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寺位于泉港区涂岭镇秀溪村,旧属泉州府惠安县十一都添奇铺小溪乡,东望天马山,北倚莆、仙、惠诸山,南临小溪,西靠云门山。
云门寺的兴建,史志可稽自南宋始。其时北方沦陷,宋廷南迁,政治中心南移,泉州府成为南外宗中心,一时高官达贵云集,南北客商穿梭,泉州因之繁荣。涂岭驿道为南北必经通途,云门寺所在地小溪为泉莆交界处、馆舍驿站所在,车马更是络绎不绝。绍兴五年(1135年),惠安进士、里人江常捐金募地兴建禅寺,时称“小溪云门庵”,又称“泉州云门庵”,并延请高僧宗杲禅师住持。
宗杲禅师法号大慧,系宋孝宗御赐。大师时年47岁,自长乐南下住持该寺。 据《大慧普觉禅师年谱》载,“泉南给事江公少明创新庵于小溪之上,延师以居……遂领长乐五十三衲子,卷裓此来。四月初一入庵,见今内外度夏者二百人,皆丛林老成。”据《五灯严统》所载,追随宗杲禅师于云门寺常住的还有晦庵弥光、开善道谦、荐福悟本等知名禅师。高僧住持,缙绅名流纷沓而至,据《年谱》载:“从游士夫,一时名士,如李参政汉老、江给事少明、蔡子应郎中、储彦伦、李端友、蔡春卿正卿。诸公咨问扣击,拳拳不倦……”传为佳话。
南宋末年,元兵南侵,南宋遗臣陆秀夫拥幼主赵昺从福州南撤,义僧据寺抵抗元兵,惨遭破坏。明代,府县废寺收田,古刹再次废弃。清初,拟迁云门寺为清军驻防之地而未果。清康熙二十年(1687)春,住持如心率徒真程,披荆斩棘,复建寺宇。之后住持明迳率领徒弟真昂、真晓及徒孙通济等续建各殿堂。康熙五十五年(1716),文渊阁大学士、安溪湖头李光地归家葬母时,亲至礼佛,手书“云门禅寺”匾额,并捐资购田地养院。后寺田遭豪绅侵占,乾隆四十九年(1784),通济法师移殿旧处重建。至乾隆六十年(1795)后,岁荒而寺业渐废。嘉庆七年(1802)冬,住持开纷法师倡导,众乡绅捐田、捐款,重建宝刹。次年,惠安举人、浙江绍兴府清军同知陈焕世撰写“云门寺碑记”,勒石铭记。
民国年间至解放初期,义凯法师住持云门寺,募资于大殿左侧修建两层僧舍,题有“文堰流风” 匾。1953年,寺被晋江地区行署授为重点宗教活动场所。“文革”期间,寺院被作为学校及加工场、大队部等,之后荒废不堪。2002年,区民宗局将其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暂由村老管理。2010年至今,振仁法师住持该寺,重新规划,募资重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