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QZ04117-222-2024-00008
- 备注/文号:泉港司函〔2024〕4号
- 发布机构:泉港区司法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4-05-29
林宗英等3位代表:
您们提出的《关于对“刑释解教”“无存在危险性不产生负面影响的社区矫正”“已劝返滞留境外嫌诈重点地区无犯罪嫌疑”等人员进行就业创业帮扶的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首先衷心感谢您们对特殊人群就业创业帮扶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局对您们的建议进行了认真研究,您们的建议针对性很强,深入分析了此类特殊人群就业创业的现状和困难以及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同时对如何做好此类特殊人群就业创业工作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这对我们进一步加强特殊人群就业创业帮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加强刑满释放人员、社区矫正对象和滞留境外涉诈已劝返人员等特殊人群就业创业帮扶工作,是促进以上人员顺利融入社会成为守法公民、消除可能重新犯罪的因素、保障经济和民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我局在区人社、民政等部门的积极配合下,立足部门职能,坚持守正创新,扎实推进特殊人群就业创业帮扶工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驾护航。
一、综合施策,推动就业创业帮扶专业化、社会化发展
(一)政府部门“搭台”。我局将简化涉民营企业社区矫正对象外出申请列为司法行政机关优化营商环境二十条措施之一,通过简化涉民营企业社区矫正对象外出审批手续、优化涉海涉渔对象出海条件、办理经常性跨市县活动等措施支持社区矫正对象就业创业。协调省社矫局同意将我区社区矫正对象活动扩大至泉州市中心城区(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方便我区社区矫正对象生产生活、就业创业。同时与区人社局建立特殊人群就业创业帮扶长效工作机制,联合区就业服务中心面向特殊人群提供六项帮扶措施:一是排查就业需求。对全区社区矫正对象和刑满释放人员就业情况进行全面排查摸底,未就业人员进行登记造册,全部填写《泉港区就业意向登记表》并与区就业服务中心对接纳入就业意向人员数据库。二是开展岗位体验。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和刑满释放人员到企业开展岗位体验活动,学习技能,上岗体验。三是参加现场招聘。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参加区就业服务中心举办的各类现场招聘活动,双向选择,择优就业。2024年农历正月,在区人社局和永嘉天地联合举办“就业帮扶、真情相助”专项就业指导和现场招聘活动。四是提供就业信息。区社区矫正中心配备一台对接区人社局招聘网的智慧招聘屏,滚动更新各企业招聘信息。各司法所分别安排一名工作人员加入区人力资源专员,实时转发区企业人力资源联络群的企业招聘信息到社区矫正管理群供社区矫正对象选择。五是举办技能培训。先后举办面向特殊人群网店创业、直播带货等职业技能培训班,组织特殊人群到网商中心进行现场体验,鼓励他们积极创业,实现自我价值。六是落实政策帮扶。根据特殊人群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不同等级给予相应补贴,对符合困难人员认定并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特殊人群,纳入就业援助范围,享受税收减免、小额贷款、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就业扶持政策。2022年以来,共组织岗位体验4场,组织参加招聘会6场528人次,提供就业信息1836条,举办职能技能培训3期,有33人获得就业岗位,帮助自主创业2人。
(二)社会组织“唱戏”。积极推动特殊人群就业创业帮扶工作向专业化、社会化发展,注重培育和引进社会组织参与帮扶工作。一是引进专业师资。培育并成立全省第二家、全市首家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泉港区领航社区矫正服务中心”,引进综合性大学和专业培训机构优质的技能培训、就业指导领域师资力量,定期开办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指导课程,引导特殊人群增技赋能,向光而生。二是走进众创空间。联合优加创业咨询有限公司共建泉港区社区矫正就业创业基地,结合区内其他“众创”“创客”平台,为特殊人群创业提供专家指导、项目孵化、产品研发、融资合作等全方位、保姆式支持,帮助特殊人群成功创业。三是推进品牌创建。2023年,联合泉港区益尚社工服务中心打造“灯塔引航”社区矫正社会化“一县一品牌”项目,围绕一季一疗法心理矫治、一月一主题教育学习、一人一施策就业创业、一镇一特色公益活动四个子项目,整合专业机构和社会资源,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专业的帮困扶弱、资源链接、能力建设、社会融入等服务内容,促进社区矫正对象更好地顺利融入社会。在就业技能培训方面,先后开展了“茶韵修心·技艺赋能”采茶制茶技能培训、“授之以渔传技术·增技赋能助启航”渔业技能培训以及抖音直播带货、电子商务营运等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创业能力系列培训活动,带动社区矫正对象提高自我就业方向和职业规划认识,拓宽就业渠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引进社会组织参与特殊人群就业创业帮扶工作以来,政府购买服务合同金额超30万元,其中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24场(其中走进企业实地上岗培训6场)、就业创业指导活动8场,孵化项目3个,有3人实现创业。
