成效不断提升,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林分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态系统自然修复能力明显提升,水土保持质量效益有效提升、功能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逐步进入良性循环轨道。进一步健全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优化调整监测站网布局,形成科学有效的监测支撑体系,依托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信息技术手段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应用,初步实现水土保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具体指标:2021-2025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83km2其中水土流失重点治理面积7.11km2。到2025年,全区水土保持率达93.15%以上水土流失率在6.85%以下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288.92t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1.41%

    4.5-1                    规划目标表

    目标指标

    目标值

    属性

    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比例

    6.85%

    约束性

    水土保持率

    93.15%

    约束性

    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km2

    14.83

    预期性

    其中

    水土流失重点治理面积(km2

    7.11

    预期性

    森林覆盖率不低于

    41.41%

    预期性

    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t

    288.92

    预期性

    4.6 规划任务

    本次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全省水土保持规划和泉州市水土保持规划工作要求的框架下,在全面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资料基础上,结合已有相关规划成果,总结十三五期间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经验,分析制约水土保持发展的主要问题。以市级水土保持区划为基础,分区开展典型小流域调查和分析,确定不同分区的水土流失防治模式和措施配置,提出总体防治目标和分区防治方略;明确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和格局,拟定重点建设项目。

    4.7 建设规模

    规划预防保护面积24.57km2,本规划重点项目预防面积6.63km2

    规划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83km2,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7项。其中重点项目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11km2,结合安全生态水系建设重点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2,建设安全生态水系2.84km,建设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7项。

    4.7.1 重要饮用水水源地预防保护

    依据《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水土保持规划》《福建省水库库区重要水源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等规划,以及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复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泉州市水功能区划,根据水源地供饮地区的重要性、供饮人口数量等因素,将泗洲水库和菱溪陈田水库(菱溪、陈田水库由惠安县负责管理,本次规划的水源地范围主要是指水库管理范围外的陆域面积)2个水源地纳入本次规划预防保护范围。规划预防保护面积24.57km2其中重点项目预防面积6.63km2

    4.7.2 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从抓好封育治理入手,实行山、水、林、田、湖、草全面规划,保护和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83km2,其中重点项目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11km2,结合安全生态水系建设重点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2,建设安全生态水系2.84km

    4.7.3 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是一项需多部门参与的项目,水土保持部门可结合小流域治理,重点参与水土保持生态村、绿色社区、美丽乡村、生态农业、创建海绵城市工程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规划2021年到2025年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7项。


    5  总体布局

    5.1 全区布局

    泉港区水土保持区划成果和泉港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成果为基础,根据泉港区现状评价和需求分析结论,围绕全区水土流失防治总体目标和任务,通盘考虑,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各分区水土保持发展的方向及重点。

    区域布局上,山丘区着重配置小流域治理、坡耕地改造、坡面水系工程、林下水土流失治理等措施。江河源头、水源地等保护区则着重加强预防保护措施,配置植被带、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等。城镇及周边地区着重配置有利于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的各种水土保持措施,并加强水土保持的预防保护和监督执法工作。

    在水土保持监管方面,建立系统完整、职责明确、严格高效、规范有序的监管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水土保持监管,充分应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人为水土流失常态化监管,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在监测和信息化应用方面,优化调整监测站网布局,形成科学有效的监测支撑体系,发挥监测对管理的支撑作用。全面推进信息技术手段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应用,依托水利部、水利厅信息化建设,力争实现水土保持信息互联共享,提升水土保持现代化水平。

    在科技支撑方面,着重引进和培养优质人才队伍,加强水土保持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示范,建立完善有利于促进水土保持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的制度体系。

    5.2 区域布局

    5.2.1 水土保持区划

    泉港区水土保持区域包含所辖的山腰街道、后龙镇、南埔镇、涂岭镇、前黄镇、峰尾镇、界山镇等1个街道、6个镇,参照福建省和泉州市水土保持区划分区方案,对泉港区进行水土保持功能分区,共划分为3个水土保持功能区,分别为西部丘陵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中部丘陵人居环境提升水质维护区、东南部沿海土壤保持水质维护区。

    水土保持区划及功能评价见表5.2-1,分区水土流失情况见5.2-2

    5.2-1            泉港区水土保持区划分区结果

    分区命名

    土地面积

    km2

    水土流失面积

    km2

    范围

    西部丘陵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

    145.06

    7.98

    涂岭镇

    中部丘陵人居环境提升水质维护区

    101.51

    11.21

    界山镇、南埔镇、

    前黄镇

    东南部沿海土壤保持水质维护区

    59.43

    3.98

    后龙镇、峰尾镇、

    山腰街道

    5.2-2          水土保持功能分区水土流失情况表

    分区名称

    土地面积(hm2

    流失总面积(hm2

    流失率(%

    各级水土流失面积(hm2

    轻度

    中度

    强烈

    极强烈

    剧烈

    西部丘陵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

    14506

    798.00

    5.50

    691.00

    72.00

    30.00

    5.00

    /

    中部丘陵人居环境提升水质维护区

    10151

    1121

    11.04

    987

    90

    36

    8

    /

    东南部沿海土壤保持水质维护区

    5943

    398

    6.70

    335

    49

    12

    2

    /

    合计

    30600

    2317

    7.57

    2013

    211

    78

    15

    /

    5.2.2 分区概况及防治布局

    5.2.2.1 西部丘陵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

    本区行政区域范围为涂岭镇,土地总面积14506hm2

    水土保持主导基础功能为生态维护,其次为水源涵养社会经济功能为发展现代农业、鼓励绿色生态型产业,促进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推进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水土流失防治重点为:强化河流源头区和水源地的保护,控制山地农业开发规模,加强林下及坡耕(园)地水土流失防治

    水土流失主要防治途径如下:

    加强重要水源地保护,改善水质。通过封禁、补植、营造水保林等措施,强化对重要水源地的保护,改善水质

    加强预防保护工作,严禁乱砍滥伐;采用农村小水电、沼气、煤气等能源替代薪柴,保护植被

    控制山地农业开发规模,对现有经果林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坡改梯建设,配套完善坡面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生态果园

    依法加强水土保持监督,严格执行审批、监督、检查制度,有效遏制生产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

    5.2.2.2 中部丘陵人居环境提升水质维护区

    本区行政区域范围包括界山镇、南埔镇以及前黄镇,土地总面积10151hm2

    土保持主导基础功能为人居环境维护,其次为水质维护。社会经济功能以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水土流失防治重点为:强化城市水土保持,加强生产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和水源地保护,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推进安全生态水系和清洁型小流域建设。

    水土流失主要防治途径如下:

