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QZ04101-0300-2022-00255
    • 备注/文号:泉港政办〔2022〕32号
    • 发布机构:泉港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公文生成日期:2022-11-02
    泉港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泉港区“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时间:2022-11-11 09:22

    泉港政办〔202232

     

    泉港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泉港区

    “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专项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山腰街道办事处,区直有关单位:

    《泉港区“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已经区政府第12次常务会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泉港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112        

    (此件主动公开)


     

     

     

    泉港区“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专项规

     

     

     

     

     

     

     

     

     

     

     

     

    泉港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

    二〇二二年十月

     

    目 录

       5 

    第一章 规划背景 6 

    第一节 基础条件与发展环境 6

    第二节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10

    第二章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15

    第一节 完善农业空间布局 15

    第二节 优化农业功能布局 17

    第三节 打造农业产业集聚区 18

    第三章 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1 

    第一节 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1

    第二节 提升特色优势主导产业 21

    第三节 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25

    第四节 推动提升休闲农业 26

    第四章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28

    第一节 推进农田标准化 28

    第二节 推进农业机械化 28

    第三节 推进农业数字化 29

    第四节 推进产品品牌化 31

    第五章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32

    第一节 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32

    第二节 培育农产品电子商务新业态 34

    第三节 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35

    第六章 推进现代农业绿色发展 36

    第一节 大力发展绿色现代农业 36

    第二节 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 36

    第三节 提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37

    第四节 强化土壤污染防治 37

    第五节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8

    第七章 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39

    第一节 总体思路与依据 39

    第二节 畜牧业发展布局 43

    第三节 畜牧业建设任务 47

    第八章 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 55

    第一节 发展思路与目标 55

    第二节 渔业养殖布局 57

    第三节 渔业主要任务 59

    第四节 渔业重点工程 63

    第九章 保障措施 65

    第一节 强化组织领导 65

    第二节 加强政策保障 65

    第三节 加大投入力度 66

    第四节 提升配套服务 66

    第五节 加强督导考评 67

    附图 68

    附表 74

     

     

     

     


     

     

     

    “十四五”是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加快全区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编制《泉港区“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本规划围绕全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突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特色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以推动全区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乡村产业振兴为任务。通过谋划和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与绿色发展,完善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机制,构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做强做优特色优势产业。本规划是推进全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指导性文件,也是实施农业重点工程和具体产业项目的基本依据。

    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基础条件与发展环境

    一、“十三五”取得成效

    泉港区特色现代农业总体上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或特色3大类9个产业,并建成一批规模较大的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产品基地;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群;创立一批名牌农产品;建立完善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引导农户兴办一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户进入市场,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的新格局。其中,粮食、油料作物、蔬菜、水果、茶叶、肉类、禽蛋等泉港区特色现代农业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升。农业产出、技术进步、产业化经营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服务、生态环境、保障体系等现代农业综合体系得到全面发展。

    ——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稳步提高。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抓好“米袋子”“菜篮子”,稳定粮食播种面积2.89万亩2020年完成粮食总产量1.09万吨,增加生猪产能0.8万头,累计跨市调入生猪5.12万头,水产品总产量8.83万吨。“菜篮子”供应充足,蔬菜、水果和肉蛋奶总产量稳步提升。标准化生产普及率明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

    ——现代农业基础提质增效显著。全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技术条件显著改善,农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65万亩,水稻功能区1.05万亩,建成农业设施大棚0.39万亩。创建省级优质农产品示范基1个、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4,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企1家、产品1个,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实施肖厝-惠屿网箱养殖清退及升级改造22.1公顷,建成全市最大的新型环保养殖基地;启动全区1亩贝藻类泡沫浮球升级改造。

    ——农业生态效益显著提升。农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功能进一步拓展,人居环境更加和谐,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幸福感普遍提升。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0.8万亩,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减量化行动,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达85%以上,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强化示范引领带动。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发展一批涉农电商企业、电商带头人。创新“能人+合作社+农户”“一村一品+合作社+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协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规模化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奋力打造“一村一品”。完善以科技特派员为主体的科技服务体系,实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完善以科技特派员为主体的科技服务体人才1000人次以上。2018年以来,培育省级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48人、市级优秀农村实用人才3人、区级优秀农村实用人才10人。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出台《泉港区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意见》(泉港政综〔2011241号)和《泉港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实施意见》(泉港政综〔2016109号)等相关文件,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全区累计工商登记农业企业341家、合作社166家、家庭农场15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市级8家,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家、省级8家、市级15家,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3家、市级2

    二、发展机遇

    ——国家战略重点转向乡村振兴。“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立足两个大局,深刻阐述一系列事关新发展新阶段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推进乡村振兴作出系统部署,为做好“十四五”农业农村工作指明方向。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将有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推动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农村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通过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多年来,全区深入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和优化,将为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居民消费水平持续提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农产品消费结构发生重要变化。消费者对农产品供给需求呈现多样化,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总体趋势从低层次消费转向高层次消费,消费附加值同步增加。农产品优质优价特征突出,优质农产品市场消费活跃,这为泉港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提升指明方向,带来发展动力。

    ——科技创新全面赋能。十四五期间,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将在农业中广泛应用,5G、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与农业交互联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必将持续引领特色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泉州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工作方案(2021-2025年)》政策指导建设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加快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强化关键技术装备创新和重大工程设施建设,这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

    三、面临挑战

    ——国际局势和经济形势日益严峻。国际环境形势复杂,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产品国际贸易,粮食安全重要性异常突出。“十四五”期间,泉港区将面临保障粮食、重要农产品供给和提高农业效益、保证农民增收的双重压力,以及经济下行和支农需求增加的双重挑战。农业农村发展受经济下滑的影响,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特别是经历2019年非洲猪瘟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后,农业产业风险日益加深,产业“空心化”形势严峻。

    ——农业资源短缺和供需矛盾日益严重。泉港是石化工业园区,农业用地和水资源严重短缺,制约全区农业现代化发展,受地下水压采、限采等政策影响,农业用水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土地载荷压力剧增,一定程度上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特别是水土流失严重。“十四五”期间,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创新推广节水技术以及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提出更高要求。

    ——农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农业新经济发展不够充分;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农业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村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严重,村庄普遍存在缺人气、缺活力、缺生机;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收入水平差距依然较大,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

    ——高质量的农产品和生态需求与落后的市场意识矛盾加剧。农业组织化程度仍然不高,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不够规范,对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的带动能力不强。现代农业发展增速远低于预期,创新投入不足,缺乏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创新发展动力不足。

    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区委、区政府奋力谱写全面建设泉港区的整体部署,聚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大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力,推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健全完善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推进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构建新型乡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实现泉港农业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通过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与实现共同富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绿色发展。坚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资源有效循环利用,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培育绿色优质品牌。

    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尊重农民意愿和首创精神,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激活主体,引导资源要素更多地向农业产业汇聚,生产更多绿色优质农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坚持质量效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做大规模、做优质量、做响品牌,将农村发展与特色产业有机融合,把农业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坚持创新驱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主线,优化农业产品,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改造提升特色产业,创新机制和业态模式,增强产业发展活力。

    坚持三产融合。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优化一产、深化二产、强化三产,加快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三、总体思路

    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先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利用泉港区气候资源优越、山海环境独特、交通区位便捷、生态系统优良、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经济扎实等资源优势条件,以“政策扶持、项目支撑、科技引领、龙头带动”为发展导向,集成创新要素,着力培育“产销适度、生态安全、优质高效、特色乡土、多种功能”的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蔬菜、粮油、畜禽、林木、茶叶、水果、水产养殖、花卉苗木和休闲农业等九大产业为发展重点。在尊重农民和涉农企业的首创精神和发展意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向最适宜区集中,着力提升适度规模化、产业化和科学化水平,不断注入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并增强活力,加快实现“生态美、百姓富”,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南特色的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四、发展目标

    以“优化一产、深化二产、强化三产”为重点,着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进一步提高十大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水平与整体实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到2025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更加完备,形成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集聚区,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特色现代农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为2035年全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奠定坚实基础。

    ——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2025年全区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22.57亿元,年均增长2.5%。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主导产业突出、产业协调发展的局面。

    ——优化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9万亩、总产量稳定在1.2万吨左右,新增高标准农田0.71万亩。生猪产能稳步提高,存栏稳定在6.5万头,稳定猪肉产量;全区肉禽出栏量达185万羽,蛋禽存栏量达50万羽。

    1 “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

    2025

    年均增长

    %

    农林牧渔总产值

    亿元

    19.95

    22.57

    2.5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2698

    29000

    5.0

    农机总动力

    万千瓦

    11.5

    12

    0.8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

    63.2

    69

    1.8

    畜禽规模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

    95

    99

    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

    %

    98.5

    98.5

    0

    “三品一标”认证

    2

    3

    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10

    4

    省级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

    1

    6

    粮食播种面积

    万亩

    2.8828

    2.9

    0.1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万吨

    1.099

    1.2

    1.8

    油料作物总产量

    3107

    3500

    2.4

    蔬菜总产量

    28734

    32000

    2.2

    水果总产量

    3027

    3500

    2.9

    茶叶总产量

    459

    500

    1.7

    水产品总产量

    万吨

    8.8298

    9.5

    1.5

    肉蛋奶总产量

    万吨

    1.167

    1.4

    ——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序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壮大。全区创建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示范社5家以上、家庭农场5家以上,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

    ——持续提升农业绿色发展。畜禽规模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9%,规模养殖场废弃物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化肥使用量减少1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农膜回收率达到80%

