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相寺,位于泉州市泉港区山腰街道塔山东麓,清代属惠安县德音里七都安埕铺。其地东眺台湾宝岛,西倚戴云群峰,北临湄海良港,南连泉郡邹鲁。
寺院历史悠久,数度兴废。史载,唐末金紫光禄大夫郑济时自河南光州固始避乱入闽,于天祐六年(909年)建寺,名为“荐福”。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改额“离相”。宋末遭兵燹焚毁。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里人卢勤重建。明洪武六年(1373年)、二十四年(1391年),朝廷先后诏令各府州只存寺观一所,因之遭废。明万历初年(约1573年),名列惠安八所“宏寺”之一。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迁界时沦为废墟。民国19年(1930年)重建,昭明法师等住持。“土改”后由埭港村民看管。“文化大革命”初期被“破四旧”彻底拆毁,荡然无存。1983年至1997年,旅居新加坡乡贤林荣妹、唐添贵、唐友春等筹款重建。2001年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因西邻工程施工震损,殿宇经鉴定为危房。
2005年,普集受聘住持后,倾力筹资,社会各界慷慨解囊,共襄盛举。重建寺宇占地3188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观音殿、卧佛阁、藏经阁、综合楼等建筑宏伟壮观,美轮美奂;金炉、花圃、种柱苑、放生池、院路、围墙等配套设施完善,功能齐全,于2011年全面落成,开光剪彩。
历史上,寺院兼作书塾,释儒相融;百姓亦耕亦读,诗礼传家。山寺神韵,钟灵毓秀,周边乡里登科及第并载诸史志者,已知有宋代郭胐、郭郊、蔡义可、郭洙,元代郭浮休、卢琦,明代郑文贤、郑俊、陈除、蔡恭、涂完、唐源、吴观、连熖、连忻、朱一龙、郭良、欧从云、黄文惠、黄元亨、郑耀星,清代杨起凤、欧壂、蔡亨、庄大勋、庄大珪等数十人,文韬武略,护国佑民,至今各行各业才俊辈出,灿若星辰,遍布海内外。寺院所在地塔山,因之成为闽南人文集萃之要地。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