    加强植被建设和保护。在城市建成区和新建区加强植被建设和保护,尤其在基础建设力度较大的区域,要防止建设项目毁坏、挤占现有的植被,维护城市人居环境。

    实施海绵城市行动。实施硬地软化、绿化,加强雨水入渗、集蓄利用,减轻城市内涝。

    加强开发区、产业园区水土保持监督,重点做好弃土、弃渣的规范化处理,边坡的维护以及裸露地表的植被恢复。

    控制点源、面源污染,推进安全生态水系和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加强重要水源地保护,改善水质。

    5.2.2.3 东南部沿海土壤保持水质维护区

    本区行政区域范围包括山腰街道、后龙镇以及峰尾镇,土地总面积5943hm2

    水土保持主导基础功能为土壤保持,其次为生态维护、水质维护。社会经济功能以综合性产业和海洋经济为主。水土流失防治重点为:加强工业园区生产建设过程中的水土保持,规划园区的绿化率并及时恢复地表的植被覆盖;强化耕地、水源地的保护;注重山地开发的审批、管理。

    水土流失主要防治途径如下:

    依法加强水土保持监督,严格执行审批、监督、检查制度,有效遏制生产建设项目建设过程造成的水土流失。

    确保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实施方案落实到位,主体建设完成后应及时恢复植被。

    实施海绵城市行动。实施硬地软化、绿化,加强雨水入渗、集蓄利用,减轻城市内涝。

    控制点源、面源污染,推进安全生态水系和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加强重要水源地保护,改善水质。

    注重土地开发的审批、管理。

    5.3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

    根据福建省十四五水土保持专项规划》和《泉州市十四五水土保持专项规划》,泉港区1个镇列入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具体情况见表5-3)。遵循重点防治区划分同级不交叉、级间不重叠、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故此次规划原则上不再重新划分。

    泉港区涂岭镇作为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土地面积14506hm2,占泉港区国土总面积的47.41%,水土流失总面积为7.98km2,水土流失率为5.50%

    本区人口密集,经济活动频繁;长期以来山地开发、修建公路、集镇建设等生产建设项目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流失面积大,且历史较长,极易发生水土流失,恢复难度大。应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严格开发和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坚决执行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建设三同时制度,强化监督检查,把水土流失控制在最源头。贯彻执行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规定,限期治理已造成的水土流失,强化水土保持事中事后监管,提高监管效能,切实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减轻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群众生活的影响和对生命财产构成的威协。

    5.3-1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情况表

    重点防治区类型

    重点防治区级别

    土地面积(hm2

    水土流失面积(hm2

    流失率(%

    范围

    重点治理区

    省级

    14506

    798

    5.5

    泉港区涂岭镇

    5.4 重点布局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思维,工程、林草和耕作措施有机结合、因地制宜、科学配置、沟坡兼治,生态与经济并重,优化水土资源配置,提高土地生产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乡村振兴,持续改善生态。

    5.4.1 重点预防任务

    本规划重点预防任务重要饮用水水源地预防保护。重要饮用水水源地预防任务重点保护泗洲水库、菱溪陈田水库(菱溪、陈田水库由惠安县负责管理,本次规划的水源地范围主要是指水库管理范围外的陆域面积)等2个重要饮水水源地。

    预防措施体系由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构成。管理措施包括建立预防保护管理机构、明确职责、出台相关规章制度和管理能力建设等;技术措施包括封禁管护、生态修复、保土保水农业耕作措施、植被恢复与建设、生态移民、农村能源结构调整、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置设施、面源污染控制措施等。

    5.4.2 重点治理任务

    本规划重点治理任务包括: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2个方面。

    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重点治理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内的小流域,兼顾重点预防区和一般防治区。按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布设防治措施,小流域的水系自上而下,在流域上游及山脊、山顶和陡坡地全面实施封山育林,利用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涵养水源;把水土流失治理与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特色农业发展等相结合,建设生态果(茶)园,推广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控制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安全生态水系,对崩塌和防护设施薄弱的河道,修建生态护岸和清淤清障,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整治人居环境,促进小流域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重点项目重点实施2条小流域综合治理。

    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重点建设水土保持生态村7项,可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选择水土流失强度等级中度以上、土壤侵蚀模数相对较高的村庄开展水土保持生态村(园)创建工作。

      


    6  预防规划

    6.1 预防范围与对象

    6.1.1 划分原则

    在福建省主体功能区划的指导下,依据泉港区各功能区水土保持主导功能、保护对象及要求,划定重点预防保护区域,预防保护范围主要包括重点预防区、具有重要水土保持主导功能的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等,需突出体现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预防区的范围确定要保持行政区、自然单元及流域的完整性,并根据以下原则选定:

    1省、市政府公告的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告的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

    2重要水源地水库周边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的地区。

    3水土流失轻微、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水质维护、防灾减灾、生态维护等水土保持功能区。

    4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域以及对国计民生影响严重的区域。

    根据以上原则划定预防范围,同时选择的预防保护对象要符合以下要求:

    1天然林、植被覆盖率较高的人工林、草原、草地;

    2植被或地貌人为破坏后,难以恢复和治理的地带;

    3侵蚀沟的沟坡和沟岸、河流的两岸以及湖泊和水库周边的植物保护带;

    4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的区域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活动,如禁止毁林、毁草开垦和铲草皮、挖树兜等;

    5已建成并发挥效益的水土保持项目区。对集中连片的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区,需要加强水土流失预防和保护。

    6.1.2 预防保护对象

    根据以上划分原则,确定泉港区预防保护对象主要涉及重要饮用水水源区。

    依据《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水土保持规划》、《福建省水库库区重要水源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等规划,以及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复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泉州市水功能区划,根据水源地供饮地区的重要性、供饮人口数量等因素,将泗州水库和菱溪陈田水库2个水源地纳入本次规划预防保护范围详见表6-1

    6.1-1             泉港区重要饮用水源地分布表

    水源地数量(个)

    水源地名称

    面积(km2

    泉港区

    涂岭镇涂岭村

    1

    泗洲水库水源保护区

    6.63

    涂岭镇驿坂村

    1

    菱溪陈田水库水源保护区

    17.94

    合计

     

     

     

    24.57

    备注:菱溪、陈田水库由惠安县负责管理,本次规划的水库水源保护区范围主要是指水库管理范围外的陆域面积。

    6.1.3 预防规划面积

    预防规划拟实施预防保护总面积24.57km2,本规划重点项目预防面积6.63km2

    6.2 预防保护措施与模式  

    6.2.1 预防措施体系

    预防措施体系由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构成。管理措施包括管理机构及职责、相关规章制度建设和管理能力建设等。技术措施包括封禁管护、生态修复、坡耕地改造、植被恢复与建设、生态移民、农村能源替代、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置设施、面源污染控制措施等。