    ——推动农业农民持续增效增收。农业效益不断提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至2.9万元,年均增长率5.0%,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第二章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第一节  完善农业空间布局

    以园区、功能区、产业带为平台,不断推动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向适宜发展区域集聚。按照《泉州市农业主体功能区规划方案》总体要求,持续推进泉港区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休闲以及生态环境调节发展。使各区农业功能定位和区域发展符合产业发展要求,农业各功能得到统筹有序发展,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十四五”期间,泉港区推动建设“两带六区”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两条农业发展带。两条农业发展带包括东部滨海农业经济带和西部绿色农业经济带。东部滨海农业经济带围绕抓好渔港经济区建设,积极发展海产品深加工及冷链物流业,推动水产品冷链物流业发展。西部绿色农业经济带围绕加快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推进一批设施化种养、智能化管理、物联网控制现代农业项目。

    粮食作物区。按照相对集中、连片发展、因地制宜的要求,发挥“由点及面”的布局效应,形成水稻、玉米、大豆、甘薯、花生等五大粮油产业生产区。其中,水稻主要布局在涂岭、界山、前黄等镇和山腰街道;玉米主要布局在涂岭、前黄、界山、峰尾和后龙等镇;大豆主要布局在界山、涂岭、前黄、后龙、峰尾等镇和山腰街道;甘薯主要布局在界山、涂岭、前黄、后龙、峰尾等镇和山腰街道;花生主要布局在涂岭、界山、前黄、峰尾和后龙等镇和山腰街道。

    蔬菜产业区。蔬菜生产区主要包括山腰街道和峰尾、后龙、界山、涂岭、前黄等镇,推广设施农业和蔬菜育苗基地建设,推广蔬菜优新品种,发展特色菜、精细菜,建设特色蔬菜产业基地。发展蔬菜冷链物流,加快发展净菜上市、定制配送等流通新业态。

    花卉产业区。以涂岭镇花卉苗木基地为中心,涂岭、前黄、后龙、南埔四个花卉苗木主产区,串联形成一条花卉产业带和一条观赏绿化苗木产业带,并带动全区适宜发展的“一心二带四区多点”的泉港区花卉苗木产业发展格局。

    水果产业区。根据泉港区山海环境的气候特征,水果产业按三类功能区进行布局:一是东南部沿海丘陵常绿果树种植区,涉及峰尾和后龙等镇,重点发展龙眼、荔枝、枇杷和杨梅等亚热带水果;二是中部丘陵盆谷落叶果树和常绿果树混植区,范围涉及前黄镇和山腰街道,重点发展葡萄、李、桃、橘、柚等;三是西部和北部落叶果树种植区,范围涉及界山和涂岭等镇,重点发展葡萄等为主的落叶果树。

    畜牧产业区。在可养区范围内,重点建设生猪生产区、蛋禽生产区和草食节粮型畜牧生产区三个畜牧产业区。以涂岭镇丘陵地区为核心发展生猪养殖,以前黄镇山区为核心发展以肉鸡和蛋禽养殖,以界山镇山区为核心发展以黑山羊为重点的草食节粮型畜牧养殖。

    海洋渔业区。湄洲湾内惠屿岛周围是水产养殖中心,沿海一带的界山镇、后龙镇、峰尾镇及山腰街道规划为峰尾渔港经济区,打造成为海洋特色经济带;建立12个水产养殖片区,其中,滩涂养殖片区位于湄洲湾主产区;浅海养殖片区位于湄洲岛惠屿岛西北面的浅海养殖区;海水池塘养殖片区位于湄洲湾产区。

    2 泉港区特色现代农业区域布局

    序号

    产业

    主要分布乡镇

    1

    粮食作物

    涂岭镇、界山镇、前黄镇、南埔镇

    2

    蔬菜

    涂岭镇、界山镇、前黄镇、后龙镇

    3

    花卉

    涂岭镇、前黄镇、后龙镇

    4

    水果

    涂岭镇、界山镇、前黄镇、后龙镇

    5

    畜牧业

    涂岭镇、界山镇、前黄镇、南埔镇

    6

    渔业

    界山镇、南埔镇、后龙镇、峰尾镇、山腰街道

    第二节  优化农业功能区域

    农产品生产区: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空间布局,立足优势,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加快农业技术进步,发展专业化、规模化的高效优质农业。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与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健全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提高生猪、蔬菜、禽蛋、水产品等菜篮子安全保障能力。发挥各乡镇农业比较优势,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快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促进农业生产向该区域集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实现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农产品供给能力持续提升。

    农产品加工区:围绕水产、蔬菜、水果、畜禽、花卉苗木等优势特色优势产业,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建设一批产加销贯通、工农贸一体的农产品加工园区。积极整合和规范发展各类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园区,加快实现加工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聚化,最大限度挖掘特色农产品的增值潜力。通过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农副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循环利用,完善供应链、壮大产业链、延伸价值链。

    农业生态休闲区:依托泉港区独特的山海资源优势,发挥山海型农业的文化传承与休闲旅游两大功能,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和增值增效空间。打造“大美涂岭”等独具山海特色的休闲农业,积极将农业生产与农业景观旅游、农耕文化深度结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建设集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科普教育、生态康养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农业公园。加强森林公园、森林氧吧、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打造一批精品生态休闲线路。

    第三节  打造农业产业集聚区

    “十四五”期间,泉港区实施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3430”工程(创建3个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农业产业强镇、3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着力构建乡村产业“圈”发展新格局,形成“一村一品”微型经济圈、产业强镇小型经济圈、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型经济圈。

    一、现代农业产业园

    按照市级统筹布局、区级具体实施的方式,立足泉港区优势特色主导产业,重点围绕叶菜类和茄果类等蔬菜品类,从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一体化协同发展。通过加强生产基地建设标准化、规范化,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挖掘界山镇、涂岭镇、前黄镇、南埔镇等蔬菜生产大镇潜力,有组织契入闽东南高优蔬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整合转型为“集群发展”“合作共赢”新局面、新业态。推进品种优良化、生产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建设现代农业智慧园和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促进生产更智能、管理更高效、服务更便捷。突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建设,整合农产品品牌资源,打造区域性品牌。到2025年,创建区级产业园3个,争创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

    3 “十四五”期间拟建设的现代农业产业备选名单

    序号

    产业园名称

    实施区域(乡镇)

    主导产业

    1

    蔬菜产业园

    前黄镇、界山镇、峰尾镇

    蔬菜

    2

    水果休闲产业园

    涂岭镇、南埔镇、界山镇

    水果、休闲农业

    3

    茶叶产业园

    涂岭镇

    红茶

    4

    产业强镇

    界山镇

    蔬菜、水产

    5

    产业强镇

    南埔镇

    水产养殖

    6

    产业强镇

    涂岭镇

    生猪、蛋禽

    7

    产业强镇

    后龙镇

    水产养殖

    二、农业产业强镇

    依托泉港区基础扎实和优势明显的农业主导产业,重点围绕蔬菜、水果、水产等特色产业,以乡镇为载体,强化用地保障、财政扶持、金融服务、人才培育、科技支撑,突出主业、多方参与、协同推进,实现优势产业从源头到销售的多层保障。重点发展界山镇蔬菜产业,南埔镇和峰尾镇的水产养殖业,以及涂岭镇生猪、蛋禽产业。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向乡镇聚集,促进龙头企业、采购商、电子商务平台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通过订单生产、股份合作、财政奖补资金量化折股等合作方式构建利益紧密联合体,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实现农业产业强镇,使之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载体和新增长点。到2025年,创建现代农业强镇4个。

    三、“一村一品”专业村

    立足泉港区乡村特色,培育一批主导产业规模较大、集聚效应明显、品牌特色突出、带动效果显著的专业村,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增收作用,持续培育“一村一品”专业村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积极培育优势明显的特色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构建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福字号”特色产品品牌,创建一批主导产业规模较大、集聚效应明显、品牌特色突出、带动效果显著的专业村。到2025年,全区培育“一村一品”专业村30

    4 “十四五”期间拟建设“一村一品”专业村备选名单

    序号

    专业村名称

    主导产业

    序号

    专业村名称

    主导产业

    1

    峰尾镇诚峰村

    水产

    16

    前黄镇坑内村

    胡萝卜

    2

    峰尾镇诚平村

    水产

    17

    前黄镇前黄村

    蔬菜

    3

    峰尾镇峥嵘村

    紫菜

    18

    前黄镇三朱村

    蛋鸡

    4

    后龙镇后龙村

    紫菜

    19

    前黄镇香芹村

    胡萝卜

    5

    后龙镇上西村

    海带

    20

    山腰街道叶厝村

    水产

    6

    后龙镇后

    水产

    21

    山腰街道钟厝村

    水产

    7

    界山镇东张村

    水培蔬菜

    22

    涂岭镇白潼村

    杨桃

    8

    界山镇界山村

    橙子

    23

    涂岭镇黄田村

    生猪

    9

    界山镇鸠林村

    蔬菜

    24

    涂岭镇邱后村

    荔枝

    10

    界山镇河阳村

    百香果

    25

    涂岭镇松园村

    柚子

    11

    界山镇狮东村

    海蛎

    26

    涂岭镇汶阳村

    鲜花

    12

    南埔镇凤翔村

    面线

    27

    涂岭镇溪西村

    蔬菜

    13

    南埔镇惠屿村

    鲍鱼

    28

    涂岭镇小坝村

    杨梅

    14

    南埔镇肖厝村

    水产

    29

    涂岭镇秀溪村

    枇杷

    15

    前黄镇古县村

    葡萄

    30

    涂岭镇樟脚村

    豆皮

    第三章  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第一节  巩固粮食安全生产

    一、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水稻生产功能区建设。在涂岭、界山、前黄等镇建设基本农田集中区,形成布局合理、数量充足、设施完善、产能提升、管护到位、生产现代化的水稻生产功能区。以1.05万亩水稻生产功能区为主要载体,建设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1个,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9%。到2025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达到2.9万亩。

