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走进泉港 > 文化积淀 > 名胜古迹
灵慈宫(下)
阅读人数:1

    沙格灵慈宫俗称“沙格宫”。灵慈宫是泉港第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足于说明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它是研究泉州古代海外交通史暨闽台关系、妈祖文化、华侨史的重要史迹。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自宋代以后百姓对她的贤德极其崇敬 , 立庙奉祀。天妃在宋代虽然用道教的手段加以神化 , 还加以佛教的说法观音转世来深化 , 逐渐演变成为“航海家们精神寄托的独立神”或“女海神”。宋代的妈祖信仰还不是全国性的海神,在元代从区域性海神发展为全国性的,并逐渐成为全国影响最大的海神。

    宋理宗宝祐三年(1255 年)加封林默为“灵惠助顺嘉庆慈济妃”。宋度宗咸淳六年(1270 年) ,与湄洲岛仅一水之隔的湄洲湾畔沙格村东端的“圣母庙”(今灵慈宫的雏型)便落成了。当时,庙中供奉妈祖娘娘,主神两侧的偏殿里供奉着的黑脸司马圣王和红脸武安尊王,乃中唐时的张巡和许远。二人系汾阳王郭子仪手下将领,曾引兵据守睢阳城。面对十倍于己汹汹而来的安史叛军,他们以身殉国,使中原百姓少遭屠戮。沙格人的祖先,来自中原,他们相沿敬仰崇拜祖籍地英雄,并塑像以祀之,应该说是一种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自明末王忠孝举进士始,沙格村人才辈出。清初,因郑成功的高参、知己,耿介廉臣王忠孝竭力襄助郑成功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抗清斗争,沙格村屡遭清兵洗劫,庙也遭受严重破坏。

    清嘉庆十四年(1809 年)圣母庙始得大加修缮,正式冠名“灵慈宫”。这次大修,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不仅形成延续至今不变的规模格局,而且添置了数对石雕龙柱和木构藻井,使灵慈宫更具文化品位。

    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五年(1879 年)重修,坐北朝南,占地 500 多平方米。二进由山门、拜亭、两廊和大殿组成。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大殿正中神龛上方,悬挂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 年),“敕授文林郎署泉州府惠安知县楚南胡启文”所敬立的乾隆御书“海天元后”四字鎏金匾额;妈祖身上换上御赐的黄袍和霞帔。上述几物,连同灵慈宫仅有的一副大箬杯,妈祖每年出巡时鸣响开道的大铜锣,和传自元代的大螺壳等五件镇宫之宝,作为大陆妈祖重要文物曾由福建省文化厅、 福建省博物馆携往台湾宝岛巡回展出, 发挥 “海峡和平女神”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的作用。

    灵慈宫的营造体现当时闽南的建筑雕刻(木雕、石雕)艺术水平。拜亭为重檐歇山顶,内有精巧的八角藻井结构。宫有 5 对辉绿岩、花岗岩的透雕大石柱,均为清代惠安石雕艺术的上乘之作。拜亭前檐的 1 对辉绿岩石透雕大龙柱,龙头由上而下,宛如从海中腾空而起又骤然俯冲而下,大有雷霆万钧之势。

    别具一格的沙格龙舟赛是与灵慈宫相关的重要民俗活动,已列为泉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乡谱记载,明永乐年间 (1403—1424 年),沙格人对村落风水重行改造,并修造龙舟。端午佳节举行龙舟竞渡于沙格海面,并隆重请出妈祖及诸神神像绕村巡游一圈,使孽障尽除,使龙气汇聚。赛后,龙舟也保藏于灵慈宫中。沙格村的端午节龙舟赛即起于此时,绵延相续至今已五六百年。龙舟赛原主要是为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而在沙格却被融合演变成为纪念妈祖文化的一部分,这是沙格龙舟赛与其他地方不同之处。后来结合纪念明末清初抗清复明的名臣王忠孝,被誉为全国独一无二的、涉台的民族端午海上龙舟赛。现在每年的端午节,这里都要举行龙舟赛。有时还有湄洲湾周边队伍和台湾同胞前来参加,盛况空前。沙格端午节已成为湄洲湾地区富有特色的地方传统节日,其龙舟赛成为泉港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