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QZ04101-0300-2022-00180
- 备注/文号:泉港政办〔2022〕24号
- 发布机构:泉港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公文生成日期:2022-08-25
泉港政办〔2022〕24号
泉港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泉港区“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专项规划的通知
石化工业园区,各镇人民政府、山腰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相关企业:
《泉港区“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专项规划》已经区政府第10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泉港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8月25日
(此件主动公开)
泉港区“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专项规划
二〇二二年八月
目 录
前 言………………………………………………………………1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2
第一节 “十三五”期间主要成效……………………………2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5
第二章 总体要求………………………………………………8
第一节 指导思想………………………………………………8
第二节 基本原则………………………………………………9
第三节 主要目标……………………………………………10
第三章 主要任务………………………………………………13
第一节 健全权责分明的应急管理体系……………………13
第二节 构建综合风险管控体系……………………………19
第三节 建设高效有序的应急救援体系……………………39
第四节 健全应急科技发展机制……………………………45
第五节 构建全社会共治应急管理体系……………………47
第四章 重点工程………………………………………………51
第一节 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工程……………………………51
第二节 风险防控能力提升工程……………………………52
第三节 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54
第四节 社会应急能力提升工程……………………………55
第五节 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工程……………………………55
第五章 保障措施………………………………………………57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57
第二节 强化经费保障………………………………………57
第三节 加强舆论宣传………………………………………58
第四节 强化监督评估………………………………………58
附件:拟建设重点工程项目表…………………………………59
前 言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区委区政府具体部署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福建省“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专项规划》《泉州市“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专项规划》《泉港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编制《泉港区“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全区应急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等,是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履行应急管理职责,制定实施相关政策措施,全面推进应急管理各项工作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年—2025年。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第一节 “十三五”期间主要成效
“十三五”期间,泉港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工作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遵循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做足石化产业文章,大力发展港口经济”的嘱托,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采取一系列有效举措加强和改进应急管理工作,各项目标任务有序推进,各类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相关指标基本完成,在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十四五”时期持续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一、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不断健全
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区应急管理局挂牌成立,并全面转入应急管理工作状态。防汛抗旱、森林防火等职能过渡完成划转,通过落实机构、职责、人员三定位,建立了以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为主要任务的多职能、大应急的工作新格局,有效促进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应急管理工作贯通,为实现“全灾种、大应急”打下坚实基础。
“大应急”能力体系不断完善。进一步健全完善预案体系,扩大应急预案覆盖面,加强镇(街道)、园区、区直部门、重点企事业单位等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推进重点行业领域企业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整合泉港石化工业园区消防大队、福建联合石化公司消防支队等消防队伍救援力量,建立健全全区消防救援联勤联训联动工作体系。推动应急演练常态化,组织多部门联动、多科目协同的综合性应急演练,有力提升政企社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处置整体能力,2017年福建泉州泉港危险化学品反恐泄漏爆炸事故综合应急救援演练,获评全国十个安全生产月特色宣教活动之一。
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不断加强。进一步健全完善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坚持“平战兼备、急需急备、适量储备”的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原则,做好装备、物资、队伍等各项应急准备工作,确保了应急救灾物资备得足、调得动、输送快、用得好。
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十三五”期间,全区各级各部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任务和指标取得预期成果。
推进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出台《泉港区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泉港区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安全生产权力和责任清单明细》,进一步明确党政领导和各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管理、挂牌督办、“一票否决”等工作机制得到严格落实。督促指导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开展督查考核,采取警示通报、诫勉约谈等措施,加强事故控制指标过程管控,进一步拧紧安全生产责任链条。
安全风险防控不断加强。紧紧围绕“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目标任务,常态化开展联合执法、综合执法、“四不两直”检查,扎实开展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非煤矿山、冶金等领域专项整治,推动企业主体责任和行业监管责任有效落实。发挥“智慧安监”平台作用,率先推行建立“企业有清单、车间有表册、岗位有卡片”新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加强风险源头管控,开展风险辨识评估,推进全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梳理汇总重大危险源企业基础信息,形成重大危险源基础数据库。建立全区危化品安全风险档案并动态深化完善。超常规举措推进安控区征迁工作,解决泉港石化工业园区“厂村混杂”问题,有效保障周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危化品领域深化推行“专家百企督导行”安全生产攻坚,持续提升行业安全生产管理能力,工作经验多次被《中国安全生产报》《福建安全生产信息》等媒体报道宣传。
安全基础和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推动镇(街道)、村(居)等基层安监队伍规范化建设,安全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不断创新安全生产工作,制定《危险化学品安全专家绩效考核实施方案》,建立专家服务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有力提升泉港石化工业园区应急管理及救援处置水平,常驻专家人数居全省前列、全市之首。创新职业健康监管,实施“五个一体化”和“五个同步”等特色举措,职业健康与安全生产一体化监管工作经验被省安监局列入2016年、2017年省安全生产工作重点之一。
安全文化建设成效明显。深入推进安全文化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等安全生产教育“五进”活动,联合福师大泉港石化研究院建设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基地。有效推进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全区7个镇(街道)获得“福建省安全社区”称号,工业园区获得“福建省安全园区”称号,福建联合石化有限公司、国电泉州热电有限公司获得“福建省安全文化示范企业”称号。
三、防灾减灾救灾建设持续推进
完善应急救灾机制。有效构建了覆盖区、镇(街道)、村(居)三级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立定期会商制度,不断建立健全自然灾害管理报送网络。
防灾减灾基础建设不断夯实。区、镇、村灾害信息员实现全覆盖,自然灾害灾情信息报送体系进一步健全。规范建设自然灾害避灾安置点,锦祥社区、聚福社区荣获国家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称号,防震减灾基础建设持续推进。加强基层气象灾害预警服务能力建设,提升气象灾害防御和应对能力。
建立救灾物资保障新模式。做好自然灾害公众责任险与农房保险工作,鼓励保险机构参与救灾重建,探索救灾资金多元化投入,助力恢复重建家园。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建设新时代美好泉港的关键五年,将为我区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带来新机遇: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强大政策支持;区委区政府加强领导,狠抓责任落实,为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泉港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泉港要融入泉州“一湾两翼三带”空间格局,坚定不移实施“创新立区、主业强区、港口兴区、生态美区、和谐安区”新发展战略,抓住推进石油化工等传统千亿集群改造提升,加速产城融合,建设石化城、能源港建设的有利契机,可充分发挥区域协同优势,锻长板、补短板、强弱项,全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提升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处置能力,为加速推进我区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三是随着社会文明程度、安全意识和法治观念加快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需求日益增长,特别是全社会对安全感的关注度持续提升,为推动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巨大动能。
二、面临的挑战
“十四五”时期,我区自然灾害种类多、影响范围大、发生频率高的基本区情没有改变,应急管理体系基础弱、底子薄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安全生产仍处于爬坡过坎期,发展中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创新能力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产业链发展水平还不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各类灾害事故风险交织叠加,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
应急管理体系薄弱环节比较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应急管理工作形势更加复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应急力量建设、现场应急处置、应急避险教育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短板,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高效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应急管理信息化手段比较落后,应急管理技术人才明显缺乏。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尚不健全,基层应急预案仍然不够完善,全区应急救援指挥体系的合成合力与协调一致还不够。应急物资储备管理还不够规范,种类和数量需要进一步完善。全民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依然较弱。