    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支持山垅田连片整改流转开发利用,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连片种植水稻、甘薯、马铃薯、玉米、大豆、花生等粮油作物。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通过增施有机肥,实施秸秆还田,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种植绿肥等措施,持续提升土壤肥力。加快实施粮食增产提质项目,建设连片50亩以上粮食生产示范基地。加大农业“五新”示范推广力度促进先进适用品种和技术的示范、推广、应用。大力推广工厂化育秧、叠盘暗化育秧、平衡施肥、绿色防控等提质增效技术,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提高粮食单产。积极发展优质稻,建立优质稻核心示范片。

    第二节  提升特色优势主导产业

    一、蔬菜产业

    持续优化蔬菜生产区域和品种结构,加快推进高优蔬菜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加强大棚、温室等蔬菜栽培设施建设,完善水肥一体化、生长环境调控设施设备。在蔬菜生产集中区,建立以叶菜类、根茎类、茄果类为主的蔬菜加工基地,建立蔬菜冷运物流中心和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引进净菜包装、脱水保鲜,速冻菜加工设备和技术,建设环保型蔬菜超市和连锁网点联合销售。扶持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加强引进和培育蔬菜种植、流通、加工等领域的龙头企业,推进品牌创建和产业链延伸,实施蔬菜产业示范工程。到2025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0.3万亩,产量达到3.2万吨,争创市级蔬菜产业园。

    二、水果产业

    优化区域布局、品种和熟期结构,提升果品品质和效益。挖掘龙眼、葡萄、柑桔、枇杷、火龙果、杨桃等特色水果潜力。重点发展杨桃等优质热带亚热带水果,因地制宜保持产业规模或适度扩大,加快实现优势水果品种向最适宜区布局,引进台湾高优水果,把水果产业培育成为适宜“家庭农场”模式开发的健康水果产业。到2025年,全区的水果种植规模稳定在0.63万亩,产量0.32万吨,优势水果呈明显区域布局,家庭农场模式示范效应明显。

    三、茶叶产业

    支持做大做精茶叶产业,鼓励利用非耕地、非林地、荒废茶园开展生态茶园建设,推行适度稀植、茶树留高、梯壁留草、有机肥替代化肥等生态栽培措施,支持茶园开展标准化生产和安全生产标准化认证。全区现有茶园2500亩,主分布在涂岭镇,年产量200多吨;涌现出“涂岭红”“玺堡”“雾山缘”“神农古藏”“雾晨”“石里飘香”“樟脚工夫”等茶叶品牌,“涂岭红”红茶制作技艺列入福建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闽南茶叶的一张新名片。2025年,全区生态茶园面积达到3000亩以上,年产值突破1亿元。

    四、花卉苗木产业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围绕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建设花卉苗木特色产业,从生产、经营、销售及服务着手,推进泉港区花卉苗木产业现代化、智能化发展,增强花卉苗木产业的综合竞争力。重点培育本土特色品种,建成规范化的示范基地,以“高效生态、特色精品”为目标,龙头企业引领,推动标准化花卉苗木培育技术,加大现代化机械装备的投入使用,构建苗圃的高效经营模式。到2025年,花卉苗木产业的种植规模达到3000亩,花卉苗木产业成为带动泉港区农业产业调整和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产业支撑。

    五、畜禽产业

    持续推进泉港区生猪、黑山羊和家禽等畜禽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向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发展。加强技术创新驱动,提升规模化养殖技术水平。推进养殖环节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和药物饲料添加剂退出行动,建立科学合理的用药管理制度,提升精细化饲养水平。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规模化养殖场中的应用,进一步降低养殖单位成本,增加养殖收益。提高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能力,总结推广以地定养、以养肥地种养对接机制,总结推广种养结合循环利用典型模式(畜禽畜禽菜种养结合模式),提升绿色循环生态养殖水平。

    六、水产养殖业

    持续推进泉港区界山镇、后龙镇、峰尾镇、南埔镇等优良天然海洋养殖场建设,优化海水养殖产业结构,突出海带、鲍鱼、紫菜等传统品种养殖。以湄洲湾、肖厝港为中心的周边浅海养殖优势区域为基础,大力发展深海养殖渔场,实施深海养殖示范工程。扶持水产业龙头企业,发挥辐射带头作用,培育一批水产养殖、加工大型企业。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传统养殖业与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相结合,形成规划合理、实施完善、运行灵活、综合效益显著提升的水产养殖产业园区。以“福”字品牌培育,打造一批鲍鱼、紫菜、海带、琼脂等质量优良、特色鲜明、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支持创建泉港区“福”字号水产品牌、渔业珍品、海鲜系列名菜。

    七、林竹产业

    有序推进“两沿一重点”(即沿主要交通干线、沿省际边界线山体和环城一重山、保护地及重要饮用水源地周边等重要生态敏感区域)的松林改造提升。推进重点区位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不断完善沿海防护林体系,加强江河流域重点区位、重点路段两侧山体森林质量提升。充分应用近自然森林经营技术,开展森林质量提升精准建设;加快天然林保护修复;推广良种壮苗和丰产栽植技术,推进经济林产业发展。引导更多市场主体参与碳中和林建设,林业碳汇开发等,推动林业碳汇发展。到2025年,加快发展森林公园、林下经济、珍贵树木、木本油料作物等产业,全区林业产业链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

    第三节  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一、鼓励发展农产品初加工

    加快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等农业产业龙头企业骨干作用,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加强农产品采收前生物技术、生态因素管理,持续开展采收后商品化处理,重点围绕采收预处理、清洗、烘干、冷冻、分级、分割、包装、预冷以及储藏保鲜等技术环节,降低农产品采收后损失,延长商品货架期。在传统的化学处理的基础上,提升生态环保技术在农产品保鲜领域上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品质,打开高质量消费群体市场。支持新建各类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改造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中心,扩大农产品初加工范围。通过补贴、以奖代补等经济手段,鼓励提升农产品初加工能力。重点围绕农产品采收后冷链运输,推进肉类、水产、蔬果等农产品冷链物流及低温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利用现有条件,结合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支持农产品区域冷链物流平台,实现农产品高质量流通。

    二、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

    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路线,在传统农产品加工的基础上,向休闲食品、功能性食品加工方向转移,推动农产品就地就近转化增值。开发冻干蔬菜、速冻菜、净配菜、蔬菜粉等产品,提高蔬菜附加值。发展冷鲜分割肉、肉制品加工,开发风味独特的新型中低温肉制品。积极引入农产品精深加工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不断推动农产品向纵深加工发展,引导企业从规模扩张向精深加工转型。开展农产品加工领域相关技术研发,通过合作共建或技术转移,对接高校和科研院所新成果,打造集研发、示范与推广一体化的技术创新平台,探索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鼓励大型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园区推进加工副产物循环利用、全值利用,提升增值空间。

    第四节  推动提升休闲农业

    一、推进特色休闲农业发展 

    依托泉港区独特的山海资源优势,围绕“生产、生活、生态”开发休闲体验产品和服务,打造独具特色的“山海兼具”型休闲农业。统筹规划布局休闲农业点建设,推进农业与旅游、健康养老等深度融合,推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民宿经济等新业态,培育发展新动能。创建闽台休闲农业发展合作平台,构建结构合理、特色突出、管理规范的休闲农业格局,满足城乡居民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需求。支持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

    二、发展山海特色乡村旅游

    培育壮大涂岭森林康养产业,进一步打造“大美涂岭康养小镇”“康寿泉港”品牌形象,充分利用涂岭西部郊野公园及人文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健康养生、生态农业、体育休闲等产业,建设特色乡村旅游聚焦区、康养产业示范基地的森林康养特色小镇。主打森林生态牌,重点发展森林观光和生态休闲旅游,开发森林公园、森林浴场、郊野公园、珍稀植物园、野生植物园、山地公园、文化公园等,着力打造森林观光旅游、自然科普教育、森林疗养旅游等绿色山林休闲旅游系列。注重以森林资源为本体,结合林下经济和地域文化特色,探索“森林+养生”“森林+科普观光”等模式。

    以惠屿岛和金钟潭为核心,开发海岛型休闲农业,主打生态度假牌。重点发展山地度假和滨水休闲旅游,开发主题餐厅、文化娱乐、房车与露营等特色各异和功能多样的度假旅游产品,完善休闲度假类旅游服务设施,带动流域型休闲农业发展。建造休闲渔业码头、海滨路等,供游客休闲观光及垂钓。

     

     

     

     

     

     

     

     

     

     

     

     

     

     

     

     

    第四章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第一节  推进农田标准化

    坚持摸清土壤质量、完善土壤类型,摸清土壤障碍因素,提出改良培肥措施,为守住耕地红线、保护生态环境、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坚持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保护和常态化,集中力量打造规模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绿色生态的高标准农田。以提升粮食产能为目标,开展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建设给排水设施、修建田间道路、完善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体系等项目建设。开展土壤改良剂研发与推广,逐步调整土壤pH值范围,创造适宜农作物生产的土壤酸碱度,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农业主产区水利基础设施,加强节水灌溉,持续降低地下水用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建立监测、评价和管护体系,实现农田持续高效利用。

