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复初五岁时,就随兄长伴读于家塾之中,他听后能诵,阅之不忘,其父庄时新(前清廪生)倍加疼爱,严加教诲,从小课读经史诗词。少年时,他就读于泉州中学堂(今泉州五中),品学兼优,与进步学生郭品岚等率先剪掉发辫,积极参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旧民主革命活动。毕业后,曾受聘于厦门英华书院,教授文史。
1916年春,庄复初与乡绅庄俊英等人倡办锦山小学,由他主持修葺山腰祠堂,作为办学基地。创业伊始,十分困难,他四出募捐,每店三元五元,集资以发放教员工资。山腰名人庄右铭、庄奎章、庄重文等均为该校早期学生。
1923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统治泉州的“杨团”团长杨增福,因山腰拒交鸦片捐“万捌元”重税,带兵突袭山腰,烧杀抢掠,山腰一片焦土,村民四逃。时在泉州高义民团任职的庄复初,立即四方奔走,联络商绅各界,通电海内外,伸张正义,救援山腰同胞。他又毅然返乡,主持救灾济民工作,重建家园。
1932年至1936年,庄复初首任山腰乡联保主任,下辖锦山、锦石、锦岩、锦川、锦塔五保。他在任内做下许多有益民众的事。
一、请免抽丁,请调盐价。他多次跋涉福州,向省盐务局申请成立盐业工会,申请盐民缓征兵役,免抽壮丁,得使盐区丁众兴旺。抗战时期,物价飞涨,而盐价却专控,他多次申请调高盐价,维护盐民权益,稳定盐民生活
二、戒烟禁赌。创办“拒毒社”,收容吸毒者,免费膳宿供药,使全乡数十人戒毒。严禁赌博,取得显著效果。
三、善解邻乡械斗。峰尾与郭厝两村,当时曾械斗不断。1930年以后,械斗更为残酷。郭厝把刘姓俘虏斩首祭旗,刘氏抬出“姑妈神像”助阵,双方常对峙于岩山岭前激战,拖延数年,伤亡逾百人。庄复初召集邻近乡绅,返往两姓之间,提倡“中有苦主,而无事主”,对双方遗属反复调和,使械斗得以平息。
郭厝“五后”(后柳、后亭、后曾、后引、后吴)与“三陈”(坑头、割山、坑仔底)长年积怨,连续械斗三年多。庄复初住后柳、坑仔底三个多月,苦口婆心,多方调解。两姓感其心诚,服从调停,使争斗平息。
四、发展教育事业,整顿锦山小学。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时,山腰已是万人聚居,盐农结合的重镇,文化教育却相当落后,在校小学生不上二百人,而且流生严重,每届小学毕业生仅有六、七人。庄复初决心发展教育事业,亲自兼任锦山小学校长,亲自撰写《锦山小学校歌》。又选聘郭端修主持教务,向各方募捐,筹集经费,整顿校规,优待女生免费入学,设立品学优生奖。每年校庆均举办学生成绩展览会、家长恳亲会,编演大型现代话剧,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锦山小学毕业生可以免试升入惠安、泉州各中学,邻乡峰尾、后龙、郭厝、施厝等地子弟也来就读。1937年,生数达五百多人,成为全县规模最大生员最多的小学之一。后来,庄复初出国赴菲,仍任学校名誉董事长,时常通信,心系校务。
抗日战争爆发后,泉州“剿匪司令”钱东亮加紧镇压民主人士,凭借摊派“救国公债”名目,逮捕庄复初,关押于石牢,拟处重罪。经惠安县长陈子容、泉州国大代表秦望山、名士李丹禅、永春国大代表宋恩元等极力辩护,华侨名士柯俊智等三十四人联名保释,庄复初方得以出狱。
迫于时局险恶,庄复初出狱后,毅然辞去联保主任之职,转赴菲律宾,受聘于马尼拉市华侨普智学校,主持教务。日班教授华侨青少年,夜班吸收华侨劳动者,传播中华文化。他曾任惠侨同乡会长,为团结侨胞,维护华侨合法权益,做出了贡献。在菲期间,庄复初主编中文《公理报》,常以“藤庄老人”为笔名,发表社论、短评、诗词、杂文等,拥有广泛的读者,使该报成为菲律宾大报之一。
日寇南侵,菲律宾沦陷敌手,马尼拉市遭到严重破坏,市民疏散,各业萧条,社会混乱,普智学校毁于炮火。在此期间,庄复初把耳闻目睹的感受撰写成“劫后吟”诗集,怒斥日寇暴行,抒发爱国激情。
1945年6月,闽籍船工数十人,身陷马尼拉市日军劳工营,庄复初尽力解救,先设谋让其逃脱,安全转入菲律宾游击区安身,继而协助他们重返祖国,与家人团聚。1945年10月,《福建日报》发表众船工联名致庄复初的感谢信。
同年8月,日本投降,菲律宾重光,普智学校重建,《公理报》复刊,华侨工商业恢复发展,庄复初事务更为繁忙,终于积劳成疾。1946年6月,庄复初返家养病,受惠侨同乡会委托,随带大批“盘尼西林”等贵重西药,送交惠安县政府,赠予惠安人民。惠安《海滨日报》专题报道此事,深得赞扬。养病期间,他虽想尽弃一切俗务,但因众望所归,再任山腰锦山小学(现山腰中心小学)校长,在校董庄昭宗、庄晚芳等人的支持下,学校更加发展。
1947年闰2月,庄复初与世长辞。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