安全生产监管难度不断增大。全域城市化加快发展,区域性安全风险依然较高,危化品生产、城市建设、油气输送管道、道路交通、渔业养殖、危旧房屋、人员密集场所等领域安全风险突出。部分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标准化创建水平总体不高,隐患排查治理不彻底,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配备不足,安全基础工作不扎实。重大风险精准防控仍然不够,基层基础仍然薄弱的问题仍未根本改观等短板亟待全面补齐。
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尚需加强。泉港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海平面抬高、平均气温升高,台风、暴雨、洪涝、地震、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灾害风险将增加,自然灾害风险防控要求更高。特别是海上灾害、城市内涝等应急处置综合协调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救灾规范制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减灾救灾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还需加强,大数据、云计算、地理信息、人工智能、物联网、先进指挥通信、轻型智能工程机械等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在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运用尚待进一步发挥其优势。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安全发展和综合防灾减灾理念,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为根本目的,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守牢安全生产底线,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灾害事故,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全力打造绿色石化名城、现代活力港城、山海宜居美城,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泉港篇章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统筹推进。把加强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贯穿到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坚决担起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责任,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政治保证。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两个至上发展思想,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守“发展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全面提高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围绕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科学研判应急管理形势特点,坚持关口前移、精准施策,加强重点工程建设,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
——坚持协调联动、社会参与。坚持党委政府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强化政府与社会协同配合,通盘考虑,多措并举,完善部门协同、区域联动、社会参与的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机制,形成最大合力。
——坚持科技引领、数字赋能。围绕“全灾种、大应急”救援处置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中的引领作用。用数字化推进应急管理工作,强化科技支撑,持续提升重点行业领域自动化、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第三节 主要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四五”时期,通过全区人民共同努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各类事故明显减少,综合应急保障能力全面加强,社会协同应急能力显著提升,应急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到2025年,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持续稳定向好,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格局。
专栏:泉港区“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核心指标 |
||||
序号 |
指标内容 |
2020年 |
2025年 目标 |
指标属性 |
1 |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
4 |
3 |
约束性 |
2 |
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
0 |
不发生 |
约束性 |
3 |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0.0054 |
下降33% |
约束性 |
4 |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 |
下降20% |
约束性 |
5 |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 |
- |
≤1% |
预期性 |
6 |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
- |
≤1 |
预期性 |
7 |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
- |
≤15000人 |
预期性 |
二、分项目标
1.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到2025年,应急管理领导体制、指挥体制、协同机制、职能配置、机构设置更趋合理,应急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大幅改善,工作效能、履职能力全面提升,有效构建“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体系。
2.安全生产防范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到2022年底前,全面完成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目标,全区所有企事业单位100%完成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升工作,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到2025年,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不断健全,安全风险早期识别、综合监测预警能力不断增强,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安全监管执法机制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综合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安全生产基层基础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生产安全事故控制指标全面下降,重点行业领域自动化、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
3.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增强。到2022年,全面完成全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初步建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到2025年,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基础设施灾害防御能力和灾害救助能力不断提高,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不断健全。持续巩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成果,广泛开展“互联网+”、大数据等智慧防灾减灾救灾技术应用,构建重大风险隐患全覆盖的多层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实现灾害信息员镇(街道)全覆盖,灾害事故信息上报及时率达到100%,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2%,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人口覆盖率达到90%,农房叠加保险承保覆盖率达100%,自然灾害公众责任险覆盖率达100%,森林火灾受害率<0.8‰,因洪旱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0.7%以内。努力建成满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集约高效、保障有力的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
4.应急综合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到2025年,科技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产业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应急物资保障更加到位,数字应急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应急综合保障能力明显加强,应急管理机构专业人才占比超过60%,应急管理部门装备达标率达到80%。
5.应急救援能力全面提高。到2025年,应急救援的响应能力和救援水平明显提升。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稳步实施,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应急力量建设大力推进,基本完成应急预案体系结构化、场景应用化建设,基本建成高效快速的应急救援体系,基本实现灾害发生10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能够得到有效救助。
6.高危行业领域安全技能明显提升。在危险化学品、金属冶炼、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企业实施安全技能提升行动。到2022年,在岗和新招录从业人员100%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特种作业人员100%持证上岗,高危企业班组长普遍接受安全技能提升培训;危险化学品、金属冶炼等从业人员取得执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比例达到30%。
7.全社会共同参与应急能力明显加强。到2025年,全社会安全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公众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提高,基层治理的精准化水平持续提升,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基本形成。
第三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健全权责分明的应急管理体系
一、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健全应急管理指挥体系。建立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应急指挥机构,协调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调整完善议事协调和指挥机构,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协调、专业队伍主调主战、各方力量高效协同”的全要素联合作战指挥机制。
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健全快速发现、及时救援、有效救治、妥善救助“四位一体”联动工作机制。健全安委办、防汛办、森防办、减灾办等议事协调机构运行规则和工作制度,强化人员保障,发挥统筹协调、指导督促职能,厘清综合监管和行业监管职责,推动各级各部门履职尽责,统筹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全面有效组织落实应急管理重点工作。
健全基层应急管理机构。组建由镇(街道)、工业园区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的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具体承担基层应急管理的统筹、协调、指挥、考核等职责。推动镇(街道)应急管理工作站建设,落实机构、人员、职权、装备和经费等条件保障,打通基层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加强村级应急管理力量建设,明确村级党组织书记为应急管理工作主要负责人。
完善安全监管体制。推进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监管执法职责,组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推动执法力量向基层和一线倾斜。制定防震减灾、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等领域的执法权责配置清单。强化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机构建设,强化执法工作条件保障。
完善防灾减灾机制。建立健全防汛防台风等联席会议、需求专报、情报会商、协同指挥等制度,规范防灾减灾应急协同指挥的程序、内容和方法,定期开展联合协同指挥演练,提高协同指挥能力。健全完善军地抢险救灾协调联动机制、物资储运调配等应急联动机制,强化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需求对接、行动协同,形成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合力。