    第二节  推进农业机械化

    大力推进茶叶、蔬菜、畜禽、水产等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及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全程机械化。推广水稻机械播种和机收、蔬菜种植和收获,畜牧养殖饲喂料、环境控制,水产养殖饲饵料、养殖藻类栽培收获、养殖水环境控制,农产品初加工等机械装备和技术。大力发展适应小农户需求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农作物精准耕作、畜禽水产智慧养殖、园艺作物智能生产等数字农机示范基地和特色现代农机智慧园。力争2025年,全建成农业产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1个,培育1-2家全程机械化服务的农机服务组织,农机社会化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全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9%

     

    专栏1 农业基础建设提升行动计划

    1. 强化水稻生产功能区建设。1.05万亩水稻生产功能区为主要载体,建设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1个,培育上规模“五有”农机服务组织1-2家,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9%

    2.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耕地流转、山垄地改造推动经营主体扩大投资,开展农田灌排设施、机耕道路、农田林网和土地改良等田间工程,推进耕地质量大数据应用,新建0.71万亩高标准农田。

    3. 提升农作物生产能力。建设水稻、马铃薯、甘薯、玉米等粮食作物连片50亩以上粮食生产示范基地,加大果蔬、芳香植物、药食两用经济作物等综合生产能力。

    4. 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灌溉能力,新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18万亩,全区农田灌溉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8以上。

    第三节  推进农业数字化

    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流通、服务、管理全领域的广泛运用。积极推动智慧农业、物联网、大数据、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新装备新技术应用。利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地面物联网等手段,动态监测重要农作物的种植类型、土壤墒情、种植面积、作物长势。加快种业大数据的研发与深度应用,建立信息抓取、多维度分析、智能评价模型,推动数字技术在制种基地、种畜禽场区、水产苗种场区中的应用。推动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生猪养殖上的集成应用,实时监控生产环境和运输,实现养殖到屠宰加工全过程监管。推进水体环境实时监控、饵料精准投喂、病害监测预警、循环水装备控制、网箱自动升降控制、无人机巡航等数字技术装备普及应用,发展数字渔场。

    以农产品溯源、物流跟踪、监控等为主线,在数字化程度集中的片区,构建数字农业智慧示范项目。加强农村电商主体培训,开展鲜活农产品社区直配、休闲农业网上营销、放心农资下乡等电子商务试点。推进互联网+在现代农业产品营销领域的应用,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农产品营销新模式。

     

    专栏2 农业信息化提升行动计划

    1.“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通过培育特色农产品运营主体、打造优质农产品供应链条、完善网络运营体系、建立运营管理标准、创新网络营销手段,促进农产品出村进城更为高效。到2025年底,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年均增长15%以上。

    2. 农业生产智能化提升项目。开展现代农业智慧园项目建设,融合现代农业园区、优势产业集群和产业强镇创建,围绕特色产业,在农业生产、服务等领域,大力推进农业物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遥感、区块链等信息化新技术新装备应用。扶持农业物联网示范项目建设。

    3. 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持续推进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通过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和培训等方面推动农村电子商务深入发展。综合示范区行政村电子商务服务点覆盖率达到50%,电商培训人数50人次以上。

     

    第四节  推进产品品牌化

    分挖掘“老字号”、扶强“国字号”、培育“新字号”,着力加强品牌提升行动,加快形成“福”字公用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基于农产品绿色、健康消费需求,鼓励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的“三品一标”认证。持续开展农产品溯源制度,提升农产品质量与消费者信任度。以政府服务为保障,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塑造行动,提升“绿色泉港 绿色农业”的整体品牌形象。多途径、多维度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构建全方位的宽口径宣传态势。

     

     

     

     

     

     

     

     

     

     

     

     

    第五章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第一节  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一、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快速发展,支持一批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加工链条延伸、仓储中心、冷链物流端的业务拓展。积极对接高校,引智入企,为龙头企业的质量管控、产品升级、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领域提供科技元素,推动龙头企业高质量发展,形成龙头企业迈入快车道,引领同行业快速发展。通过政府资源、高校智库,为企业提供技术培训,提升龙头企业高素质员工的比例,助推龙头企业全生产链条技术升级。以“专精特新”技术引导,培育一批具有创新型、新增长潜力的企业,进一步拓展龙头企业新业务、新业态。全区现有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1家,到2025年,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 

    二、发展家庭农场

    加快发展特色家庭农场,强化家庭农场人才培养,大力培育示范家庭农场,提高家庭农场经营管理水平和示范带动能力。强化家庭农场指导、服务、扶持,在财政补助、信贷支持、保险保障等方面出台扶持政策。重点扶持品种优良、技术先进、生产标准、产品安全、流转规范、规模适度、效益良好、带动力强的家庭农场。有序组建一批带动能力突出、示范效应明显的家庭农场协会或联盟,引导家庭农场开展联合,促进家庭农场示范片或集聚区形成,实现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家庭农场数量稳步增加,家庭农场效益稳步提升。全区现有备案家庭农场25家,其中省级4家,市级1家;到2025年,新增市级以上家庭农场5家以上

    三、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

    鼓励农民合作社利用当地资源禀赋,带动成员开展连片种植、规模饲养,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农业品牌,延伸产业链条,拓宽服务领域,增强农民合作社服务带动能力。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指导农民合作社健全组织机构,规范会计核算,完善盈余分配和利益联结机制,提升规范化水平。鼓励以产业为依托开展同业联合、以服务为纽带开展同域联合,培育一批合作社联合社。引导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有效对接,鼓励创办全产业链联合社。全区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95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7家,市级6家;到2025年,新增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示范社5家以上。

    专栏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培育提升行动计划

    1.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六有”规范化建设,新增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个,合作社联合社1家以上,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2家。

    2. 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项目。支持合作社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品牌培育、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创建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示范社5家以上。

    3. 家庭农场培育。新培育2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5家技术先进、生产绿色、管理规范、规模适度县级示范家庭农场。

    4. 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力争在全区重点涉农镇全面实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重点围绕粮食作物和果、菜等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开展托管服务;累计服务1万亩以上。

    5. 农村创新创业主体培育。培育创新创业带头人,带动返乡入乡在乡人员创业。遴选导师,培育创新创业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培育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184人。

    6. 高素质农民培育。实施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培训计划和实用技术远程培训项目,全面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乡土人才培养。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训5000人以上,市级优秀农村实用人才5-6人。

    四、加强培育高素质农民

    建立健全职业农民扶持制度,引导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农技推广人员、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从事现代农业,着力培养经营管理型、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高素质农民成为现代农业领域的专业人才。加强高素质农民队伍建设,鼓励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和农技人员利用福建电视台、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等平台,开展线下线上融合技能培训、观摩交流。树立和扶持一批“学得好、干得好、带得好”的高素质农民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组织和表彰“技术能手”和“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等,提升传统职业农民向高素质农民转变,为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提供人才和人力资源保障。

    第二节  培育农产品电子商务新业态

    持续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基础建设,围绕农村电商人才培训、本地特色农产品推广营销、农村电商创业就业等工作,开展系统规划布局。借助“基地+电商+农户”流通模式、“直播+先锋助农+电商”销售模式,鼓励电商企业利用直播带货、网红经济等创新零售方式,拓展销售渠道。主动对接国内外

    电商平台,借助今日头条、西瓜视频、抖音等APP,推介泉港特色农产品,推动地方特色农产品链接国内外市场,鼓励本土电商平台做大做强。完善电商平台建设,加强供应链服务创新与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推进知名品牌、三品一标、一村一品等优质农产品出村进城。

    第三节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积极引导和支持服务主体创新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优势和功能,发展托管式、订单式、平台式、站点式等综合性服务模式。推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销售、餐饮、休闲观光等有机整合,促进一二三产紧密结合、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农民增收。鼓励不同服务主体之间分工协作,以资金、技术、服务等要素为纽带,大力发展服务联合体、服务联盟等新型组织形式;强化农业生产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服务供给,探索建立集信息服务、农技指导、信用评价、保险推广、产品营销等于一体的公益性、综合性农业公共服务组织。

    建设一批集收储、烘干、加工、保鲜、冷藏、配送、销售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实体。建立健全专业化的专项服务和全产业链的综合服务,不断扩大对小农户社会化服务覆盖面。培育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与创新创业导师,形成创业主体大众化、孵化对象多元化、创业服务专业化、组织体系网络化、建设运营市场化的农业众创体系。

     

     

     

     

     

     

    第六章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第一节  大力发展绿色现代农业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生态循环农业。推进蔬菜、畜禽、粮油、水果、渔业等重点产业链的绿色发展技术体系建设。抓好耕地质量提升与保育、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工作,推广农机农艺结合、水土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投入品减量高效施用、低碳生产等绿色生产模式。总结推广牧沼果、稻鱼综合种养、林下种养、冬种紫云英绿肥翻压还田、池塘生态混养等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模式。引进一批高效优质多抗新品种,加快成熟适用绿色技术、绿色品种的示范、推广和应用,因地制宜探索符合泉港区区域特点和地方特色的绿色生态农业。2025年,初步构建以绿色为导向的农业技术体系,引领泉港区农业走上生产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培育特色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新引擎”。

    第二节  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

    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优化单质肥料和复混肥料的产品结构,加快推广新型高效肥料,实施化肥总量持续下降;大力发展绿肥种植,实施秸秆还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鼓励和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实行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十四五”期间,每年化肥使用量减少10%以上。