    6.2.1.1 管理措施

    1建立预防保护管理机构,并由专人负责,制订实施水土保持预防保护计划,组织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法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全民水保意识。

    2禁止在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从事取土、挖砂、采石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活动。禁止在下列区域挖砂、取土、采石、挖土洗砂或者从事其他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活动:

    小(1型以上水库设计蓄水线以上、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一重山范围内的山坡地;

    重点流域、一级支流两岸外延五百米或者一重山范围内;

    铁路、公路两侧外延五十米范围内十度以上的山坡地。

    3禁止在25°以上陡坡地和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的山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在25°以上陡坡地种植经济林的,应当科学选择树种,合理确定规模,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防止造成水土流失。

    对于已有的25°以上的陡坡耕地和茶果园,要逐步退耕还林还草或建成水平梯田,严格控制茶果园面积再扩大;建立山地开垦种植茶果的审批制度,防止盲目违规开垦。

    需要开垦25°以下山坡地的,依照法律规定,要报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经批准开垦的山坡地,必须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禁止顺坡耕种。开垦5°~20°低丘缓坡地的,应修建成水平梯田或采取等高种植、整治排水系统以及其他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防止水土的进一步流失;开垦20°~25°的陡坡地的,必须在坡脚保留一定宽度的保护带,采取修筑反坡水平阶、鱼鳞坑、水平沟、穴垦或带状方式整地等,禁止采用全坡面全垦方式整地。对属于水土保持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禁止开垦的陡坡地范围,要划定并公告其具体范围,加强监督管理。

    4禁止毁林、毁草开垦。禁止全坡面开垦、顺坡开垦耕种等不合理的开发生产活动。禁止在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铲草皮、挖树兜等。在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从事林业生产活动的,实行择伐作业,控制炼山整地;在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禁止皆伐和炼山整地。

    5在侵蚀沟的沟坡和沟岸、河流的两岸以及湖泊和水库周边的适当范围,土地所有权人、使用权人或者有关管理单位,应当根据立地条件营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植物保护带。对营造植物保护带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扶持。禁止开垦、开发植物保护带。植物保护带具体范围由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划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告。

    6加强对现有水土保持设施的保护,对已建成的水土保持设施、科研场地和重要的工程、林草措施成果,按照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进行检查验收,合格者建立档案,设立标志并予以公告。

    7加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部分农民还在使用广种薄收的种植方式,这种方式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对水土资源破坏大。要引导农民发展高优农业,运用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走少种、高产、多收的路线,实现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一方面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8加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研究,加快健全水土保持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出台相应的水土保持和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政策,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9根据国家出台的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规范及水土流失评价方法,开展生态保护红线水土保持方面工作,明确水土保持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和水土流失敏感脆弱区域的空间分布。

    10建立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红线评价制度,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定期组织开展评价,及时掌握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状况及动态变化,评价结果作为优化生态保护红线布局、安排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和实行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的依据,并向社会公布。

    11强化水土保持执法监督与考核,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常态化执法机制,及时发现和依法处罚破坏生态保护红线的违法行为,对各级政府开展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对违反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造成生态破坏的部门、地方、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规定实行责任追究,对造成生态环境和资源严重破坏的,要实行终身追责。

    6.2.1.2 技术措施

    1封育保护。加强封山育林力度,通过全面封育保护、封禁补植等措施,控制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破坏,恢复植被生长,提高植被覆盖度,恢复和改善生态系统功能,减轻水土流失。提高生态公益林的质量,禁止乱砍滥伐森林和破坏植被,严格控制森林采伐量,保护天然林。对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等防护林,只准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重点预防保护区域范围要建立管护责任制,封育区必须设立封禁标志牌,并签订管护合同,明确管护责任,成立管护队伍,

    落实管护措施。管护人员要有一定水土保持政策法规及其有关法律意识,熟悉预防保护区的情况,具有较强的责任心,人员要相对稳定。制定封育管护制度和相应的乡规民约,并予公告,做到家喻户晓。管护规章要具体明确,要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2生态修复。尊重自然规律,遵循林草的地带性规律和植被演替规律,因地制宜,采用的植物措施配置必须草、灌、乔相结合,野生种、当地种与引进种相结合,不同区域给予不同的植物配置,自然修复为主,人工措施为辅,与生态建设相关工程相结合。

    3退耕还林。通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在保证基本农田及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基础上,适当进行退耕还林还草,进一步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减轻人类对土地开发的需求压力。

    4保土保水农业耕作措施。因地制宜的采取轮作、套种、等高耕作、沟垄耕作、深翻、浅耕、免耕、前埂后沟等保土保水耕作措施,使地表覆盖增加,增加降水入渗、制止径流产生、减少土壤冲蚀,达到保水、保土、保肥和稳产增产的效果。

    5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推行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各村建设垃圾房,使生活垃圾堆放有固定地点,且具有拦蓄措施、卫生措施和防渗措施

    6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根据实际需要,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技术处理农村生活污水。

    7面源污染控制。调整和优化农业用肥结构,鼓励施有机肥,逐步减少氮磷钾等单质肥的用量;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鼓励使用生物农药;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推广节水灌溉,降低农业用水量,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山坡梯田下部保留一定区域种树,梯田灌溉回水通过林带吸收,以减少农药化肥残留物;对于河流令两侧地势较低的水田,可就近修建池塘,蓄存农田径流,一方面用于回灌,另一方面避免农田水直接排入河流,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8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按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布设防治措施,综合采用封山育林、造林补植、保土耕作、坡耕地治理、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小型蓄排水工程、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人居环境整治等措施,控制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

    6.2.2 措施体系与配置

    1措施体系

    重要水源地和重要江河源头采用预防措施和治理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大预防、小治理的原则,主要采用预防保护措施,局部零星的流失斑采用综合治理措施进行治理。

    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重点水库一重山水源涵养林全部采用封育保护措施。

    2措施配置

    重要江河源头措施配置参考《福建省十四五水土保持专项规划》和《泉州市十四五水土保持专项规划》所确定的措施配置数量。详见表6.2-1

    6.2-1                预防保护措施配置表

    预防对象

    预防/治理

    措施配置

    重要江河源头、重要水源地

    预防措施

    93%

    1km2措施配置为:封育保护0.92km2,农业保土耕作0.08km2

    治理措施

    7%

    1km2措施配置为:封禁0.79km2,水保林0.05km2,种草0.04km2,坡改梯0.12km2,蓄水池6口,道路2.78km,排灌沟渠2.80km,护岸护坡0.18km

    自然保护区、

    森林公园

    预防措施

    100%

    全部采用封育保护措施。

    3防治规模

    十四五期间,泉港区预防保护总面积24.57km2均位于西部丘陵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其中预防措施22.85km2(封育保护21.02km2,农业保土耕作1.83km2),治理措施1.72km2(封禁1.35km2,水保林0.09km2,种草0.07km2,坡改梯0.21km2,蓄水池10口,道路4.78km,排灌沟渠4.82km,护岸护坡0.31km)。详见表6.2-2