二、完善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体系
压实属地应急管理责任。推动将应急体系建设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履职评定、职务职级晋升、奖励惩处等考核内容挂钩,持续优化考核权重。健全分级响应机制,明确应急管理事权划分、灾害事故响应程序,落实属地主体责任。
压实部门监管责任。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明确部门安全监管职责分工,加强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安全监管,消除监管盲区,严防漏管失控。切实发挥权责清单制度的基础性制度作用,全面梳理、编制权责清单,合理划分应急管理综合执法责任,明确职能部门职责边界。积极推进应急管理相近工作职能的整合,建立动态化责任界定机制,有效衔接“防”与“救”责任链条,加快形成边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协同合作、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
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督促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切实履行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做到安全责任、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安全管理、应急救援“五到位”。加强企业基层班组建设,建立岗位安全生产责任清单,强化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岗位责任人员、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切实加强劳务派遣灵活用工安全管理。严格执行重大危险源登记、检测、评估和监控制度。进一步完善对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激励约束工作机制,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推动生产经营单位自觉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三、健全应急管理协调联动机制
制定响应机制。制定灾害应急处置流程图,完善事故灾害分级响应制度。建立周边地区、军地协同、社会救援力量参与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响应机制,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各类应急救援力量应急响应及时到位,应急资源融合到位,应急抢险救援有力有效。
完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发挥相关议事协调机构职能作用,以及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梳理完善各有关部门应急管理权责清单,健全重大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和灾害事故处置协同机制。健全灾害信息共享、舆情应对、应急处置联动等机制,规范信息互通共享、重大风险联防联控、应急资源集成优化、应急救援协调联动等工作,提高整体快速反应能力。
完善区域协调联动机制。建立区域合作协同联动机制,提高区域协同防御与应对险情事故和敏感事故的能力。建立联合指挥、灾情速报、资源共享机制,参与跨区域协同演练,加强周边地区重大风险的联防联控。推动泉港化工园区与福清江阴化工园区、泉惠化工园区等建立突发事件协同处置机制,加强重大风险联防联控。
建立军地协同机制。建立健全军地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军地抢险救灾协调联动机制、物资储运调配等应急联动机制,加强应急预案衔接和军地联合演练,在灾害预报预警、灾情动态、救灾需求、救援进展等方面强化协同。推进民兵应急力量与政府应急管理体系有效衔接,将民兵应急专用装备纳入应急管理保障体系。
建立政社协同机制。建立政府部门与企业、社会救援力量的应急协同联动机制,支持引导社会力量有序有效参与应急救援行动。进一步提升电力、供水、通信、燃气等公用事业的应急恢复能力和全社会协同应急救援能力。
四、完善应急管理法治体系
推进应急管理法治化。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着力推动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领域配套的制度、规范性文件的完善,促进安全生产工作法治化、规范化。健全和落实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完善线索通报、案件移送、协助调查等制度,依法惩治安全生产领域的违法行为。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建立健全常态化普法宣传机制,有效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应急管理法治建设。推动建立重大行政执法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法律顾问、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制度及重大行政执法决策机制,规范依法行政行为。
建强应急管理执法队伍。加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强化基层执法权限,强化监管执法保障,优化基层执法机构人员配置,加强执法装备和车辆配置,推动执法力量向基层和一线倾斜,推动镇(街道)加快落实应急管理赋权执法,指导镇(街道)开展日常执法活动,确保权力下放到位、承接到位、运行到位,加快形成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建立执法人员入职培训、定期轮训和考核制度,提升执法能力。
严格应急管理执法。严格按照执法程序、执法手册,规范执法行为,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监管执法和跟踪问效,坚决整治执法检查”宽““松”“软”问题。加大重点领域执法力度,持续推进“互联网+执法”,实施分级分类精准化执法、差异化管理,提升执法效能。建立完善联合执法机制,深入开展“五不两直”明查暗访、交叉执法,对重点问题、重大隐患盯住不放、一抓到底,督促彻底解决。严格实施重大非法违法行为备案督办、“黑名单”和“一案双查”等制度。
严格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强化事故调查,依法及时向社会公布事故处理情况,严肃查处瞒报、谎报、迟报、漏报生产安全事故行为。健全事故调查处理评估机制,提升事故调查评估专业化水平。落实事故举一反三机制,深入开展事故分析,公布典型事故案例,定期组织开展生产安全事故警示教育,指导推动事故防控工作。
健全审批许可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和安全准入改革,简化流程,严格标准。健全安全生产行政审批事项服务指南,规范行政审批的程序、标准和内容,依法及时公开行政审批事项的受理、进展情况和结果。
五、加大应急管理资金保障
加大应急管理资金投入。以新形势应急管理需求为导向,立足现状、加强改革,积极采取稳定现有、支持新增、拓宽科目、创新立项、扩大预算等办法和措施,加大对新兴的应急管理领域资金投入。强化应急管理资金投入政策保障,有力有效地保证应急管理工作开展。
建立资金投入预算机制。督促企业建立应急管理专项资金投入预算机制,用于加强和改进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管理、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设备设施,提高企业应急管理经费投入。
第二节 构建综合风险管控体系
一、注重风险源头预防管控
科学规划布局。优化应急资源配置,完善城镇新区和产业集聚区等区域的公共安全设施,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地下综合管廊、地下管网运行安全监测,提升全区重大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完善城乡综合防灾规划,积极有序推进海绵城市、人民防空工程、城市应急水源等关键基础设施灾害设防标准,提高全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规范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明确避难场所场地及配套设施标准,提升灾后救助水平。
加强风险评估管理。健全城乡规划、建设、运行等全周期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制度。优化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综合风险评估工作规范,定期开展重点行业、区域、城区安全风险评估,严格控制区域风险等级及风险容量,强化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设计诊断和反应安全风险评估。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机制,建设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全区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一张图”系统数据库,整体呈现全区各类风险点分布、等级情况。健全安全风险动态管理机制,实现各类风险隐患识别、评估、监测、预警、处置等全过程动态管理,提升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推进分级管控的信息流通与整合,实时监控重大安全生产风险源。进一步开展全范围、全覆盖的企业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不断优化风险辨识评估和管控工作流程,督促企业按照有关标准规范,对识别出的安全风险进行分类梳理评估,逐一确定风险等级,对应重大、较大、一般、低4个风险等级,制定企业“红橙黄蓝”风险图,形成企业风险分级分类监管清单,针对性制定管控措施,实施差异化管控,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严格安全准入。按照《国务院关于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意见》(国发〔2015〕55号)文件,全面实施市场安全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更加严格规范的工艺技术设备材料安全准入。健全重大项目决策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实施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完善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严格产业园区空间和安全准入管理。加强有关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施工、竣工等环节的安全把关,牢牢守住项目审批安全红线,防止从源头上产生隐患。对高危行业企业实行更严格的安全准入、强制安全投入、关键设备安全强制许可和职工特殊保护等制度。
二、开展监测预警信息规范化建设
提升灾害事故风险监测能力。完善灾害防御应急联动机制,优化灾害监测站点布局,强化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气象、水文、地震、地质、林业、农业、海洋等自然灾害监测网络系统建设,构建针对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体系,形成全覆盖的自然灾害监测感知网络,为防灾减灾策略制定及指挥调度业务的开展提供信息支撑,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健全城市公共安全监测预警系统,运用5G、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填补城市安全运行风险隐患的监测盲点,加强车站、学校、医院、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流量监测,强化水、电、气、油、交通、桥梁、地下管网等城市生命线及消防、企业重大危险源等城市安全数据的监测和管理,强化灾害事故现场实时感知信息采集,提升城市运行安全监控预警能力。完善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油气管道、冶金等高危行业领域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
加强灾害事故预警预报。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开展自然灾害风险大数据分析,提升灾害事故分析研判、预警能力。完善跨部门、跨地域的气象、水文、地质、森林火灾等灾害事故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全灾种、全流程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的智能分析研判能力。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建设区、镇、村三级贯通的全区应急广播系统,拓宽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充分运用政务新媒体等途径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提高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和时效性,实现预警精准到村到户到人。
规范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开展监测预警信息规范化建设,梳理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种类和内容,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效率。健全灾害事故信息报送系统,依托各类基层信息员队伍,构建基层信息报送网络,完善重大和紧急情况信息直报制度。加强应急值班值守信息处置,增强信息接收的时效性、准确性,不断提高信息首报、续报和终报的全程报送工作质量。
强化网络舆情信息处置。研究总结全区灾害事故网络舆情管理情况,推动建立健全灾害事故网络舆情管理、研判和处置机制,加强灾害事故舆情信息监测分析与研判,正确引导舆情信息,动员全社会共同应对危机,努力获取和预报(上报)苗头性敏感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三、健全安全生产预防控制体系