    持续推进农药减量增效。推广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技术,包括农业、生态、物理等非化学防控技术以及生物农药、纳米农药等应用技术,有效、经济、安全地防控病虫害,实现化学农药减量控制;规范使用农业部目录上农药用量、施用量与施用频次,加强科学指导,有序降低农药用量。“十四五”期间,每年农药使用量减少10%以上。

    第三节  提升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

    照“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组织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提升工程,推进畜禽粪污高水平综合利用,完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到2025年,全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6%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继续完善提升粪污收集、贮存、运输、处理、利用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绿色发展机制。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利用,力争到2025年,全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立农药化肥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建立健全贮运和综合利用网络,实现化肥、农药包装废弃物有效回收。

    第四节  强化土壤污染防治

    施“清洁土壤”工程,全面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有效防范土壤环境风险。加快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减量化专项行动。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及管网建设工程建设。全面开展“一革命、四行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新农村。

    第五节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围绕农业产业发展,突出安全保障、品质提升、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坚持“产出来”与“管出来”两手抓,全面落实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与一品一码可追溯并行制度,实现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全覆盖。健全和完善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配好村级协管员,实施基层网格化监管。全区农资企业全部纳入监管平台,实现农资生产、经营企业监管全覆盖。到2025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围绕培育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等优势特色产业,创建省级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6个以上,其中蔬菜2个、畜禽4个,带动引领提升标准化生产能力和水平,有效增加绿色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

     

     

     

     

     

     

     

     

     

     

     

     

     

     

    第七章  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总体思路与依据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美丽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部署,深化泉港区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畜牧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畜牧业现代化进程。照《泉港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结合泉港区生猪和禽类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意见等精神,编制泉港区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一、发展思路

    积极发展现代畜牧业,把畜牧业培育成农业优势产业。将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农民增收、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认真贯彻各级政府的扶持政策,完善政策,增加投入,引入资金、加快发展,积极培育典型,加强示范引导,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设施装备畜牧业。加快优势产业的发展,实行布局区域化、养殖规模化、品种良种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突出地方特色,走龙头化、产业化的畜牧业现代化发展之路,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提高畜牧业产值比重和畜牧业收入比重,实现控制畜禽饲养量,争取畜牧业产值稳定增长。

    二、发展目标

    ——保持畜牧业生产能力稳定增长。推进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鼓励黑山羊、兔等草食动物适度规模化发展,支持蛋鸡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使畜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十四五”期间,全区存栏5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场稳定在12家左右,存栏量稳定在6.5万头;肉禽存栏量达到33万羽,蛋禽存栏量达50万羽;肉蛋奶总产量年均增长5.0%

    ——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按照“规模养殖构建基地、基地建设支撑产业、产业聚集形成优势”的思路,逐步形成现代畜牧业发展示范片区建设,丘陵地区以生猪产业为重点,山区以蛋鸡和黑山羊产业为重点,林下发展蜜蜂养殖,有效形成生猪、蛋鸡、黑山羊三大优势产业的畜禽健康养殖示范片区。

    ——实现畜牧养殖“三化”水平。加快畜禽规模化养殖水平,抓好畜禽标准化示范基地和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加强畜禽养殖标准化建设,提升全区畜禽养殖标准化水平,促进畜牧业有序地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形成具有生产规模的优势产业带、产业群。

    ——建立完备绿色发展机制。加快畜禽养殖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建设。注重养殖粪污就近就地消纳,把养殖业融入农、林业中,形成畜禽果(林、草、菜)种养结合模式,构建以废弃物综合利用为关键节点的畜牧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全面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规模场养殖废弃物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全区畜禽规模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以上。

    ——产业发展基础安全稳定。完善动物疫情预警预报、应急处置、检疫监督机制,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安全生产事故。全区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率达90%、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97%

    5 泉港区“十四五”期间畜牧业主要规划指标

      

    单位

    2020

    2025

    年均增长

    %

    生猪

    期末存栏

    万头

    3.55

    6.5

    12.86

    当年出栏

    万头

    4.65

    12

    20.88

    期末存栏

    1085

    1200

    2.04

    当年出栏

    703

    800

    2.62

    山羊

    期末存栏

    万头

    1.39

    1.5

    1.53

    当年出栏

    万头

    0.92

    1.1

    3.64

    家禽

    期末存栏

    万羽

    68.9

    83

    3.79

    当年出栏

    万羽

    167.55

    185

    2.00

    其中:蛋鸡

    期末存栏

    万羽

    44.19

    50

    2.50

    期末存栏

    2337

    4100

    11.90

    当年出栏

    4218

    7400

    11.90

    肉类总产量

    5840.5

    7000

    3.69

    禽蛋产量

    6845

    7950

    3.04

    肉蛋奶总产量

    万吨

    1.167

    1.49

    5.0

    畜牧业总产值

    亿元

    6.1859

    8.0

    5.28

    畜禽规模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

    95

    99

    畜禽规模养殖场废弃物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

    %

    100

    100

    备注表中2020年数据来源于泉港区畜牧行业数据

    三、土地承载力

    根据畜禽养殖废弃物土地承载力及种养平衡分析,全区林地面积16.5011万亩,耕地面积6.4983万亩。按照养殖废弃物全量还田模式,结合全区各地禁养区实际划定情况,同时考虑到有些地块不具备建场条件,如按可养区可饲养总量19.21万头的90%计,全区实际可饲养量预测为17.29万头猪当量。“十四五”期末全区的规划养殖量为16.90万头。

    四、主要畜产品市场需求

    (一)猪肉市场需求预测。按居民年人均消费猪肉42.19公斤(0.45/·人),2020年全区人口35.43万人,全区年猪肉消费需求为1.49万吨(按93.75公斤(肉)/头测算,折合生猪15.9万头)。根据市政府要求和泉港区实际情况,“十四五”规划期末全区生猪出栏量力争达到12万头,自给率达到72.07%

    (二)禽蛋市场需求预测。按居民年人均消费鸡17公斤,全区年消费禽蛋需求为0.60万吨。“十四五”规划期末全区蛋鸡存栏50万羽,禽蛋产量达到0.795万吨,自给率达到100%

    (三)禽肉市场需求预测。按居民年人均消费禽5.7公斤,2020年全区出栏家禽167.55万羽,年产禽肉0.22万吨;“十四五”规划期末肉禽出栏185万羽左右,年产禽肉0.28万吨,自给率达到100%,还能够供应其他区县

    (四)牛羊肉市场需求预测。按居民年人均消费牛羊肉5.6公斤,全区年消费牛羊肉0.2072万吨2020年全区产牛羊肉216.97吨,牛羊肉自给率为10.47%。“十四五”期末牛、羊出栏量分别稳定在0.08万头和1.1万只,自给率保持在17%左右

     

    6 泉港区主要畜禽产品消费需求情况表

    畜禽产品

    常住居民年人均消费量

    2020年实际指标

    2025年规划指标

    需求

    实际产量

    自给率%

    需求量

    规划产量

    自给率(%

    生猪

    (出栏/万头)

    0.45

    15.94

    4.05

    25.41

    16.65

    12

    72.07

    牛羊

    (吨)

    5.6公斤

    1984

    216.97

    10.47

    2072

    350

    16.89

    禽肉

    (吨)

    5.7公斤

    2019

    2200

    108.96

    2109

    2800

    132.76

    蛋鸡

    (存栏/万羽)

    1.1

    38.97

    44.19

    113.39

    40.70

    50

    122.85

    禽蛋产量

    (万吨)

    17公斤

    0.60

    0.68

    113.33

    0.63

    0.795

    126.19

    备注2020年全区常住人口为35.43万人,2025年全区常住人口预测为37万人。生猪:平均125公斤/×0.75%=93.75公斤肉/头,猪肉93.75公斤×0.45=42.19公斤/·人。

    第二节  畜牧业发展布局

    一、区域布局

    根据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和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和管理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泉港区各镇(街道)实际,重新调整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和可养区范围。

    (一)禁养区

    畜禽养殖禁养区包括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城镇居民区等人口集中区域,主要交通干线,以及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规定需要特殊保护的其它区域。畜禽养殖禁养区面积共约84.2平方公里。包括以下几个区域:

    1. 饮用水源保护区、饮用水源地

    1)菱溪水库水源保护区、泗洲水库水源保护区,陈田水库、双溪水库岸线外围500米范围内区域。

    2)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实现粪污全量资源化不排放污染的养殖场不列为禁止对象。

    2. 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区等人口集中区域

    1)泉港石化港口新城建成区(泉港石化工业区除外)。主要包括西南部普安开发区组团、东南部城市生活组团(包括后龙、郭厝、山腰、峰尾、中心片区五个片区)和高速公路沿线的涂岭、界山两个综合组团。

    2)前黄综合改革试点镇建成区。主要包括南部百亿产业组团、镇区综合组团、物流发展组团、氨碱化工组团的城市建成区范围。

    3)涂岭镇镇区建成区。主要包括现状涂岭镇区、汶阳、前欧、涂型组团建成区范围。

    3.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养区域

    国家法律法规和地方法规若进行更新或修订,其新规定其他需要保护的禁止畜禽养殖的区域。

    (二)可养区

    除禁养区划定范围以外的区域均为可养区,面积约为236.8平方公里。通过分区划片,实现畜牧生产布局与土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可养区新建、改建、扩建的养殖场,必须符合畜牧业发展规划、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满足动物防疫条件,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二、产业布局

