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走进泉港 > 文化积淀 > 历史人物
郭 稼
来源:《泉港历史人物》 阅读人数:1

阿 婷

 

    郭稼(1926-1999年),原名郭清澧,笔名谷树,泉港区峰尾镇郭厝村人。中共党员,高级编辑,曾任福建省新闻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长期在福建日报社从事记者、编辑工作及新闻理论研究、美学研究,著有《美学品藻》一书。1982年获福建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1984年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一级)称号。1999年8月9日因患癌症医治无效去世。其骨灰采用树葬,是福州市第二例。

    郭稼从事新闻工作五十余载,如果追根溯源,少年时期他就开始写下了与之事业相关的第一笔。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沿海城镇屡屡遭受日寇飞机的轰炸,惠北也同样难免厄运。日寇的侵略罪行,使山腰锦山小学(山腰中心小学前身)的全体师生义愤填膺,家国蒙难,更激起了他们对日寇的恨和对祖国的爱。在郭端修老师的主持下,先是在校内开展抗日宣传活动,继而走出校门向当地群众进行宣传演出。1939年,成立了由三十位师生组成的抗日话剧团,郭稼当时正就读于锦山小学,他就是最早加入的成员之一。不久,当时惠北第一支军乐队成立,与郭稼等几位同学为主的演讲队互相配合,形成一支有声有势的抗日宣传队。这段不平常的生活历练,郭稼学会了与普通百姓交流沟通,体会到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他自己写演讲稿,与老师同学们互相探讨,对日寇的恨和对祖国的爱使他的演讲声情并茂。福建省抗敌后援会惠安分会成立后,全县组成十二支抗日巡回宣传队,锦山小学这支宣传队列入抗日第六巡回宣传队,他们走出山腰,走遍惠北,甚至进惠安县城,东向涂寨,南到东园等地,形成强大的抗日宣传热潮,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斗争。

    之后,郭稼在晋江中学、培元中学完成中学学业。抗日宣传队的生活经历对郭稼的影响是深远的,对社会生活的深刻体验,使他早早地认识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亡是休戚相关的,也使他的心跟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民众心声、唤醒国民精神的理想已深深扎根在他的心中。1947年高中毕业后,郭稼毫不犹豫地报考了上海暨南大学新闻系。上海是国统区,郭稼虽不能亲赴战场,却密切关注着国内形势,与进步师生们互相交流传递着每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郭稼正值青春年少,意气风发,他再也按捺不住早已积蓄在胸的热情,当即加入革命队伍,并随军南下。南下途中,上级组织调郭稼到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门,参加《福建日报》筹办工作。1949年8月,福州解放,《福建日报》创刊,郭稼分配在福建日报社编辑农业方面的稿件,此后一直在该社担任新闻、编辑工作。

    郭稼不仅是个博学广闻、清醒睿智的新闻记者,而且是个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的学者。他下乡采访,写新闻报道,搞调查研究,观察问题,既注重客观把握,又注重微观透视,既看到现实问题,又看到潜在危机。他恪守新闻职业道德,坚持讲真话、报实情、不溢美、不护短。每次撰写社论,他常常不厌其烦数易其稿,直到自己满意、上下肯定。六十年代中期,郭稼开始致力于新闻学和美学的研究,此后在此领域探索追求终生。为了编好一本新闻心理学的参考书供广大新闻工作者学习,他认真研读了华东师大、西南师大和东北师大编著的三本心理学教科书,参阅了美国、苏联等国家的心理学著作,博览约取,集腋成裘。郭稼的文章虽然是理论性哲学性的,却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的演绎,而是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自然中浸透情趣,平实中蕴含哲理;尽管阐述的是抽象的理论,却写得有血有肉,事理相间,情深韵浓。那些针砭时弊的篇章,字里行间表现出一种“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气概,让人感到字字是诤言,句句是警策。

   五十多年间,郭稼采写并发表了大量的新闻、通讯、调查报告、社论、评论、杂文、随笔和学术论文等不同体裁作品,并屡获大奖。1982年,被评为福建省优秀新闻工作者。改革开放以来,他在省级和中央报刊上发表了探索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论文十二篇,新闻业务研究论文八篇,新闻史研究文章十七篇,美学随笔四十多篇。其中《马克思新闻工作美德》一文在1983年全国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宣读,并被编入《马克思新闻思想研究论文集》一书,同时获福建省政府颁发的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1984年,《试论新闻崇高美》一文在全国新闻学会第一次学术年会上交流,并被编入《新闻学论文集》一书,同年11月,被评为全国一级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仅五十名)。此外,郭稼编印的《中国女记者》、《新闻美学初探》、《新闻心理学刍议》等参考书,在省内外新闻界也颇有影响。1985年,郭稼因体弱多病提前离休。离休后,仍坚持写作,年年均有新作问世,并完成四部书稿,从而获得福建省“老有所为精英奖”。在身罹重病住院期间,郭稼卧在病榻上,对自己的遗著《美学品藻》,认真翻阅了清样,细心校订筛选,并用医院护士发药的小白纸写出意见。诚如他生前的同事友人所云:郭稼如骆驼负重在人生旅途上跋涉,如老黄牛般一生辛勤笔耕,实是耕犁千亩实千箱。

