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促进我区全民健身事业的蓬勃发展,助力泉港“五区战略”和“三城建设”实施,提升城市品质,建设健康泉港和体育强区,推动泉港区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国发〔2021〕1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国办发〔2020〕36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实施方案的通知》(闽政办〔2021〕33号〕)和《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泉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泉政文〔2021〕63号)等文件精神,已经泉港区政府第8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正式印发《泉港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计划》)。
一、起草背景
《实施计划》在起草过程中,注重与《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等国家最新重要政策相衔接,注重以《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泉州市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等文件为依据,以《泉港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为参考,注重与泉港区全民健身发展现状和实际需求相结合。
二、主要内容
《实施计划》由总体要求、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实施保障四个部分组成。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为抓手,全方位推进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
2.发展目标:围绕全民健身核心要素,提出了“十四五”泉港区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总目标,即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更加便利,健身热情和意识进一步提高。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推进全民健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市民体质健康水平稳步提升,健身设施举步可就,健身组织充满活力,赛事活动丰富多元,健身指导普及有效,融合发展成效凸显。相关核心指标目标如下: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2%以上;
城乡居民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92%以上;
行政村(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
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3名以上。
(二)主要任务
为实现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建成具有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计划》提出了增加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水平、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全民健身融合发展、营造全民健身文化氛围等7项主要任务。
1.增加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一是规划建设泉港区“一场两馆”、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等体育场馆设施;二是组织实施体育惠民生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补短板提升工程;三是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设施无障碍化建设改造,提高适老化程度;四是加强公共体育场馆开放管理的督导,落实免费低收费开放政策;五是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安全有序开放。
2.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一是以全民健身运动会为平台,积极开展球类、棋类、徒步、健步走、登山、游泳、跆拳道、骑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赛事活动,推动举办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广场舞、龙舟赛等民俗民间传统体育赛事活动,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活动;二是打造区级全民健身示范项目、示范单位,注重“互联网+体育”应用,打破传统线下比赛的时间和地域限制;三是全面推动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少数民族、妇女儿童等人群体育活动常态化开展;四是挖掘并推广施厝扁担拳、仙境锤、外厝耙术等民间武术。
3.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一是完善全民健身的组织架构;二是支持体育俱乐部、健身团队等基层体育组织发展;三是提高体育社会组织承接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四是支持体育社会组织开展体育文化、体育赛事、人才培养等交流合作。
4.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水平。一是建立区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二是依托省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三是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推进将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全民健身站点等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建设。四是健全区级国民体质监测站点,推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和国民体质监测常态化开展。
5.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聚焦体育产业优势,取长补短,融入更多体育元素,加快体育服务业发展,引导资本与优质项目的有效对接;二是充分发挥“体育+旅游”效应,开发户外体育旅游、民俗体育旅游、体育康养旅游、滨海体育旅游等系列项目;三是推进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的规范和完善,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四是持续发挥区足球协会作用,建立健全校园、专业、职业、社会“四位一体”的足球发展体系。
6.加快全民健身融合发展。一是深化“体教融合”,加强学校体育赛事和青少年体育赛事的衔接与整合,推进学校设立教练员岗位,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担(兼)任体育教师的入职通道。鼓励符合条件的学校申报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促进体育教学与竞赛体系深度融合。二是“推动体卫融合”,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推进体卫融合服务向基层延伸,推进体卫融合社区试点,探索体卫融合发展新模式。三是“加快体旅融合”,发挥泉港区山海地域优势,推动山地户外营地、汽车自驾运动营地、露营地等运动项目设施与旅游深度融合。
7.营造全民健身社会氛围。一是深入挖掘中华体育精神,普及全民健身文化,树立全民健身榜样,讲述全民健身故事;二是强化全民健身激励,积极推行国家标准的运动积分体系和体育运动水平等级评定体系;三是保护、推广和创新体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四是加强交流合作,发挥泉港“三同文化”优势,积极探索在新环境下对台交流新路径。。
(三)重点工程
为确保《实施计划》落地落实,提出了体育惠民生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提升、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体育智慧服务、体卫融合社区试点等4大工程。
1.体育惠民生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提升工程:
以补齐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短板、提升城市公共体育服务品质为重点,以公共体育场馆、智慧体育公园、口袋健身公园、全民健身驿站、多功能运动场、老年人体育健身设施等为项目载体,推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项目建设,落实新建居住区全民健身设施配建标准,加强老旧小区全民健身设施改造,显著提升群众健身条件。至2025年,全区新建或改扩建1个以上智慧体育公园、40个以上口袋健身公园、4座以上基层老年体育活动中心、3个游泳健身场地、20公里各类健身步道、3个社会足球场,足球场地达到每万人0.9块以上。
2.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工程:
夯实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建立部门联动、分工合作、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的创建协调机制。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和省体育局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县、区)方案和评选指标,积极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
3.体育智慧服务工程:
一是以建设“数字泉港”为契机,运用互联网、云计算、5G、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体育信息、数据资源开发和利用,打造以健身电子地图、赛事活动、体育社会组织、健身指导等事项为核心的综合信息化体育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体育信息资源的共享。二是加强体育场馆在人脸识别、场地使用、客流监测、安全预警等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推进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数字化升级改造。
4.体卫融合社区试点工程:
一是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探索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二是以社区为基本环境,探索体卫融合新模式,开展体卫融合社区试点,推动至少1个试点社区建设。三是探索组建体卫交叉专家团队,推进“体育机构+社区机构+医疗机构”建设,为社区慢性疾病、脊柱健康、肥胖症、肿瘤患者和老年人群开展慢性疾病运动疗法和非医疗手段干预。四是支持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开设体卫融合门诊。
(四)实施保障
一是加强党对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二是要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重点工作纳入政府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加以推进和考核。三是充分发挥全民健身活动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部门联动、分工合作、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的协调机制。
一是健全全民健身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关键领域、薄弱环节、重点区域的支持力度。二是落实体育发展财税、金融、土地等方面政策,将公共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
一是加强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人才队伍的互联互通。二是注重体育人才智库、创新团队建设,支持单项体育协会开展裁判员培训,扩大体育专业人才队伍。三是推动通过直接引进、公开招聘、挂职等办法,畅通体育管理部门、体育社会组织、企业等各方面人才流动渠道,保障全民健身工作有充足的专(兼)职人员。
一是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开放运行的日常监管、维护修缮和急救设备配置。二是加强赛事活动安全监管,进一步健全机制,按照“谁审批(备案)、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谁承办、谁负责”的要求,强化责任意识、风险意识,以对人民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压实压紧安全监管责任。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