    按照生产相对集中、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围绕生猪、肉禽、蛋禽等畜禽种类,打造规模化养殖场,科学规范畜禽养殖基地。2025年,建设1个产业强镇,2个“一村一品”畜牧专业村

    7 泉港区“十四五”期间拟建现代畜牧产业名单

    序号

    产业类型

    实施区域(乡镇)

    主导产业

    1

    产业强镇

    涂岭镇

    生猪

    2

    一村一品

    前黄镇三朱村

    蛋鸡

    3

    一村一品

    涂岭镇黄田村

    生猪

    备注产业强镇是主导产业产值超过2亿元;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标准是主导产业总产值达到500万元以上

    (一)生猪产业

    按照“提产能、增效益、保安全、促生态、稳供给”思路,以“养殖总量控制、最低保有量兜底、内供外调相结合,保持全区供需基本平衡”为目标,大力推进布局区域化、发展产业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推动农林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我区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现代生猪产业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2025年,全区培育和稳定存栏5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场12家左右,年末存栏量6.5万头、出栏量12万头,自给率达到72.07%;养殖规模化率达到90%以上,规模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以上、规模场养殖废弃物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

    (二)家禽产业

    鼓励发展规模化家禽养殖,巩固和稳定蛋鸡生产规模,在涂岭和前黄等镇建设优势蛋禽产业集中区;支持和提升特色禽肉生产规模。生态化养殖场区建设标准化养殖舍,引进智能化蛋鸡养殖、蛋品处理、有机肥生产等设施。到2025,全区肉禽出栏量达到130万羽,禽肉产量0.28万吨以上;蛋禽存栏量达到50万羽,禽蛋产量0.79万吨以上。

    (三)草食动物产业

    以种养结合、草饲结合、圈牧结合为突破口,推广应用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扶持利用林隙地、冬闲田建立草食畜禽养殖基地,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公司+基地+专业户”为模式,适度发展草食动物养殖。在涂岭、界山和前黄等镇山区和半山区区域发展草食动物2025,发展牛、黑山羊等草食动物存栏2万头(只)。

    (四)屠宰加工业

    按照“扶大限小、减数控量、提质增效、淘汰落后产能”的原则,整合布局畜禽屠宰加工厂。持续做好现有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审核清理和关闭整合工作。到2025年,关闭现有城区、南埔、峰尾3个牲畜定点屠宰场,全区整合建设肉品分割加工配送中心1

    第三节  畜牧业建设任务

    一、调整优化生猪产业布局

    按照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有关规范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和管理的要求,依法依规科学划定生猪禁养区,取消超出法律法规的禁限养规定。修订完善畜牧业发展规划,合理调整养殖布局和规模,明确各规模养猪场生猪生产任务,确保全区产生猪最低出栏保有量在3.7万头以上。实行养殖场卫生安全防护距离“双向”保障制度,对确需关停搬迁的种猪场和规模养猪场,在非禁养区内安排可用地支持异地重建。

    鼓励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大型企业在可养区内新(改、扩)建高标准零排放现代化养猪场。鼓励支持我区有条件的生猪养殖企业到三明、龙岩、南平等主产区或省外协作建设异地生猪生产基地,并建立生猪产销对接机制。与山海协作结对帮扶县-宁化县加强协作,促进生猪及其猪肉产品产销对接、互惠互利。

    二、持续推进畜禽养殖体系建设

    (一)持续推进标准化建设

    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管理智能化、防疫制度化、养殖废弃物无害化”标准,重点开展养殖、环控、防疫、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环节标准化改造,通过改进设施工艺、改善生产条件,完善动物防疫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设施,推进生产标准化。推广应用互联网和智能化设施设备,推广节水、节料、节能养殖工艺和干清粪、微生物发酵等实用技术,提升精细化规范化饲养管理水平。推动传统家禽产业向以生物安全为核心的标准化生产转变,严格按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生产和管理,开展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

    2025年,存栏500-5000头的规模化生猪养殖场达到全场零排放、全量资源化利用的标准。实施蛋品自给提升工程,新建大型设施化智能化蛋鸡项目,全区规模养殖场基本实现按标生产,力争累计创建省级以上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场3

    (二)着力推进规模化经营

    通过“改、扩、转、退”等多措并举,推进经营规模化;逐步构建以大型养殖场为引领、适度规模养殖为主体、农牧结合型家庭农场为补充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增强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到2025年,全区存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保持11家以上;控制农牧结合型家庭农场、小农户生猪养殖,全区的散养户养殖总量占辖区内规模场养殖总量的比例不超过10%

    8 泉港区规模养殖场建设名单

    序号

    所在乡镇

    养殖场数量

    (家)

    存栏量

    (头)

    畜种

    1

    涂岭镇

    11

    65000

    生猪

    2

    界山镇

    1

    700

    生猪

    3

    涂岭镇

    1

    135000

    蛋鸡

    4

    前黄镇

    1

    250000

    蛋鸡

     

    (三)积极推广设施化养殖

    在符合相关规划、建设安全和生物防疫等方面要求的前提下,养殖设施允许建设多层建筑。引进国内先进多层养猪模式,积极在新建规模化猪场推广应用,实现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自动化、集约化生猪养殖模式。支持家禽养殖经营主体利用现有场地进行立体笼养改建扩产,示范推广30万羽蛋鸡养殖模式。提高畜禽养殖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加强养殖全程机械化技术指导和新装备推广,推进养殖设施化、装备集成化。到2025年,力争创建省级畜禽养殖全程机械化示范场1

    三、推进畜禽产品精深加工水平

    (一)推进屠宰加工业转型升级

    按照“扶大限小、减数控量、提质增效、淘汰落后产能”的原则,着力提高生猪屠宰加工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自动化水平。大力推动猪肉供应由“调猪”向“调肉”转变,由热鲜肉向冷鲜肉供应转变,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代宰向自营转变。以“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流通、冷鲜上市”为主攻方向,鼓励屠宰企业发展集屠宰、分割、加工、冷链、配送一体化的现代化屠宰加工企业,支持屠宰企业建设标准化预冷集配中心、低温分割加工车间、冷库等设施,提高生猪产品加工储藏能力。

    (二)推进畜禽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支持屠宰加工和物流配送企业建设低温仓储设施,配置冷链运输设备,促进运活畜禽向运肉转变。加快构建肉类全程冷链物流运输体系,逐步健全冷鲜肉流通和配送网络,做到辖区内有猪肉储备专库,屠宰加工企业有预冷场所和冷库、乡镇有冷藏配送点、零售网点有冷柜。规范活畜禽跨区域调运管理,完善“点对点”调运制度,坚持跨省调肉不调猪。加强畜禽产品安全健康消费宣传引导,提高冷鲜肉品消费比重。到2025年,推动全区建设肉品分割加工配送点建设;提高市场冷鲜、冷冻禽产品供应占比

    四、推进畜禽产品质量全程监管

    (一)健全畜禽产品安全可追溯监管体系

    依托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监管信息平台,实现畜禽产品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跟踪、伪劣产品可召回、储运信息可查询的全区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加大智慧监管力度,依托智慧畜牧业云平台,加快动物检疫申报、规范化检疫、备案、报验、落地报告等数字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推进检疫、定点屠宰管理档案规范化建设。持续开展屠宰领域安全生产集中排查整治,加强调入动物及其产品流通监管,提升跨区域调运畜禽产品动物防疫和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水平。

    (二)强化兽药饲料监督检查

    深入开展兽用抗菌药专项整治活动,推进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兽药经营环节全面实行“二维码”追溯监管。加强兽药、饲料使用环节的监督管理,规范养殖场养殖档案建立,开展畜牧投入品经营使用登记备案工作,认真做好兽药GSP认证工作。组织开展兽药、饲料生产经营专项整治,重点查处无证经营或经营、使用违禁、假劣兽药、饲料等违法行为,强化畜牧投入品安全生产管理。实施《福建省饲料生产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规范》,持续开展“瘦肉精”、兽药残留等专项整治,确保畜产品绿色安全。

    五、推进畜牧业环境综合治理

    (一)推进畜禽粪污源头减量化

    积极推广“一禁、二表、三分离”。大力推广使用微生物制剂、酶制剂等饲料添加剂和饲料低磷低蛋白日粮配方技术,提高饲料转化效率促进兽药和铜、锌饲料添加剂减量使用,降低畜禽养殖业排放。鼓励畜禽规模养殖场安装减臭设施设备,推广应用臭气控制技术,减少臭气排放,消减臭气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推进存250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建设封闭式集粪棚,敏感区域大型规模养殖场逐步建设臭气治理系统。规范养殖污染治理线上线下长效防控机制建设,对存栏5000头以上的生猪保留场全部安装污染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在线监控。

    专栏4 实施畜禽养殖废弃物源头减量工程

    全面推行“一禁、二表、三分离”的节水、减污措施:

    一禁:严禁水冲清粪,推行干清粪或尿泡粪;二表:安装人员生活用水水表、畜禽饮用水水表;三分离:实行雨水(明沟)与污水(暗管)分离,干(粪)、湿(尿水)分离,浓、淡分离,从源头上减少畜禽养殖污水产生量。

    (二)推广种养结合生态养殖

    鼓励畜禽养殖场在不超过土地承载力和农作物养分需求的情况下,将沼液和经无害化处理的养殖废水输送到消纳地作为肥料还田()利用。支持已建养殖场按农地配套标准流转周边耕地实行规模种植,或与周边规模种植户建立粪肥供应关系,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就近利用、当地消纳。因地制宜扩大推广“林下养禽”等复合经营新模式、异位发酵床养殖和“畜禽沼液沼渣果(林茶蔬草)”等循环利用新路径。推广“以地定养、以养肥地、粪尿全量收集处理和还田利用”循环模式。到2025年,培育生态养殖场1个以上

