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走进泉港 > 文化积淀 > 名胜古迹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土坑刘氏古民居群
阅读人数:1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土坑,今属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土坑,一作涂坑,旧谱记为“涂山”,为刘氏聚居村。村落朝向为坐西北向东南。刘氏古民居(俗称“大厝”)以“数量多而集中、建造美而坚固、风水佳而毓秀”著称,富有浓郁的闽南建筑特色。经实地勘查,古民居由南到北依山而建,因地制宜,布局有序,交通方便。

    刘氏肇基于明永乐二年,至清代,南头、北头建有数十座大厝,目前尽管部分已废毁或改建,其宏伟规模仍风韵犹存。众多大厝依地势成8排(不包括横龙房)逐级递上。其中第1排3座 5开间3进2天井大厝,一字排开,最右边为刘瑞弘(民间尊称“刘百万”)大厝,5开间3进天井外加双护甲,石木结构,硬山式屋顶,连同砖埕及围墙,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另2座同为五间张,但少护甲。第2排5座大厝,包括2座5开间3进,1座5开间2进,1座3开间3进,1座3开间2进。前后两排相距约2.5米。第2排与第 3 排之间原先是刘氏祖厅,今已坍塌废弃。第 3 排8座均为3开间2进,其中西边3座因坍塌已改建为现代建筑。 第4排9座,分成左中右3片,包括5座3开间2进大厝,1座5开间2进,1座4开间2进。第3、4两排之间形成一条商铺街道,俗呼“打银店房”,路面用废旧条石铺成。先人节约用地,除东西边各留一条巷道之外,并列每座几乎相连,相隔仅留滴水距离而已。第4排最东边为土坑刘氏家庙,为5间张2进,系20世纪90年代重建,气势雄伟,庄严肃穆,富丽堂皇。家庙的东面是巷道,巷道东侧还有2座3开间2进大厝。土坑南低北高,越往北,地势越高,说是“排”,其实并不是很整齐划一。西路左侧为2座5间张2进大厝,一前一后,另有1座书院,今改建为祖厅,俗称“馆埕”。西路右侧是4间平屋,为旧时“当铺”,俗称“当店”。东路左侧有4座,两前两后,其中前面2座5开间2进大厝今已倒塌,后2座一是4开间2进,另1座3开间2进已改建成石头房。东路右侧1座5间张2进,今为“德源”祖祠。第7排有座两层的阁楼,位于东路右侧,建筑精致,南面门上有“勖斋”2 字,应是书斋雅称。勖斋之东,有刘大人府第,为5开间3进, 砖埕庭院,南有回向平屋。 刘大人指清代武进士、总兵刘开泰。府第东边还有1座5开间2进大厝。第8排,西路右侧是刘氏长房长即刘端弘伯父的大厝,5开间2进双护甲,后有私家花园(已废弃),花园东侧1座4开间2 层楼别墅,糯米灰墙壁,正面红砖砌成,古朴美观。东路左侧是两座并列的5开间2进大厝,外有砖埕庭院,对面都有回向平屋。东路右侧有2座相连的3开间2进大厝。村东横龙房还有3座5开间2进大厝。

    土坑刘氏古民居建筑豪华气派,居住冬暖夏凉。红砖红瓦和白色花岗岩石相结合,色彩鲜艳,雍容大气。承重墙或版筑夯土或叠瓦垒石(俗称“出砖入石”),抬梁穿斗式结构,硬山式或卷棚屋顶。门窗形状多样,大小不一,装饰精致。豪门之豪,门面第一,古民居正面大多以花岗岩石材为墙裙,间以线条,上部以红砖砌成,就连滴水瓦当等细微之处也都精心饰以图案。大门大多采取塌肚式,拾阶而上先是大门兜,面积不大但可避风雨。门边常设有石鼓,青石打造,正侧面雕镂图案;门上门当或圆形或六角形,大门两侧壁肚以宽2米、长3米的大石板贴面,底部脚架大多有石雕装饰。进入大门,有的还有及檐的中门。天井一般都是石板砌成,通风采光泄水之用,有条石搭座,供主人莳花弄草,两旁有通道。由天井而上,往往设有台阶,为会客厅,宽敞明亮。客厅前的砛石,往往是全座大厝最大的石材,长达数丈,又宽又厚,体现主人雄厚的财力。会客厅两边是厢房。从天井到厅堂包括两边厢房,为古大厝“1 进”(俗称“1 落”),之后,沿中轴线,左右对称,结构一般与前落相同,依次为“2 进”、“3 进”……大厝前面若有砖埕,大多三面环以伟墙,或建成“回向”平屋。古厝建筑不仅重视整体布局,更注重局部雕镂,随处可见的砖雕、石雕、石灰雕、木雕,图案古朴,富有寓意,技艺精湛,为研究明清雕刻艺术之范本。

    刘氏古民居群,不但展示着刘氏家族发展海洋经济的煌煌业绩,而且见证着刘氏族裔崇文重教的累累硕果。以刘端弘、刘端瑜为首的刘氏族人,靠海上贸易发家,在获取海运商贸利润的同时,秉承祖训兴办教育,先后建有4处学馆,其中“选青斋”遗址处已重建为后龙中心小学,关帝庙前有一株高达二三十米形如巨伞的木棉树,相传系刘肇元于清嘉庆六年(1801 年)高中武进士后所植。刘肇元是泉港区第一个武进士,任职广州都司。“凌云斋”楼阁至今犹存,占地 400 多平方米,东面是二层楼房,西面是厅堂和庭院围墙,门前过去植有18株榕树,现仅存5株, 迄今有300多年的树龄。

    土坑刘氏富而重教,豪而励学,青年子弟文武双修,才俊辈出且忠君爱国。据清道光《惠安县志》记载,武进士有刘肇元、刘梦超、刘大峰、刘开泰,为清代惠安(含泉港)同村同姓武进士之最。其余还有刘梦魁、刘长清、刘经邦、刘兴国、刘肇旗、刘云华、刘典、刘以上(即刘希颜)、刘逢泰等武举人。其中江西南赣总兵刘开泰与兄刘逢泰及侄刘希颜在与太平天国军战斗时殉难, 赐祭葬并有 “两世三忠”之誉。今刘氏家庙存有一方圣旨石牌,牌由辉绿岩镌刻而成,系恩诰刘家节妇连氏的牌坊构件。连氏18岁守寡,抚子希颜,希颜中武举后,为国赴难,名载志乘。今北头横龙房另有 “紫芝逸韵”木匾悬挂于诰恩堂,系清乾隆年间惠安县令马淮为表彰刘姓善行懿德而立。

    据土坑刘氏族谱记载:明建文帝时,燕王朱棣为争皇位发动战争,史称“靖难之变”。涵江刘韶裔孙刘宗孔于永乐二年(1404 年)举家避祸,经秀屿渡海肇基惠安九都涂山,繁衍生息。刘宗孔子孙昌盛,衍传为土坑刘氏18个自然村数十个角落。明末清初,在经历清初“辛丑播迁”劫难之后,土坑刘氏以“端”字辈为主力的族裔生聚振起,利用沿海优势,抱团开拓,发展航运贸易经济,奠定了富甲一方的刘氏豪门。

    土坑村于2003年1月入选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4 年2月入选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注:示意图中 521,表示 5 间张、2 进、一天井,余类推。部分大厝已废弃改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