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完善相关行业领域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和隐患排查标准、整改验收和效果评估工作制度,落实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和隐患整改不落实追责制度,强化企业隐患自查自纠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按照隐患整改责任、措施、资金、时限、预案“五到位”要求,严格实施重大隐患挂牌督办、整改销号,重奖激励安全生产举报,强力开展重大隐患清零行动,对发现的问题隐患实行清单化管理,备案备查,做好跟踪督促指导,真正做到一抓到底、见底清零。指导督促企业建立重大隐患内部挂牌督办、风险隐患排查、评估、治理的长效机制。
提升本质安全生产水平。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按照“政府组织实施、部门指导推动、安办综合协调、企业落实创建”的要求,进一步夯实激励约束、分类监管和动态管理等政策措施,推动企业标准化与企业日常安全管理相适应,与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和安全文化建设等工作有机融合,推动企业建立自主化信息化平台,促进企业实现安全管理、操作行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标准化,进一步提高自主安全管理能力。严格落实安全技术设备设施改造等支持政策,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及时更新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安全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整体推动各行业企业自主管理和本质安全水平持续提升。
推进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有序推进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民用爆炸物品、金属冶炼、渔业生产等高危行业领域建立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切实发挥保险机构参与风险评估管控、隐患排查、事故预防等功能。
推动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加大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安全生产领域的应用,构建“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快速感知、实时监测、超前预警、联动处置、系统评估等新型能力体系,加快形成工业互联网与安全生产协同推进发展格局。加强关键技术与装备科技攻关,推广事故预防预警、防治控制、抢险处置等方面的先进适用技术、工艺,筑起“人防”+“技防”的安全防线。在高危行业领域推进人工智能化水平,提高机械化装备的安全保障能力。
四、开展安全生产综合治理行动
推进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综合运用安全生产大检查、事故查处、技术改造、联合执法等手段加强全方位安全监管和隐患整治。持续推进危险物品“一体化”监管工作,集中深入开展危险化学品、涉氨制冷、有限空间、工贸、醇基燃料、散装汽油、油气管道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积极防范化解各类安全生产风险。
提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质量。落细落实各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总结分析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发现的安全生产共性问题和突出隐患,找准深层次矛盾和原因,建立健全、补充完善相应的具体制度和措施,全面巩固提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效果和质量。
——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和民爆物品安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推动各项制度措施落地见效。细化落实《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导则》,分级分类排查治理安全风险和隐患,涉及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企业完成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督促指导落实危险化学品“禁限控”目录,结合实际完善新建化工项目准入条件及危险化学品“禁限控”目录,研究企业生产过程危险化学品在线量减量技术路线、储存量减量方案,严格控制涉及光气等有毒气体、硝酸铵等爆炸危险性化学品的建设项目。积极推广应用泄漏检测、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等先进技术方法,所有涉及硝化、氯化、氟化、重氮化、过氧化工艺装置的上下游配套装置必须实现自动化控制。完善落实城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关停并转、退城入园等支持政策措施,完成城镇人口密集区中小型企业和存在重大风险隐患的大型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工程,并持续推进其他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入园。重点整治烟花爆竹批发企业“六严禁”不落实,烟花爆竹零售点“两关闭”“三严禁”不落实等问题。重点整治民爆物品行业生产自动控制及安全措施不完善,视频监控存在盲区,安全联锁参数设置不合理,不合格品及生产废料处理不规范,出入库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消防安全。组织开展打通消防“生命通道”工程,指导制定实施“一镇一策、一小区一策”综合治理方案,分类分批完成督办整改。针对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石油化工等重点场所,制定实施消防安全能力提升方案,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聚焦老旧小区、电动车、彩钢板建筑、家庭加工作坊、“三合一”场所、群租房、城乡接合部等突出风险以及乡村火灾,分阶段集中开展排查整治,全面落实差异化风险管控措施。教育、民政、文化和旅游、卫生健康、宗教、文物等重点行业部门建立完善行业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明确3年整治目标任务,推动本系统单位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水平。积极推广应用消防安全物联网监测、消防大数据分析研判等信息技术,推动建设基层消防网格信息化管理平台,依托“智慧应急”平台建设,建成消防物联网监控系统,分级建成城市消防大数据库。
——道路运输安全。推动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提级改造农村公路,改造普通公路危病桥,实施公路生命防护工程。加快临水临崖、急弯陡坡、桥梁等重点路段和事故多发点段排查整治,推动列入各级党委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实施治理。深化“千灯万带”示范工程,推进农村公路平交路口交通安全设施“五有工程”建设。清理整治“马路市场”和国省道沿线集镇村庄违规开口。推进隐患车辆专项整治,推动加大老旧客车的淘汰报废力度,督促客运企业及时报废淘汰老旧客车。推动公交车安装驾驶室隔离设施,划设乘客安全警戒线,粘贴警示标识标语。开展常压液体危险货物罐车专项治理,稳步推进超长平板半挂车和超长集装箱半挂车治理。全面排查货车、专用车生产企业、车辆维修企业和车辆非法改装站点。加大对货车非法改装企业的打击力度,基本消除货车非法改装、“大吨小标”等违法违规突出问题。严查超限超载违法,建立源头治超信息监管系统;加快推进治超站称重设施联网;深化“百吨王”专项整治;强化科技治超,推动治超站引导设施及电子抓拍系统建设使用;深入推进治超联合执法常态化、制度化,加强超限超载车辆及其处罚信息共享,落实“一超四罚”措施。落实《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办法》,推动构建“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信息化支撑、全链条监管”的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防控体系,加快提升行业综合治理能力。严格组织实施上级交通运输部门出台统一的旅客乘坐客运车辆禁止携带和限制携带物品目录清单。督促道路运输企业、场站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快推动建立道路运输领域安全生产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或者发生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运输企业实施挂牌督办,督促及时消除隐患。针对“两客一危一货”、校车以及一次记满12分、易发亡人事故的严重交通违法类驾驶人实施精准、滴灌式安全警示,持续曝光“高危风险企业”“突出违法车辆”“典型事故案例”“终生禁驾人员”,督促客运驾驶人行车前提醒乘客使用安全带。推动集中整治、周末夜查、区域联动,异地用警、部门联动,组织开展“两客一危一货”、校车、渣土车等车辆专项整治,严处酒醉驾、“三超一疲劳”等各类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加大非法营运查处力度,全面清查道路客运市场“黑企业”“黑站点”“黑车”。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共享,完成普通公路国省县道沿线和交叉口增补点位的交通监控设施及县级以上(含)道路主要路口的信号灯、电子警察、卡口监控覆盖建设,推动共享普通公路重点路段、桥梁、隧道等道路视频监控资源。
——交通运输(铁路、邮政、水上)安全。开展铁路沿线环境安全专项行动,健全完善铁路护路联防和“双段长”等铁路环境安全联合治理长效工作机制;落实铁路沿线环境安全治理各方责任。开展危险货物运输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托运、违规承运危险货物行为,整治危险货物储存场所。开展公铁水并行交汇地段安全专项整治,强化安全防护设施设置与管理,全面推进公跨铁立交桥固定资产移交,严厉打击危及铁路运营安全的机动车违章驾驶行为。加强寄递渠道安全整治,升级收寄验视、实名收寄、过机安检“三位一体”防控模式,坚决将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物品等禁止寄递物品堵截在寄递渠道之外;强化寄递企业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建设,督促寄递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火灾、车辆安全、作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深化寄递安全综合治理,健全联合监管机制和应急管理机制,严格落实部门监管、属地管理和企业主体“三个责任”。加强重点船舶和重点水域安全监管,开展船舶港口的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防控工作,严厉打击渡船超航线、超乘客定额、超核定载重线、超核定抗风等级冒险航行,加强商渔船碰撞事故防范,以港口客运和危险货物作业为重点,强化港口安全管理,加快推进巡航救助一体化船艇和海事监管、航海保障装备设施、船舶应急设备库建设。加强综合交通枢纽管理,健全综合交通枢纽安全监管协调沟通工作机制,强化运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加强设施设备维修及更新改造,提升设施设备运行可靠性。
——渣土车运输安全。健全渣土运输安全责任体系,督促落实企业主责,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强化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加强渣土运输经营行为信用评价,实施分级分类管理。严肃事故调查,深化调查报告联合审核和约谈工作,推动落实整改。加强渣土车销售监管,加强行业自律,建立政府推介目录库。提高渣土车技术标准,推进智能化应用。强化市场准入管理,建立健全渣土车市场准入与清出制度。开展驾驶员从业资格审查,建立驾驶员背景审核制度。建立现代信息手段教育培训方式,利用典型事故案例,加强警示教育。加强动态监管,充分利用渣土车智能管控平台,整治驾驶员不良驾驶行为。推动企业规范经营,鼓励企业规模化、公司化、专业化经营。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与风险防控制度,开展风险评估和危害辨识,严厉查处非法改装渣土车。加强源头管理,强化行业监管,建立“谁审批、谁监管、谁负责”管理机制。提升源头信息监管系统管理,深入推进联合执法常态化、制度化,落实联罚联放、联合惩戒。严查突出交通违法,保持建筑渣土运输秩序严查严管态势。加大非法营运查处力度,全面清查渣土运输市场“黑企业”“黑站点”“黑车”等。
——渔业船舶安全。强化“拖网、刺网、围网”三类隐患特别突出渔船和渔港水域安全监管,开展以渔船脱检脱管、船舶不适航、船员不适任和“编队作业”为重点的专项整治。加大渔业安全监管执法力度,贯彻落实《福建省实施<渔业法>办法》,加强与海防、海事、海警等部门联合,重点对渔船脱检脱管和船舶不适航、船员不适任,以及渔港水域安全、消防等方面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超员、超载、超风级、超航区”航行和冒险出海作业行为,全面提升依港管船管人管安全的能力和水平。
——城市管理安全。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将城市安全韧性作为城市体检评估的重要内容,将城市安全发展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和信息化手段,推动城市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开展摸底调查,落实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和市政基础设施安全管理指导意见,推进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不断更新完善城市供电、供水、排水、燃气管线数据,加快供水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和市政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强燃气安全检查,抓好餐饮场所用气使用环节安全管理,严厉打击瓶装液化石油气非法经营和违规使用,持续推行瓶装液化石油气销售实名制,加快燃气行业信息化监管系统建设;建立渣土受纳场常态监测机制。结合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推动解决城市安全重点难点问题。
——房屋安全与建筑施工安全。开展全区房屋结构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地毯式、全覆盖、无死角、零容忍,不漏一区一街、一镇一村、一户一房,重大安全隐患立即清理,坚决整改整治到位。全面排查涉疫涉医场所和利用原有建筑物改建用为酒店、饭店、学校、体育馆等人员聚集场所房屋安全隐患。依法查处违法建设、违规改变建筑主体结构或使用功能等造成安全隐患行为。根据城市建设安全出现的新情况,明确建筑物所有权人的主体责任。落实参建各方的主体责任和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开展建筑施工安全隐患排查整治,重点排查整治起重机械、高支模、深基坑、高边坡、隧道开挖支护等,健全工程质量安全动态监管制度,完善信用评价体系。依法打击建筑市场违法违规行为。