    推进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线,以“种养结合、农(林)牧循环,干湿分离、综合利用,就近消纳、不排水域”为主线,推进生猪清洁养殖、生态养殖。加快实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区推进项目,支持养殖场及第三方机构建设有机肥厂,支持养殖场配套建设粪污收集、存储、运输、处理和利用等环节的基础设施。持续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打通粪肥还田(林、果、茶等)通道,构建种养循环发展机制。到2025年,全区每年推广使用商品有机肥和畜禽粪便堆(汉)肥、沼肥、肥水等有机肥3000亩以上;畜禽规模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9%以上,规模养殖场废弃物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

    六、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一)持续抓好动物疫病防控

    围绕“人、车、猪、肉、料”等重点环节,完善养殖场动物防疫设施条件,落实各项动物防疫制度,切实做到封闭式饲养管理。强化年出150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的生物安全隔离带建设,提高生物安全保护水平。健全养殖、屠宰和运输全链条监管机制,优化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制度。统筹做好家畜布病、牛结核病、动物狂犬病等主要人畜共患病防治,以及非洲马瘟、牛结节性皮肤病H5N1H7N9H5N6H5N8禽流感的监测和防控;开展生猪高风险疫病扑杀保险工作,确保不发生非洲猪瘟疫情。

    (二)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

    养殖规模企业配备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进行处理,逐步减少深埋、化尸窖、堆肥等处理方式,确保有效杀灭病原体,不污染环境。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大型无害化处理场,建立集中处理为主、自行分散处理为补充的处理体系,逐步提高专业无害化处理覆盖率。

    (三)推进动物疫病净化工作

    实施动物疫病风险评估,推进动物疫病净化。继续实行净化认证奖补政策,推进种畜禽场重点疫病净化。切实做好净化维持,强化种畜禽场疫病监测和状况调查,跟踪监测阴性认证场的净化维持状态,开展认证场风险评估,对发现的生物安全漏洞及时督促整改。促进运活畜禽向运肉转变,规范活禽市场管理,完善活禽经营场所生物安全措施,落实休市消毒制度。到2025年,实现强制免疫病种动物疫病净化率达到90%以上,群体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80%以上。

    七、推进畜牧产业管理信息化

    依托现有养殖管理平台,建设完善现代养殖智能系统,建立畜禽产业发展、畜禽市场行情、疫病防控应急处理与远程诊疗等服务平台,建立完善的产品追溯质量安全系统、畜禽屠宰加工监控系统、产品交易网上市场、重点规模养殖企业网络监控系统。以数据化为手段,加快建设全区畜牧兽医信息管理系统,推进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与畜牧产业深度融合,推广应用电子识别和检疫电子出证,实行智能化监管。

     

     

     

     

     

     

     

     

     

     

     

     

     

     

     

     

     

     

     

     

     

     

     

    第八章  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海丝重要门户城市建设为中心,推进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完善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积极融入重要门户城市建设发展格局,持续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全面提升海洋综合管理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力争到2025年,渔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强,水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升,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渔业资源养护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渔业对外合作务实开展,渔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明显改善,渔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渔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形成“生态良好、生产发展、产品优质、渔民增收、平安和谐”的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实现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1.产业发展。水产养殖产业的养殖规模稳定在4万亩左右,产量达到9.5万吨,产业总产值突破14.5亿元。建设一批海上养殖基地,将滨海资源丰富的后龙镇、峰尾镇等沿海区域,建设成滨海经济繁荣带。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延长水产养殖产业链,深化水产品加工,打造出琼脂、鲍鱼、紫菜、海带等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农产品。推动海水养殖业从“规模产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型,从“传统养殖”向“现代设施养殖”转变,全方位提升养殖业发展水平。

    2.推进生态养殖业发展。以现有养殖规模为基础,推广鲍贝藻立体生态养殖、鱼--贝混养等海水多营养层次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有效集成生物防控、环境生态调控等技术,提高养殖效果和效益。鼓励生态养殖,探索由主管部门为管理主体、科研机构为技术支撑、企业为实施主体的综合管理机制,建立1-2个生态渔业示范区,促进生物资源合理利用。

    3.发展深水养殖。逐步降低近海养殖强度,有序向深水区转移,减少对沿海近岸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深水海域打造大网箱养殖示范基地。

    4.提升渔业科技创新水平。渔业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7%。水产养殖机械化率达到50%以上。构建适应海洋强区建设需求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和科技人才队伍体系,新增渔业科技项目5个,提升渔业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力。

    5.提升渔业治理能力。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和养殖证制度全面落实,推动完善水产养殖环境监管标准制度体系。渔港建设和管理全面推进,发布渔港名录,完成港章制定,依托于渔港的渔业综合监管体系基本建成。渔船渔具管理制度更加完善,渔业执法监管更加有力,渔业安全生产基础更加巩固,渔业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三、产业定位

    积极开发界山镇、后龙镇、峰尾镇、南埔镇等沿海区域的水产养殖资源,重点抓好湄洲湾、肖厝港周边的浅海开发力度,在原有的基础上促进滩涂贝类养殖、滩涂藻类养殖、海水池塘养殖、浅海普通网箱养殖和滩涂种质资源增值的发展。优化养殖结构,优先发展高效生态养殖,推广新品种养殖,提高养殖综合效益。在抓好鲍鱼、海带、紫菜等等传统品种养殖的同时,推广绿盘鲍、闽丰1号等优质新品种,大力开发和推广名特优新品种养殖。有序、有度地利用养殖水域,着力打造泉港特色现代水产养殖产业带,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渔业养殖布局

    一、产业布局

    泉港区渔业养殖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一带,其中惠屿岛是泉港区水产养殖主产区。根据渔业养殖和资源分布情况,泉港区渔业养殖业布局为“一个水产养殖中心,一个海洋特色经济带,三类十二个水产养殖片区”。湄洲湾内惠屿岛周围是水产养殖中心;界山镇、后龙镇、峰尾镇及山腰街道作为海洋特色经济带;建立滩涂、浅海和海水池塘312个水产养殖片区;其中,滩涂养殖片区位于湄洲湾主产区,包括滩涂贝类养殖片区3个、滩涂藻类养殖片区2个、滩涂贝类种质资源区1个,浅海养殖片区1个,为普通网箱养殖,位于湄洲岛惠屿岛西北面的浅海养殖区,海水池塘养殖片区5个,位于湄洲湾产区。

    二、区域布局

    (一)禁止养殖区

    根据泉港区开发利用现状,结合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泉港区总体规划和各类涉海开发利用规划,共划定禁养区1个,位于湄洲湾南埔镇沿岸海域,总面积920.0公顷。禁止养殖区内严格禁止养殖活动,对现有的水产养殖由本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限期搬迁或清退,严格执法。

    (二)限制养殖区

    全区划定限制养殖区4个,位于洋屿、惠屿、湄洲湾及后龙镇周围海域,总面积1024.6公顷。该区域共规划水产养殖面积131.7公顷,包括浅海贝类养殖区面积55.5公顷、浅海藻类养殖区面积54.1公顷及浅海网箱养殖区面积22.1公顷, 养殖品种主要包括牡蛎、扇贝、江蓠、紫菜、海带、鱼类等。鼓励藻类和贝类养殖,养殖规模以维持现状为主,养殖布局、密度按技术要求执行。

    9 泉港区限制养殖区规划布局

    规划区块名称

    地区

    地理范围

    (中心坐标)

    面积(公顷)

    洋屿限制养殖区

    洋屿及周围海域

    118°58′55.79"E,

    25°11′26.52"N

    146.0

    惠屿限制养殖区

    惠屿及周围海域

    118°58′55.79"E,

    25°11′26.52"N

    566.6

    潘南工业与城镇用海区

    湄洲湾湾顶海域

    118°53′20.33"E,

    25°14′18.92"N

    132.0

    后龙工业与城镇用海区

    后龙镇沿海海域

    118°57′43.70"E,

    25°9′43.50"N

    180.0

    (三)养殖区

    泉港区划定养殖区片区数20个,规划总面积2484.9公顷,其中浅海养殖区2192.9公顷,滩涂养殖区292.0公顷。规划中根据泉港区水产养殖业发展方向及养殖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养殖模式和品种结构调整。泉港区未规划海水池塘养殖区,适当减少了滩涂养殖和网箱养殖,浅海养殖部分增加了浅海贝类和大型藻类的养殖比例。今后泉港区渔业增长方式将从追求面积、产量、产值,向效益、品质、安全转变,以保证渔业可持续稳定发展。

    泉港区养殖水域滩涂,包括浅海、滩涂、海水池塘、水产苗种场和陆基工厂化养殖区域,主要分布于湄洲湾。其中:

    1.浅海养殖区主要规划在湄洲湾海区,养殖总面积192.9公顷。其中,贝类规划养殖面积861.4公顷,大型藻类规划养殖面积850.4公顷,底播规划养殖面积38.7公顷,网箱规划养殖面积22.1公顷,深水增养殖规划养殖面积420.3公顷。

    2.滩涂养殖区主要规划在后龙镇和山腰街道办事处的滩涂养殖区,养殖面积共292.0公顷。

    泉港区养殖水域滩涂涉及界山镇、南埔镇、后龙镇、峰尾镇、山腰街道等乡镇,各乡镇浅海、滩涂及海水池塘养殖区的总体规划如表11

    10 泉港区养殖水域滩涂总体规划

    乡镇名称

    浅海片区

    滩涂片区

    数量(个)