    6.2-2                                      预防保护规划表

    水土保持区划

    防治面积

    预防措施

     

    治理措施

    预防面积小计km2

    封育保 km2

    农业保 土耕作 km2

    治理面 积小计 km2

    坡改梯km2

    水保林km2

    种草 km2

    封禁 km2

    排灌沟 km

    蓄水池

    道路km

    护岸护 km

    西部丘陵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

    24.57

    22.85

    21.02

    1.83

    1.72

    0.21

    0.09

    0.07

    1.35

    4.82

    10

    4.78

    0.31

    合计

    24.57

    22.85

    21.02

    1.83

    1.72

    0.21

    0.09

    0.07

    1.35

    4.82

    10

    4.78

    0.31

     


    6.3 重点项目规划

    港区预防保护规划重点项目主要为重要饮用水水源地项目。

    6.3.1 重要饮用水水源地重点项目

    6.3.2.1 重点项目范围

    1范围确定原则

    位于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

    水土流失轻微,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水质维护、防灾减灾、生态维护等水土保持功能的区域;

    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或生态敏感区域;

    饮用水水源地供水人口大于5万人。

    2范围及基本情况

    根据以上原则,结合泉港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确定泉港区重要饮用水水源地重点项目为泗洲水库水源地,防治面积6.63km2

    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主要分布于大型水库周边,这些区域人口密度较高,植被土壤不同程度都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生态平衡比较脆弱。一些水源地甚至出现土壤肥力退化、植被覆盖度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水质下降等情况,导致生态系统遭受严重损害,必须尽早采取切实有效的综合治理措施,修复受损生态系统,来确保水源地的水源供应能力。

    6.3.2.2 建设任务和规模

    1建设任务与目标

    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水土保持主要任务是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结合生态修复措施,使饮用水水源地得到全面预防与治理,减少入库泥沙量,达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使水源地水土流失显著降低,入库泥沙得到基本控制,达到饮用水安全的要求

    2建设规模

    重要饮用水水源地重点项目预防保护总面积6.63km2,其中预防措施6.17km2(封育保护5.67km2,农业保土耕作0.49km2),治理措施0.46km2(封禁0.37km2,水保林0.02km2,种草0.02km2,坡改梯0.06km2,蓄水池3口,道路1.29km,排灌沟渠1.30km,护岸护坡0.08km)。详见附表8

     


    7  治理规划

    7.1 治理范围与对象

    依据水土保持总体布局的要求、泉港区重点防治区划分和水土保持功能区的划分情况,以及各个分区水土流失防治途径,对规划范围内的水土流失区进行综合治理,突出划定的治理重点。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措施,完成泉港区十四五水土流失治理。

    7.2 措施体系与配置

    7.2.1 治理措施配置的总体要求

    在水土保持分区的基础上,根据功能分区定位、水土流失情况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分区制定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体系,以区为单元,把具体的措施任务落实到每个辖区。同时处理好水土保持与农村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关系,制定与自然条件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水土流失防治方略和布局,维护和促进饮水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防洪安全,为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提供支撑。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为主,兼顾坡耕地治理。主要治理措施包括封禁、水保林、坡改梯及其配套措施、护岸护坡、截排水沟等措施。

    7.2.2 治理规模

    十四五期间,规划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总面积14.83km2,其中重点项目治理面积7.11km2。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7项。

    7.2.3 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7.2.3.1 项目范围

    1范围确定的原则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成果》办水保〔2013188

    《福建省重点防治区划分成果》;

    《福建省十四五水土保持专项规划》及《泉州市十四五水土保持专项规划》;

    优先选取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人口密集区;

    地方政府重视,有群众基础的地区,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高;

    集中连片,有示范作用。

    2范围划定

    全区小流域为治理对象。以生态优先为原则,紧紧围绕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防治方针,以小流域为单元从抓好封育治理入手,结合安全生态水系工程建设,实行行山、水、林、田、湖、草

    全面规划,保护和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结合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坚持水土流失治理与农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发展区域经济;依靠项目区群众,以农民为主体参与水土流失的治理,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资金;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加快项目区综合治理的步伐,建立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制止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使项目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

    7.2.3.2 建设任务和规模

    1建设任务和目标

    根据各行政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水土流失状况,从流域的水土流失特点出发,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流失斑为对象,自上而下,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布设水土保持防护措施,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有机结合,点、线、面防治相辅,突出安全生态水系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工程措施控制性和时效性,保证在短时期内遏制或减少水土流失,利用土地整治和林草措施涵水保土,实现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为了保持小流域的相对完整性,本次规划中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任务和措施按行政辖区进行安排,各辖区应根据划分的水土保持功能区的水流失特点和功能定位,开展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布置,突出水土保持功能区的特色。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对小流域内坡度小于25°,适宜坡改梯的坡耕地进行治理。针对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和配套工程不完善等问题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主要是对规划区内5°~15°坡耕地,以修筑土坎梯田为主,配套排灌沟渠、沉沙池、蓄水池等小型水保工程和田间生产道路;15°~25°坡耕地,修建水平阶、反坡梯田,发展特色经济果林,同时,在上述区域根据实际需要配套植物护埂。25°以上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通过对坡耕地实施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综合治理,规划区内水土流失得到控制,水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十四五期间,泉港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4.83km2,其中重点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2,重点项目治理面积7.11km2。详见表7.2-1

    7.2-1                小流域综合治理任务表

    水土保持功能区

    街道

    规划治理面积 km2

    其中重点项目治 理面积km2

    重点项目 数量

    西部丘陵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

    涂岭镇

    4.78

    4.2

    1

    中部丘陵人居环境提升水质维护区

    界山镇

    0.46

    /

    /

    南埔镇

    6.11

    /

    /

    前黄镇

    2.91

    2.91

    1

    东南部沿海土壤保持水质维护区

    后龙镇

    0.22

    /

    /

    峰尾镇

    0.13

    /

    /

    山腰

    街道

    0.22

    /

    /

    合计

    14.83

    7.11

    2

    2治理措施配置

    泉港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综合治理措施配置拟参考《福建省十四五水土保持专项规划》泉州市十四五水土保持专项规划》闽东南沿海丘陵平原人居环境维护水质维护区措施配置,并做适当调整。详见表7.2-2