——石化园区安全。完善石化园区监管体制机制,明确职责分工,配齐配强专业技术力量,落实安全监管责任;推进石化园区智慧化进程,石化园区集约化可视化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建成率100%。制定石化园区安全生产源头管控,规范石化园区规划布局,严格进园入区项目准入,合理布局石化园区内企业,完善公共设施,进一步提升石化园区安全水平。建立石化园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开展石化园区整体性安全风险评估,安全风险评估率100%,按照“一园一策”原则,限期整改提升。强化应急处置保障能力建设,健全完善园区应急预案体系,与园区周边重点应急救援力量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公共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明确应急管理的分级响应制度和程序,做到应急救援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安全高效。
——危险废物等安全。全面开展危险废物排查,对属性不明的固体废物进行鉴别鉴定,重点整治园区、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单位等可能存在的违规堆存、随意倾倒、私自填埋危险废物等问题,确保危险废物贮存、运输、处置安全。配合制定危险废物贮存安全技术标准,建立完善危险废物由产生到处置各环节联单制度。建立部门联动、区域协作、重大案件会商督办制度,形成覆盖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转移、运输、利用、处置等全过程的监管体系,加大打击故意隐瞒、偷放偷排或违法违规处置危险废物违法犯罪行为力度。合理规划布点处置企业,加快处置设施建设,消除处置能力瓶颈。督促企业对重点环保设施和项目组织安全风险评估论证和隐患排查治理。垃圾、污水和涉爆粉尘等方面,渣土、生活垃圾、污水和涉爆粉尘的贮存、处置等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评估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强化相应的安全责任措施落实,确保人身安全。
——自然灾害安全。重点检查水利工程防汛安全管理和水毁工程修复情况,检查水库大坝、堤防、水闸、小山塘等工程设施运行情况。检查山洪灾害防治措施建设和运用情况,已建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的监测站点、预警设施、区级监测预警平台软硬件设施运行、使用、维护及有关经费落实情况。检查防汛相关非工程措施更新完善情况。检查登记渔船、涉渔“三无”船舶防台风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养殖渔排和避风港安全隐患,检查沿海、内河各客渡码头、客渡船、商船、海上作业平台、避风锚地安全隐患。检查城镇低洼易涝点和地下空间安全隐患。围绕地质灾害隐患点、房前屋后高陡边坡等防范重点,严格落实地质灾害防范规定,按照分级分类管理,采取确保人身安全的对应措施,加强隐患排查、汛期巡查、监测预警、应急处置。避灾点主要检查选址是否避开可能遭受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等自然灾害威胁的低洼易灾区域或危险地段,通风排水是否符合人员居住要求。深入排查林区及其周边城镇、村屯、居民点,各类公园、景区景点、重要目标,自然保护地等森林火灾隐患,排查林区输配电、通信等设施的森林火灾隐患。野外火源管理是否到位,排查用火审批、高火险时段禁火令、重点卡口以及护林人员驻守情况,检查预警监测、热点核查反馈等。
——港区(港口、码头)安全。开展港口危险货物安全整治,完善和落实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导则,分级分类排查治理安全风险和隐患,涉及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企业完成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督促指导各港口企业落实危险化学品“禁限控”目录,积极推广应用泄漏检测、过程安全管理等先进技术方法。开展港口消防安全整治,组织专家开展消防安全监管检查,针对港口危险化学品等重点场所,督促企业制定实施消防安全能力提升方案,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开展港口设施及港口建筑物安全整治,督促企业港口设施及附属建筑物的建设、投入运营依法进行并开展日常检查、检测、维护等工作;组织对港口经营人的港口设施及附属建筑物的安全性进行监督检查;督促企业列支港口设施检测、维护经费;督促企业制定港口设施及附属建筑物维护管理制度,完善部门的监督检查机制。开展自然灾害安全整治,组织修订湄洲湾肖厝港区的事故应急预案,开展事故应急演练;督促港口企业按规定开展应急预案的修订、培训、演练,加强应急队伍建设,配齐应急设施设备器材;重点检查企业堆场、港区内办公楼、配电室、仓库的排水系统和机械防台措施的落实情况。
——游乐场所及游乐设施安全。重点对全区所有游乐场所及游乐设施,各商场(超市)、商业综合体、公园、景区景点、学校、小区、卫生所以及临时搭建在室外的滑梯、蹦蹦床、攀爬架、摇摇车、充气式游乐设施等各类游乐场所和游乐设施开展专项整治,执照证件方面,整治游乐场所未按照规定取得有关证照,未定期进行检测检验,特种设备操作人员未持证上岗。制度执行方面,整治游乐场所及游乐设施经营单位未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未设立安全管理机构或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未开展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未针对儿童游乐设施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制度,未制定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等隐患问题。设施设备方面,整治游乐场所内游乐设施未为正式商家生产并符合安全质量要求,未经正规商家进行安装监测和验收,未设置有效的安全防护设施,未开展定期检查、维护和保养,未在醒目位置标明适合游玩的的年龄和安全等注意事项。
——冶金等工业八大类企业安全。组织开展冶金等工业八大类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落实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管控双重预防机制,督促企业按要求规定配备消防设施、消防器材,重要场所有消防安全标志、消防通道、防火间距符合规范标准要求。按照监管执法检查标准,加强粉尘涉爆、有限空间作业、涉氨制冷等重点生产环节排查整治,推动冶金等工业企业“大体检、大整治”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执法,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坚决遏制冶金等工业企业各类事故发生。
——陆上长输管道安全。推进管道完整性管理,督促管道企业及时评估更新高后果区,加强高后果区特别是人员密集型高后果区风险管控。严格落实管道法定检验制度,实现管道法定检验“应检尽检”,提升管道本体安全水平。持续开展管道隐患排查整治,组织开展重点时段、管段安全检查,强化隐患整改督办。开展管道周边第三方施工问题整治,防范打击管道保护范围内第三方违法违规施工。加强管道保护范围内地质灾害防范,严防山体滑坡、泥石流、塌陷等地质灾害造成管道安全事故。加强宣传与培训,重点整治巡线及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管线周边宣传未开展等问题。加强风险评估与防范,重点督促企业全面开展管道完整性管理,根据相关规定开展风险分级评价,制定风险防控措施,重点整治风险管控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加强应急储备与管理,重点检查企业是否制定应急预案,并与属地应急预案相对接,重点整治油气管道企业应急救援物资、设备和抢修力量与应急预案不匹配等。
——海上长输管道安全。进一步健全海底油气管道安全责任体系,强化海底油气管道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督促企业按照法律法规和标准,建立符合实际和操作性强的海底管道安全运行管理体系和责任运行机制、考核机制,严格执行海底油气管道风险管理、管道设施及工艺安全、事故与应急等要素管理,做好标准化达标提升和有序运行工作。进一步加强海底油气管道安全源头整治,督促海底油气管道企业按照《危险化学品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导则》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完成安全风险隐患自查工作,对重大隐患要依法上报监管部门并实施挂牌督办。全面开展风险隐患排查,特别是对辖区管道保护薄弱环节和隐患易发重点部位,超前排查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不断完善风险防控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消除风险隐患。
——商贸流通行业安全。开展大型商场超市、农贸市场(批发市场)、住宿、再生资源回收、报废汽车拆解场等商贸流通行业企业房屋安全、消防安全、燃气安全、安全生产管理、证照方面及特种设备管理等方面专项整治,指导督促相关单位落实主体责任,全面深入细致地排查治理安全隐患问题,牢牢守住安全底线。
——学校安全。加强教育系统消防安全整治,督促各学校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开展隐患排查整治。加强学校建筑物安全整治,指导各学校全面排查违规改建校舍的情况,查找是否存在违法建设、违规改变建筑主体结构或使用功能等造成安全隐患行为。加强校车安全管理,开展校车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规范校车驾驶员管理,落实师生交通安全教育。加强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建立实验室危化品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健全完善有关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等,实施精准监管、整治。加强食堂和食品安全管理,建立健全校园食品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不断加大学生食堂设施建设和设备更新升级,改善学校食品卫生环境。组织对学生伤亡事故易发多发领域集中整治攻坚,建立防溺水联防、联控机制,加强学生暑期安全教育,坚决遏制学生溺水事件发生。
五、增强防灾减灾救灾建设
有效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开展全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完善优化自然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和分灾种防治区划,建立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形成支撑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全要素数据资源体系。实施灾害风险清单式管理,全面推进地质、气象、水旱、海洋、地震、森林火灾等灾害风险管控机制建设。落实各涉灾部门风险管理责任和属地政府主体责任,推进自然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推进综合灾情和救灾信息报送与服务网络平台建设,提高基层灾害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提升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加强气象、水文、地震、地质、农业、林业、海洋等自然灾害监测网络系统建设,加快安全生产、防汛、气象、水文、地震等网络互联互通,形成防灾减灾“一张网”,实现信息共享。强化灾害监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针对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为防灾减灾策略制定及指挥调度业务的开展提供信息支撑。
提升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完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升洪涝灾害、森林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全面推进堤防和蓄滞洪区建设。加强城市在建工程、低洼易涝点、地下商场、地下车库、地下通道、立交涵洞等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提升城镇排水防涝能力。不断完善中心城区的排水系统,始终保持或恢复水闸功能,充分发挥工程防洪、防潮、排涝、灌溉等各方面效益。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增强城市吸水、蓄水、排水和抗旱减灾能力。完善区、镇洪水预警报自动监测网,完善洪水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及预警设施设备配置,紧盯山洪重点防御区和强降雨重合区,落实网格化群测群防管理体系,做好危险区域人员转移避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深化地质灾害防治。加强地质灾害危险区管理,细化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范围排查,严格做好易发区新建工程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严控人为活动诱发新的地质灾害。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建设,优化配置监测网络,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做到数据共享、综合应用和有效监控,确保地质灾害发生时,精准、有序、高效指挥人员安全转移。深入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险、降险和治理,对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危险性高的村庄等实施搬迁,大力消除重大自然灾害风险隐患。