(三)就业基地“筑巢”。通过自办、共建模式大力发展区、镇两级基地,全区现有1个区级社区矫正教育管理基地和1个“中途之家”过渡性安置基地,17个镇级就业安置基地,主要类别有:一是过渡性安置基地,如“中途之家”,解决无家可归、无亲可投的刑满释放人员临时生活和居住需要。二是临时性就业基地,如东张村蔬菜公司,解决无业可就的刑满释放人员或者其他特殊人群打短工和过渡性就业需要。三是合作性就业基地,与辖区内企业签订共建合作协议,通过组织招聘活动、定向引流、提供劳务等方式,解决特殊人群长期、稳定的就业需要。2023年以来,共安置2人,解决短期性就业8人次,推荐就业13人次。
(四)社会贤达“引凤”。组织开展“三联三结”专项行动,积极探索村(社区)优秀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懂法律、威望高的老协会成员、企业家等社会贤达挂钩帮扶社区矫正对象制度,发挥“凤头”和“引路人”作用,推动落实法治教育、品德引导、就业帮扶工作措施。一是法治教育。结合所在村(社区)“法治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和“一村一法律顾问”挂钩帮扶社区矫正对象结对小组,作为被结对小组的“法治引路人”,适时开展面对面的法治教育和心理辅导,督促他们遵纪守法、服从监管。二是品德引导。依托泉港“红色文化”资源和各村“文明实践站”等载体联系社区矫正对象,引导社区矫正对象积极参加公益服务、义工善举、传统文化、孝文化节等活动,加强社区矫正对象的三观引导和品德教育,增强勤俭持家、尊老爱幼、热爱公益、回馈社会意识,提升社区矫正对象品行修养,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三是就业帮扶。依托社会贤达充裕的人脉和资源,发挥乡村致富能手、企业家的“创业带头人”作用,加强对结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通过介绍就业用工、提供创业信息、合作经营等方式,积极为社区矫正对象解决就业困难、稳定收入贡献力量,有效化解社区矫正对象因生活困难、无业可就而重新走上犯罪道路的困局。
二、持续发力,推动就业创业帮扶精准化、规模化演进
我区特殊人群就业创业帮扶工作稳步推进,但总体上成效不是很明显,主要原因有:一是特殊人群就业积极性不高,我区多次组织特殊人群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招聘活动,但响应者不多;二是社会和个别企业对招聘特殊人群有“门槛”或者存在排斥思想,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进行引导和推进。下阶段,我们将结合您们的建议,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细化工作措施,推动特殊人群就业创业帮扶工作精准化、规模化演进。
(一)加强宣传引导。一是加大面向特殊人群的就业创业宣传教育,引导他们增强就业创业意识,通过就业创业提升自身价值,远离违法犯罪,消除“重走老路”隐患。二是推动企业积极响应特殊人群就业不受歧视政策,开放特殊人群就业渠道,改善特殊人群就业环境。
(二)做强就业指导。一是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整合社会组织、专业机构优势资源,增设特殊人群需要、社会层面紧缺的职业技能培训课程,为特殊人群提供多样化、精准化、规模化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二是充分发挥智慧招聘屏、零工市场、招聘会等引流渠道,及时向特殊人群提供就业信息并配合做好对接工作,服务特殊人群就业需要。三是建立特殊人群创业需求排查制度,及时跟进,为他们提供专家指导、社会贤达挂钩扶持和政策支持服务,鼓励特殊人群创业,矅化成光。
(三)补强政策支持。一是落实落细就业政策支持,完善特殊人群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补贴、就业援助以及享受税收减免、小额贷款、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就业扶持政策。二是进一步优化简化社区矫正对象外出生产经营活动审批手续,运用生产经营和劳动关系等基础性证明材料一次性审核制度、简化后续外出申请手续以及办理经常性跨市县活动,为社区矫正对象外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支持。
分管领导:钟娟丽
经办人员:王志珊
联系电话:68166085
泉州市泉港区司法局
2024年5月22日
(此件主动公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