    7.2-2          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配置表

    参考分区

    km2小流域治理中

    坡改梯hm2

    水保林hm2

    封禁hm2

    排灌

    沟渠km

    蓄水池

    道路km

    安全生态水系km

    护岸

    护坡km

    闽东南沿海丘陵平原人居环境维护水质维护区

    9.86

    6.24

    83.90

    0.98

    3

    0.53

    0.4

    0.32

    3防治规模

    泉港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4.83km2,其中:坡改梯1.46km2,水保林0.93km2,封禁12.44km2,道路7.86km,排灌沟渠14.53km,蓄水池48口,安全生态水系5.93km,护岸护坡4.75km

    其中,小流域重点项目规划综合治理面积7.11km2,其中:坡改梯0.7km2,水保林0.44km2,封禁5.97km2,道路3.77km,排灌沟渠6.97km,蓄水池22口,安全生态水系2.84km,护岸护坡2.28km详见表7.2-4和附表9


    7.2-3                           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分区规划表

    水土保持区划

    街道

    综合治理面积km2

    其中km2

    排灌沟渠km

    蓄水池

    道路km

    安全生态水系km

    护岸护坡km

    坡改梯

    水保林

    封禁

    西部丘陵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

    涂岭镇

    4.78

    0.47 

    0.30

    4.01

    4.68

    15.00

    2.53

    1.91

    1.53

    中部丘陵人居环境提升水质维护区

    界山镇

    0.46

    0.05

    0.03

    0.39

    0.45

    2.00

    0.24

    0.18

    0.15

    南埔镇

    6.11

    0.60

    0.38

    5.13

    5.99

    19.00

    3.24

    2.44

    1.96

    前黄镇

    2.91

    0.29

    0.18

    2.44

    2.85

    9 .00

    1.54

    1.16

    0.93

    东南部沿海土壤保持水质维护区

    后龙镇

    0.22

    0.02

    0.01

    0.18

    0.22

    1.00

    0.12

    0.09

    0.07

    峰尾镇

    0.13

    0.01

    0.01

    0.11

    0.13

    1.00

    0.07

    0.05

    0.04

    山腰街道

    0.22

    0.02

    0.01

    0.18

    0.22

    1.00

    0.12

    0.09

    0.07

    合计

    14.83

    1.46

    0.93

    12.44

    14.53

    48.00

    7.86

    5.93

    4.75

     


    7.2-4                         小流域综合治理重点项目任务分解表

    (街道)

    综合治理面积(km2

    其中(km2

    排灌沟渠(km

    蓄水池(口)

    道路(km

    安全生态水系(km

    护岸护坡(km

    坡改梯

    水保林

    封禁

    西部丘陵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

    涂岭镇

    4.2

    0.41

    0.26

    3.53

    4.12

    13

    2.23

    1.68

    1.34

    中部丘陵人居环境提升水质维护区

    前黄镇

    2.91

    0.29

    0.18

    2.44

    2.85

    9 

    1.54

    1.16

    0.93

    合计

    7.11

    0.70

    0.44

    5.97

    6.97

    22

    3.77

    2.84

    2.28

     


    7.2.3.3 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是一项需多部门参与的项目,包括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农村污水无害化处理;村庄绿化;村庄景观风貌整理;农村改水改厕;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和畜禽养殖污染控制;创建海绵城市;水土流失治理和水环境监测等部分。水土保持部门可结合小流域治理,重点参与水土保持生态村绿色社区、美丽乡村、生态农业、创建海绵城市工程、城市水土保持建设城市建设裸露边坡治理、安全生态水系建设河道综合整治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

    安全生态水系建设以河畅、水清、岸绿、安全、生态为目标,具体体现为八个有:有自然弯曲的河岸线;有深潭、浅滩、泛洪漫滩;有天然的砂石、水草、江心洲;有常年流动的水,水质达到水功能区保护标准;有丰富的水生动植物,具备生物多样性;有安全、生态的防洪设施并达到相应的防洪标准;有乡愁、野趣;有划定岸线蓝线、落实河长制、推行河道管养制度等管理措施。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内容包括:生态护岸,河道清障、清理垃圾,生态缓冲带,河床修复,生态亲水工程,堤岸步行道、绿化带等。

    泉港区近年来城镇化进程加快,出现了许多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问题,造成城镇内涝加剧,城镇水土功能削弱,人居生态环境恶化,城镇水土保持与城镇建设之间的矛盾日愈突出。针对这些问题,城镇水土保持工作重点是做好城镇建设裸露边坡治理和城区防洪排涝。城镇化过程应合理规划土地开发,做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监测工作;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护坡、拦渣、土地整治、防洪排水等措施控制水土流失;种植防风抗污景观树草种,增加城镇绿地面积,改善城镇人居生态环境,实施硬地软化、绿化,加强雨水入渗、集蓄利用,减轻城镇内涝,打造海绵城镇

    十四五期间,全区规划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7项,重点突出水土保持生态村建设,涉及泉港区3个镇7个行政村。具体见表7.2-5和附表10

    7.2-5             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规划表

    水土保持区划

    规划实施数量(项)

    生态村(园)建设规划

    西部丘陵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

    2

    涂岭镇:1、驿坂村

            2、芦朴村

    中部丘陵人居环境提升水质维护区

    5

    前黄镇:1、香芹村

            2、凤林村

            3、凤北村

            4、古县村

    南埔镇:1、塘头村

    东南部沿海土壤保持水质维护区

    /

    /

    合计

    7

    3个镇7个行政村

     

     


    8  监测规划

    8.1 监测任务与内容

    8.1.1 监测任务

    水土保持监测是水土流失防治的基础工作,是法律赋予的法定职责,是强化行业监督管理、做好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考核的关键举措,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决策和考核、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依据。为了全面反映泉港区水土流失状况及其发展趋势,从监测点、重点防治区域等不同空间尺度开展监测工作,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监测数据采集体系。不同的监测尺度,可采用不同的监测频次,获取不同精度的监测结果,从不同层面摸清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情况,预测水土流失变化趋势,评价水土保持措施效益,综合评价生态环境状况。水土保持动态监测主要任务有: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水土保持普查、年度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监测点水土流失监测、水土保持监管重点监测,以及水土保持监测评价和纠纷仲裁等,获取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情况,分析水土流失成因、危害及消长情况,评价水土保持措施效益,发布水土保持公报,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决策、管理、目标考核和执法提供有力支撑。

    8.1.2 监测内容

    水土保持监测主要包括气象、土壤、地形地貌、植被、土地利用、径流泥沙、水土保持措施、水土流失类型、面积、强度等。水土保持监测的内容根据不同的监测任务监测内容有所不同。

    1水土保持普查

    水土保持普查包括两部分,即土壤侵蚀普查和水土保持措施普查。土壤侵蚀普查采用遥感解译、野外调查、统计分析和模型计算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完成土壤侵蚀类型、分布状况、面积、强度和变化趋势以及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等评价。水土保持措施普查采用高分辨率遥感解译和统计分析等相结合的方法获取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情况,包括各类水土保持措施类型现状、数量、分布及其效益等。考虑到水土保持普查与泉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同时与全省水土保持普查周期相一致,泉港区应积极配合全市开展水土保持普查。