加强地震灾害防治应对能力。全面夯实防震减灾基础工作。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基础工作,强化地下流体前兆台站、烈度速报台站巡查及值班值守工作,按时做好监测数据报送。健全震情会商制度体系,提高会商研判水平。加强地震宏观观测网络建设和管理,发挥其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的辅助决策作用。提升地震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扩大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网络覆盖面,明确预警终端建设与维护职责,发挥我区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减灾功效。加强对全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定期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保障反应能力和震情灾情信息保障服务。加强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震防震减灾意识。
提升森林防灭火能力。坚持分级负责、分工协作原则,完善森林防灭火责任体系,压实森林防灭火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火源管理和火灾预防扑救等责任,抓好森林防灭火工作。推进森林防火巡护能力提升,重点检查村镇、景区、重点林区森林火灾隐患,排查林区输配电、高压电、通信等设施的森林火灾隐患,提升森林火灾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林业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已有生物防火林带的抚育管护,提高森林防火道路密度和质量,合理布局新建林区行车道。在重点林区、高火险区域加强森林消防蓄水池、生物防火林带等防火工程建设,其它区域推进人工蓄水池建设。加强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建设,探索建立村级森林消防队。加强林火监测系统建设,推进森林防火通讯指挥系统更新升级工作,积极推动森林防火专用无人机巡查监控系统建设,增强森林火灾“空、地、人”一体化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强化防火物资保障,配齐扑火机具和队员个人防护装备。常态化组织森林消防知识培训、实战演练,不断提升森林火灾扑救能力和水平。
提升海洋防灾减灾能力。严格落实海洋防灾减灾责任制,统筹加强通信监控指挥救援平台建设和抢险打捞装备配置,优化海洋观测网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信息公开,增强预警预报时效。健全完善海上溢油应急队伍,加强海警、海事、沿海镇及有关部门等海上搜救力量建设。加快推进渔船通导与安全装备建设,落实渔船编队生产和值班瞭望制度。加强商渔船碰撞事故防范,做好遇险自救互救措施准备。严格应急值班值守,对进入敏感海域、大风浪天气等海域的渔船及时推送预警信息,通过指挥中心、镇检查站、信息岸台精准点对点指挥,实时掌握人、船动态确保海上险情及时发现,维护海上航行作业安全。落实海洋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制度,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海洋灾害应急演练,有力提升海上搜救中心应急管理和灾害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第三节 建设高效有序的应急救援体系
一、推进灾害事故应急预案高质量建设
完善应急预案管理。健全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及时修订本级、本部门应急预案和工作规程,推进应急预案体系结构化、场景应用化建设。规范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制定应急预案编制、审批、发布、备案、修订的具体要求,做好各类预案衔接。建立应急预案统一管理的简明化、数字化数据库,全面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应急预案文本电子化、流程可视化、决策指挥智能化。
规范应急预案应用和评估。全面总结各种(类)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启动预案的实战要求,确保应急预案科学管用、务实可行,并做好相关专业技术论证和桌面推演,加强和改进应急预案质量。完善应急预案演练评估方法和标准,依据评估结果改进应急准备和应急救援工作,实现应急预案的动态优化和科学规范管理,提升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
提高应急预案演练效果。推动建立应急演练制度,针对不同类型灾害事故应急预案开展综合演练和专项演练。围绕重点安全风险环节,分区域分行业,不断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应急预案桌面推演和灾害事故综合实战演练,注重推行“双盲”演练,强化演练过程管理。突出加强高危行业企业安全事故情景模拟演练、现场处置方案演练,建设应急演练情景库,将“情景-应对”模式纳入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注重应急演练分析研判、总结评估,提高应急演练质量,发挥演练成果对应急预案的调整修复、改善提升作用,切实增强应急演练的科学性、实战性和可操作性。
加强应急预案培训。推动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培训制度,针对本区特点定期开展应急预案的宣传和教育培训工作。督促企业将应急演练作为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重点加强现场处置方案演练,细化应急演练在岗位达标、班组建设中的考核标准,做到岗位全覆盖、人员全覆盖、过程全覆盖。
二、建强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建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按照“资源整合、共建共用、区位互补、行动快速、救援高效”的原则,完善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协同、军队应急救援力量为突击、基层组织和单位应急救援队伍及社会应急救援力量为辅助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加强消防救援队伍和森林消防队伍建设,优化消防站点布局,缩短作战半径,加密执勤任务重区域的站点,并按标准配齐车辆器材装备。加快安全生产、山地、地震、水域、特殊火灾处置等全灾种救援能力建设,加大先进适用装备配备力度,实现从处置“单一灾种”向应对“全灾种、大应急”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转变。
强化基层灾害事故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实际,突出“一专多能、一队多用、强化适用”的建队目标,着力建好建强防台防汛、森林防灭火、防震抗灾、海上搜救、地质灾害抢险、道路运输抢险等基层应急救援综合队伍。科学规划发展政府专职消防队伍,改变城市消防站“国家队”执勤人员不足的状况。加强乡镇消防救援队伍建设,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建好行业专业救援队伍。强化政府、部门和大中型企业各类专业救援力量建设,加快推进危险化学品、金属冶炼、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城镇燃气、通信网络、电力保障、特种设备、防汛排涝、地质灾害等行业(领域)建立完善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加快推动海上、陆地和空中应急系统的互联互通,形成陆域救援力量、海上搜救中心、东海救助基地等共同构成的海陆空立体化救援力量体系,提升快速响应能力。
加快海上溢油应急能力建设。加强海上溢油应急队伍建设,组织开展海上船舶溢油综合应急演练。完善国家溢油应急设备库功能,补充增配国家溢油应急设备库(泉州)海上危化品应急处置设施设备,持续投入运行保障资金,配备专业溢油应急船舶,提升溢油应急处置能力及危化品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加强现有清污作业单位(泉州)危险化学品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加强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完善社会应急力量管理服务制度,规范引导社会应急救援力量有序参与应急救援行动。完善救灾资源动员机制,推广政府与社会组织、企业合作模式,引导慈善机构、红十字会等组织积极参与抢险救灾工作。发动和鼓励社会志愿者积极参与灾害事故应急救援,逐步建立政府支持、项目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应急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鼓励支持社会应急力量发展,加大对规模化、专业化强的社会应急力量的指导和扶持力度,形成布局合理、精干实用的社会化应急救援队伍。
三、创新整合应急物资储备建设
改进应急物资管理。完善应急物资保障管理体制,加强应急物资保障和管理工作机制衔接,健全应急物资实物储备、社会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管理制度。落实应急物资分级储备主体责任,完善应急物资储备目录,科学确定应急物资储备品种和规模,加强人口密集区域和灾害高风险区域的物资储备。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各部门工作职责,健全应急管理、发展改革、财政、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应急物资协同保障和应急联动机制。完善应急物资需求计划、储备管理、运行维护、补充更新、协调调度、运输保障等工作机制,提升应急物资保障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水平。
加强物资实物储备。完善区、镇两级物资储备布局,推进区、镇两级应急物资储备库(点)建设,实现一库多存、平战结合、集中管理、动态优化。建立应急物资更新轮换机制,实施多部门参与的应急物资保障联席会议制度。
加强应急物资社会协同。完善社会化应急物资储备,建立与不同领域、各商贸企业的物资保障应急联动机制。提升应急物资多渠道筹措能力,建立健全应急物资采购、捐赠、征用等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建立重要应急物资、设备、交通运输工具和场地的紧急征用、租用及补偿制度,完善社会应急物资征用补偿标准。大力倡导企业、社会组织和家庭储备应急物资,并将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储备信息纳入国家应急资源管理平台。
四、完善紧急运输保障体系
优化紧急运输调度。加强区域应急物资统筹调配,强化应急响应期间的统一指挥,建立政府、军队、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应急物资调配联动机制,完善调运经费结算方式。优化应急物资发放方式,制定和完善应急物资发放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完善应急物资发放的社会动员机制,鼓励物流企业、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应急物资“最后一公里”发放。
完善紧急运输网络。优化紧急运输设施空间布局,加强应急物资运输绿色通道建设,提升物资紧急运输能力。构建多部门的合作机制,探索与专业物流企业合作模式,提高应急物流保障能力。健全调运征用等应急运输流程和补偿机制,提升复杂环境紧急运输能力,健全应急物流体系,促进应急物流标准化、模块化。
加强应急物资信息化保障。推进应急物资保障数据整合,加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的应急物资信息共享,及时掌握资源配置和分布情况,促进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与应急物流体系有效衔接。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应急物资管理的全程留痕、监督追溯和动态掌控。推进应急物资储备库等存储场地的网络化、信息化、机械化、自动化建设,提升应急物资存储管理效率和智能化监控水平。
五、加快建设应急通信网
充分整合相关部门应急通信资源,构建由应急指挥信息网和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互联网、卫星通信网、无线通信网等共同组成的应急通信网络,为应急救援指挥提供统一高效的通信保障。按照“资源集约”原则,基于370MHz应急专用无线电频率建设应急指挥窄带无线通信网。加大应急基础网络建设,推动在灾害多发易发区域、高风险设施周边区域建设一定数量超级基站,提升区域通信网络保障能力。消防救援、森林消防队伍完成终端配备及入网,按需补充通信设施,基本实现重点任务区域应急指挥窄带无线通信网覆盖。加强应急通信装备配置,推进基层各类专业救援队伍和应急机构配备通信终端,强化现场应急通信保障。
六、完善自然灾害救助体系
健全自然灾害救助机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自然灾害救助标准调整机制,统筹做好应急救助、过渡期生活救助、旱灾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和因灾倒损民房恢复重建等工作。健全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减灾救灾,构建政府主导、多元联动、协同配合、有序参与的防灾减灾新格局。
规范灾后恢复重建。科学开展灾害损失等评估,高质量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健全灾情核查评估、灾害救助资金预拨和救灾物资应急保障联动等机制。健全灾后恢复重建机制,完善灾后恢复重建配套政策,提高城乡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恢复重建能力。
第四节 健全应急科技发展机制
一、强化“互联网+应急管理”建设
建强应急指挥中心。按照国家、省、市关于应急指挥中心建设一系列目标要求,突出应急值班值守、视频会商、指挥协调、
事故现场通讯保障等重要模块,以及直接应用国家和省相关配备软件与设施,做好相关论证和可研方案设计,推进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形成与省、市应急指挥平台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的应急指挥中心。
开展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依据上级部门信息化规划要求,围绕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需求,采用统一建设或分级建设模式,将应急管理部门现有分散、独立的业务系统进行全面整合与集成,升级改造或新建部分业务系统,形成监督管理、监测预警、指挥救援、决策支持和政务管理五大应急管理业务域应用,全部集成在综合应用平台,打造全区应急管理智慧“大脑”,实现风险评估、应急响应、指挥调度、资源调配等功能。
构建应急感知网络体系。依托应急通信网络、公共通信网络和低功耗广域网,构建全域覆盖的感知数据采集体系,强化生产安全、自然灾害、城市安全、应急处置现场感知网络建设,实现对自然灾害易发多发频发地区和高危行业领域全方位、立体化、无盲区动态监测,为风险信息多维度分析提供数据源。
健全应急管理大数据支撑体系。梳理各部门应急管理数据资源,进一步整合应急管理数据,融合相关行业和互联网数据,建成覆盖灾害事故、管理对象、应急力量和应急资源的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综合数据库,形成全方位获取、全网络汇聚、全维度整合的海量数据资源治理体系。按照统一体系、统一架构、统一策略,建立安全保障体系和科学智能运维管理机制,保障全区应急管理信息网络及其运行安全、稳定、高效、可靠。
