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2025年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监督检查的通报
2025-07-23 16:58 阅读人数:1

  

  各镇人民政府,山腰街道办事处: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历史文化保护管理工作,按照《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条例》等文件要求,2025年7月上中旬,我局对全区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开展历史文化保护监督检查,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整体情况

  本次监督检查覆盖我区8个传统村落(含3个历史文化名村)及部分历史建筑。从检查情况看,相关镇、村对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较为重视,能够按照《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条例》要求,开展保护监督管理工作。目前,所有名村和传统村落均已编制完成保护规划。部分镇、村积极推进传统建筑修缮与活化利用,并在不破坏历史风貌、不改变传统村落格局的前提下,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后龙镇涂坑村对核心区环境进行提升,设置古民居导览标识牌等。前黄镇前黄村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黄素石楼为核心,对周边厢房、附属楼、门楼厅等开展了修缮工作。

  二、存在问题

  (一)保护规划报批进度滞后。5个传统村落已完成村庄规划批复或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批复,但3个历史文化名村虽已完成保护规划编制,但尚未通过省厅批复。

  (二)保护措施执行不严。一是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不到位,各镇、村虽每月通过闽政通APP“安全检查系统”上报历史建筑消防安全检查情况,但普遍流于形式,未能发现并上报具体的安全隐患问题。抽查发现,部分历史建筑未按规定进行挂牌保护,如:涂岭镇涂岭村第三批历史建筑均未挂牌,部分历史建筑挂牌后遭业主自行撤下,未重新挂牌上墙,如峰尾镇诚峰村、诚平村,山腰街道埭港村未成对存在安全管理公示牌、消防安全制度牌脱落现象。二是建设管控不严。检查发现部分传统村落新建建筑与核心保护区周边环境不协调,破坏原有风貌,对整体空间格局造成破坏。后龙镇涂坑村个别宗祠、祖厝修缮未采用“修旧如旧”的方式进行修缮,涂岭镇樟脚村有1栋新建房屋未按要求建设,影响整体风貌。

  (三)保护利用水平不高。各村在保护资金投入方面主要依赖上级资金的支持,保护资金筹措渠道单一,过度依赖上级财政支持,地方配套和社会资金投入不足。部分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在修缮之后依旧处于空置状态的情况,建筑活化利用方式单一匮乏,主要限于静态展览参观,缺乏创新业态植入(如文化体验、民宿、文创、研学等)。整体“造血”能力弱,难以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下一步工作要求

  (一)加快规划报批。 后龙镇、峰尾镇、涂岭镇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主动对接省、市相关部门,积极协调规划设计单位,全力加快3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报批进度,确保尽早获批,为依法保护提供根本遵循。各镇(街道)要严格依据已批复的保护规划开展各项保护、建设和管理工作。

  (二)严格保护措施。各相关镇、村要全面完成辖区内所有历史建筑的挂牌保护工作,对已撤下的牌子重新进行挂牌保护,并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履行历史建筑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利用“闽政通APP安全检查系统”进行实质性、高质量的检查,真实发现并记录问题隐患(如结构安全、电路老化、消防通道堵塞、灭火器失效等),限期整改到位。同时,各相关镇、村要强化建设活动全过程管控,对辖区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进行动态监管,在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新建、改建、扩建、修缮等活动,必须严格履行审批程序,符合保护规划要求。严禁未批先建、边批边建。对日常检查发现的违建、不协调建筑及违规修缮行为,相关镇要依法依规严肃查处。

  (三)创新活化机制。 相关镇村要加大保护投入力度,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的同时,积极创新融资模式,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充分利用“福建省传统村落建筑海峡租养平台”,大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古厝租养、认养。探索多元化、可持续的活化利用路径(如特色民宿、文化创意、研学旅行、非遗体验、特色餐饮等),切实提升建筑使用率和村落活力,增强“造血”功能。

  泉港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25年7月23日        

  (此件主动公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