    2年度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年度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是按照《年度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技术指南》等相关文件及技术标准,采用遥感监测、野外调查、模型计算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优于2m空间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和相应精度的地理数据为基础信息源,开展水土流失因子提取、模数计算和动态分析评价。监测内容主要包括监测区域内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坡度坡长、人为扰动、水土流失现状及其水土保持措施等,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分析植被覆盖、土地利用和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情况,为人民政府落实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开展生态文明评价考核提供基础依据。

    泉港区应积极配合省水土保持监测站组织开展年度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并协助开展现场复核确认

    3水土保持监管重点监测

    有计划、有重点选择生产建设项目集中区或重大生产建设项目、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按照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在全面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应用高分遥感影像、无人机遥测、移动采集系统和现场调查等技术手段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分析生产建设活动和防治措施的合规性,为水土流失治理和监督执法提供数据支撑,为监督检查项目验收、绩效评价和后续项目布局及规划编制提供依据。

    8.2 监测目标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将按照明晰事权、落实责任,统一要求、整体推进测管协同、加强应用,综合集成、促进共享的基本原则,到2025年,基本形成上下协同的工作机制,全水土保持监测能力和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全面掌握不同区域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实现监测工作与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

    2021-2025年,配合省级、市级组织开展水土保持普查年度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督促征占地面积在5hm2以上或者挖填土石方总量在5m3以上的生产建设项目全面落实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8.3 重点监测项目

    1年度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年度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采用遥感监测、野外调查、模型计算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2m空间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和相应精度的地理数据为基础信息源,开展水土流失因子提取、模数计算和动态分析评价。动态监测任务主要包括:一是全面查清水土流失现状,掌握各类水土流失的分布、面积、强度和危害;二是全面了解和掌握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情况;三是更新水土保持基础数据库,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水土保持规划、行政管理和综合治理服务。

    泉港区应积极配合省水土保持监测站组织开展年度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并协助开展现场复核确认

    2加强开展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性监测工作

    为严格控制生产建设活动过程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开展水土保持监督性监测,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水土保持依法行政工作的需要,在各自职权范围内自行组织开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性监测工作及时掌握在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防治情况,为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提供科学依据。针对审批在建的生产建设项目,采用卫星遥感调查、无人机和移动终端现场信息采集相结合的方法,对生产建设项目扰动土地情况、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及防治成效、水土流失状况及危害等开展监测。并根据监测成果对建设单位上报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成果的真实性进行检查,核实三色评价结论;及时向本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反馈监督性监测过程中发现违规违法行为和三色评价结论复核的情况。为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严肃追究生产建设单位、水土保持技术服务单位、施工单位等相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提供依据。

    3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

    配合省水土保持监测站组织开展年度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重点监测,为水土保持公报提供基础资料。


    9  综合监管规划

    9.1 综合管理

    9.1.1 加强执法监督

    执法监督是保障,是督促建设单位落实水土保持方案、防治水土流失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是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的核心环节,应长抓不懈。2019年水利部印发了《水利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加强水土保持监管的意见》水保〔2019160,强调要加强监管工作。按照把工作重心切实转变到监管上来,在监管上强手段,在治理上补短板的水土保持工作总思路,十四五期间,需加强以下方面工作。

    1加强泉港石化工业园区监管

    泉港石化工业园区是泉港区重要的产业园区,园区总规划面积约25.98km2,目前该园区正处于开发阶段,地表扰动将产生水土流失。因此,石化园区管理机构应履行监管责任,督促入园企业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单位,切实做好项目设计施工管理、落实水土保持措施、严控红线外施工、避免随意占压破坏地表植被、保质保量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切实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同时,协同工信、自然资源局、住建、交通、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做好督促建设项目。

    2建立严格监管人为水土流失的制度体系

    制定人为水土流失问题清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与责任追究办法,建立水土保持诚信与信用评价制度,公布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权责清单。构建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为严格监管与执法提供制度保障。

    3开展水土保持遥感监管

    常态化开展水土保持遥感监管。聚焦是否造成水土流失、是否落实水土保持措施,进一步优化完善水土保持遥感监管工作机制和技术方法,解译发现生产建设疑似违法扰动图斑,协助开展现场复核确认,并依法严格查处。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监管,分析判定生产建设项目扰动合规性和水土流失防治状况,掌握区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落实情况。

    4开展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动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遥感解译与判别项目为依托,依法严肃查处未批先建”“未验先投”“未批先弃等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形成强监管震慑。

    5优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

    进一步简化和压减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流程和时间,全面落实水土保持方案承诺制审批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开发区水土保持区域评估工作。进一步强化水土保持方案刚性约束,对不符合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要求的,坚决不予审批。

    做好审批信息公开,提高审批效能,为管理相对人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6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责任落实跟踪检查

    通过书面检查、遥感检查、互联网+监管和现场检查等多种方式,实现在建生产建设项目实施水土保持方案情况跟踪检查全覆盖。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方式开展现场检查。建立水土保持监督检查与行政综合执法的联动机制,明确水土保持主管部门和行政执法部门的职责分工,加强协作、密切配合,确保违法行为得到及时有效查处。

    7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核查

    制定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核查办法,严格对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情况的核查,对核查中发现存在弄虚作假,以及不满足验收标准而通过验收的,严肃追究生产建设单位和相关技术服务机构及人员责任。

    8推进生产建设活动水土保持监管

    推动地方人民政府依法划定禁止开垦的陡坡地范围、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易发区等。加强农林开发活动水土保持监管,防止大规模农林开发产生的水土流失。对违法陡坡开垦、取土挖砂采石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活动,依法开展监管和处罚。

    9严格落实督查问责制度

    按照统一、高效、优化的原则,形成市协同的水土保持行业监督体系,对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履职情况开展逐级督查通过强有力的督查问责,保证从省级到地方各级监管责任的落实。

    10加强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监管

    严格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前期工作论证及审查审批、建设管理和资金监管,加大暗访督查力度,落实逐级督查和责任追究制度。

    9.1.2 预防监督管理

    1完善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人员和装具等配置,并落实水土保持执法人员编制,配备必要的执法装具。

    2完善与水土保持、依法行政等法律法规相配套的监管制度建设。根据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当前形势和当地实际,制定、修改、完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的相关制度,为进一步增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能力提供制度保障。

    3加强水土保持方案审批。进一步推进各类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制度的落实。方案编报审批制度应明确审批类、核准类、备案类以及不需办理立项手续的各类工业园区、开发区、城镇新区建设等项目的方案报批时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立法理念,站在保护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战略高度,建立水土保持方案准入制度,严把事前预防关。对涉及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生产建设项目,提高水土保持防护等级。