二、强化应急人才支撑作用
加强应急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加强干部队伍应急管理理论学习,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作为全区应急管理系统各级单位(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应急管理培训的重要内容,有效利用各类媒体,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应急管理方针政策。提高应急管理干部队伍专业人才比例,全面落实应急管理干部轮训制度,加大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在重点科研项目设立、职称评定、人才认定等方面给予政策与资金支持。建立健全应急管理职业荣誉机制,对在应急救援、抢险救灾、专项整治等重大任务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表扬。
建设应急管理专家智库。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和灾害事故应急救援专家的技术支撑作用,建立专家队伍资源数据库,建成覆盖灾害事故各种类各专业的应急救援专家队伍。根据应急保障需要,及时请求省、市应急救援专家库力量支持。完善专家队伍咨询与辅助决策机制,做好专家队伍关心关爱和联系服务,平时组织专家队伍开展预防灾害事故会商、研判、培训和演练活动,战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参与预警、指挥、救援和恢复重建的智囊决策等作用,提高应急救援处置水平。
第五节 构建全社会共治应急管理体系
一、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建强基层应急队伍。推进以有场地设施、有装备物资、有工作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乡村应急服务站(点)建设。以网格化管理为切入点,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构,择优配备应急管理员。推动专兼结合的综合性应急队伍建设,培养发展安全生产“吹哨人”,城乡每个村(居)至少有一名灾害信息员,加强综合业务培训,提升应急管理知识和技能水平。
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加强基层群防群治、联防联治机制建设,构建多方参与的社会动员响应机制。继续推动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等创建工作,引导社区、村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发展,增强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应急功能,加强和规范微型消防站建设。细化镇(街道)应急预案,做好风险研判、预警应对工作。完善社区安全隐患和各灾种信息直报、定期发布机制。强化基层风险评估、隐患排查、预警信息传播、信息报告和先期处置能力,基层应急救援力量到达灾害事故现场时间小于20分钟。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网格化管理,推动管理重心由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移。
二、提升全民应急文化素养
加强应急管理科普宣传。大力宣传安全发展科学理念,完善应急安全科普宣传教育保障机制,推动应急安全知识宣传和科学普及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推进安全宣传“五进”活动,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等主题宣传活动,运用新媒体、虚拟社区、移动客户端等载体加强宣传教育。巩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成果,深化防灾减灾科普教育示范点创建活动,通过发挥示范典型带动作用,营造浓厚安全文化氛围。
加强应急管理宣教平台建设。依托青少年活动中心、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中小学校等建设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或科普展馆(展厅),增强应急科普宣教的知识性、趣味性、交互性,不断提高社会大众防灾减灾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
推动应急管理培训学习。深入开展应急管理大培训,全面提高应急管理素养。充分利用党校、网络学校、应急管理远程教育培训平台,加强宣传教育。加强交通运输、旅游、教育、渔业等行业从业人员救援能力专业培训,强化中小学应急管理和公共安全知识和技能培养,强化企事业单位员工生产安全自防自救能力建设,加强以自救互救为核心的应急技能培训。深入开展企业“三项岗位”人员安全培训等安全生产技能大培训,把好职工岗前准入关口,实现全区重点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重点岗位人员培训全覆盖。
三、发挥市场参与应急作用
强化应急管理信用体系建设。在应急物资采购、紧急征用、应急志愿捐助等方面建立诚信制度和信用记录,强化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信用管理,实施应急管理不良信用记录“黑名单”、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用信息公示等管理制度。探索实施安全生产负面清单,与社会信用体系平台对接,规范信用信息采集、审核、告知、交换、公布和移出等工作程序,实现企业和个人安全生产信用信息、违法信息社会公开与运用。
发展应急管理社会化服务。采取政府购买、行业互助、企业自助等多种形式,拓展社会化服务模式。积极推广专家工作站、互助平台等参与基层社会共治管理新模式,协助解决生产或管理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强化社会化服务监督管理,推动技术服务机构建立全过程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引导技术服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完善风险社会化分担机制。强化保险等市场机制在风险防范、损失补偿、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灾害风险分担机制。依法推进高危行业领域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投保,丰富应急救援人员人身安全保险品种,加强应急救援人员人身安全保险保障。加快建立保险机构和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等广泛参与的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安全生产第三方服务工作,引导社会优势技术力量参与事故防控服务。
四、引导社会应急力量发展
建立健全社会应急力量参与机制。推动《福建省志愿服务条例》贯彻落实,鼓励发展专业性应急志愿者队伍,提升应急志愿服务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加强对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支持和引导,完善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政策,建立健全社会应急力量参与机制。探索建立紧急征用、救灾补偿制度,研究和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防灾减灾救灾服务事项,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等投身防灾减灾救灾,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建立完善社会化救援补偿政策。提出鼓励和支持社会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财政、税收、补偿政策,以及建立政府调动社会化应急救援队伍的费用补偿机制的措施。建立健全抢险救灾社会车辆免费通行机制,加快健全完善应对灾害事故征用社会资源与征用补偿办法,做到依法依规征用,合理补偿征用损失,大力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优势参加应急救援。
第四章 重点工程
第一节 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工程
一、泉港区综合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工程
推进功能全面的应急指挥场所、智慧协同的业务应用体系、上下联动的应急指挥网络和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打造全区应急指挥“神经中枢”,通过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深度融合,接入气象、海洋、自然资源、林业、水利、消防、地震、交通、民政等应急数据,完善应急救援协调联动体系,实现相关数据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建立完善风险、隐患、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等基础数据库并接入上级应急平台,实现监测预警、辅助决策、救援实战、监管执法、社会动员、政务管理等核心业务的智能化,健全完善应急指挥“一张图”,逐步构建快速、有效的应急指挥体系。
二、安全生产标准化提升专项工程
深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按照我区安全生产标准化专项行动“10+5+3+1”的创建模式和工作目标,进一步提升全区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推动企业标准化与企业日常安全管理相适应,与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和安全文化建设等工作有机融合,建立健全标准化常态化滚动提升工作机制,引导企业自觉开展标准化建设,实现安全生产规范化管理、建章立制,形成自主管理、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实现控事故、保安全。
第二节 风险防控能力提升工程
一、本质安全提升工程
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和生产安全事故预防能力提升工程,着力推进专项治理和综合整治,全面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强力开展重大隐患清零行动。推进建立事故隐患数据库与重大事故隐患动态分布图,实施事故隐患分级分类监管。推进化工园区示范建设,实施化工园区危险化学品企业本质安全提升工程,建设化工园区风险评估与分级监控云平台。建立完善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和重大风险管控挂牌警示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本行业领域重大风险及其管控情况,提升行业安全水平。开展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普查,规范安全生产隐患分级分类排查治理标准,绘制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四色图”,形成安全风险链条、防控清单和责任清单,重点推进泉港石化园区的标准化建设。到2025年底,风险管控体系在所有规上企业全覆盖,并实现信息化监管。
二、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工程
规范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加强应急预案修编修订,推动镇(街道)等基层单位及生产企业应急预案编制规范化建设。健全应急预案演练、评估和管理制度,常态化开展应急演练,强化应急预案演练监督检查和教育培训。推动应急预案数字化建设,到2023年,全面完成事故灾难、自然灾害类专项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工作,实现政府应急预案数字化全覆盖,重点行业领域数字预案全面推广。
三、实施保护生命工程
开展道路隐患路段整治、水库海堤除险加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控等高风险领域综合治理工程和全民安全素养提升建设工程、安全监管能力提升工程、消防安全防范基础提升工程。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工程,着力解决一批高风险领域安全隐患,深化安全生产治本攻坚。大力实施安全科技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实现城市安全运行状况的整体全面感知、早期预测预警和高效协同应对,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构建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
四、危险品车辆综合停车场工程
泉港区是国家级石油化工产业的重要基地,也是全国危险化学品重点监管县(区),目前每天进出我区的危险品运输车辆约1000辆。同时,2020年7月21日发布的《化工园区综合评价导则》(GB39217-2020)提出化工园区应建设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危险品运输车辆停车场。针对当前我区没有专门设置为化工园区企业危险品运输车辆提供停车和其他配套服务的停车场,全面启动建设危险品车辆综合停车场,停车场规模400个左右,有效解决危险品车辆无序停放存在的较大安全隐患。
第三节 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
一、泉港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组织实施泉港区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开展全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海洋灾害、地震灾害等风险要素全面调查,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开展综合风险评估,形成全区自然灾害普查成果,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二、防震减灾基础能力提升工程
1.配合上级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地震灾害隐患排查,调查收集辖区主要建(构)筑物、生命线工程等建筑结构基础数据,初步掌握城乡房屋建筑和基础设施基本信息。
2.推进辖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实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动态监管,逐步完成部分Ⅳ类和未达标地震避难场所的升级改造。