    面积(公顷)

    数量(个)

    面积(公顷)

    界山镇

    1

    38.7

    /

    /

    南埔镇

    6

    131.7

    /

    /

    后龙镇

    4

    531.0

    1

    89.8

    蜂尾镇

    7

    1491.5

    /

    /

    第三节  渔业主要任务

    一、实现捕捞业可持续发展

    巩固以灯光敷网为主要作业类型的捕捞支柱产业,加快渔船更新改造进程,逐步淘汰低效高耗的中小型木质渔船,促进海洋捕捞业转型升级。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运作、政策扶持、加快发展的思路,积极、稳妥地发展以过洋性渔业为主的远洋渔业,拓展远洋或过洋性渔业领域,提高海洋捕捞整体竞争力,推动海洋捕捞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做大做强特色海水养殖

    全面贯彻实施《泉港区海水养殖水域规划》,大力发展鲍鱼、海带、紫菜等独具优势的特色水产品种,大幅提高海水养殖效益。在养殖区域上,重点推进惠屿岛周边名贵海珍品生态养殖区建设,加快建设肖厝网箱、金腊围垦、后龙湾藻类、山腰湾贝类四个养殖区,形成特色海水养殖示范区。在养殖品种上,根据海洋资源和水产养殖特点,大力推广渔业“五新”技术,引导渔民发展高效和名特优新品种养殖,优化海水养殖主导产业,加快形成养殖品种互补、良性互动的新格局,提升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养殖方式上,鼓励规模发展,坚持生态围网、围堰精养、浅海筏式等多种养殖方式,因地制宜,走节水型、环保型和集约化之路,探索生态养殖、健康养殖等新模式。

    三、提升水产精深加工水平

    充分发挥辖区资源优势,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推进水产加工业结构调整和名牌战略,提高企业精深加工能力、资源综合利用能力、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大力推进海洋经济区域示范创新项目带动作用,打造具有高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的名牌产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品初加工模式,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引导渔业企业争创国家、省、市品牌产品称号,开展质量体系认证和无公害产品认证,在提升优势产品质量和档次的同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和辐射效应,带动沿海渔民发展养殖,实现加工、养殖效益双赢。

    四、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加强水产养殖用投入品监督管理,强化规范用药宣传培训。严厉打击违法使用禁用、停用药物行为,严格管控上市水产品常规药物残留超标问题,推行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加强各级产地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控,完善和强化各级产地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控计划,提高抽检批次,增加检测指标,加大对药残不合格样品查处和行刑衔接,全面提升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健全更为严格的水产品质量保障制度,开展渔业标准化示范点建设,强化对三品一标水产品的认证监管,加大对初级水产品检测,加强养殖环境整治,加快建成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确保渔业安全和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

    五、强化渔业科技

    实施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推广、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广、水产养殖用药减量、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水产种业质量提升等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加快工厂化、网箱、海水池塘等养殖模式的数字化改造,推进水质在线监测、精准饲喂、病害防控、水产品分级分拣等技术应用,开展深远海养殖平台、无人渔场等先进养殖系统试验示范。推广渔船卫星通信、定位导航、鱼群探测、防碰撞等船用终端和数字化捕捞装备。推进渔业渔政管理数字化技术应用,建设渔业渔政管理信息和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渔业执法数字化水平。加强渔业统计基层基础,及时收集发布产能、供给、需求、价格、贸易等信息,强化生产和市场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形势,合理引导。

    六、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

    鼓励按照市场化方式创新渔业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积极培育壮大多元市场主体,促进产业素质和管理效率提高。继续大力培育养殖大户、家庭渔场,巩固提升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家庭养殖在渔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加快推进小规模养殖户生产现代化,通过发展订单养殖、生产托管等社会化服务,提高小规模养殖效率和收益。积极促进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更好发挥服务分散养殖户、对接大市场的纽带作用。引导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现代渔业龙头企业做强做优,引领带动技术应用推广、生产模式创新、产品质量提升等。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力度,加快提高大中型捕捞渔船生产组织化、公司化程度,鼓励小型渔船纳入村镇集中管理或加入渔业基层管理组织。

    七、加强渔政渔港建设

    加大渔船救生、通讯、避碰、监控系统、渔业航标等建设力度,加快信息技术在渔业管理和安全生产中的应用。按照建设“信息化、数字化、防灾型”现代渔港的思路,重点加强峰尾一级渔港建设,完善大中型渔港规划布局,适当增加一级以上渔港布局密度并提高建设标准,加快诚平二级渔港建设,配套完善渔船渔港监控设备。

    第四节  渔业重点工程

    一、名优水产养殖基地

    建设内容:引进名优水产品品种及配套养殖技术,其中,网箱养殖面积达8096口,海带紫菜等藻类养殖面积达1万亩。重点发展绿盘鲍、坛紫菜等名特优品种及新品种的养殖。到2025年,坛紫菜新品种养殖面积达2000亩。

    建设地点:湄洲湾及惠屿岛周围12个水产养殖片区。

    二、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项目

    建设内容:以提高水产养殖标准化水平和改善养殖水域环境为目标,推动开展中低产池塘标准化改造。通过示范带动,普及及推广高效生态水产养殖方式,提升养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科学设计养殖池塘,对于老化池塘改造,遵循改浅水塘为深水塘、改漏水塘为保水塘,池塘堤埂低改高、窄改宽、土改石等原则,进行科学规划与设计,实行健康养殖。

    建设地点:界山、后龙、峰尾等镇及山腰街道。

    三、水产养殖加工制品和综合利用项目

    建设内容:加大对水产养殖加工制品和综合利用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加大对藻类和以藻类为原料的加工制品的研究,包括淡干海带、盐干海带、熟干海带、调味熟干海带、紫菜干制品,富含DHA海藻粉,以及海藻饮品等产品,带动藻类养殖等下游产业发展,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建设地点:后龙、南埔、峰尾等镇与山腰街道。

    四、水产加工厂

    建设内容:建设水产品综合加工厂1个。

    建设地点:峰尾镇、界山镇。

    五、养殖业智能检测示范工程

    建设内容:结合泉港水产养殖特点,每年评审认定3-5个特色水产品养殖企业,开展特色水产物联网应用示范,通过对大型水产养殖场的分布式、网络化水质参数智能检测,建设水产养殖环境检测和智能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精准化投喂与生物生长状态的科学调控,减轻养殖户劳动强度。

    建设地点:各养殖场内。

    六、海洋特色旅游小镇

    建设内容:依托惠屿村和山腰盐场,挖掘沿海观光、海滨休闲、海上垂钓、海鲜品尝等以“海”和“渔”为特色的滨海旅游资源,建设“城、港、渔、岛、景、娱”等主题的特色小镇。不断开发渔文化内涵,拓展渔民增收渠道,促进渔业经济向高深层次发展。

    建设地点:惠屿村和山腰盐场。

     

     

     

     

     

     

     

     

     

     

    第九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强化组织领导

    各级有关部门要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切实落实农业农村优先战略要求,在工作安排、财力分配、干部配备上优先向特色现代农业倾斜。对本规划提出的特色优势产业及重点产业链,要安排领导挂钩,配齐产业工作专班,扎实推进产业发展目标任务落实。建立责任落实、跟踪评价、监督考核、激励奖惩和工作推进机制。做好规划实施过程跟踪,加强对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点工程和重点指标落实情况的动态监测,建立规划评估机制,跟踪分析规划执行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及时修订完善规划内容。要压实区乡主体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深入调查研究,精心组织实施,确保规划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节  加强政策保障

    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对农业和农民出台的特色农业、现代农业政策。在国家农业农村法律法规及政策框架下,认真谋划并切实抓好三农各项工作,加大政策扶持和倾斜力度;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激励强度,探索促进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的新机制,对科技人员下基层在政策上予以相应保障。给予农业龙头企业在土地利用、信贷、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建立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以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推动泉港区“十四五”现代农业发展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  加大投入力度

    加大对农业产业投资基金、银行信贷、信用担保和农业保险等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专业投资机构投资农业产业。健全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创新财政支持环节和方式,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加强向上申报项目争取资金的指导,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项目资金支持。推进农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更多地吸引外资、民资和工商资本向农业转移,切实解决农业产业发展中资金短缺、融资困难和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健全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服务乡村产业振兴能力。

    第四节  提升配套服务

    持续强化对产业发展的指导服务。鼓励科研院校下基层,集中技术力量和资源要素,根据区域产业特色和发展实际,切实解决好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和产业瓶颈。利用各种项目载体,运用有效方式,分类开展培训,突出产业融合,突出全产业链,突出绿色发展和质量兴农,并开展试点示范,总结推广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模式、技术、机制等。加深政府、供销社和农商行合作关系,整合各级各类涉农资源,建立农资供应、农村金融、农技推广、农村电商、农产品检测、农机服务等平台体系,培育专业化服务组织,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的专业化服务。

    第五节  加强督导考评

    在实施本专项规划时,严格执行现行规划,增强规划的权威性、专业性,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以及重大工程、重大行动、重要改革任务,要明确责任主体和进度要求,确保质量和效果。在规划实施中期阶段,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向区人民政府报告;接受社会监督与反馈;每年实施进度检查制度,对未完成或执行不到位的约束性指标进行系统梳理,对症下药,及时跟踪、纠正,保障下一个年度的顺利执行。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