   与郭稼丰硕的科研成果成正比的,则是他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在他生命的天平上,知识的重量远远超过人世间一切事物的总量。他说,一个人工作无法“终身制”,但学习则例外,活到老,学到老。早年,他在当记者时家中悬挂着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的“天道酬勤”条幅自勉,做到脑、脚、手“三勤”,离休在家仍然做到读、思、写“三勤”。正因为学贯中外,博古通今,才使他既拥有渊博的知识,又具有精湛的专业修养,形成博与专相统一的主体知识结构。

   除了新闻学和美学方面的书籍,郭稼还通读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著作。数十年来,他购全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五十卷,离休后,又把细读“全集”作为晚年生活的主要任务。同时,郭稼广泛涉猎古今中外名著,唐宋明清诗词更是常读的书。数十年来,他读过的许多书都有见解独特的眉批,有的还附纸写上心得,或随时记下感兴趣的题材。他还非常关心当前多种学科互相交叉渗透而不断产生的新学科,诸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军事科学和文学艺术等八大部类的全部学科,努力于知识的拓展补充和更新。

   对于读书,郭稼在1999年元旦日记中写道:“读书,对我来说,不单是求学问、增长知识的途径,而且是求解脱、入佳境的审美享受。”关于写作,郭稼如是说:“我写文章不是为了扬名或别的什么,在成败得失之间,老年人总应该有一种超脱的心态。重要的在于追求——追求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追求对社会能有更多的贡献。生命不息,追求不止。”难怪他平时不善于酬酢,他只是不愿将有限的生命浪费在无谓的应酬或消遣之中。

  郭稼视事业重如山,看名利却淡如水,为人耿直,爱憎分明,有着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清高,矜持不苟,不畏权势,不走上层,不阿谀奉承的品格。正如他历来崇尚的“四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钱钟书)一样,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他曾请夫人刘泓把钱钟书的名诗“雕疏亲故添情重,落索身名免谤生”裱褙挂出,作为终身的座右铭。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郭稼因肝硬化引起食道静脉曲张,施行脾脏切除手术后,又连续数次大出血。每一次医院都发了病危通知书,医生一再严肃地告诫他要休息,但郭稼并没有过清闲自在的生活,而是以更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争取继续贡献社会,让生活过得更有意义。1984年初冬,郭稼又一次大出血,连续昏迷八天八夜,出院后,在家中调养了一个冬春。病情日趋稳定,但他考虑到自己如老马残阳,大病初愈身体较弱,假如勉强上班,必然半工半休,若以这种方式消磨时光,虽然没有人会责怪他,但这是对党极不负责任的。此时,正是工资改革和职称评定之际,郭稼却毅然放弃了这个机遇,提前正式向报社领导呈上申请离休报告。不求名利、不计所得,对郭稼来说是常事。他在职期间,许多同志乔迁新居,一再改善居住条件,而他一家却三次主动“礼让”,仍然住在条件差的旧砖混房。夫人刘泓曾送他一幅对联:“无私无求,一生清白,不贪不沾,两袖清风。”郭稼诙谐笑之:一个布衣战士,何来两袖清风?!

   1999年夏,郭稼两次病危住院,他是全国一级优秀新闻工作者(属新闻系统全国劳动模范),理应住高干病房,报社领导和院方几次想为他调整,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仍然挤在六人一间的普通病房。按照以往他人住院的惯例,病人均由同事们轮流值班护理或单位雇人代劳,而郭稼每次都谢绝同事们的盛情,直接由两个女儿日夜分班护理。

   郭稼对死生始终持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把死生看得很淡。他认为人死了就犹如一根羽毛飞上了天,回归自然。正如他在生命垂危之际绝笔诗云:“老梦残更觅新篇,夜路漫漫知谁边。如堕雾海苦争渡,忍化一羽飞上天。”所以他在活着的日子,则百倍珍惜有限的年华,不论顺境或逆境,始终保持精神焕发,让生命在奋斗中延伸。离休不久,一部五万余字的《鹭江报史话》脱稿了,这对一个被判为“活不多长”的老人来说,是多么不寻常的事!1999年8月,郭稼的癌症恶化了,又被送进医院,此时的他双颊深陷,骨瘦如柴,明知死神已然降临,可他的心依然不在病情上。在他心脏停止跳动前十小时,还在极端艰难地进行《美学品藻》的清样校阅和订正工作。他的手颤抖得厉害,写出的字七歪八斜,许多字迹即使看惯了他的字的编辑也须费力才能辨认出来。至于自己,郭稼一再叮嘱亲人:身后不发讣告,不搞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不收花圈,骨灰实行“树葬”,亲属不戴孝,送行者不哭,就当我出差去了。他还交代,他死后不穿新衣,将简办丧事节省下来的钱捐献给“希望工程”。郭稼逝世后,有不少文章赞他真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然而,郭稼真的是走得无声无息无牵无挂吗?试看郭稼在1999年6月29日听医生判决后写的“有感”:“弘一法师留绝笔,悲欣交集四个字。人生百味加百感,尽在悲欢离合里。回顾一生辛酸泪,欢欣将临了却时。如今唯留遗憾事,但悲不见台湾归。”诚然,若笼统地说郭稼无求无牵挂,也不准确,他一生爱国爱民爱自然,就连最后的一把骨灰也要献给大地母亲,让生命在大自然里延续。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