3.协助指导区科协建设至少1处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展馆)、建设1个省级以上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创新开展防震减灾公众服务,有效提升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
三、泉港区坝头溪流域综合整治项目
实施坝头溪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建设集防洪排涝、截污控污、生态景观、旅游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河道工程。
第四节 社会应急能力提升工程
一、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和避灾点提升建设工程
持续巩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成果,推动基层应急能力建设,提升社区防灾减灾能力水平;在巩固现有避灾点的基础上,提升建设一批避灾点,严格按照建设标准,配备相应的保障物资,强化相关工作内页资料管理,提升全区避灾点的保障功能。
二、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程
按照泉州市“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明确的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程项目要求,以城市安全源头治理、风险防控、监督管理、保障能力、应急救援和安全状况等六个方面的指标量化指引,持续强化我区工作措施,全面配合推进泉州市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三、全民安全素养提升建设工程
全面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培训,推动建设“场景式+情景式”
的具有城市特色的防灾减灾救灾多功能体验馆,引导和支持企业建设面向社会公众的培训演练、自救互救体验馆;推进安全文化主题公园建设,构建多元化公众安全生产教育平台,对照“五个一”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安全文化主题公园,夯实防灾减灾基层基础。
第五节 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工程
一、应急救援队伍体系提升工程
全面推进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结合泉港灾害事故特点和石化园区灭火救援需要,加强山岳、水域、高层、地下、防汛抢险、地震和地质灾害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推动各镇(街道)按照“应建尽建、按标建设”要求建设政府专职消防队,通过优化战斗编成,加强人装结合、不同装备融合和战法运用研究等工作,提高队伍救援专业化水平。健全基层专兼职应急救援综合队伍,支持发展专业性应急志愿者队伍,提高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实训及救援工作能力。
二、消防救援基础能力提升工程
优化消防站点布局,消除消防力量空白,重点推进消防站新改扩建。进一步完善辖区76个村(居)、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微型站。加快补齐特种攻坚装备短板,配齐配强高层建筑、石油化工等特殊火灾扑救,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救援等任务需要的关键装备,针对性配备多功能灭火机器人、危险作业机器人、消防无人机等智能装备,不断提升消防救援队伍应对石化企业突发事件处置能力水平。
三、福建省危险化学品区域性综合应急基地项目(泉港)
按照福建省“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明确的在泉港建设“福建省区域性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项目要求(企业为主),推动“工业互联网+危化安全生产”试点园区建设;建设应急装备、器材,物资储备系统,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装备及区域应急设施应用保障系统;建设石化应急医疗站,培训演练基地等。
四、港口船舶防污染综合应急基地提升工程
改扩建泉州溢油应急设备库(湄洲湾南岸),增配危化品防护、检测设施设备;建设覆盖辖区高溢油风险水域的监视监测系统。
五、森林消防队伍基础提升工程
升级森林消防监测预警硬件系统,增配购置森林防火装备,提升森林消防队伍建设水平。科学组建区级专业森林消防队伍,探索建立村级森林消防队。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建设工作,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和研究,为贯彻落实规划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区应急管理局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明确职责分工,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积极配合,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细化工作措施,并在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等方面做好衔接,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第二节 强化经费保障
各级党委和政府进一步明确应急救援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把加强应急管理工作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建立应急管理资金多元投入机制,加大对应急管理领域重点工作的保障力度,对列入本规划的主要任务、重点工程给予资金支持。完善政府投入、分级负责的应急管理经费保障机制,统筹做好预算安排,加强资金使用的管理与监督,严格执行建设项目预算,合理有效使用各项建设经费,做到科学预算、专款专用。
第三节 加强舆论宣传
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阵地,全媒体、立体化、多角度加强规划解读,增强社会对规划的理解和认同,积极营造有利于规划实施的社会舆论环境,引导和推动社会公众自觉融入应急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加强舆情监控和应对,重视社会和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反馈的相关问题,主动吸收民智民慧,群策群力,及时回应关切。
第四节 强化监督评估
建立健全规划任务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和评估机制,定期评估本规划任务的执行情况,加强规划评估结果的应用。接受区人大、政协、社会公众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及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规划目标任务的全面实现。
附件
拟建设重点工程项目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主要建设内容与规模 |
建设年限 |
牵头单位 |
1 |
泉港区综合应急 指挥中心建设工程 |
建成集值班值守、信息接报、综合信息汇总、辅助决策、协同会商、指挥调度、信息发布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专用应急指挥场所(中心)及基础支撑系统,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满足日常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需要,打造全区应急指挥“神经中枢”。建立完善风险、隐患、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等基础数据库并接入上级应急平台。实现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深度融合,监测预警、辅助决策、救援实战、监管执法、社会动员、政务管理等核心业务基本实现智能化,显著提升自然灾害风险防范、生产安全事故预防和应急指挥救援等保障能力。 |
2021-2025 |
区应急局 |
2 |
安全生产标准化 提升专项行动 |
2021年底前,创建打造10家区级标准化标杆示范企业,培植5家危化品行业领域标准化标杆示范企业,培植3家其他重点行业领域标准化标杆示范企业,培植1家其他行业领域标准化标杆示范企业。2022年底前,全区所有企事业单位100%完成标准化提升工作,并对前期开展标准化提升工作进行总结,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标准化年度自评机制和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内生机制,形成长效机制滚动管理。 |
2021-2025 |
区应急局、各镇(街道)、安委会成员单位 |
3 |
泉港区自然灾害 综合风险普查 |
开展涉及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类型的风险普查,普查内容包括主要自然灾害致灾调查,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三次产业、资源和环境等承灾体调查,历史灾害调查,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重点隐患调查等。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开展综合风险评估,编制综合风险图和防治区划图。 |
2021-2022 |
区普查领导小组 成员单位 |
4 |
福建省危险化学品区域性综合应急 基地项目(泉港) |
按照福建省“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明确的在泉港建设“福建省区域性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项目要求(企业为主),推动“工业互联网+危化安全生产”试点园区建设;建设应急装备、器材,物资储备系统,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装备及区域应急设施应用保障系统;建设石化应急医疗站,培训演练基地等。 |
2021-2025 |
区应急局、中化、联合石化 |
5 |
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程 |
按照泉州市“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明确的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程项目要求,以城市安全源头治理、风险防控、监督管理、保障能力、应急救援和安全状况等六个方面的指标量化指引,持续强化我区工作措施,全面配合推进泉州市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
2023-2025 |
区应急局、 各镇(街道) |
6 |
港口船舶防污染 综合应急基地 提升工程 |
改扩建泉州溢油应急设备库(湄洲湾南岸),增配危化品防护、检测设施设备;建设覆盖辖区高溢油风险水域的监视监测系统。 |
2021-2025 |
泉港区政府、泉港海事处、湄洲湾 港口发展中心 |
7 |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和避灾点提升建设工程 |
持续巩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成果,推动基层应急能力建设,提升社区防灾减灾能力水平。在巩固现有避灾点的基础上,提升建设30个避灾点,严格按照建设标准,配备相应的保障物资,强化相关工作内页资料管理,提升全区避灾点的保障功能。 |
2021-2025 |
区减灾办、 各镇(街道) |
8 |
防震减灾基础能力提升工程 |
(1)配合上级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地震灾害隐患排查,调查收集辖区主要建(构)筑物、生命线工程等建筑结构基础数据,初步掌握城乡房屋建筑和基础设施基本信息。 (2)推进辖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实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动态监管,逐步完成部分Ⅳ类和地震避难场所的升级改造。 (3)协助指导区科协建设1处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展馆),建设1个省级以上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打造地震科普宣传品牌,创新开展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有效提升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 |
2021-2025 |
区应急局 |
9 |
消防安全综合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
优化消防站点布局,消除消防力量空白,新建1个省级化工园区取水码头、160个市政消火栓、1个城市消防站(涂岭)、组建峰尾镇专职消防队。购置各类型消防救援车辆(4辆水罐消防车、4辆重型水罐车、2辆重型泡沫消防车、1辆压缩空气泡沫车、1辆登高平台消防车、1量举高喷射消防车,1辆抢险救灾消防车,1辆小型宣传车)。进一步完善辖区76个村(居)、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微型站。 |
2021-2025 |
区消防救援大队 |
10 |
森林防灭火能力 提升工程 |
森林消防队伍基础提升工程。升级森林消防监测预警硬件系统,增配购置森林防火装备,提升森林消防队伍建设水平。科学组建区级专业森林消防队伍,探索建立村级森林消防队。 |
2021-2025 |
区应急局 |
11 |
安全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工程 |
对照“五个一”(建设一个安全宣教联播联控系统终端大屏、配置一套安全宣教体验产品、设置一个微型消防站、配强一个应急物资储备站、打造一批避灾示范点)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安全文化主题公园,构建多元化公众安全生产教育平台,夯实防灾减灾基层基础。 |
2022-2022 |
区应急局、教育局、城管局、消防救援大队 |
12 |
泉港区坝头溪流域综合整治项目 |
实施坝头溪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建设集防洪排涝、截污控污、生态景观、旅游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河道工程。 |
2021-2025 |
区农水局 |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