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走进泉港 > 文化积淀 > 名胜古迹
山腰庄氏古民居
2019-12-17 15:38 阅读人数:1

    山腰庄氏古民居,又称“小三房”古民居,位于埭港村石桥自然村,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由九座大小不一古大厝组成,总占地面积约6700平方米。其中最能体现建筑艺术水平、最具文物保护价值的是下厝和中厝的三座大厝。此三者皆硬山式建筑,砖石、木材结构,前面有砖埕,并护以杂石围墙,雍容大方。占地面积3422.35平方米。
    下厝系山腰庄氏第十五世祖庄大东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至五十三年(1788年)历经三年建成,由东西两座三进五开间的仿皇宫式大厝构成,俗称“四马拖车”,左右辅以护厝,西面的护厝之侧又一前一后附有武馆和文馆。西大厝面宽18.5米,深32米。东大厝面宽15.5米,深32米。两座大厝、宅地共占地2143.96平方米,总计有房子65间,大小天井14个。两大厝主体皆由下厅、中厅、后厅组成,下厅有下厅房、榉头房、前天井,中厅有大房、厅堂,后厅有后大房、后厅堂、后天井、后榉头。各厅堂为祭祀喜庆仪式之用,一应红白喜事皆在此操办,在厅堂正中的案桌上供奉众多的祖宗灵位。进大门、下天井、上厅堂、入后厅,皆以坚实的辉绿岩长石板为台阶;天井中掘有集水井、地下排水沟,两侧是摆放花卉的石几。古厝的通风采光主要依赖于天井、门窗,以及房檐上的天窗和空气阁,使如此之大的古厝常年清新明亮,即使是累日阴雨天亦不迂浊晦暗。两座大厝之间建有小阁楼,名为“娘子织布楼”。
    中厝系庄大东堂兄弟庄大勋于同期建造的一座两进五开间大厝,右边单护厝,大厝占地627.45平方米。大厝门前大砖埕,占地面积267平方米。两间并列的文武馆,占地314.19平方米,武馆之前又有宽敞的练武埕69.75平方米。据《惠安县志》卷四载,庄大勋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中武举人,可见这座文武馆曾为其主人晋身仕途光宗耀祖立过汗马功劳。中厝位于后楼(又称“望海楼”)和前面的下厝之间,其内部格局及大小与下厝东大厝前两进相似。在中厝的大厅堂之上,现在仍悬挂着 “举人贤”黑底红框金字匾额,至当代涌现出我国著名的茶叶学家、中国茶叶协会副会长庄晚芳和福建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庄伟建等栋梁之才。
    下厝和中厝外墙墙基、墙裙以花岗岩砌筑,其上用红砖砌筑,大厝内部以几十根巨木作柱,支撑起宽广的房顶,木柱之下的柱础皆以辉绿岩雕琢而成,有方形、圆形和多边形。木柱之上是叠梁式托梁,梁上是椽子檩条屋架、双层瓦屋面,上有瓦简压顶,檐前有圆形和三角形陶制封檐和滴水。由于中厝和下厝始建时正好临海,这种精巧坚实的房檐结构可有效地抵御沿海风暴,使建筑者及其后世子孙在百年的风风雨雨中安居乐业。大厝内部以木墙相隔,墙体以木柱、塔式叠梁为骨架,以平面木板或花格木板为墙面。梁、柱、墙板上有漆画和木雕,大门门廊两侧镶嵌有精致的砖雕,门前的墙裙的基石有石雕,屋檐与砖墙的交衔处有泥塑雕。雕塑的内容有花鸟虫草、山水人物,皆凹凸有致,疏朗得体,布局巧妙,显现出精湛的民间工艺。

    2013年7月,山腰庄氏古民居经泉州市文广新局组织文物专家组评审、论证通过,被公布为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