    4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检查。依据项目监督检查制度规定和要求,全面规范水土保持监督检查的各项工作,确保水土保持方案得到全面及时落实。水土保持监督的重点要放在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防治上,尤其要加强对资源开发和基本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督,加大执法力度,依法足额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严肃查处违法案件。对生产建设项目加强监督管理力度,督促生产建设单位按照经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采取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措施

    5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报备。明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作为生产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的前置条件,细化验收的对象、内容、范围、分类、程序和方式等要求。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监督检查以及水土保持设施验收三个环节是相辅相成的。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能促进水土保持方案的落实,为工程竣工验收创造良好生态环境条件。

    6加强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严格依据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有关制度和收费标准,合理确定征收范围,明确征收标准,规范使用管理,确保征收的费用主要用于水土保持工作,以促进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改善生态环境。

    7大力推进城镇水土保持工作。加强城镇水土保持及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水土保持工作,重点抓好处于山丘区的经济开发区和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城镇工作。

    8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建设。通过树立典型工程,发挥示范作用,并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通过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示范工程

    的评比命名活动,为其它生产建设项目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示范,同时起到宣传水土保持工作、提高社会公众水土保持意识的作用,促进全区生产建设项目进一步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为保护生态环境、创建美丽家园作出新的贡献。

    9健全宣传教育综合管理运行机制。通过公众参与、信息共享、科普教育、应急响应等综合管理运行机制,满足水土保持社会管理的需求,推动社会共同参与水土流失防治。

    9.1.3 治理监督管理

    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水土保持职责,高度重视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加强重点治理项目及重点治理区域的监督管理对批准进行治理的水土保持项目,要建立管理制度,规范管理。加强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建立和完善运行管理制度;确项目任务,抓好项目设计;规范招投标管理,接受公众监督;严格项目验收,积极开展县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图斑精细化管理,确保治理面积和工程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加强对重点治理工程区的管理和维护,制定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加强监督管理。严禁随意占用和破坏治理成果;水行政主管部门加强检查、监督,对破坏治理成果的要依法严厉查处。

    9.1.4 监测监督管理

    征占地面积在5hm2以上或者挖填土石方总量在5m3以上的生产建设项目应开展水土流失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定期上报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情况的监管;对水行政监督检查人员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对违法违规生产建设项目和生产建设活动进行查处情况的监管。明确需要开展水土保持监测的各类生产建设项目的规模,明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落实情况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明确监测成果作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的必要技术依据,从制度上推动该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开展委托监测的生产建设项目,按照规范要求定期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监测成果。

    加强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结合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等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及时掌握工程的建设质量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总体效果,同时为进一步探索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法、模式,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全面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积累经验。

    9.1.5 监督管理措施

    建立健全执法装备建设和技术培训队伍建设。将水土保持规划的实施情况纳入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加大水土保持法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执法、守法的自觉性。对划定的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的范围及时向社会公告,禁止在崩塌、滑

    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从事取土、挖砂、采石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活动的行为。

    9.2 能力建设

    9.2.1 机构与队伍建设

    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体系,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要充实配备与执法任务相适应的专职监督管理人员,配置相关必要交通和取证装备。

    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落实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明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职责,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职能。从事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的人员要定期参加培训,全面提高业务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要有固定办公场所,配备计算机、传真机等办公设备。建立起完善的监督管理数据库系统,将监督管理的相关信息全部录入数据库。有标准规范的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监督检查、验收以及案件查处档案资料库房、柜等。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要有稳定的财政经费保障,确保监督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本辖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编制本辖区水土保持规划并督促实施,负责区域内水土流失防治、监督与监测。对本级审批的生产建设项目进行监督检查,配合流域管理机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部批、省批生产建设项目进行监督检查。

    水土保持工作涉及政府多个部门,包括发改、财政、住建、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和水务、自然资源、交通运输等,涉及各个行业,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须建立跨部门管理机制和综合管理运行机制。成立由政府牵头,相关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或工作委员会,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组织协调,满足水土保持管理需要。

    9.2.2 政策与制度建设

    为深入贯彻《水土保持法》和《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全面提高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为目标,建立健全水土保持配套法规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全面提高水土保持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推进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落实,切实减少生产建设中的人为水土流失,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建立水土保持工作定期报告制度

    水行政主管部门建立水土保持工作定期报告制度,定期向政府、人大汇报水土保持工作,对造成影响大、危害严重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可邀请各级人大参与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实行挂牌督办,坚决制止水土保持违法行为。

    2规范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

    规范水土保持方案的受理、审查、批复和送达,审批机构为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法律、法规授权的水土保持机构。严禁逾期审批、越权审批等现象,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不出现严重政策和技术性错误。

    建立并完善水土保持巡回监督检查制、执法岗位责任制、过错追究制等制度,确保监督检查落到实处。从巡回检查或其他渠道发现的水土流失违法案件,各级水土保持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依据水土保持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进行查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的查处必须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程序合法,处理恰当,经得起检验。在开展巡回监督检查工作时,如发现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危害或存在重大安全隐患,除向本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外,还必须向上一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机构报告,以利共同抓好查处与整改。监督检查的各类文字、影象资料完整,并按照规定上报、登记、建档。

    3水土保持设施验收规范。规范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评估、受理、验收和送达,有文字记录,严禁逾期验收、越权验收现象。严格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标准,验收的生产建设项目不出现严重水土保持质量问题。

    4补偿费征收使用规范。规范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程序、标准、方式和使用管理,征收的费用主要用于水土保持工作,包括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预防保护和监督管理、其他水土保持补偿费安排的支出。不擅自降低标准或超标准征收,杜绝以收代管以收代罚行为。

    5案件查处规范。立案查处水土保持违法违规案件依据充分,取证方式和程序合法,法律适用正确,文书及执行规范。执法文书按照水利部统一规定的法律文书格式要求。

    9.3 科技支撑

    9.3.1 基础研究

    结合泉港区当前水土保持技术难题和未来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协助和配合水土保持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做好基础研究。

    1果园生态退化及修复机制

    研究茶果园水土流失过程中土壤结构退化、肥力下降、土壤酸化的成因及过程,探讨其退化机制;并根据多年的治理经验,研究不同治理措施下茶果园土壤结构改善、肥力提升效应的规律,探讨土壤改善的机制,为不同治理措施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2侵蚀林地生态恢复机制

    研究林地水土流失过程中土壤结构退化、林地生态功能下降、群落单一的原因及机制,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林地治理经验,探究林地水土流失和生态系统恢复的技术,为林地结构功能的改善、林下水土保持及生态经济提升的治理措施推广和应用提供基础依据。

    9.3.2 关键技术

    1园生态修复技术

    推广坡耕地梯田改造工程技术、坡耕地径流集蓄与调控技术、坡耕地地埂利用与地力恢复技术、梯壁整治优质材料选择与配置技术、水土保持生物篱配置技术、坡耕地微地形改造技术、坡面水系改造技术、坡地农业机械化道路配套技术等坡耕地综合整治技术,加快坡耕地改造步伐,提高坡改梯的质量和效益,最大限度地利用坡耕地水土资源,形成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2侵蚀林地生态恢复机制

    基于林地退化机制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理念提出了具体的分区修复方案,以提高生物多样性和林地生态系统功能为目标,同时兼顾涵养水源、改变区域小气候等,通过造林和封山育林的措施,对开展土壤基质更换或人工改良,丰富植被种类,稳定群落结构,加强林业管护与营造,使泉港区林地生态修复达到显著效果。

    3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技术体系

    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是传统小流域治理的功能提升,是小流域治理的新发展。为满足水土流失面源污染防治与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实践的需要,亟待研究流域氮磷等非点源污染物质的迁移过程及调控措施,揭示水土保持对流域非点源污染的调控机制,包括水源地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土壤侵蚀区农村

    生态家园规划方法及景观设计技术、土壤侵蚀区农村环境整治与山水林田路立体绿化技术等,研发不同类型生态清洁型流域高效构建模式与技术标准。

    9.3.3 示范推广

    通过推广水土保持新技术,建立水保示范区,摸索成功的治理模式以带动全面推广。经过长期的努力,泉港区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林地综合整治和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等方面的科技成果富有区域特色。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需重点示范推广的技术模式包括:

    1林地综合治理

    由林业部门根据生态公益林及生态红线等具体情况确定封育造林面积。认真落实三个必造精神,对荒山、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病虫害改造迹地及征占用林地等进行更新造林,对低产低质林分进行补植修复。实施林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解决生态修复区内农业农村发展条件薄弱的问题,使林地生态建设成果可持续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巩固和推进乡村振兴。

    2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

    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按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布设防治措施,综合采用封山育林、造林补植、保土耕作、坡耕地治理、小型蓄排水工程、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人居环境整治等措施,控制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通过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治理,打造精品工程,作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治理示范,进而推广到其他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治理,使得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合理化、规范化。

    9.3.4 标准体系

    水利部制定的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体系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存在局限,省级水土保持部门根据新形势下水土保持工作需求,正在着手修订或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相关行业标准。因此泉港区积极配合省、市级水土保持部门,总结地方经验,重点参与地方技术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

     


    10  信息化建设

    10.1 信息化建设目标

    十四五期间泉港区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工作将针对当前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存在的不足之处,依托互联网+、人工智能、遥感及地理信息大数据平台、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自动采集监测、智能遥感解译、智慧水保应用为目标,推进采集感知和传输网络、数据资源管理和标准、支撑平台和算法研发、业务应用、用户服务入口等层面的建设工作,打造水土保持信息技术应用高地。

    10.2 主要建设任务

    10.2.1 实现生产建设活动扰动即时监测和动态监管

    依托遥感地理信息大数据平台和深度学习算法开发智能监测模块,通过高频次卫星遥感覆盖,大幅缩短从发生扰动到发现扰动的时间,使各级水土保持监管部门能实时、动态、全面地掌握辖区内各类生产建设活动的地表扰动情况,依托系统平台及时核查、处置辖区内生产建设项目的违规问题,大幅提高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事中、事后监管能力。推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受理、审批、验收等关键环节全流程线上监管,形成水土保持各级部门职责清晰、过程可控、协调联动的电子化、网络化管理体系,全面实现水土保持监管信息化。

    10.2.2 提升综合治理决策的智能化水平

    推动综合治理措施评价科学模型研究,将水土流失治理目标和原则内化为系统逻辑,支撑水土流失治理决策过程:系统可辅助筛选建议治理区域、评价实施方案可行性、智能监测项目进展、评估治理措施实施效果和生态效益,提升水土保持治理能力和投资决策水平。

    10.2.3 全面推动水土流失监测定量化、标准化

    以监测站网多年度的观测数据、历年遥感调查成果、生产建设项目及综合治理项目的有关数据资源为基础,依托系统平台推动水土保持各类监测数据和数学模型、算法融合,强化水土流失分布、动态变化、发展趋势的宏观监测信息分析、处理能力,推动水土流失监测向定量化、标准化、高精度、强时效方向发展,能实时、动态、客观地评价区域水土保持情况,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评估提供基础参数和科学预测。

    10.2.4 提升综合展示能力,打造水土保持线上宣传阵地

    基于水土保持基础数据库,通过统计图表、时序影像、三维模型等多种手段构建水土保持综合展示界面,能直观、全面地反映全区水土保持工作动态,形象生动地展示泉港区多年水土保持防治成效,为各类用户提供良好的水土保持信息检索、查询体验,把水土保持系统打造成线上的科教园地和宣传阵地


    11  实施进度与投资匡算

    11.1 实施进度

    11.1.1 实施进度安排原则

    1对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的项目优先安排。

    2对国民经济和生态系统有重大影响的江河中上游地区、重要水源区及革命老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项目优先安排。

    3具备投入少、见效快、效益明显、示范作用强的地区优先安排。

    4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规划,需要优先安排的其他地区。

    11.1.2 实施进度安排

    十四五规划全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83km2预防保护面积24.57km2

    其中重点项目规划治理面积7.11km2,预防面积6.63km2

    11.2 重点项目

    11.2.1 重点项目选择原则

    与《福建省十四五水土保持专项规划》《泉港区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重点项目相衔接;

    优先考虑国家重点、省重点工程;

    地方积极性高,有实施重点项目经验和基础的地区;

    对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的项目优先考虑。

    对国民经济和生态系统有重大影响的江河中上游地区、重要水源区及老、少、边、穷地区的项目优先考虑。

    根据以上原则,重点项目安排重要饮水水源地工程、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等建设工程。加强监督、监测工作,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科技对水土流失治理的技术支撑作用。

    11.2.2 重要饮水水源地工程

    重要饮水水源地工程重点项目规划防治总面积6.63km2,其中预防面积6.17km2,治理面积0.46km2。项目涉及泗洲水库重要饮水水源地保护范围。

    建设规模:封育保护21.02km2,农业保土耕作1.83km2;封禁1.35km2,水保林0.09km2,种草0.07km2,坡改梯0.21km2,蓄水池10口,道路4.78km,排灌沟渠4.82km,护岸护坡0.31km

    重要饮水水源地工程重点项目详见附表8

    11.2-1            重要饮水水源地工程重点项目规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